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文珠法師
佛教與人生 文珠法師講述
佛教的思想,是自由平等,慈悲博愛的。釋尊自從成佛後,一直以真理為基礎來實現他的理想,以道德的感化來推翻當時印度四種 階級的不平,而提倡「四河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一釋子。」的平等思想。佛教僧團中,不分階級,不問種族,無論貴賤,皆可以出家,正是實行種族平 等。‧‧‧
日期:12/21/2010 10:17:09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點擊:18797
佛教對中國文化之影響 文珠法師講述
今天的聚會、並非宗教的佈道,而是學術性的研究,因為貴同學會,現正學行中國文化週,本人應邀前來參加你們的研討會,故特別提出「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問題,分幾點與各位共同討論。‧‧‧
日期:12/21/2010 09:43:08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點擊:17683
我們的責任 文珠法師講述
我們,是佛弟子的代表,亦可以包括全人類;責任,是指人類應有的責任。因為只要是人,無論是男人、或女人,是出家人、抑或是在家人,都有其應盡的責任。也唯有盡了責任之後,才有做人的意義與價值,才能建立人格,維持人性的尊嚴。
日期:12/18/2010 23:53:09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點擊:13872
成佛捷徑 文珠法師講述
既對佛法有了正確的理解,就應該依解起行,進德修業,將所聞,所信,所解的佛法付之實踐,從實踐中去止惡生善,斷煩惱,證菩提,獲得學佛的真實利益,便是修慧。聞慧、思慧,屬於散慧,修慧屬於定慧,散慧僅可以止惡行善,定慧方能斷惑證真。
日期:12/17/2010 08:59:59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點擊:15782
正見與邪見 文珠法師講述
人的見解,正直不曲、不誑不妄、既合情理,又合乎社會道德標準;既能正己正人、又能令自巳與他人互相得益的思想與言行,應該是屬於正知正見。凡是違背真理,歪曲事實,毫無邏輯根據的妖言邪行,既陷人於不軌,更導人以迷信,使人誤入歧途,危害身心的見解,可以說是邪知邪見。
日期:12/14/2010 15:07:46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點擊:22995
生命壽命與慧命 文珠法師講述
世間事物,由無而有謂之生,能令生起的事物不斷生長,得以延續的有機體謂之命。所以,生命不僅限於動物,一切植物皆能生 長,皆有限期的延續,所以,一切植物皆有生命。人之老死,與值物的枯死,同樣是有生必有死。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值物的生命,也不涉及其他動物的生命, 只限於人類的生命。
日期:12/14/2010 14:59:40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點擊:8819
四大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竟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後來,有一位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發現此經,文義俱妙,細讀之下,嘆為希有,默誦於心;離開龍宮後,錄呈國王,王視為國寶,藏於國庫,不准流傳他國。
日期:12/14/2010 14:46:24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點擊:36008
心靈的自由與解脫 文珠法師講述
我們生長在資源發展迅速的大都市,工作疲勞,生活緊張,身心都不自由;更無法解脫現實種種煩惱的困擾,可謂心事重重,相當苦惱。現在,本人藉此機會,與各位談心,介紹心的種種及其作用,希望各位藉著佛法的啟示
日期:12/12/2010 17:14:37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點擊:15921
  • 3/5
  • «
  • 1
  • 2
  • 3
  • 4
  • 5
  • »
作者簡介

文珠法師,生於公元1930年,俗姓詹,原藉廣東湛江市,三歲出家,禮福壽山玉佛寺德周師傅為師。1946年受具足戒後,隨佛教耆德海仁老法師前往香港學習經教,先後畢業於香港正心佛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葛亮洪師範學院,及日本東京佛教大正大學研究院。

回港後,即展開弘法及文化教育工作。先創辦菩提講堂,定期每月於香港政府大會堂公開佈教,專題演講佛學,後接管大華學校,自任校長;同時組織香港佛教青年會,及粛應香港政府推展義務教育,開辦政府津貼學校,自任監督兼校長。并於公餘課後,撰寫佛學文章,刊登於當時各大報章與佛教雜誌,曾編印佛學經書數十種,達二百多萬字贈送結緣。

法師於弘法事業中,尤其覑重弘傳《楞嚴經》,先後講解此經多次,更於1999 年至2004年,在圓覺寺連續舉辦兩屆「楞嚴經專科班」,培訓後學。又於2004與2005年,應香港志蓮淨苑「楞嚴經專科班」之請,主講《楞嚴經》。法師利用此機缚,修正八十年代所寫的《楞嚴經講記》,改名《楞嚴經講解》,編入「覺海點滴」文集第一集,分上中下三冊,精裝印二千套送給聽眾。第二集「諸經講義」,與《法華經¼釋》亦已出版,贈送結緣;第三集「佛學講座」與第四集「慈雲法雨」,現正在排印校對中。

法師今已年屆高齡,還親自處理缚務,對弘法及寫作,仍然精進不懈,其為教為人的精神,令人敬佩!

網站搜索
搜索:
標題內容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