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念佛三要 毛凌雲居士纂述

念佛三要 毛凌雲居士纂述

第五 普勸念佛須具三要

[日期:2011-01-0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毛凌雲居士纂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  普勸念佛須具三要

事之有益無損,莫過於此,普勸全國同胞及全世界所有人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裹待何生度此身?況值世界大亂,殺劫瀰漫,天災人禍,危險萬分,人心惶惶,朝不保久,呼天不應,入地無門,惟有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永免刀兵水火疾病橫死等一切劫難。如尚未信佛者,望速歸依三寶,若已信其他宗教者,亦速擇善固執,同生正信,同發切願,同持佛名,同求往生,現世即蒙福祐,轉危為安。縱定業難轉,亦可仗佛接引,同生極樂,同出苦海。捨此三要,更無別法可資依怙也。何謂三要?

一要深信

入道要門,信為第一,佛法大海,惟信能入,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而阿彌陀佛以持名念佛,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六方諸佛共勸:「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本師釋迦牟尼佛亦勸:「汝等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歷代祖師無不叮嚀勸信。雲棲八祖云:「往生淨土,要須真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夢東十二祖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昔王仲回問楊無為:「如何念佛得無間斷?」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王欣躍而去,未幾得生,還來致謝。是持名一門,信尤為要,故普勸念佛,首要深信:

(一)信娑婆極苦:無量無邊,略如前述,苦已難堪。加以寒熱苦惱,穢相熏熾,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應深生厭離,豈容貪戀久住耶?

(二)信人命無常:生必有死,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一息不來,便屬後世,古德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豈容一刻虛度耶?

(三)信輪迴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道,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迴,豈不速求出離耶?

(四)信淨土實有:如地球上實有無量國土,虛空中實有無量星球,不能以我之未到未見而不信。佛眼見無盡世界,如在目前,戒人妄語,決不以妄語誑人也。

(五)信西方極樂:其國皆七寶莊嚴,無三惡道,清淨自然,無諸雜穢,故名淨土。其人皆蓮華化生,壽命無量,衣食受用,隨念而至,景序長春,無復寒暑,遠離眾苦,長享諸樂,故又名極樂世界。豈不欣願求生耶?

(六)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悲願力:攝取十方一切念佛眾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橫超三界,往生極樂,如人乘機飛行,須臾千里,依他力故!

(七)信自心念力:不可思議,如心念要去,身即隨去,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若身壞時,惟存一念心性,一念到處無不到,故一念在淨土,即生淨土無疑也!況佛與菩薩又接引往生乎?

(八)信我心具佛: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遍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九)信因必有果:確切不虛,以我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麻得麻,種豆得豆,因不虛棄,果無浪得,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

(十)信生皆不退:此土修行,障道緣多,難進易退。但得往生,便可圓證位行念三,皆得不退。以境勝緣強,退心不起,一生成佛,如操左券也。

二要切願

信心既深,其願須切,淨土雖遙,有願即生。故佛說阿彌陀經時,再三勸以:「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華嚴經云:「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乃至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峰九祖云:「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夢東十二祖云:「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而修淨業,則易純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彌陀淨土不現在前,皆不可得,然此信願,要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是故淨土門中,以願為最要,須平時常存想此願,早晚課後懇切發願,凡有願者,終必能滿。故普勸念佛,次要切願:

一、願厭離娑婆,生死之苦,及慾愛不淨,男女等身,猶如死囚,欲出牢獄絕無一念繫戀之心。

二、願欣求淨土,菩提之樂,及清淨無染,法性生身,猶如遠客,思歸故鄉,豈有一毫因循之念。

三、願阿彌陀佛,慈悲攝受,神遊淨土,見佛妙相,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四、願業障消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五、願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

六、願佛及聖眾,放光接引,樓閣幢旛,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見聞者,發菩提心。

七、願乘金剛臺,隨從佛後,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

八、願承事諸佛,親蒙授記,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悉皆成就。

九、願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廣度眾生,咸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十、願禮佛發願,正助雙修,種種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三要力行

志願既切,其行須力,功行愈深,生品愈高,靈峰九祖云:「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力行為要耳。信願既具。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真是「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端賴持名之深淺。」古今坐化立亡,撒手便行,上品往生者,皆平時修持功夫得力也。故普勸念佛,更要力行:

甲  正行

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要解云:「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一心亦有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憨山大師云:「修行之方,亦有節次,如僧家功課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為主,每日早起禮佛,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數珠念阿彌陀佛名號三五仟聲,或一萬聲,完即對佛回向,發願往生彼國。此是早課,晚亦如之。日日以為定課,定不可缺,是為常行。若為末後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親切,每日除二時功課外,於二六時中,單將一句佛號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號時時現前。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一聲佛號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夢中作得主,則於病二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覺明妙行菩薩云:「修淨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靈巖十三祖云:「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所示專修雜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謂兼修種種法門,迴向西方,以不純一,故難得益。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故普勸念佛,心貴專勤精進,力行不懈:

(一)、高聲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即振作精神,高聲念佛,念到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若長用高聲,恐傷元氣,致喉痛音啞,不宜久行。

(二)、低聲念:若精神散失,或勞極疲倦時,即收斂神明,低聲細念。或隨人境好惡而輕重之,當沉大雅重,俾兩肩之人隱聞。若長用低聲,恐易昏沉,反起思慮。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人境無礙時,便可高聲念佛,使天神歡喜降護,鬼畜聞聲解脫,其功彌深。

(三)、金剛念: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高聲低聲均覺不便時,但動口唇半明半默念,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咒家名為金剛持也。不拘多少,須字字從心裡過,句句從耳裡入,自易心定。

(四)、默念:若高聲低聲均不相宜,金剛念仍嫌著跡;或穢處及大小便時,不宜出聲念,即繫心一緣,無聲默念。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惟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無苦痛難產血崩等患。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五)、記數念:若防懈怠,須一串數珠不離手,一聲佛號不離口,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念得分明記得分明。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或在阿字上過珠,或在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法。或晝夜十萬聲,或五萬三萬聲,初少定數,隨後漸增,剋定課程,不得缺少,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可,不記數亦可。若靜坐養神,不宜掐珠,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必受病。

(六)、攝心念:若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先至誠懇切,攝耳諦聽,無論出聲或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明明白白,如是攝心,妄念自息。如或末息,即用十念記數法,從一句至十句止,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若難十句直記,或分兩氣,從一至五、六至十。若仍費力,當從一至三、四至六、七至十,作三氣念。惟憑心記,不可掐珠,則全心力,施於一聲佛號,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

(七)、靜坐念:若靜坐時,先以左足押右股,後以右足押左股,令兩足掌仰於二股之上,名跏趺坐。手亦右押左,兩掌向上,大指相接,安於臍下跏趺上,名彌陀手印,亦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妄想。如年老骨硬,半跏或端坐亦可,只要身體端正,不動不搖,合眼閉口,舌向上顎,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隨其呼吸,心息相依,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常自密持,勿令間斷,此寶王隨息法門也,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八)、睡眠念:若睡眠時,宜右側臥,右手枕頭,左手安左股上,名吉祥臥。觀想己身合掌跪在佛前,恭敬默念。不可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床頭如有時鐘,借以助念更妙。縱令昏昧,繫念而寢,覺即續之。一生睡眠,耗去光陰大半,如此攝心念佛,是廢時利用,功效最大,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親蒙授記,萬無一失也。

(九)、追頂念:若要一心不亂時,即執持四字佛名,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不可高聲傷氣,或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或輕鬆養識,沉靜墮昏。亦非窮年累月寬念得來,或念到老死才著緊成功。只在健時猛念一日,極力追頂,無少憩息,猛之又猛,情識一斷,便無心可亂,即名為一心不亂也。若一日不成,將養一日再念,或連念二日,消停再念。或連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一七不成,調養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亂為期耳。

(十)、臨終念:一句佛號,朝念暮念,行念坐念,乃至終日終年念念不休者,無非為熟此臨終之一念而已。因此一念,所係甚重,牽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若非平時常念多念,熏習熟利,及臨終時,早已忘失念佛之正念,仍隨多生習熟之善惡等念而去矣!輪迴六道!危哉危哉!佛說:「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西傾,倒必隨西。」故平時念佛,要作臨終時想,不得貪生怕死。當念此身即非我有,遑論親屬財產。前路茫茫,歸宿何方?惟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始是安身立命之處。時時如此存心,萬緣自能放下,一念自然提起,何患淨業之不成耶?才有疾病,便念無常,一心念佛,期生淨土。於此身命世界及一切事務,慎勿思念貪戀,偶一念及,但急念佛,只此一念,更無異念,決定往生。命若未盡,自得安寧,當存自存,當死須死,但求往生,切勿疑慮,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更勿猶豫!須知平生不知念佛,甚至作諸惡業,應墮惡道,如張善和等五逆:(一、出佛身血。二、破和合僧。三、殺阿羅漢。四、殺父。五、殺母。)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恨、邪見。)臨終地獄相現,遇善知識教以念佛,至心具足十念,乃至未滿十聲稱南無阿彌陀佛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見化佛接引,往生極樂,況無逆惡等罪,一向念佛者耶?但此係宿種今熟,否則,恐為業障所牽,善友難值,病苦所逼,正念難成,十念雖易,實難倖致。當趁身強健,勇猛精進,早備淨土資糧,以免臨時自誤。

乙  助行

觀經云:「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幽溪大師云:助行有二: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亦須以回向心而助修之,無非淨土行也。更有一微妙助行,當歷緣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境緣,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王龍舒云:「或為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多少,若止以一錢或一杯水與人,亦必起念云:『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故普勸念佛,還要隨緣廣修眾善,以為助行,皆應回向西方,成就念佛功德。如順水行船,更加帆櫓,其到岸也,不更快乎?但不可別求人天福報,致失往生大利。

(一)、孝養父母:念佛為諸法之要,孝養為百行之先,有親在堂,如佛在世,當服勞奉養以安之,或立身行道以顯之,並早勸念佛,俾生極樂,若父母亡日,當課佛三年,或一週歲,或七七日,求佛接引,已往生者,增高品位。並願往生聞法後,度盡歷劫父母,同生極樂,以報親恩。

(二)、奉事師長:父母生育我之形骸,師長長養我之慧命,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同於異類。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永沈苦海,皆恩之極重而難報者。當歸依僧,依僧為師,不再歸依異教外道徒眾。常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四事供養,竭力奉事,依教奉行,並勸念佛,以報師恩。

(三)、敦倫盡分:對於家庭社會,當盡誼盡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順,主仁僕忠,朋友互助,並普勸念佛,以敦倫常。宗族鄉黨,鄰里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若在朝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為長則善以安眾,為下則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蒙,或扶助孤弱,或急濟貧,或止惡勸善,或解怨釋結,無不恪盡己分。並普勸念佛,以報眾恩。

(四)、戒惡行善: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貪欲、瞋恨、邪見、為意三業。總為十戒,能持而不犯為十善,為純白業,必生天堂。若犯而不持為十惡,為純黑業,必墮地獄。僅持前四戒,加不飲酒為五戒,亦常不失人身。若不能持五戒,必先戒殺,及戒惡口,亦為雜業,不墮地獄畜生。念佛者不在此限。全持十戒,而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上品生。僅持五戒,而又隨力行一切善事,亦不失中品生。只持殺戒,而又常存念佛行善之心,當不失下品生矣!

(五)、供養三寶:文殊菩薩告五會四祖云:「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二門最為徑要」。應各盡可能,掃靜室一間,供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各一尊,阿彌陀經一卷,每日燒清香一爐,換淨水一碗,夜燃明燈一盞。視佛經像及諸菩薩,皆同真佛,早晚朝參,出入問訊,翹勤五體,必誠必敬。一飲一食,必先供養,舉目動口,無不是佛。或獻花懸旛,建塔修寺,印經造像,齋僧布施,種種三寶上崇奉,當盡力之所能,以報佛恩。

(六)、懺悔業障:普賢菩薩尚有懺悔之願,何況我等凡夫,無量劫來,身口意業,所造已深,能為種種障礙,故名業障。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過去所作黑業,殺盜淫妄等,無量無邊。現世所有生老病死種種苦業,煩惱業,舉手下足業,起心動口業,一切微細不可稱量業,願悉消滅。一切惡法,即今便止,盡未來世,永不相續。每日早晚課禮拜或回向時,若能如是真實懺悔,即業障消除,身心清淨,淨業易成,往生可必。

(七)、吃素持齋:在家念佛,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農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日為十齋,月小儘先一日持之。又正、五、九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雖未斷葷,宜食三淨肉,切戒家中殺生。並為所食肉之眾生,念佛回向,資薦往生,以釋怨而減罪。齋者:不食肉、不飲酒、不淫欲、不食五辛。三淨肉:謂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加自死、鳥殘、為五淨肉。此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免為往生障緣也。

(八)、滅情斷愛:情不減不出輪迴,愛不斷不生淨土,蓋以情愛重濁,故下降耳。情有喜怒、好惡、嗜欲等,養情為惡,縱情為賊,折情為善,滅情為聖。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情。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若此之類,是謂縱情。犯之不校,觸之不怒,傷之不怨,是謂折情。犯之觸之傷之如空,反生憐憫愚癡之心,是謂滅情。悟此理,則心地常淨,如在淨土矣。愛有夫妻、兒孫、功名、財產、文藝、寶玩等,有一愛存於懷,臨終為此愛所牽,依舊輪迴,是愛為生死根株,須知緣盡則散,各不相識,歷劫六親,而今安在?功名財物,死不帶去,王賊水火,轉眼皆空,一切如夢,何愛之有?要在愛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

(九)、普勸修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成就眾生作佛,為法施之大者,因我有生死,我求了脫,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了脫。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普勸修持,惟求自利,則於理有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非徒於人類普勸念佛,凡一切禽獸蟲魚之類,見之,皆為念佛數聲,發願盡度,普結淨緣。如是善念純熟,必上品生。

(十)、錄音助念:凡人臨命終時,眾若畢集,非三昧久證,不易得力。況眷屬不諳利害,每以世情破壞正念,功敗垂成,追悔莫及。若當此時,得人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輪流換班念佛,以助淨念,使耳聞佛名,心緣佛境,一心正念,即可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切戒搬動哭泣,致生瞋恨或情愛,貽誤往生大事,一髮千鈞,要緊之極。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實為自利,不徒利人而已。但念佛工夫深淺不同,難皆預知時至,若病重時長,請人助念,難於持久,直待臨終時方請助念,又恐耽誤。且屋小或住醫院,不便助念,或住鄉村,念佛人少,家屬助念,亦或少或無,因緣難遇。惟有用錄音機(或念佛機)助念(幫助提起正念)較為方便,可日夜續放,不使間斷,既持久,又省力。如遇重病,即於床前常作助念往生之演習,以免臨時手忙腳亂也。往生時,須俟氣斷八小時後,始能搬動哭泣,沐浴大殮,四十八小時或七日後,始能火葬或土葬。普勸多提倡,普遍推行,實為保護及成就行人往生之方便中最方便。如輾轉流通,俾普天之下,咸知其益,各皆依行,則所有亡人,皆能神超淨域,永斷生死,不僅吾一人之生死可了,漸至所有眾生之生死,皆可由此而了,其福德誠不可思議也。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 生必有死惟苦無樂 第2頁:第二 死往何處隨業受報
第3頁:第三 往生淨土離苦得樂 第4頁:第四 現世即獲十大利益
第5頁:第五 普勸念佛須具三要 第6頁:第六 念佛儀式簡而易行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