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開悟與默照禪法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天:早上〉開悟與默照禪法
  
  一、何謂開悟?
  
  佛法的修行,如果沒有觀念、方法來指導,修行雖然有用,但不能真正開悟。
  
  開悟是個很模糊的名詞,在東方、西方都有不同的解釋。在中國,開悟是說以往不知道的、想不通的,突然間茅塞頓開,知道了、想通了。有人是從書本上發現一些從來沒有聽過、見過的道理,自己的見解忽然間寬大了許多;有人是遇到一些特殊經驗,從病中或夢中以及平常生活裡,所得的一種神祕力量;有的是拜佛、打坐、誦經而得到的神祕經驗;有的是偶爾得到靈感、感應,更深一點的則是神通。遇到這些經驗之後,很多人會認為這是開悟,其實,這些經驗都是似是而非。
  
  真正佛法所說的開悟,不是神祕經驗,不是神通,也不是從書本上看到一、兩句話,就解決了問題,更不是聽到上帝、神、鬼對你說了一些話,因此得到些靈感、感應;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開悟。但是,開悟的人是有可能得到一些神祕經驗,因此,就很容易使人混淆、模糊了。
  
  我在兒童時代是笨笨的,少年出家之後還是很笨,因為出家做和尚,早、晚誦經是不准帶著課誦本的,所以一當小沙彌,開始就要學著背課誦。師父要我背早、晚課誦,我是怎麼背也背不出來,特別是那些咒語,我的師父就跟我說:「小和尚,你真笨啊!你要每天多拜佛,求觀世音菩薩給你智慧!」我聽他的話拜了三個多月之後,突然間變得聰明,課誦都能記得了。諸位認為這算不算開悟呢?這不是開悟,是感應,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給我的加持。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些阿羅漢不會說法,連個偈子也說不上來,於是他就顯神通,表演給大眾看,主要顯的是神足通,例如:人突然間不見了,一下子又從地上或空中出現,或者身上出火、出水等。凡夫看到了神通,磕頭如搗蒜,相較於宣說佛法,更容易讓人崇拜。
  
  開悟的「悟」,佛經裡稱它為無漏的智慧現前,在梵文稱為般若,無漏智慧和有漏智慧是相對的。世間所有的知識、學問、技巧、聰明,都是有漏的智慧;而無漏的智慧,不是經驗,不是知識,而是無我的態度,也就是沒有自我中心和自我執著的態度,這就是開悟,就是般若。
  
  開悟,是智慧現前、悟境現前。用方法時,將自己一層層的脫落,漸漸淡化自我中心的執著,這是漸悟。如果一下子就能放下,使自我的執著完全消失,對人、對世間以及自己的人生觀的看法完全改變,這是頓悟。
  
  但是,要分辨清楚的是,有些人突然靈感一來,對世間、對環境、對自己的價值觀也會有所改變,然而價值觀的改變並不等於開悟,因為「我」還在。如果一切都有,只有自我中心沒有了,這才是真正的開悟,才是無漏的智慧。
  
  有些人很天真的認為開悟之後,就是要什麼有什麼,過去得不到的現在可以得到,過去不知道的現在完全知道。如果開悟之後,希望得到更多,自我中心越來越大,負擔也越來越重,這是愚癡,不是真的開悟。追求這種開悟,實際上是在追求自我中心的膨脹。
  
  開悟是從煩惱形成的痛苦、負擔之中得到解脫,所以必須釜底抽薪,不讓自我有更多的貪求與執著。佛法告訴我們要用戒、定、慧來熄滅貪、瞋、癡;貪瞋癡就是自我,自我所製造的煩惱、痛苦,都是圍繞著貪、瞋、癡而形成。因此,要持戒、修定來開發智慧,才能夠開悟。
  
  開悟,並不等於聰明,也不等於學問、知識,而是從煩惱得解脫。煩惱是自我中心的執著心,解脫之後仍然是有自我,但這個自我,是慈悲與智慧的功能。能夠以慈悲心對待眾生,處理一切事,都是智慧的反應。知識、技巧、學問,還是可以繼續學習、運用,因為這些是用來助人的一種方便工具。
  
  有些人很愚癡,想開悟又害怕開悟,認為開悟之後什麼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是又害怕開悟之後,什麼東西又都失去了,像這樣的人是根本開不了悟的。以為開悟之後就會失去所有,這是錯誤的想法;開悟之前,屬於你的東西是很少的;開悟之後,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數一切諸佛世界都是你的,你擁有無限的、無量的一切,與一切的一切都是同體。這是因為沒有畫地為牢,沒有與任何人畫界限,所以對人慷慨,和所有一切生命是結合在一起,所以你的生命是無限無量的,所擁有的也是無法衡量的。
  
  曾有位年輕媽媽來參加禪修,禪修期間工夫用得很好,其實也只是心念能夠集中,妄念較少,她就害怕的跟我說:「師父,我想回去了,因為我愈坐愈好,我可能要開悟了!」我問她說:「開悟,妳還要回去嗎?」她說:「開悟之後,我如果連我的孩子都不要了,這多麼可怕啊!我還是想要我的孩子,我不要開悟了。」我說:「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雖然出了家,但是,他讓他的太太和孩子也都出家,並且很照顧他們,同時,也回家探望父親。父親過世,他趕回家抬著父親的棺木送葬;他的母親早已去世到了天上,他特別到天上去為母親說法。佛開悟出家,並沒有六親不認,只是開悟之後自我中心的煩惱沒有了。開悟之前,是以自我中心的立場來對待;開悟之後,則是以眾生的立場來對待。因此,開悟的人,是用慈悲、智慧來照顧所有的人。這也就是『法住法位』;知道一切眾生各有所需,各有各的立場,必須適應眾生,因為所有的眾生跟自己都有關係。並不是開悟之後,見到什麼人都不認了,兒子也不要了,那是愚癡,那不是開悟。」
  
  二、「無我」的觀念最重要
  
  用默照或打坐的方法是不能開悟的,只是幫助減少妄念,以此達成開悟的目的。如果觀念不正確,沒有用無我的觀念來指導,最多只能入定。就像前面說過的,動物多半沒有記憶、不會思考,牠們生活在現在、現在,所以靈敏度很高、很強。而人類的思想太複雜,經常思前想後,反而忽略當前的狀況,變得遲頓。如果用方法經常讓心停留在現在,保持著知道現在,這可以增加敏銳度,但這不是開悟。諸位可能會想:「那我們在這裡修行做什麼呢?又不能開悟!」用方法,只是一個過程、一種工具,目的是為了達成某些功能。
  
  想要開悟,一定要用觀念來引導,用方法時,隨時要將執著放下。譬如說:「我在打坐,我知道在打坐,我的身體在打坐。」這裡面是有「我」的,這是為了要將心念集中。漸漸地,身體的感覺不存在了,但是「我」還是在的。再進一步,此時打坐的「我」,不只有身體,對於聽到或看到環境裡的聲音及景象,都是「我」;雖然環境裡有聲音、有景象在動,但是對你而言,動也好、靜也好,都是整體的;你和所聽、所見的已經結合在一起,你已經達成身心統一,環境統一,這是統一的「我」。再進一步,是「身體在打坐」,「我」沒有事,而身體的痛、環境的動,我知道,但是跟我沒有關係;身體、心理都沒有負擔,任何狀況的出現都是修行的狀況,不是「我」。甚至不必去考慮「我」的問題,只是清清楚楚地知道:「這不是我!這不是我!」能夠這樣不斷地練習,自我中心便會越來越淡。
  
  許多人對雜念與昏沉耿耿於懷,擔心一打坐,不是雜念、妄想,就是昏沉、做白日夢,浪費時間。但是怕妄念,怕打瞌睡,越怕,心裡越討厭,所以就越要和它對抗,對抗一陣子,累了就打瞌睡,睡醒有精神了,妄念又來了,又再和它對抗,於是不斷循環地在打瞌睡、打妄想,打來打去,愈打愈痛苦;原因是你太在乎妄想、瞌睡。如果不在乎它,說:「打妄想、打瞌睡的不是我,現在用方法的也不是我,方法是否用得上,跟我沒有關係,能用方法最好,打瞌睡不可能一直打下去,總有醒的時候,那就趕快用方法。」不要討厭、對抗,心就會安靜下來,雜念妄想會減少,瞌睡的機會當然也會少。心安定有好狀況時,不要沾沾自喜地說:「我終於也坐了一炷好香,下一次希望坐得更好一些。」一喜歡,心就動,就是妄想,就已經被煩惱所捆。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誌 第2頁:推薦序
第3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壹、默照禪的旨趣 第4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貳、修行默照禪法
第5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參、步上修行之道 第6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放鬆放下,準備用功
第7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 第8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超越對立,有無雙泯
第9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隨息法與只管打坐 第10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真正的修行是心中無事
第11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心無所求,安住在當下 第12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第13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開悟與默照禪法 第14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第15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慚愧、懺悔法門/無相、無我 第16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禪修應具備的基本佛教知識
第17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解脫樂、護法神 第18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直觀與空觀
第19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以恆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 第20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發出離心與菩提心
第21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以感恩、迴向心面對順逆因緣 第22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結束是另一階段修行的開始
第23頁:第三篇〈坐禪儀〉講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2-20 8:55:18
感謝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