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天:晚上〉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一、天地萬物皆在說法
  
  剛才我去湖邊,看到一隻顏色灰白相間的鳥,停留在湖面的一根木頭上。最初我以為木頭上長出東西,因為我觀察了十五分鐘之久,這隻鳥毫無動靜,我心想:這究竟是什麼呢?一開始,我不確定那是隻鳥,我對牠叫了兩聲,牠沒有動靜;當我正想離開時,突然看見水面上有個水花,原來這隻鳥很快地啄了一下,就獵捕了一條魚,馬上把魚吃掉,然後這隻鳥又不動了。
  
  我真佩服這隻參禪的鳥,牠一定是學默照的。牠安靜地停留在木頭上,什麼狀況都不管,但是牠很清楚情況。當魚在水裡游來游去時,根本不知道有隻鳥,等到游近時,鳥不動聲色,一點也不累地跳出來把魚吃掉。這還真需要一些工夫。早上我提到一篇文章,說動物是活在當下而不管過去及未來,所以對當下特別敏銳。而一般人活在過去,活在未來,忘掉現在,因此要用方法來幫助自己活在現在,使自己更靈敏、更敏銳,那就是智慧的出現。
  
  修行,是可以向任何人或動植物學習佛法。佛經裡說:「大地所有一切的萬事、萬物,都在放光說法。」這是指地球上所有事物,無不是在放光說法。相反的,鳥吃魚如果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定會認為這隻鳥很陰險、很可惡;魚是那麼的天真,悠閒自在,結果被鳥所騙。如果鳥動一下,魚就會避開,可是牠卻像木頭似地動也不動,這條魚真是可憐!如果有人因此恨那隻可惡的鳥,也為那條魚歎息,好像很有正義感的樣子,但這樣卻不是佛法,而是一種煩惱法。
  
  有很多人,每天一睜開眼就在自找煩惱。不論是看見人、看見動物、看見東西,本來是他人的麻煩、困擾,因為打抱不平,結果被捲入其中而變成了自己的麻煩、困擾,這是很可憐的,這不是佛法。
  
  二、以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有位菩薩問我:「修默照,是什麼事情都不管它,如果覺得自己的配偶做錯了事,像這種情況,要不要管呢?」我回答說:「這要看狀況。如果對方願意接受,為什麼不管?如果知道去管它,會變成家庭戰爭,造成兩人都煩惱,還要管嗎?不管它!雖然會有問題,至少並不嚴重。」許多人愛管閒事,好打抱不平;不管時,問題還不嚴重,一插手,問題反而更嚴重了。所以,修行人要用智慧來處理事,要以慈悲心來關懷人。
  
  有智慧、有慈悲的人,稱為修行人、菩薩。在修行菩薩道,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時,應該以三種方式來處理:第一種方式是對很有修行,也很有信心的弟子而言;如果兩人在爭執,彼此都認為對方是錯的,這位有智慧的老師,一定是有理的打三十棒,沒有理的也給三十棒。既然是修行人,還計較什麼﹖計較就產生煩惱了。諸位有沒有聽過,古代的中國禪師及祖師們,動不動就是棒、喝;打人是棒,罵人是喝。這是因為有智慧的老師,很清楚知道弟子是很有修行、很有信心,才會用這種方便法。你們諸位,如果問一句,我就打一棒,可能你們很快就要打電話報警,說這裡是個瘋人院了。
  
  第二種處理方式是見到想要修行,但是沒有信心,也沒有什麼修行的弟子發生爭執時,他們都在數落對方的錯誤,老師的處理方式是:「你們都是對的,都沒有錯,錯的是老師沒有把你們教好,所以你們會吵架!」因為老師承認錯誤,兩個徒弟覺得對不起老師,就不再吵,也就沒事了。
  
  第三種處理方式是對有一點修行,但是信心不堅強的弟子,那就要對他們說道理了。要用佛法來疏導、安定他們:「他的錯誤是有道理的,這是因為他站在他的立場;站在你的立場是對的,你是菩薩,你就吃虧一點。我知道,佛也知道,讓他占一些便宜,是你的慈悲。」
  
  度眾生就是這樣度的,這樣他們才會留下來,才會繼續修行,要不然豈不是斷了他們的善根嗎?如此一來,兩個人都留了下來,也不會再吵架了。
  
  默照,在默的時候,是沒有是非、對錯的。我們已經介紹過「不思善,不思惡」、「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默照不是不知道、不處理,而是不要有煩惱心,否則就跟默照的方法背道而馳。一有煩惱心,就失去了智慧與慈悲。所以,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人,以智慧心來處理事。否則,不以智慧來處理,本來自己是沒有煩惱的,他人的煩惱就變成了自己的煩惱。
  
  三、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是《法華經》裡的兩句話,法,就是一切的現象。每一種現象,都有它自己的位置、狀況、立場。世間任何事件,彼此之間雖有關係,看起來好像有點類似,然而沒有真正相同的東西,這就是「法住法位」。
  
  對任何緣,以自己的立場及想法取它的相,那就是「對緣」。不以自我的觀點來接受它,但是很清楚它發生了什麼狀況,這就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就是說世間所有的一切,每一法、每一種現象各有其共同性,一定也有差別性。同一個媽媽生的孩子,生十個,十個孩子都不一樣,即使是雙胞胎,看起來雖然長得很像,性格也差不多,其他人認不出來這兩個孩子的差異之處,他們的母親卻一眼就能分辨出來,這是因為即使相似,仍會有不同之處。我曾遇到兩位先生是雙胞胎,他們都結了婚,在我看來他們是一樣的,可是他們的太太,就清楚地知道誰是哥哥,誰是弟弟。我問她們是否會弄錯呢?她們說:「剛結婚時是有點迷糊,不知道誰是誰?可是,他們是不一樣的。現在不要說是眼睛看,用耳朵聽就可以知道了。」
  
  「法住法位」是每一種現象都有它的位置和狀況。有了這種認知,就是「不觸事而知」。不要去否定他人的立場,應該體認各人有各人的立場,這樣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否則,太太想征服先生,先生想征服太太;師兄要征服師弟,師弟要同化師兄,就產生痛苦了。
  
  今天有位菩薩告訴我,他在沒有聽到「不除妄想不求真」之前,很煩惱,方法用不上力,聽了之後,一下子就變得很輕鬆。諸位是不是也是這樣呢?問題在於要相信我的開示,並且揣摩著運用;這些方法不是我所發明,而是祖師們所說的,這些就是佛法。如果在依教奉行的同時,卻存有懷疑的態度,那麼,這些話對你而言就毫無用處,都成了一堆廢話。
  
  不要覺得妄念、昏沉,是很麻煩、很倒楣的事,有了昏沉,要提起信心,打起精神用方法;打妄想時,趕快回到方法。此外,睡覺、雜念也不是罪惡,知道有妄想、有昏沉,表示有警覺心。因為還是凡夫身,才開始修行,有這些狀況是正常的,這也是「法住法位」。
  
  「法住法位」是面對任何狀況發生時,不需要後悔,也不必期待有好狀況會發生。不擔心,不期待;一害怕、一期待,也許好的狀況就消失,而本來不會發生的壞狀況,也可能會發生。有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但是,請大家不要轉變成懶人的想法:「反正就是這樣囉!打瞌睡,就打瞌睡,打妄想,誰沒有妄想啊!這就叫做『法住法位』。」錯的!這又是另一層妄想了。事實上,修行是非常簡單的,只知道用方法,其他的事不管它。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誌 第2頁:推薦序
第3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壹、默照禪的旨趣 第4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貳、修行默照禪法
第5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參、步上修行之道 第6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放鬆放下,準備用功
第7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 第8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超越對立,有無雙泯
第9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隨息法與只管打坐 第10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真正的修行是心中無事
第11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心無所求,安住在當下 第12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第13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開悟與默照禪法 第14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第15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慚愧、懺悔法門/無相、無我 第16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禪修應具備的基本佛教知識
第17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解脫樂、護法神 第18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直觀與空觀
第19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以恆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 第20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發出離心與菩提心
第21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以感恩、迴向心面對順逆因緣 第22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結束是另一階段修行的開始
第23頁:第三篇〈坐禪儀〉講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2-20 8:55:18
感謝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