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醫生小醫院 川田洋一著/圓明譯

大醫生小醫院 川田洋一著/圓明譯

第二部第三章 提婆達多的叛逆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川田洋一著/圓明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章 提婆達多的叛逆

貪欲與隨煩惱

提婆達多自始至終都唆使阿闍世去殺害父母,自己也苦苦跟世尊作對。不消說,他是個病人,被心病折磨的人,在他的生命底層有一股煩惱的狂亂,才會迫使他墮入三惡道裡。

佛教心理學對生命活動有各種解說,其中有一項叫作「煩惱」,指邪惡的心理作用。讓人為非作歹,積極推動三惡業——身、口、意之業就是煩惱,唯識學派認為煩惱包括貪、頤、癡、慢、疑和惡見等六煩惱,其中以貪、瞋癡等三毒算是根本。另外,還有二十種「隨煩惱」。總之,那是隨從根本煩惱而發生的煩惱。誠如《成唯識論》所說,貪欲會衍生慢與驕等隨煩惱,而貪欲與愚癡會引起誑與諂以及覆等隨煩惱。

據悉惡逆之徒如提婆達多,生命裡可能充滿三毒,才會衍生各種隨煩惱。那麼,依佛教醫學的觀點說,提婆無疑是瘋子一個。

有一次,世尊回到王舍城,暫時在竹林精舍歇腳。

一天,提婆來訪世尊,央求世尊傳授神通力。但是,世尊預見提婆會亂用神通去做壞事,而不曾傳授。

「佛預見此人學會神通必去為非作歹,故不曾教他。只說:你不要學,學會神通道有什麼用呢?應該觀照無常、苦、空和無我才對。」(《十誦律.第三十六》)

用現代術語來說,神通力即超能力。據說證到阿羅漢果時,可得各種神通。例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盡通等,屬於六神通。但若具有漏盡遇時,才會消除煩惱,只有不受制於煩惱的人懂得其他神通力,才不會亂用或藉此作惡。倘若滿懷三毒的人懂得神通力時,後果不堪想像。

當然,世尊很憂心這種事情。不料,提婆怏怏不樂,又轉而央求舍利弗和目連,結果也遭到拒絕了。最後,才由阿難教他(有人說是十力迦葉傳授他)。因為當時阿難尚未證得阿羅漢果,才無法看穿提婆的心機。

提婆學會神通力以後,心想:「看摩竭陀國裡誰最棒,必須先聽從我,然後再透過他去讓所有人都得對我畢恭畢敬。」

接著暗自尋思:「此國太子阿闍世待父王死後,繼任王位,我必須先降伏他,我若降伏阿闍世太子,就會得到所有人的恭敬服從了。」(《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十三》)

他一想到此,匆匆來訪阿闍世王子,大顯神通,讓阿闍世王心心服口服。他好像運用神通力,變化自如,阿闍世看了湧起顛倒心,五體投地,暗想:「這位提婆達多遠勝過佛的神通無疑。」

這樣一來,提婆達多終於使阿闍世在王舍城附近為他建造僧房,每天都能從阿闍世手上獲取不少衣食供養。

依據《成唯識論》的解釋,「誑」是為名利而裝出有德的樣子來詐騙別人。「諂」也是為名利採用各種方便,矯揉做作,藉此來籠絡別人。以上兩種都屬於貪與癡的一部份。

很明顯地,提婆為了名利,不惜濫用神通去籠絡阿闍世。難怪在他的生命裡,才會生起誑與諂的隨煩惱。

不消說,提婆的勢力大增,連世尊的門徒也跑來皈依提婆達多。

世尊教訓弟子們說:「只有傻瓜才會念念不忘利養,徒增惡德,殊不知這樣會像利刀讓人的手腳異處一樣,切斷清淨功德的生命……人為貪欲而走上滅亡。」(《五分律.第三》)

「笨人是自行做惡,違背正律,這樣會議自己每天增加邪見。提婆現在得到利養,心生傲慢。」(《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十三》)

世尊看透了提婆心裡的貪欲、愚癡與隨煩惱。

依《成唯識論》所說,「慳」是耽於財產和自作的法裡,暗藏起來不給別人。「驕」是染著自己的名聲與才能,目中無人的表現。以上兩種都出自貪欲。

提婆把阿闍世的供養積壓、暗藏起來,並且陶醉在自身的名望裡,這正是慳與驕的煩惱。從貪欲與愚癡衍生出的隨煩惱,在提婆的生命裡生起,逼得他走上惡行了。

生命充滿敵對心

在貪欲和愚癡衍生出來的隨煩惱裡,還有一項是「覆」。依照《成唯識論》的記載,覆是為了名聞利養,暗藏自己的罪過,致使心裡懊惱和後悔。

提婆達多始終難逃這種覆的糾纏。

世尊這樣指責提婆的覆:「目連呵,世間有五種老師。一種是自己的戒律不淨,而硬說是清淨;一種是自己的命不清淨,而硬說很清淨;一種是說法不淨,而硬說自己說法清淨;一種是記說不淨,而硬說自己的記說清淨,一種是智見不淨,而硬說自己的智見清淨,藉此來防範弟子。」(《南傳大藏經.律藏四.小品.第七破僧腱度》)

以上五種老師全都適合提婆達多。提婆自知生命與說法等不夠清淨,卻有意掩蓋它。弟子們也明知提婆的生命不清淨,也無意揭穿師父的真面目。

原因是,他們要依靠師父提供衣服和飲食、藥物,也想獲得聲望,才不想讓真相曝光。這樣一來,師徒都有罪。

提婆達多根本不能壓抑煩惱的衝撞,那是隨附貪與癡的東西。煩惱的病況嚴重,三毒之一——瞋恚發作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提婆又從畜生界與餓鬼界淪入地獄,飽受苦惱了。這段經過可以參照《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十三》:

據悉提婆得到不少利養,再起貪婪心和顛倒心,暗自尋思:「眼見世尊年老力衰,我要代他統治教國……」

此時,目連知道他起了反叛心,吃驚地跑去竹園精舍稟告世尊。其實,世尊早已心知肚明,查察提婆心懷不軌,要起來反叛了。反而是提婆自己還蒙在鼓裡。

有一天,他率領心腹俱迦利、乾陀漂、迦留羅提舍和三聞達多四人來到竹園精舍。世尊告訴目連:「你看那個沒有智慧的提婆來了,這個無智之徒現在要在我面前自炫,吐露不良的企圖了。」

佛經上記載,提婆一行人跟世尊談判的經過:「提婆來到世尊面前,先向佛腳作禮,再率領四個弟子退在一邊坐下,稟告佛說:『世尊的年紀大了,力氣衰弱,不妨把僧眾讓我來率領,你自己去享受法樂,我可以指揮一切。』佛說:『舍利弗和目連有大智慧和神通,我尚且不敢把教團交給他們指揮,何況像你這樣為了利養,而被人唾棄的笨人,我絕不曾把僧眾給你指揮。』(《十誦律.第三十六》)

世尊嚴詞拒絕他。

「當時提婆聽到佛說他像笨人、死人,讓他對佛起了極大的瞋恚心,意欲毀滅世尊,只見他兩眉下垂,低頭憂慮,一言不發,思索片刻後,即行離去。他的心中特別憎恨世尊在僧眾面前稱讚舍利弗和目連,還侮辱他卑賤無智,此項仇怨非報不可。」(《十誦律.第三十六》)

從此之後,他對世尊憎瞋交加,悶悶不樂。

《成唯識論》上說,瞋恚足以苦惱與苦惱為憎恚,藉此產生不安與惡行,煩惱才會無窮盡。

各種隨煩惱會從瞋恚裡衍生出來。依照《成唯識論》上說,如果處在忿、恨、惱、嫉和害的情況下,瞋恚會愈來愈劇烈。

提婆達多除了貪與癡,還有瞋恚及其隨煩惱在纏著他,才讓他嘗盡地獄的苦楚。這也是他跟世尊作對的下場。

終於破壞僧團

根據《成唯識論》上說,「忿」就是憤恨、痛罵或毆打眼前不利於自己的行動。瞋毒的作用強烈時,會引起隨煩惱。

「恨」會緊隨在忿後出現,痛恨難解時,才會陷入煩惱裡。

忿恨交加才會「惱」,意指恨痛,堅執惡事,不能依理悔改,反而惱亂身心。

「嫉」是熱中自己的名利,而嫉妒別人的成就或名望,也有害賢之意。

「害」是傷的意思,損傷其他有情的生命。

當瞋恚劇烈時,上述的各種隨煩惱——忿、恨、惱、嫉和害等,會連續衍生起來。

且說提婆達多遭到世尊嚴詞拒絕後,瞋恚轉烈,忿恨生起,又不能散發於外,只有恨在心頭,有增無減了。

怨恨不久會變成惱怒和嫉妒,以至完全發作。對象當然是指世尊了,因為提婆達多看見世尊深受大家的尊敬,也能接受各種供養,艷羨他能以佛的身份高高在上。他很嫉恨世尊,不久,他煽動憎眾起來分裂教團,犯了破和合僧的罪刑。

根據《南傳大藏經.律藏四.小品》上說:

有一次,提婆達多來到俱迦利等弟子們的住處,說道:「朋友呵,看我們要怎樣破壞世尊的僧伽,駁倒他的法論?不妨去央求世尊廢除五件事情,如果他不肯,破壞他的教團便了。」

這五件事情定:

一、比丘終身住在山林,不得走進村子裡。

二、比丘終身行乞,不得接受別人招待的供養。

三、比丘終身穿糞掃衣,不得穿居士衣服。

四、比丘終身坐在樹下,不得進入房裡。

五、比丘終身不吃魚肉,否則有罪。

提婆向世尊央求以上五件事情要廢除,不料,遭到世尊的嚴詞拒絕。其實,這五件事情不是要制訂嚴厲的規律,來拘束比丘的行為,而是要制御煩惱來轉換宿業,難怪世尊不答應提婆的央求。提婆欣喜地離去了。

據說世尊表示:「提婆破壞合僧團的行為,等於犯了各種罪過,將會陷入地獄一劫之久。」

「提婆在十五日布薩那天,同一群憎眾談到以上五件事,徵求大家的意見……當時除了阿難及一須陀洹以外,計有剛來出家的五百名比丘,不知事情的輕重,以為他提出五件事都是正確律法,故都同意提婆的主張。當時適逢舍利弗、目連等諸位大羅漢都不在場,雖然阿難等極力反對地無效。」(《五分律.第二十五》)

由於提婆獲得五百名新弟子的支持,立即宣告脫離僧伽教團,前往王舍城西南方的伽耶山去了。

舍利弗與目連得到世尊的允許,前往伽耶山,企圖救出那群被提婆帶走的弟子們。有人看見他們離去,不禁嘆息:「難道這兩個人也要去投奔提婆嗎?」世尊說:「他們兩人一定能展現法的威德。」

且說兩人抵達伽耶山時,適逢提婆在滔滔不絕地說法。三聞達多警告提婆說:「不要相信舍利弗和目連,他們不懷好意跑來了。」

不料,提婆卻表示:「朋友,你別這樣說,他們跑來最好。因為他們明白我的意思才來的。」說完話後,讓出半座來招待舍利弗和目連了。

舍利弗和目連默然不答話。不久,待提婆說完法後,才向舍利弗說:「我現在勞累得很,你來代替我說法便了,我背痛,想休息一會兒。」

於是,他模仿世尊的樣子,把大衣折成四疊,右(協)朝下呼呼熟睡了。

此時,目連首先大展神通,接著由舍利弗說法了。五百位新出家弟子才如夢初醒,懊悔自己誤聽提婆的謬論,紛紛隨他們兩人回到世尊的座下了。

只見三聞達多用腳趾踢一下提婆,說道:「舍利弗和目連帶走一群比丘了。」據說提婆大驚地起立,指名痛罵:「兩個壞蛋把我的弟子們帶走了。」氣得一直跺腳,鼻孔出血,活活地墮入地獄裡去。

此時,提婆心裡對世尊起了殺害的念頭。

世尊駁倒耆那教的論點

這時候,世尊與提婆達多的糾紛,似乎傳到外道們的耳朵裡,提婆的反叛似乎成為間接的因緣,才促使無畏王子皈依世尊。

依據《四分律》上說,無畏王子是耆婆的親生父親。他在外道尼乾陀的唆使下,才跟世尊展開一場問答。結果,這次機會反而造成王子信佛的因緣。

根據《南傳大藏經》的《無畏王子經》上所說,有一天,尼乾陀(耆那教)來唆使無畏王子說:「王子呵,你何妨跟沙門喬達摩(世尊)辯論一番?這樣一來,你才會揚名天下。」

王子說:「像我這樣的角色怎敢向大名鼎鼎、威力浩瀚的沙門喬達摩辯論呢?」

於是,尼乾陀向王子獻策:「王子呵,你不妨去找沙門喬達摩,當面問他:『佛有不愛的人,談起別人不變聽的話嗎?』如果他回答有,就立刻追究向下去:『既然這樣,那佛跟凡夫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他說沒有,不妨問他:『那佛為何把提婆達多打入地獄裡,讓他長期受苦,並曾說話激怒提婆呢?』這樣一來,沙門喬達摩自然難以回答,而王子的聲望會人盡皆知。」

王子禁不住尼乾陀的慫恿,開始準備去跟世尊辯論。

一天,王子招待世尊和佛弟子來,飯後果然開始問答了。

不料,王子的期待落空了,尼乾陀的預料和反駁的指點全都派不上用場。

只聽世尊開始活用譬喻來說明了。

世尊問他:「如果有一個孩童在大人不注意時,把一塊木片或小石頭放進口裡,不知你要怎麼處理?」王子答說:「當然要取出來,倘若不能立刻拿出,也得用左手抓住他的頭部,用右手指深入他的口理,縱使快要流血也得取出來。為什麼呢?因為我對那個孩子有一份慈愛心。」(《無畏王子經》)

於是,世尊開口了,縱使如來說出別人不變聽的話,他的動機也跟你一樣,因此,以下六種情況可以分析:

一、倘若此話不真實,亦無利益,別人也不愛聽時,如來絕不會講。

二、倘若此話是實情,但無利益,別人也不愛聽時,如來也不會講。

三、如果此話是真實,也有利益,可惜別人不愛聽時,如來知道何時該講,何時不該講。

四、如果此話不是實情,亦無好處,縱使別人愛聽,如來也絕不會講。

五、此話當真,但無好處,縱使別人喜歡,如來也不會講。

六、此話屬實,也有利益,別人也愛聽時,如來認為講話適得其時矣。

原因是,如來部曾以慈悲心對待天下蒼生。

無畏王子聽了上列說明,始知世尊的慈悲與智慧非常偉大,遠非尼乾陀之輩所能比擬,之後才毅然皈依世尊了。

再者,王子當時感動之餘,忍不住問世尊:「世尊每次面對問題,都能依不同性質回答,難道是事前準備好的嗎?」

不料,世尊反問他的話也很有趣:「你對車子的常識相當淵博,如果聽到有人問起車子方面的事情,難道你先準備好答案了嗎?」

王子答道:「只要問到車子,不論什麼問題,我無須準備都能立刻答得出來。」

世尊說:「王子呵,情形完全一樣,佛熟知法界的事情,遇到任何人問都能馬上作答。」

後來,無畏王子因為能夠逃過哥哥阿闍世的迫害,才去出家當比丘。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 前言 第2頁:第一部第一章 東方醫聖耆婆
第3頁:第一部第二章 耆婆的高明醫術 第4頁:第一部第三章 世尊與提婆達多
第5頁:第一部第四章 龍樹菩薩小傳 第6頁:第一部第五章 持水和流水
第7頁:第一部第六章 人生的苦痛 第8頁:第二部佛教心理學 第一章 阿闍世王的情結
第9頁:第二部第二章 佛教產科學 第10頁:第二部第三章 提婆達多的叛逆
第11頁:第二部第四章 親屬關係的衝突 第12頁:第二部第五章 提婆達多步入地獄
第13頁:第二部第六章 阿闍世與業病 第14頁:第三部佛教營養學 第一章 長壽與食物
第15頁:第三部第二章 佛教的營養觀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