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六)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也作了三個頌:「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第七識哪裡來?是帶質境,由第八阿賴耶識的、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所呈現的。所以有「我」,就會起帶質的作用,它的境界屬於帶質境。

    「有覆」,因為有「我」,把自己的第八阿賴耶識本來的功能遮住了,「有覆」就是這麼蓋起來,像這個東西拿個毛巾那麼蓋起來,看不著了、看不見了。

    所以第六識我們自己也可以體會呀,我們這個思想曉得:哎,這個是第六意識作用。自己找自己這個生命上第七識在哪裡,很難找到。因為它這個「有覆」的作用,把第八阿賴耶識蓋覆了,自己也偽裝地蓋覆了,這個「我相、我見」就在那裡找不到。我們覺得自己「哎!我這個人無我了!」嘿,這句話就是「我」。「我這個人啊都無我的!」這句話正是「我」。所以帶質境,有「蓋覆」的。

    「通情本」,我們有許多情緒變化,一個人情緒變化,喜怒哀樂,心裡煩悶啊;有時候你看,我們看有些人天生的啊,每一個人生下來,有許多人坐在那裡無緣無故啊,都是帶一種憤怒的形態,看起那個面孔都好像是討債的面孔;有些調皮的面孔,你一看就是調皮,他一生都表現出來。為什麼?它是帶質境。所以這個肉體上的變化,都是那個第七識的我相所表現的。「通情本」,一切眾生、一切有情發生這個情緒的作用,也都是它所變。所以我們普通講:「哎,你注意呦!我這個人個性不同。」我們普通講話、現在人講話,這個個性就是第七識的「我執」;是有不同,每個人個性不同,由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所爆發出來的。所以這一點,就比較講到第七識深刻一點了,很難懂一點。帶質境有「蓋覆」的,「通情本」。

    「隨緣執我」,這個他,從生命一來他就抓住這個「我」,「我」在哪裡表現?並不是單獨有個「我」——「隨緣執我」。碰到事情,做什麼有思想,那個我見、這個主觀,所謂我見就表達出來了。個性、主觀,這個我見越強的人,個性也越強。所以「隨緣執我」。

    但是這個「我」有個什麼東西呢?沒有東西,它是「非量境」,非量。其實呀,自性中本來「無我」;所謂本來無我,本來是「大我」,非常偉大的我。可是因為我們沒有證得道以前,所以始終抓著一個「隨緣執我」的這個小我,所以父母給我這個身體以後,就抓住這個是我,很看得牢——非量境界,所以「我」的境界是非量境界。

    那麼,第七識所包含的心理、心態,「八大」,八種大煩惱都有,那麼這個註解上有,哪八種大煩惱?本書註解上有的,不需要我們講了。因為我們講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這種心理狀態,都在《成唯識論》將來都要仔細地討論。討論到了以後才曉得,自己打坐作功夫,哪一種狀況是屬於什麼心態的,不要搞錯了,以為自己得道了。

    所以,第八識的最密切連帶關係:八個大煩惱、五種遍行。我們注意這個五遍行,五遍行八識裡頭都有,五遍行好厲害。什麼是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是五個遍行。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裡頭它普遍地存在,五遍行。

    所以我們注意哦,修道的人,不管你修淨土、修禪、修密宗、修止觀,有時候覺得自己第六意識空了,有許多修道打坐身體上功夫氣脈也做得蠻好,也覺得打起坐來「我也沒有思想沒有念頭」——你不要自欺了!沒有粗的想,正在「思」的境界。那個細微,「我都知道!」這是思的境界,正在五遍行中。你什麼空了嘛!那就真叫做空了,你空搞一場,是「空(kong)」了,做了空子了。所以這個五遍行要認得清楚得很。但是五遍行最可怕,它八個識裡都存在的。

    所以第七識裡頭,有大煩惱八個、遍行五個,但是有「別境」,別境裡頭有幾個心態,有一個心態是「慧」,「慧」是別境哦!怎麼叫別境?我們普通人心理狀態裡頭,沒有得道以前,有思想、有妄念,沒有智慧;悟道的時候有智慧。這個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引用《中庸》的話,「不思而得」,不要去思考它,不要去研究它,一通百通、自然悟了。「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一點也不勉強,隨時在道的境界裡頭。「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們要注意!這個是「慧」的境界,慧的境界不是思想出來的。你說我打起坐來想出來、研究出來,那個是妄心哪,那正是妄心妄想。所以「慧」是別境,另外一種境界。

    但是第七識裡頭,第六意識意根真的清明了,慧(智慧)透出來了,所以它又具備一個好的特殊境界——別境慧。但是第七識啊,根本煩惱大得很,這個樹根一樣,水泥做的根牢得很,什麼呢?「貪、癡、我見、慢、相隨」。你注意哦,我們根本煩惱三個:貪、嗔、癡,第七識沒有「嗔」哦!一切的貪慾、貪念,我們貪名、貪利、貪高興、貪漂亮、貪什麼,都是它;癡迷,最癡的東西,那癡極了!就像豬那麼癡,愚癡到極點,這個地方。沒有「嗔」哦!這個「嗔」是第六意識最大了,越想越不對:「老子揍死你!」哎!這個是第六意識。第七識那個意根裡頭啊,可是它雖然沒有「嗔」,有個什麼?慢、我慢,「我」是不得了的。等於我們從前看的寫的小說,所謂《阿Q日記》,上面所講的,挨了人家的打的那個白癡,被人家打了以後,個個欺負他,他自己白癡嘛,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他還是:「不要緊,格老子,哼!兒子打老子!」自己給人家打了,他還罵:「哼!不要緊,兒子打老子。」好像自己還是你的父親,你這個兒子打我!描寫一個白癡。但是這種人的心理狀況經常有,一個非常懦弱自卑的人,受了人家欺負的時候,有時候想想:「哼,我還怕你啊?我才不怕呢!不過我讓你就是了!」我慢。這是一面的我慢。

    還有一種我慢呢,人生下來,現在我們叫做自尊心,好聽一點。所謂自尊心,人就是我慢,總覺得我了不起。這個我慢這個東西呀,慢心是不得了的啊!很可怕的,與生命俱來的,所以屬於第七識的。這一生下來,「我」就覺得,我比你就不同,我就是比你好。最笨的人他覺得比聰明人「我還是比你好!」這個是「我慢」。

    如果有了學問有了知識以後啊,這個慢心增加了,叫做「增上慢」,所以學佛是最怕增上慢。有一點功夫了、有一點心得了,哦!然後啊,天下人都不在眼下了。我們看到很多的過去老前輩人學佛的,你譬如說熊十力呀、歐陽竟無先生,我們當時就講:「哎,這二老啊,增上慢,太可怕了!」那是增上慢。太虛法師跟他也可以說同門嘛,都是楊仁山先生的弟子,想跟他倆談一談唯識問題;太虛法師也不錯啊!歐陽竟無說:「太虛!他有資格來跟我倆談唯識?不准!」就這樣「慢」。那個增上慢是嚴重得很啊!所以有道有學問的人,那個慢心是越來越嚴重!那一種心叫做「增上慢」。

    「增上慢」是非常可怕哦!諸位呀,學佛修道要學問,學者多犯這個毛病。學問越好增上慢越大,所以成道越難。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共勉之啊,共同要勉勵。

    所以貪、癡、我見,主觀的我見、成見、主觀等等,慢心,這些心態的狀況,都是跟著第七識與生俱來的,只要生下來(就)同來的。不過我們又回轉來講,以凡夫境界啊,我覺得貪、癡、我見、慢都是好東西,一個普通人沒有悟道的如果沒有這幾樣他活不下去了,不想活了;一個白癡,一個最最沒有出息的人,因為他有慢心,他也覺得自己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啊,哈!這是另一面,講一個普通心理的笑話的話。可是在修道,我們之所以不能證道,這幾樣東西,心態的障礙太大、太大了。所以第七識是這麼一個東西,介紹完了。

    第二首告訴我們,「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換句話,有些人愛睡覺,糊塗的人「我執」越大;腦子聰明學問好的人,我慢、我執越大;但是越糊塗的人、越愛睡的人,我慢更大、我執更大。就是這個第七識的「我」,你要注意。

    所以這個「我」啊,這個第七識這個東西、意的根哪,它的那個地方的心態作用:「恆」,經常的;「審」,這個「審」字注意哦,會審察、仔細得很。我們這個意識的作用有時候粗枝大葉,譬如對一件事情,人家說:「哎,你這個東西送給我好不好?」我們有時候高興這個意識就說:「好哇!你拿去!」嘿,意識作用。過後,他拿走了,有時候一靜下來一想,心裡:「這個不對!太可惜了!剛才怎麼給他了?!」這個是第七識的審察自己,你看不出來,那都是第七識的、意根的那個「我見」來的。所以它「恆審思量」,平常在思想,這樣、那樣……那個細得很。不是我們普通心理狀況所瞭解的第六意識。第七識是「恆審思量」。這個一起思量、這個念頭一起作用,「我」就在其中了,這就是「我」嘛。認為我怎麼可以這樣?我不可以啊!「哎,我怎麼送給他了?!我怎麼答應了他呢?」就是譬如說我們這一件事情,過後一想後悔啊。睡著了、將睡未睡,或者一睡醒了,思想第六意識門面都沒有打開、沒有開張的時候,在那個迷迷糊糊中間,那個作用就是第七識,我思的這個意根來的。「恆審思量我(我見)相隨」。所以西方哲學家笛卡兒所講:「我思則我存」,我經常說,笛卡兒很不錯了,真有見地,已經到達這個認識。就是王陽明所講的良知良能,也只認到了這一點。所以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學的四大教、名句。但是王陽明也是打坐的呦,他也發過神通哦,他只看到第六意識的意根——第七識這個境界,認為這個是良知良能;第八阿賴耶識他影子都沒有摸著。

    可是你要曉得哦,一個修養作功夫到了破了、轉了第六識,能夠到達第七識境界的人,決定可以成大師了、大哲學家了,了不起呦!智慧超人一等的。因為第七識裡頭有個「別境慧」,所以哲學家的思想都是這個別境慧出來的。文學家有時候的名句,那個好的文學境界自己都不曉得怎麼寫得出來的,那個也是別境慧裡頭出來的。所以啊,這個第七識是這樣的,「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一切眾生)日夜鎮昏迷」,這個「我」識、第七識跟著你,晝夜跟著你,「鎮」字要注意,把你壓住了,把你壓住在那裡,「鎮昏迷」,所以我們的無明,智慧出不來、不能悟道,「鎮日昏昏」,就是這個東西,我見、我相。

    「四惑八大(什麼是四惑下面都有,八大煩惱都有)相應起」。這個東西最厲害!四惑、八大這些東西都是這個意根(第七識)的作用。

    「六轉呼為染淨依」。哎,但是你說我這個「我見」、第七識要怎麼樣修到無我呢?我們怎麼樣達到無我、把我空掉?嘿,要它的前面那個東西——第六識轉了,它(第七識)也轉了。它跟第六識兩個呀,陰陽兩面,這樣轉的。第六識轉了,第六識完全分別妄想不起,變成清明在躬的時候,第七識也變成淨相、乾淨的面了,這「我」已經乾淨面了。第六意識一動、一冒火了、一起念頭了,第七識馬上也變成黑暗面了。所以第六意識跟第七識它兩個關聯那麼密切。所以「六轉」第六意識轉了,「呼為染淨依」,「染依」就是污染了,凡夫就跟外境污染了,外境界的污染、第七識被污染了。因為第七識它本身啊,雖然有個我見,他不會分別思想,帶領它做壞事是第六識。所以《西遊記》上把這個第七識變成哪一個師兄弟呀?就是那個沙和尚,光是挑東西的,跟著後面挑。那個豬八戒是情感,豬八戒騙沙和尚:「哎哎!師弟啊,你不要聽猴子(猴子就是第六識),不要聽孫悟空,聽我的!」那個沙和尚也莫名其妙,聽豬八戒騙了。碰到了孫悟空(第六意識):「你怎麼那麼笨,又聽這個老豬走了!怎麼聽這個感情走哇?你跟我來嘛!」哎,沙和尚又跟著猴子來了,呵!「六轉呼為染淨依」,他自己沒有多大的主見的。

    所以你知道,我們禪宗的六祖,你說他一個字不認識,他的那些跟著他學的徒弟們都是第一流的法師、第一流的學者,他平常聽他們講完了,他就可以給他們作結論的。所以六祖他唯識講得最透了:「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所以悟道的人,第六識先空念頭、空掉了;第七識就是因上轉,初初悟道,得一個清淨法身的境界。現清淨法身容易,這是六祖講的,「六七因上轉」。你要想把身體也轉化過來,肉體四大、心物一元都轉變,把五根都轉變有五神通了、起作用了,所以報身、化身的成就啊,五識同第八阿賴耶識要證到佛果以後才變得了啊!你看他老人家兩句簡單扼要的話,把唯識修持的道理(說明了),「六七因上轉」。所以我們修淨土念佛的也好、修禪的也好、修止觀也好,初步的要想空轉呢,轉這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清淨、空轉了,那麼差不多了,第七識跟著轉,所以「六七(是)因上轉」。前五識、第八識,前五識我們不是講過了嗎?要到第八阿賴耶識轉了,前五識才能轉哦,很難哦!所以是「五八果上圓」哪!所以第二首就講:「四惑八大相應起」,第六識轉了,「六轉呼為染淨依」[錄音中斷]……要修道了,第七識俱生我執也跟著莊嚴起來了,它是這樣轉的一個東西。

    那麼,下面講得道的時候,「極喜初心平等性」。因為第七識這個俱生我執,它同第六意識相依為命,它是第六意識的根。所以菩薩登初地歡喜地的時候、剛剛悟道的時候,功夫到了三際托空,在三際托空裡透出來這個別境慧,突然一悟。所以大家要問禪宗怎麼叫「悟道」,你就是做到三際托空,那個是心量的境界啊!你悟了沒有?那個悟是般若誒!你在三際托空心量的境界裡頭透出了這一悟,所以才「別境」了:「啊!」這個道理。這就是悟。

    譬如說有些禪宗語錄講錯了,破初關,「未參禪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悟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功夫境界、心態的狀況,那同悟不悟沒有關係。那是說看到這個境像心哦!那我們把第六意識只要擺平了,你看一切境界都不同了,這沒有什麼稀奇嘛!所以見道以後啊,「見山是山……」這都是空話!悟道,悟與不悟,禪宗這一悟——「慧」透出來的。但是要這個定的境界、心量的境界到達了清明,這個中間透出了這一點慧的覺性,叫做「悟了」。不是說你們拿著某一個清明的境界,抓著這個境界,「哎呀,我得了道!我悟了道!」你不是自己欺騙了自己嗎?所以我們上午講到明朝那位名士所講人生做三件事:自欺、欺人;不然被人家欺。多半在自欺中過,要特別注意!

    所以第七識,初地菩薩得道的時候,登達歡喜地。其實初地的歡喜地啊,就是四禪八定初禪定功夫配合的。所也初禪呢,「定生喜樂」。「極喜初心平等性」,只要菩薩一登地,見到自己空性的時候,初地登歡喜地,我見沒有了,我相沒有了,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慈悲。所以,「極喜初心(發起)平等性」。

    但是,換句話說,我想在座好幾位都有這個經驗,當你用功好的時候,心境很和平的時候,自己好像的確沒有我相了,人家侮辱你打你一下都不會生氣,覺得每一個人都很可憐、都很可愛的,會慈悲心會起來的。「平等性」,我跟你都平等、一切平等。但是這樣叫做無我嗎?沒有哦,還早哦!初地菩薩登地,剛剛見到了無我的這個平等性。真正達到無我要八地以上的菩薩,「無功用行我恆摧」,到達第八地菩薩,拿我們剛才以禪宗比方,到達破了重關的時候,「無功用行」了。「無功用行」很難了,不需要用功了、自然都在用功,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都在慧中。在水裡頭游泳也好、你去打滾也好、跳舞也好、打架也好、開車也好、登山也好、滾下來也好,你都在定慧中,不需要有定有慧,「無功用行」。

    所以我們曉得,像禪宗的祖師趙州和尚,大禪師,八十歲了,還到處找明師、訪道。所以「趙州八十尤行腳」,到處參訪善知識。當然,他是方便講的話,人家問他:老和尚,你是大祖師,八九十歲了,還在外面跑什麼?——為了這個要打成一片哪!此心還沒有打成一片。禪宗所謂打成一片,還沒有到達「無功用行」。你還要打坐作功夫入定才有,不打坐不作功夫你那個道就倒掉了,不叫做「道」了,叫做「倒」了,茶杯要「倒」出來了。用功才有道,不用功沒有道,這個道你說還值什麼錢嘛?不值錢了!所以菩薩到第八地以上,「無功用行」,所以叫第八「不動地」,不退轉了。沒有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薩,你功夫再好、智慧再高,還會退轉哦,還會退到六道輪迴裡頭去哦,還在那裡轉的哦!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在不動地才可以不退轉。但是到這個時候是「無功用行」了,不需要用功自然用功,無往不是道,無一不是禪。到這個時候才是真做到了「有我的無我」。「無功用行我恆摧」,永遠真正無我境,人無我。但是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只破除了人無我,法無我還沒有到達完全乾淨哦。

    所以,「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真做到法無我的時候,成佛了,十地以上的菩薩,進入了如來地、佛地了。那麼還有我沒有我呢?對不起,還有我,這個我是什麼?佛的大慈悲,千百萬億化身,一切處度眾生。所謂「他受用」,這個我啊,一念一動,這個「我」念一動:「哎呀,我要救這個人!」這一念一動,就化身出去了,變成「他受用身」,這個化身教理上也叫做為「他受用」——為利益你而用的,一切的動作為了幫助你,乃至打你罵你一切等等,愛你、笑你等等,為了「他」。所以佛菩薩的境界,化身千百萬億,這個身,像釋迦牟尼這一生,來教化我們這個世人,這一生的釋迦牟尼佛的肉身,也就是「他化」——他受用身,為我們一切眾生。這個「他」指我們其他的一切眾生。所以成佛有我,這個才是大我,這個才是真我。所以佛一生下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來了,還是有「我」。

    所以難懂吧?所以修行之難吧?先要無我。後來的真我,是這個樣子。但是這個真我是《涅槃經》上講:常、樂、我、淨,這個我。這個我是如來地境界、成佛了的境界的我。所以「如來現起」,現量境要起就起。看這個眾生,所以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以三十二變化身,救度這個世界。豈止三十二?他在密教裡頭,有二十一尊度母,也是他的化身。所謂正法明如來、准提佛母,就是他的正化身,都是他的變化。這些身有時候變成二十一尊度母,所謂綠度母、紅度母、白度母等等,有時候又變成「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何以有如此的功德?因為他早已成佛了,他的本名叫「正法明如來」,正法明如來化身在這個世界是觀世音菩薩,同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也是他的化身,正法明如來。這一些化身就是如來的境界,「現起他受用」,為了眾生,自己「我」化身出去的「我」,這種境界,要到十地以上的菩薩、到佛地,這個我是真我的成就,常、樂、我、淨了。

    第七識,我們也交代了。

    現在(講)第八阿賴耶識,麻煩來了。講第八阿賴耶識,陳先生前天提出一個問題,投胎的時候,據他也親眼看到他的家鄉,因為他跟我同鄉、浙江人,不過不同縣,陳先生是浙江吳興人。他說看到家鄉的,有人的確到媽媽要生的時候才來投胎的。他所以前天聽了三生石上這個事情,他問我是不是入胎的時候就投胎,還有半路投胎、有出胎的時候投胎?因為我們前天講的時間來不及,我說講到唯識第八阿賴耶識詳細說明這個問題,恐怕今天我看看時間不夠,先念了,大概下一次我們專題報告這個問題。

    第八阿賴耶識,這是根本,「性唯無覆五遍行」,第八阿賴耶識,沒得蓋覆的,它沒有躲藏在哪裡,無所不在,第八阿賴耶識無所不在;心物一元,無所不在的。它自己的性能,這個「無覆」,第八阿賴耶識其它的作用、心態的狀況它沒有。心態的狀況第六識、第七識有,前五識有一部分。第八阿賴耶識,它沒有心態狀況。它是這麼一個東西。根根,等於我們一棵樹的,它是一個種子所生的樹根、等於這個樹根;第七識等於這個樹幹;第六識啊(等於)樹幹的中間、那個主要的中心;前五識(是)這棵樹前面開的花、結的果。比方,我們把它比方是這麼一個東西。所以第八阿賴耶識,它其他心態沒有,可它有這個作用——「五遍行」:作意、觸、(感)受、想、思。

    所以你們有許多打坐的要了命。很多人因為理路不懂、道理不懂、理論不懂,去盤起腿來想試驗這個生命的科學,你怎麼通嘛!都覺得:「哎呀,我定是很定啊,就是也沒有念頭,可是總是我曉得呀!」好像他要學死人才好!「完全不知道」他才叫做定。你要曉得第八阿賴耶識正是有思哦!這一思都沒有,你不是悶絕就是昏沉,這不得了哦!大糊塗哦!它正在「五遍行」中啊,五遍行第八阿賴耶識有思哦!所以入定的人,一點也都不知道了,那叫做定啊——那是你的佛法,你自己亂解釋的佛法。

    所以一般人認為:「哎呀,打坐坐在這裡應該是什麼都不知道。哎呀!我越來越清醒哎,越來越不要睡覺了。」嘿嘿!那是當然嘍!哦,你以為越來越糊塗、越來越愛睡覺、乃至睡著了以後什麼都不知道,這叫做入定啊?這叫做變豬!真的哦!這個修下去果報會變豬了的哦。不僅我那麼講,宗喀巴大師也是那麼講,很多祖師吩咐你:不要以為昏沉的境界是定、不要以這個是無念,那是錯極了的哦!無念的話,是「觀察圓明照大千」,大圓鏡智,更清楚;但是自己沒有動思維心,沒有動分別心,那個才是無念啊!所以像鏡子一樣,照天照地,纖毫一動都知道,那才叫無念;不是無知哦!所以你功夫越好越不要睡眠、越清楚,是當然的啊!清明境界現前嘛。所以可悲啊,很多人不懂學理,亂去修行。我幾十年常教你們要想學佛用功,先要窮理呀、先要窮理呀!嘿,老朋友也好新朋友也好,不聽我的,不聽我也只好算了,同我沒有關係,你要去變什麼你愛去變。下一次我碰到你說:「來來來!」又來了,再說。變狗也好、變牛也好、變獅子也好、變老虎也好,再教你來嘛!再不聽話,又去變去嘛。是這樣哦!不是講笑話哦,很嚴重。

    所以阿賴耶識它裡頭有五遍行。這句話講完了。

    「界地隨他業力生」,這個宇宙,佛說有三界、九地,三界九地這個表後面都有,整個的宇宙萬象,都是第八阿賴耶識這個功能變出來的,這個功能叫做業、業力。三界六道、天堂地獄、畜生餓鬼,鬼、神有沒有?都有。什麼變的?不是上帝、不是閻王、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佛、也不是菩薩,是我們每一個人第八阿賴耶識自己的業力所造的,「界地隨他業力生」啊!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小乘的羅漢,聲聞、緣覺,雖然他自己覺得證到涅槃、證到空,他都認不清楚第八阿賴耶識是個什麼東西,「不了」,小乘羅漢他根本不知道,所以還不算悟道的哦!所以《楞嚴經》上佛把聲聞、緣覺都罵成外道哦。所以識陰裡頭十種外道,因為他第八阿賴耶識不知道,「二乘不了,因(為)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就是大乘菩薩,有些也搞不清楚。所以由佛過世以後,有《成唯識論》啊、《辨中邊論》啊、《中觀論》啊、《大智度論》啊,這些菩薩們沒有辦法,起來作論,就是論這個道體這個東西。「由此能興論主諍」,意見上、思想見地上的差異。我們今天先到這裡。

     

    第八阿賴耶識,首先我們要瞭解第八阿賴耶識,所謂把這個心的作用,分成八個部位、八個識來講。最怕的呢,連佛都很害怕,害怕什麼?害怕一切人聽了唯識啊,被唯識的道理困住了,所以佛在《解深密經》上講一個偈子:「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這裡「阿陀那識」也就是阿賴耶識的另一個名稱、另一個作用,就是我們普通講——生命的根源。他說這個識啊,最深、最難懂、最細了。

    過去我們這個生命,無數劫以來這個生命,你說它是空的,譬如學佛的容易講(是)空的;空只是一個現狀,空不是沒有。那麼你說這個生命是有的嗎?有也只是指一個現狀,並不是真的——像我們這個手巾、像我們這個茶杯蓋——有個東西可以抓到的這個有。不是有;這樣的有是個假有。所以空、有都不是。

    那麼它究竟是個什麼呢?佛作了個比方,像一股流水,一個瀑布一樣,沒有斷過。但是這個瀑布呢,是一個東西沒有?不是一個東西。是很多的水分子、一股力量永遠向前面的奔流,旋轉地奔流而構成了這個瀑布的形狀;你分析它,中間沒有一個東西、沒有一點真正是水會留住的;但是也不能說它沒有水。所以我們生來死去,一切種子,所謂一切又把它分析起兩個範圍:一切有為法與無為法。有為法包括宇宙萬有;無為法包括一切聖賢成道的,所謂拿中國文化講,包括鬼神仙佛等等,尤其是仙佛證到無為法的;這都在一切以內,這一切種子像一股瀑流水一樣。那麼佛只好拿這個比喻來講。所以究竟是有、是空?講一個「空」,大家的觀念被「空」困住了;講一個「有」,被「有」又困住了;講一個「非空非有」、「不空不有」、「即空即有」,又在困住了。都是不能解脫。所以他說非常難講。他說平常我不願意講這個八識的道理,「我於凡(夫)愚(人)不開演」不願意講,恐怕大家聽了以後又抓住一個八識,(認為)有這麼一個東西。

    譬如我們現在講到阿賴耶識,首先**「識」,我們再三提到唯識、佛學三個名詞可以概括:心、意、識。這三個名詞我們再三提出來,大家都很熟,可是大家沒有仔細去研究、去參詳它。這個心,現在我們用現在的觀念,把它當成一個本體,我們這個生命根源這個本體。它包含了兩部分:心理的(精神的)、物質的,這兩個(心物)所謂心物一元,這是一個名稱、一個理論,這是心。並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思想、大家活著精神很好,今天都沒有死掉、也沒有生病、能夠思想能夠感覺能夠知覺的這個心是「意」,「心」起的作用第二重投影;我們拿現在的話來講,心的第二重投影、最活潑的、能夠了知、有知覺、有感覺的,這個是「意」。

    什麼是「識」?(心的)第三重投影。我們普通曉得,了別就是識。今天頭腦很清爽、能夠分析清楚、聽這個話聽得很清楚,就是「識」。那麼識這個東西,在它的作用上是「了別」,明瞭的了,分別這個別。在我們生命上,這個了別的東西它有染污作用,容易被外界所染污的,所以它有染污作用,也叫做「染污識」。識,就是能了別、染污。那麼這個識,普通我們可以叫做,一般的所謂學禪的人:念、這個念頭,我們思想這個「念」。譬如大家在座很多學佛學道、打坐作功夫,不管你功夫怎麼樣好,打起坐來定,乃至你們能夠出神,所以你拿道家來講可以出陽神。普通都曉得陽神。說這個靈魂修成了從頂上出來,人家看不見,你也看得見人家,你來也可以喝茶,也可以拿毛巾,不過我毛巾還在這裡,你還是沒有拿動,這個叫做陰神。陽神就不同了,如果有人出陽神的話,他坐到這邊來,也坐在這裡也坐了聽話,他要端茶杯也拿得動,毛巾也拿開了,這個叫陽神,同我們肉體一樣。當然大家也沒有看過。一般相傳這個人出神,從這裡(頭頂)出來——不一定。真達到最高的功夫,這個神隨便從哪裡都可以出。但是就是說,你出了陽神,成佛了、得道了沒有?沒有!沒有了道,只是你的功夫;還是念,念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以呀,我們心、意、識、念,拿現在漂亮名稱就是生命的功能。

    今天我們第一個先要講怎麼樣投胎、怎麼樣出胎的問題了。那麼原文的句子要記得,這個第八識的偈語:「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是講第八阿賴耶心識的這個部分,最後這個根根,我們上次比方過,拿樹來比方,它像根。這個識啊,心意識,心,我們這個心念像什麼?所以叫它是識。比方,第八阿賴耶識是根——這是比方哦,不要被比方騙住了。比方聽過了、瞭解了,那個比方就不要了——等於一棵樹的樹根,第七識等於樹的幹,第六識(是)這個樹幹中間的中心,前五識等於枝杈。我們曉得這個識、心意識。譬如講,我們現在活著,像這個心上開了一朵花,呵,所以講禪宗,「釋迦拈花,迦葉微笑」。我們現在活著的生命的確大家都是一朵花,開得很茂盛,這個花裡頭你找不到一顆果吧?任何一個花裡頭都找不到它的果。除了蓮花,當然花果同時的;其他的花裡頭沒有果。等這個花變成果的時候,果成了,花就落了,果成、花落。所以我們的心意識,這個狀況你沒有辦法找到它。當然除非你大徹大悟成就了。否則呢?我們別人可以看到,得道的人可以看到其他的人心意識。等你死的時候,你這個花落了,那個識的成果跑出去了,這就叫做靈魂。這個道理。

    現在這個第八阿賴耶識這個偈頌,玄奘法師歸納起來要我們記得。這個心,根本的功能有三藏,怎麼叫三藏?不是經律論三藏,就搞錯了——「能藏、所藏、執藏」這三藏。能藏:它能藏過去、未來一切萬有的種性,有為法、無為法,它能藏。所藏:所藏的、所含藏的,所以第八阿賴耶識就是含藏識,能藏、所藏。執藏:它抓得牢牢的。所以,這叫「三藏」。它所形容第八阿賴耶識這個三藏的性能,「浩浩」——形容詞,像大海一樣,如瀑流水一樣,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不可窮」。

    那麼,這個心怎麼樣來呢?像深海一樣,深得很。「淵深七浪」,前面七識起了波浪。外境界,我們七識一動、心念一動,心念對著外面的外境,外境風動,外境越引誘,波浪越大,心意識的作用越大。所以你看,由這個道理,現在所謂西洋心理學,乃至弗洛伊德他們的心理學認為——唯物思想的心理學也看到了一部分——認為人的心是受外境的影響,環境能夠改變一個人。因為「境風吹識浪」,「境風」一吹,這個心識的波浪越動得厲害。所以啊,普通只曉得是這個境像。

    這裡問題要注意哦,一個學佛法學哲學的人,我們就要追問了,尤其告訴青年同學們不要那麼乖,作人要乖,學問不要乖。你們現在青年人剛好相反,做人很不乖,思想啊亂跑;真講學問啊,乖得要命、笨得要命,也沒得思想。「境風吹識浪」什麼道理呀?那麼我就要問了,外面的這個境風是誰動的?還是上帝發動啊?還是菩薩發動啊?對不對?如果境風也是我本身心識動,那麼何以叫「境風吹識浪」?這句話,在邏輯上又變成「二元論」了,不是「一元論」了。所以學佛,真正智慧之學要特別留意呦!所以佛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到一個字——邏輯問題,一落文字言語,沒有不落邊際的,一定出毛病。就比如像這句話也出了毛病:「淵深七浪境為風」。那麼一個錯誤的思想是外境引動了這個心意識。

    好,如果站在一個唯物學者的看法,唯物哲學的看法,那可見你所謂講心境上這是個空洞的名稱啊,也是外境的重要啊!外物都重要,你心意識因外物而產生的啊!「淵深七浪境為風」,外面境風一吹,你心波才動搖啊!啊,這問題就來了,所以這種地方就要參了。

    實際上,這個「境風、識浪」都是阿賴耶識自性的功能,「能藏」所動的;一動的時候就是兩面;所以拿補充的話,就是中國的《易經》了——陰陽,「動則得咎」,一動,就有陰就有陽。陽的一面就是心的作用;陰的一面,變成有形的,那就是物的作用。它兩個互相為因果的。「心能轉物」,但是,在心不能轉物以前,物也能轉心。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你說這個天氣很熱,你說我「心能轉物」,不流汗!不流汗!汗還是照流不誤。不過你心裡頭可以覺得不熱,可是汗還是照流。心物兩個力量是相等的,它是一體的兩面。那麼現在我們暫時還不討論,簡單地先講過這兩句。

    現在重要的就是陳先生上次問的,今天要討論到。這個東西、我們生命的這一部分的根源,「受薰」,它自然的接受外界熏習,所以修行,我們佛學叫做「熏修」。這個熏,什麼叫熏啊?熏臘肉一樣、燻煙一樣,一個香,這裡天天點香,這個地方天天熏、熏、熏,就黃了,黃了以後燻黑了。人的習慣是慢慢形成的,慢慢練習、熏習。所以教我們念佛、拜佛,或者是做好事,慢慢把壞的根性把它熏習過來。所以許多人天天講修行,壞根性真正修行在好的熏習路上走沒有呢?沒有。沒有(就)永遠熏不成。所以,「受薰、持種」,我們這一生的所接受的教育思想、自己的行為等等,接受現行的熏,「現行」,這個現行的熏啊,就是變成未來的種子、未來的種性。那麼,我們這一生的個性、現行,等等,就是前生多生累劫的「受薰」來的,現行變種子,種子變現行。

    所以懂了唯識這個心理道理,我們看世界上乃至看歷史,因為談古人方便,談現在人麻煩,碰到現在人啊,囉嗦。我們看歷史上的古人,這些大英雄、大人物乃至小人物、男人物、女人物、老人物、小人物,反正這歷史上的過後一看,他一生下來的過程就決定了他一切的命運。為什麼?他種性的熏習不同。除非是大英雄、大聖賢,這一生把過去生的種性自己硬是把它變過來,所以叫做大英雄;所以佛啊,稱為「大雄」。我們到廟子上看,「大雄寶殿」。世界上真正大英雄就是能夠轉變了自己;除此以外,沒有英雄。這是很難!

    譬如我們講歷史上,我們大家中國人喜歡讀《史記》,看到項羽跟劉邦兩個人,都看到秦始皇出來。劉邦一看秦始皇那個威風,就講了一句話:「大丈夫當如是也!」作人吧,就要作到這個樣子。這個話可見含了叛變思想,但是很厚道,「做人吧,應當做到這個樣子!」項羽一看,他講的就不同了,看到秦始皇出來,「哎,彼可取而代之!」格老子可以把他拿下來,我也可以這樣幹!同樣一個觀念,兩個表達的心理絕對不同,所以決定了他事業的成敗也不同。

    所以個性,這種個性、天生個性哪裡來的呢?多生累劫這個種性來的,熏習來的。比如一個植物一個種子,你把它移了一個土壤,怎麼樣變,它那個種性不變。蘋果還是蘋果,香蕉還是香蕉。你把兩個構合起來叫香蕉蘋果啊,它香蕉還是香蕉,蘋果還是蘋果味,種性不變。所以修行的道理就在這裡。

    所以他說第八阿賴耶識啊,我們生來死去,怎麼樣生、怎麼樣死,「去後」人死的時候最後走,「來先」投胎的時候先來,「作主公」就是這個東西。

    好,現在我們很難了,就碰到問題來了。這是陳先生要問的,拖了三個禮拜了,把他這個在胎裡頭沒有出胎(一笑),人怎麼樣死、怎麼樣生、怎麼修行這個道理。我們這個人,先由死講到生,啊,根據佛學的道理,簡單地、都很簡單;詳細講非常麻煩,詳細專門講生死問題大概總要——像我們現在兩個鐘頭一次,起碼要一二十次(才)比較詳細。

    我們人活著現在這個肉體,在佛學叫「四大假合為身」。四大:地、水、火、風這四大。風就是氣,我們要氣、需要氣,沒有氧氣就立刻死亡,一秒鐘沒有氧氣就死亡,氧氣就是風大的一種;「地」就是骨頭;「水」就是身上的血、液體;火就是生命的熱能;這四大,四大組合構成我們這個肉體。每一大,大就是大類、這一大堆。每一大,容易生(大體的歸納,不是分析)一百一十種病,關於骨頭的生病有一百一十種;這個液體、血的病,有一百一十種;四大有四百四十種病,每一種病隨時都可以使人死亡的。

    譬如感冒、傷風,我們叫涼著了。涼著一下,就是小病一個,沒有什麼了不起——同樣可以死人。所以涼著,那麼在中醫的道理,就是一個「傳」,傳染那個傳。涼著有時候走入腎經,有時候走肺經,走各經不同,看各人身體,這就是業力不同。就是涼一下,也可以馬上使你死亡的。你不要看到認為小病,沒有哪一點……譬如破掉一點皮有什麼了不起呢?如果細菌一進來得了破傷風,也立刻死亡,所以隨時可以死亡,這個生命是脆弱得很!尤其是呼吸氣,一口氣不來,這個氣我們鼻子吹,把它蒙住了,一出去,吸不進來,立刻死了,很簡單。死亡是太快的事!這個身體是非常脆弱。

    那麼,人能夠根據業力得正死亡的並不多。多半的我們的死亡,都是不正,都是橫死的。大的橫死,譬如說,壽命沒有到,自殺、車子撞到、飛機掉下、掉到水裡去、火燒了,等等,都是叫橫死,當然這個還是大的。實際上我們普通生命都是橫死,自己沒有照顧自己、醫藥不對糟蹋了的、被醫生耽誤了的等等,統統歸到橫死。橫死不談。所以你看我們中國人過去發的死亡的訃文:「壽終正寢」,很難哦!尤其現在沒有壽終正寢了。所以我現在主張人家寫訃文,這四個字免了,「壽終某某醫院」就好了,沒有終在正寢了,不會死到自己家裡規規矩矩那個房子、自己應該睡的地方死亡的,沒有啦!現在都是送到醫院去了,到太平間啊。所以現在訃文也改了,我看到這幾年來變得很多了,「壽終某某醫院」,當然將來慢慢「壽終某某太平間」,將來再後來進步到壽終某地「第三號的火化爐」,也可以了。這個時代在變,死亡也在變。

    現在我們先講一個人,正的死亡。人要死以前,先是風大死亡,先沒有氣了,呼吸不對了。你們大家到醫院看過病人就知道,一個人要死的時候,這個呼吸在這裡哦;嬰兒的呼吸多半、你看一個嬰兒躺在床上呼吸,鼻子、胸口比較動得輕微了,這個小腹、肚子整個地動,呼吸深長。年紀大一點慢慢上來了,到了老年了,呼吸都到這裡(胸部以上)了,死亡的時候就到這裡(喉部)。快要斷氣了,醫生沒有辦法,為了保持腦細胞慢一點死亡,就給他上氧氣幫忙他,使腦神經細胞不要死亡、多留一下。所以死亡,第一個是風大先散掉,換句話,死亡是先到氣沒有了。但是在這個階段呢,這個死的人,假使正常的,我們現在完全照正常講。他的感受哇,所謂發生身體上肉體上,發燒啊、難過啊、或者覺得冷啊,很不舒服,總不對頭,情況很不好,自己也迷迷糊糊,發燒。那麼在這個階段風大的死亡,那麼在要死的人幻象的感覺呢,或者是「哎呀,給我腳上蓋一蓋啊,風好大啊!風好大啊!」實際上沒有風,就有這種感覺,實際是內在的風要散了、這個氣要散了。所以這個時候,風大死亡這個階段還可以救藥的,不管中醫西醫、乃至明白的醫生啊,地下醫生、天上醫生,有辦法這個時候還可以醫得回來。所以像西醫嘛,靠氧氣來把他命吊住;氧氣是幫忙吊住這個命,還想辦法想把他醫好。不過啊,大部分現在的情況,一上了氧氣已經想不出別的辦法了,只好等時間了。如果沒有氧氣的幫助,很快就死了。那麼,四大的死亡,這個時候,或者那個將死的人感覺到,「啊,都是……」進入彌留狀態,迷迷糊糊,「啊——」覺得非常可怕!一切境況都不對了,眼睛看到、眼識所看到的啊,黑暗了,迷迷糊糊了。

    跟著來的是什麼呢?水大分散,到了這一步啊,就很難救了,一定會死了。水大分散是什麼?這個呼吸到了呼吸「呃、呃……」那個死人快要死的時候「呃、呃……」。這個時候啊,還有,你注意,下面的肛門也要打開了,放屁了、大便流出來了。

    所以有一個醫生自己曉得,自己是醫生,年紀大了,兒女也是醫生,幫著都圍著醫,他自己指揮的,用什麼藥給我打,用什麼針給我打。最後他說不要打了、不要打了,我肛門已經開了,就沒有希望了。屁股肛門打開大便流出來了。為什麼?這個下面氣脫掉了、下氣向下降了。所以要死的時候下面大便、尿都來了;上面「呃、呃、呃……」好了!好像我死過一樣,很有經驗的樣子(眾笑)。當然我們大家過去死過了忘記了,都有這個經驗(老師示:呃、呃……)沒有嚥下來;我們現在活著的人還嚥下來;等到(老師示:呃、呃……)最後沒有了!上面這個氣一出完,下面肛門一打開,走了。上下氣一脫開就沒有了。這個時候啊,水大分散,身上流出汗了,下面大小便就是水大了,流掉了。那麼身上出的汗,這個時候你摸到他那個身上的汗[錄音中斷]。

    跟著這個意識的業力,假使這個人業重的,算不定看到你們大家都變成魔鬼相了,「哎呦,這魔鬼要來抓我了!」或者自己做過壞事的,「哎呦,這些冤家都要來抓我,你看你看,某人要來抓我了!哎呀,不得了了!不得了了!」哎,就有這個道理了。這個時候天堂地獄,你意識裡頭都形成了。

    那麼,在這個時候瞳孔放大了,(人)站在前面看到(感覺)很遠。耳朵呢,你當面跟他講的聲音,所以你們大家念佛要助念,這個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哪怕你念得那麼大、放錄音機放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嗓門都叫破了,在他聽起是很遠很遠的,偶然聽到「阿彌陀佛」,引起他注意,已經不得了了,很好了。恐怕那個意識散了,還不能……那個音樂不湊巧,你「阿彌陀佛」,你「陀佛阿彌」他也沒有辦法了。他等於一個業力把它隔住了,這股力量,既不是上帝也不是菩薩,都是自身唯識所變的業力,把他隔住了。

    如果這一生的修持心清淨呢,平常熏修(這個「熏」字)慣了的,一聽到引磬「叮……」這個聲音,「啊,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念、念頭裡,所以叫你們平常念佛,不是嘴裡念啊,這個時候沒有辦法在嘴裡念「阿彌陀佛」,你們搞錯了!一般人跟那個死人講,說:「你念啊!念阿彌陀佛啊!」我站在旁邊:「哎呀,你真是該死!」那個死人叫人家:「你念啊!念阿彌陀佛呀!」他會念,他就不死了!(眾笑)有一次我罵一個朋友的兒子,我說:「你滾開!他會念他就不死了!」真是不會念了。這個時候叫念佛是意念曉得就對了嘛。所以「某人啊,你注意念佛啊!」是念,心唸唸到這個佛,不是(嘴裡念,)嘴裡念不出來「阿彌陀佛」四個字的呀!是心裡有一個佛的影像——對了!他就有辦法了,就不會墮落了。

    啊,碰到這些莫名其妙的佛婆婆佛媽媽佛公公們:「你念啊!阿彌陀佛啊!你快要念啊!」吵死人!這叫做街上送喪一樣,又吹、又鬧、又打,又在吵死人了。死人死在棺材蠻好,他又在後面又吹、又打、又敲鑼,不是吵死人嗎?這個時候就不要去吵死人,那他聽的聲音很遠。

    那麼這個時候呢,跟著很快了,我們講話很慢。這是很正常的死亡,這是講的報告的都是非常正常的死。那麼要死的時候,就看到,自己「哎喲!不得了!」好像「下大雨呦!」這是看業力了,業力重的人覺得「哎喲!不得了,我掉到海邊去了!掉到海裡了、掉到水裡了。」「噢!下大雨呦!」狂風暴雨都來了,這個風是什麼?這個裡頭(自己身體裡)散掉的風——狂風。暴雨是什麼?身上的水大分散。這是看你平常作人、修持、善惡的業力。假使這個人是善人死亡,心地好的人,這個時候也曉得汗流了,覺得:「哎呀,怎麼好像濕濕的啊。」有這麼一個感覺,水分就覺得輕,業力就覺得輕。

    當然你看大家做夢,我們大家都做過夢的啊,我們在座沒有一個沒有做過夢嘛。有沒有人夢中經常夢到是天晴的?很少吧?夢中那個境界都是迷迷糊糊地,沒有看到過大太陽照的晴天,懂了吧?假使有修持的人,臨死的時候正是大太陽的晴天、無念、很清靜,而且光明遍現。所以叫你們現在修持就是這個啊!現在沒有修持,你們大家在打坐、修道,說功夫好,坐起來還不是眼前一片漆黑?偶然亮一下,那個亮像光影門頭晃一下有什麼用啊!啊,你生死還有把握啊?一點把握都沒有的!少在那裡自己吹牛了,不要騙自己了。

    這個時候所以呀,普通人就覺得掉到海洋了,害怕得很!而且都是黑暗、狂風暴雨。要講話已經沒辦法了,想告訴前面的親人,沒有辦法了。這個時候就很快要死亡了。很快、很快、一剎那。像我們講話半天了,死得時候沒有那麼慢。然後已經快要死了。意識到了這個時候做不了主了,第六意識漸漸分散完了。所以你跟他講話,他:「啊、啊……啊……誰、誰啊?啊……」就這樣的。你曉得,這個意識分散了。因為我學得很像啊,當然我好像死過的樣子,哈!真的死過,大家都死過,可是大家忘記了;大家又投生過,可是忘記了。你真記得,就是定力了。

    那麼,這個死亡到這個時候,跟著是火大分散,身體冷卻了。這個水分一出、汗一流以後,身體就開始涼了,那個不是涼哎——冰了。冰到哪裡,火大分散了,地、水、火、風。暖——冷卻到什麼地方,就死亡到什麼地方。所以唯識心意識這三個字:暖、壽、識,三樣是連著的。意識心、精神還在生命上、在這個肉體上,就有暖氣。有暖,識就還在、心識還在,所以他的壽命還存在。到火大分散的時候,水大分散過了,火大分散到冷卻到哪裡,死亡到哪裡。那麼這個時候,一生就可以測驗了。

    如果我們把人體(按)佛學分成六道,上三道:「天」、天道,升天,這個天分三十三天,六十多層、六十多種,都是天道。「阿修羅道」,阿修羅道普通叫「魔」,不是那麼難看的魔,也是天的一種,就是人裡頭的好人、壞人,天裡頭的好天、壞天,是阿修羅、阿修羅道。人道,再投身變人。這都還屬於上三品、上三道。下三道呢?就差了,下三道的高級一點:「畜生」,變豬啊、變牛啊、變馬、變狗。差一點:「餓鬼」,就是我們講鬼啦,鬼就是這些東西。再差的:下「地獄」。

    那麼我,們怎麼樣分別呢?這個人體非常明顯的。如果這個人死亡的時候,一身上面開始冷了,最後腳底心還暖的——下地獄去!不過這種人,你摸不到的,話是那麼講;凡是這一類的人,不得正死。啊,我們過去看得很多,現在在醫院裡的比較不同了。過去有很多大家、了不起的人,地位高、學問好、名氣大、年齡又大,活到八九十歲,老太爺一輩子怎麼樣好;最後死的時候,房間裡不要睡、床上不能睡,硬要躺在地下爬,最後都要爬到豬欄、狗窩裡頭去死。過去很多哦!現在有醫院,有護士管理,沒有辦法。但是在台北我也看到幾個人,修道的,道德平常都是——唉呀,什麼老師、什麼老師,高得不得了,道高得不得了,最後死啊,自己不曉得莫名其妙跑到馬路死在陰溝裡。最後人家把他弄去到醫院救活了,身上也沒有身份證,搞不清楚是誰,最後把他救活了,活了在醫院躺了三天,他又偷偷跑出來,又死在陰溝裡。你說什麼道理呢?當然我也不敢保證將來連陰溝還沒有資格死,那就更糟糕了!對不對?那這個果報很難說,不要笑人家,這是講道理給大家聽。不一定的,這是果報,業力使然。果報,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王、也不是城隍、也不是菩薩給你,都是自己造的。平生的個性,構成了你的結果。非常注意!那麼所以這一類的人、下地獄的人,老實講,你摸腳心還是摸不到呢!

    如果說一身都冷卻了,最後膝蓋頭一帶這還暖和的,只有膝蓋頭這裡一摸還有一點,不是很暖了,比全身的冰、冰起來,這一部分比較暖——餓鬼道。

    如果這一個(這一類可以有機會摸到了),這一身上面都死完、冰完了,肚臍一帶、下部一帶還溫暖的——畜生道。不過畜生道死的人都很難看,樣子變得很難看,都變了形、怪模怪樣的。

    如果說一身都冷了,心窩子還暖和的——人道再來,人中再來,還會投胎做人。這一類的人死得一定蠻清楚的,然後看看兒子啊、女兒啊、媳婦啊,看到這個掉兩滴眼淚呀,那個看看:「恐怕我靠不住啦,啊、啊,你們好好作人吧……啊」,這一類的,樣子也不錯。那麼最後死了吧,好像看起來很安詳。你摸摸他全身都冰了,這裡(心窩)還暖和、溫,最後冷,還要維持好幾個鐘頭,兩三個、三四個鐘頭不一定,最後冷——人中再來,人道再來。

    如果有些人,一身都冷了,這裡(頭頂)最後還暖和的——天道。所以往生西方,最後這裡還暖,一定上升的,沒有問題!但是這一類人死亡的樣子比較好看了,或者還臉紅紅的呀,高血壓一樣,死得很安詳啊、笑瞇瞇的呀,有道的人才做得到。普通人不大笑了,不過很安詳,睡去了一樣。可有兩種哦,這樣是天道。如果上面是最後冷卻,樣子有一點發脾氣的,很憤怒的樣子——阿修羅道。所以這個一念哪,一念,譬如說大家有許多平常作人,個性壞、脾氣容易鬱悶、愛鬧情緒的,動不動心裡就煩、生氣、高興,實際上就是人中的阿修羅了,我告訴你。脾氣古怪,已經是人中的阿修羅,不上正道了。你以為阿修羅一定是天道中有啊?就古怪,鬼鬼怪怪,這一類的人已經是人中阿修羅,面孔也不同的,你一看就一望而知。但是在知道的不說而已,這個東西不能說明的。所以這是阿修羅道,也是上升。不過是古怪,有氣恨。

    所以說,要死亡的時候,最好不要碰他。這樣碰他的時候,他還有知覺的。不是(感覺,)感覺沒有了,知覺還有。所以有時候你看,人快要斷氣,你一搬動他,馬上他眉頭會皺起來,臉色就變了,就表示他那個知覺不高興,你不要動他。

    我們要知道,到了這個時候死亡啊,為什麼還暖呢?剛才注意,暖、壽、識三位一體,那個地方還沒有冷卻,第八阿賴耶識沒有完全離開。「去後」,知道吧?要死的時候第八阿賴耶識最後死亡。最快死亡是第六識。第六識什麼叫……就是我們講的神志昏迷了,就是第六識先死。第六識是我也不知道有我了,那就不談了。前五識跟著第八阿賴耶識會有連貫的,所以這一個氣將斷未斷之間,他的六根可用的話,眼睛耳朵還可以用,趕快把它挖出來、冷凍起來,第六識(註:似乎應是第八識?)的功能餘力還在,還可以移植到好人的眼睛裡頭,還可以起作用的。你說那兩個識啊,這不是一人眼睛裡頭變成兩個識了?不是的,阿賴耶識一切眾生共同的、共通的啊。所以現在說移植的功能是絕對通的啊。前五識跟著第八阿賴耶識,前五識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要記得啊。所以,這個第八阿賴耶識死亡的時候離開身子是「去後」,最後走的叫「去後」。啊,我們死亡,這個是講正常的了。

    哎呀!幾個人能夠到正常而死啊?所以我同老年朋友經常講,哎呀,你們學佛學道不要吹大牛啦!活著健康長壽、無病無痛,死的時候不拖累自己、不麻煩別人,就行了。誰能做到?能夠做到這樣,不叫做仙呢,也叫做巔了!啊!那也是成仙成佛了,誰能做到?要死死不掉、醫院裡住兩三個月,拖累了自己也很痛苦啊,麻煩到旁邊的人多痛苦啊!

    我以前經常跑醫院,什麼榮總啊、台大,我現在懶得動了,懶去摸他那個冷呀熱的了,過去是經常跑,那真是拖累呀。我也看了:「你好一點沒有?」「哎呀,我要死了,恐怕靠不住了。」我心裡想,你早死了倒是福報啊。但是這個話不好講。所以我一個老輩子啊,沒有一個人在這裡,都沒有;最後是我收拾的。最後就是我後悔講了一句話,哎!一看不對了,我曉得馬上斷氣了。因為他是一個人嘛,還有個身後事,錢放在哪裡我也不知道,那麼又要我來湊錢,怕湊得不夠,這樣總要花個二三十萬吧,買個棺材……他也不肯燒,告訴我不要把他燒掉的,那活著一句話,我必須要做到嘛,唉!那怎麼辦呢?所以醫生一來,我說:給我上氧氣!哎,這一上氧氣,完了!拖了三個月,大小便都在床上。哎呀,我一班朋友、一班學生跟著我苦哇。我也不會去侍候,叫我的學生給我輪班吧。我也叫他老師,學生又叫我老師,我說這個罪你們就要替我受一受啦!兩個人輪班上,大小便還要洗屁股、刮大便。我那幾個學生真苦了,我心裡都很歉然!拖了三個月。但是我想啊,我中間只要叫他把氧氣拿掉,立刻就走。我叫上去的,我不能叫拿掉啊,一拿掉還有謀財害命的嫌疑呢!這怎麼辦呢?咳呀,真痛苦啊!所以那個時候我感覺到……他自己躺在那裡,那個背都爛了,雖然我的學生也來照顧給他抹一下背呀。哎呀,已經我看那樣,那幾位學生已經聖人了,我都很難做到,他公然替我、應該做的事都給我做到了。但是我覺得害了他痛苦——這個氧氣一拿,不到三分鐘就走了嘛!早應該走了。所以有時候,我現在吩咐大家、同學們講,萬一我也去了,千萬不要給我上氧氣啊!那多麻煩!要走乾脆利落。啊,已經不能說預先告訴你們哪一天哪一秒鐘走,已經很丟人了,還學個什麼佛哦?(眾笑)哈!先休息,再講啊,先休息啊。

    (第6集終。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2011-0504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