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實無外色唯有內識變似色生。不相應行亦非實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 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如色心等許蘊攝故。或心心所及色無為所不攝故。如畢竟無 定非實有。或余實法所不攝故。如余假法非實有體。且彼如何知得非得。異色心等有實體用。契經說故。如說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惡。聖者成就十無學法。又說。異 生不成就聖法。諸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成不成言顯得非得。經不說此異色心等有實體用為證不成。亦說輪王成就七寶。豈即成就他身非情。若謂於寶有自在力假說成 就。於善惡法何不許然而執實得。若謂七寶在現在故。可假說成。寧知所成善惡等法離現在有。離現實法。理非有故。現在必有善種等故。又得於法有何勝用。若言 能起應起無為。一切非情應永不起。未得已失應永不生。若俱生得為因起者。所執二生便為無用。又具善惡無記得者。善惡無記應頓現前。若待余因得便無用。若得 於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彼故。諸可成法不離有情。若離有情實不可得。故得於法俱為無用。得實無故非得亦無。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三種成就。一種 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

……無表、色法,它絕對否定了一切有物理的存在。所以現在醫學上說,這就是人神經的反應,不是心的作用,這是唯物論調。唯識論調,所謂神經的反應,不是第六意識,(是)第八阿賴耶識心的功能的,那個屬於思的境界。所以說,人死以後,最後氣斷完了,體溫還沒有冷卻以前,他那個觸跟思兩個還存在。不能說是神經的反應,不是機械的,還是唯心的,那是屬於思與觸的境界。剛才講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

所以一切都是「內識變似色生」, 心意識的轉變。看起來有外表生理上的動作,其實沒有神經的反應;神經的反應也是它,也是心的變的一部分的變相。那麼我們曉得其他的大乘經典,在大乘的經典 華嚴境界或者密宗境界,換了一個名詞,叫做什麼?神變。注意,這叫做神變。所以大乘不可思議諸佛菩薩的神變。神變就是神通了,一切都是神通了,就是心意識 的作用,不是機械的,不是唯物的。所以真正的佛法沒有辦法,碰到頑固的共產黨、頑固的唯物思想家,絕對是對立的,沒有法子,基本的根本哲學上對立。它是徹 底的唯心。內識變現,等於是神變,所以《諸佛菩薩神變經》。好,我們今天到這裡。

……二十九頁,正講到不相應行。那麼我們在《百法明門 論》、《八識規矩頌》大家都很清楚的,「不相應行法」。所謂不相應,與我們現在的心理狀況、意識所不能相應,你轉不動它的。所以唯識的歸納,不相應行法有 二十四種,這二十四種都是不相應的行法。第一個「得」,第二個「命」,命根,生命的長短、功能,這一切等等,都是心理第六意識所不能左右的,屬於第六意識 不相應。

在佛過世以後,佛的弟子們分了很多的宗派。所以,一切「根本有部」講到不相應的、心理所不能左右的,有很多種法門。到了佛過世以 後,差不多在一千年左右,所以把它歸納起來:不相應行。所謂行,在佛學的名詞,屬於行陰(行蘊)裡頭的,它就是宇宙間一個自然的動能。譬如得到一個東西, 能不能求得、求不得。普通我們都曉得佛經講八苦,人生的這些苦樂東西,不是我們意志所能夠要達到就達到的,它屬於宇宙的動能、生命的動能,所以叫行陰。行 者動也,在輪轉、在轉動,有二十四種。

現在到了普通過去小乘的佛學,乃至到現在南傳的佛教,認為不相應行這些東西,我們縱然修道證果了,得 了阿羅漢果,也把它沒有辦法。比方,我們入定,自己心念裡頭、自己的境界上沒有時間空間的阻礙;但是外面的時間一分還是一分,一秒還是一秒,你的心變不了 它。因此說,屬於第六意識心不相應的行法。

那麼過去的小乘的看法,譬如說從舍利弗下來,一直到目連尊者,一直到佛的公子羅睺羅,傳揚舍利弗 的學派,這些都認為物理世界的事情,我們的心轉不了,所以屬於心不相應行法。到唯識學大乘菩薩們出來,心不相應行法是屬於第六意識心沒有辦法左右它;但 是,在八個識綜合起來的心王,一切物理世界同意識不相干的,還是歸在一個心王上,歸在心的體上,不是不能轉的;可以轉,有相同的地方。那麼,這個道理在唯 識學家,現在在《成唯識論》幫你們歸納。

它的原文說:「不相應行,亦非實有。」先做結論。唯識學家批駁小乘學派的認為不相應行法,心不能轉的。現在唯識學家告訴我們,心不相應行法它的最後,以本體來講、以真如道體來講,它也是空的,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就是說一切「得」,這個得字我們注意,就是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中的第一個。舉這個例子,概括了下面的一切。得到、不得到,得與不得。

我 們大家都知道,在坐的諸位出家的在家的諸位同學們,對於佛學都有很深入的瞭解,我們比方,舉一個現在的事實的例子。前一個禮拜,有一位老朋友,今年八十 二,為了他兒女的出國到美國留學,傷透了腦筋,很傷腦筋。最後沒有辦法,跑來跟我商量很多。剛好有個機會,我說沒有問題了,可以解決了。結果出去了。忙了 幾個月,差不多忙了一兩年,把女兒總算送走了。等他沒有送出去以前,煩惱;送走了以後,又煩惱。所以前天來:「哎,人生啊,真是八苦啊!當時辦不出去留學 的時候是求不得苦;現在總算把她辦出去了,送上飛機,是愛別離苦。」哎呀,他說真是啊,這個人生啊都在苦痛中!我說你真是通了,你這一下才通了。行年八十 二,而今天才曉得八苦啊,都攢到一起來了。我說後面還有,他說我知道,你不要說下去。八十幾歲就是老病死苦了,都要來了!像這些都屬於得。我們想求得的東 西,不是你心裡想求到就可以求到。有時候你想不要的,做不到。所以「得、非得等」,包括了很多的意思。

「非如色心」,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這個心臟,我們現在西方文化來不講這個心了——頭腦,這些都屬於色心的反應。色法:四大、生理的,心理起的作用。所謂色心,在現在的心理學、醫學上就講是反應的作用,一切反應的作用,腦神經的反應、心理上的反應。

「及 諸心所」,以及我們心裡裡頭所發生的各種思想、感情等等。「體相可得」,我們的色心有心臟、有頭腦、有思想,有感覺、有知覺,都知道,我們知道。「及諸心 所」,我們心裡頭想什麼,思想、情緒的變化,我們知道。它有體、有它的相,就是有它的現象,我們都知道。可是有一個不知道,心不相應行:得與不得。譬如我 投資下去做這個生意,結果如何?不知道。我們現在讀書,讀書了以後前途如何?不知道。都是前途有限,後患無窮,呵!不知道。所以得非得等,心不能相應;不 像色心,也不像心所起的各種現狀,自己可以把握得住,有體有相。這是第一段。要注意,這個書本圈點第一段。

「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第 一個得,得到與不得到。譬如受命根,第二個命根。我們生下來究竟活到幾歲?哪一天要死?不知道。譬如我們前天,這裡一位同學他突然就走了,第二天早上突然 就死了,死的很快,我倒替他很高興,乾脆利落,一點痛苦都沒有。下午還在這裡,第二天打電話來已經跑了。沒有把握啊!誰能夠知道?除了有修持的。所以啊, 第一個,講這個得與不得,體相沒有把握;第二個是作用沒有把握。「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但是啊,作用有沒有把握呢?沒有把握。可是它有這個行陰, 它有這個功能。也同我們這個肉體一樣,色心、腦筋一樣,同心理狀態一樣,這個作用,它的作用,譬如說我們投資下去賺了錢,看到錢賺回來,得到了。這個作用 是有的。

「由此故知,定非實有。」唯識學家說,只有這個偶然的現象,沒有實際的自性,這是得與不得。命 根也是一樣,我們活著的這個生命的活動,有燦爛光輝的,各樣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成就。但是這個命根,說:我現在不要叫它老了,我硬要恢復到十幾歲,或者 我要不死——你沒有這個把握。除了修道學佛的人修成功了。所以,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名身、句身、文身、生、死、住、無 常,這些都是心理上你沒有辦法自己控制它,此心不相應行。但是唯識學家說,它並不是二元論,並不是物理世界的功能另有存在,它的自性也是空的,「由此故 知,定非實有。」

他說這些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如色心等,許蘊攝故。」你 看玄奘法師翻譯的文章要了命,不曉得他講些什麼。因為他一個字代表了很多觀念,用古文尤其寫這個科學性的東西更難了,所以要非常留心去讀。他說這些東西, 「但依色等」,色就是物理世界,乃至我們身體活著的這個現狀,「分位」給它假設地建立這許多名詞,給它排列出來。「分位假立」,你不要看成是實在的;只有 這個理論,也是沒有實體的東西,所以它本性空。「此定非異色心」,他說這些名稱同我們現在肉體的心臟、色心部分、腦筋,乃至我們意識心理狀態,心所有;實 的,現在我們感覺到真實,我在講、能夠想,諸位能夠聽,這是心所的作用。他說所以這些東西,看到是外緣的存在,「如色心等」,同我們現在活著的這些神經的 反應、心理的思想等,一樣的。「許蘊攝故」,因此在佛學上准許、許可它,包含在什麼地方呢?包含在五蘊裡頭的第四蘊「行」蘊裡面,行就是永遠在動。

譬 如我們打起坐來,你即使入定了,沒有到三禪天的境界,呼吸沒有停止、這個心臟沒有寧靜下來、血液還在流行,所以你儘管覺得入定了,行蘊沒有定;血液流行還 是照舊在流,呼吸還在呼吸,行蘊沒有停。這個行蘊,你心念空了,它生理上這個行蘊沒有空啊。所以像這些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為什麼叫做不相應?學唯識的 同學要特別注意:二十四種心不相應、(這裡要點一下。一般大家印書啊、印經啊,自己講課忘記了,「心不相應、」點一下。)行法。它屬於行陰裡頭的,這個心 不相應是第六意識不相應,但是行陰裡頭它是相應的,所以叫行法。因此這裡講「許蘊攝故」,准許屬於行陰裡頭包含的。

「或心、心所,及色、無為所不攝故。」注 意了,句點就是問題。不然你們看這種經典看書,一天看了莫名其妙。你念死了,一輩子還是莫名其妙,不留心,念三輩子也莫名其妙。「或心」,注意哦,這是講 本體的心,包括八識全體的心。「心所」,指心所起的各種現狀,心理作用,包括《百法明門論》的五十二種心所,都包括在內。「及色」,色法四大,物理的、生 理的。以及無為法,無為就是得了涅槃,證了果了。「所不攝故」。這些東西你看到是心不相應,是屬於行陰裡頭所包含的。或者真的證到了全體的明心見性,這個 行陰起不了關係了,脫離了這個,所以叫解脫。解脫就把色、受、想、行、識五陰都解脫了。所以五陰是解脫最難。不是說你懂了一點禪的道理,會講幾句禪的機鋒 轉語,或者會打個坐——一點都沒有解脫啦。你坐在這裡覺得入定,都在色陰境界裡頭玩,所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你們說:「氣脈通了。」氣脈通 了是受陰境界裡頭玩,始終沒有得解脫;沒有得解脫,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證果成佛。像李某某坐在那裡:「哦,氣脈通了。」不在受陰中、就在想陰中,沒有用。 那是哄著你玩玩,自己哄自己可以,不是得道。所以心(全體的心)、心所,及色,色陰解脫了,證到了涅槃無為的境界,那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它也起不了作 用,也可以轉它,心能轉物了。

 「如畢竟無,定非實有。」到這個時候就是般若所講的畢竟空了。空了,外 境也空了。但是唯識家下的一個名稱、一個斷語,你們諸位少年的法師們要注意,將來出去說法,尤其將來二十一世紀,碰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時候,你要弘揚佛 法,特別注意不要亂說的。唯識中始終沒有提到一個「空」字,它用一個名詞非常好:「非有」。不是存在,不是有。你不要說「他說非有就是空」,那是你說的。 他為什麼不用一個「空」字?因為用了一個空字,你就落在一個空的境界上去了;落在空的境界上所以還是有嘛。你說「我現在很空」,那個就是有啊。所以唯識中 的話注意:「定非實有」,不是***。

「或余實法所不攝故,如余假法,非實有體。」這二十四種心不相應 行法,或者屬於其它的實法所不攝故。其它的實法是什麼?譬如得道證果了,可以轉了它,是真實的,那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也不能包含進來的。至於其它的假 法,我們幻想中間的,同這個也沒有關係,非實有體。因此說,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它的本身也是空。這個空是我們借用的話,借用般若中的話來講;如果站在唯 識中的立場,不應該用這個空字——非有,不是有。

那麼,現在假設一個問題:「且彼如何知得非得,異色心等有實(的)體用。」上 面這一節等於我們現在的人寫文章,先寫了總論,以邏輯來講,他先把前提告訴我們,下面是申述理由。這就是因明的道理了,上面提出宗旨,下面作各種引申的說 法。「且彼」(「彼」用白話文就是「它」),這個它指什麼東西?就是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等等。他說這些「如何知」你怎麼樣知道?得到、非得(不能得到) 等等,「異色心等」,同我們現在的心理狀況,乃至我們的心臟、腦筋,這些都是色身,等等。為什麼說,佛要建立這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呢?一定也有他的道理 啊!有它實際的體,有它實際的用。這是提出來的問題。那麼現在解答:

「契經說故。」他說這是佛說的,不是我們亂造的,佛的經典上有。怎麼樣說?

「如說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惡,聖者成就十無學法。」這是一段,要圈點的,注意。

「又說,異生不成就聖法。」第二段。用現在的版子排印《大藏經》,要重新排過了,這樣一句就是一條了。

第三條:「諸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成不成言,顯得非得。」你 看麻煩吧?他這個文字的翻譯,照現在白話文講要好幾頁,一大堆。他說為什麼說呢?「契經說故」,佛在經典上說過;「如說」,佛經怎麼說?「如是補特伽羅成 就善惡。」先解決這個名詞,「補特伽羅」。我們一般中國話講慣了,尤其現在講國語,你叫伽羅(qia la),人家說你講不對了,好了,就照國語辦法。補 特伽羅是什麼呢?數取趣。

這個數取趣,你們研究佛學的,尤其研究唯識更要注意。唯識沒有講到生死中陰啊這些名稱,都不用——數取趣。就是我 們這個生命,在六道輪迴中,有時候行善升天變天人,下地獄、變畜生,我們任何一個人沒有得道、沒有了生死以前,都在這個裡頭滾。這個滾,普通我們叫靈魂投 胎啊、中陰啊,佛學叫數取,自己要抓一個東西。就是死了以後,這個色身一壞了,那個出去的沒有了道以前,當下不能空了,一念不能空,它又去抓一個東西;抓 一個東西,新的生命又來了,跟你結合了,所謂投胎;投哪一胎不知道,六道輪迴,分十二類生在裡頭滾。數取趣,這個「趣」跟趨向的那個「趨」是相通的,趨 向,自己總是向前面沖;向前面衝,所以在六道輪迴裡頭滾來滾去。你把它翻譯成這個是「靈魂」,不對;翻譯成「中有」,勉勉強強,也不對。中陰身是暫時的, 中陰身就是講很短的這一段。譬如今天死了,大善人沒有中陰身,這裡一死,那邊就立刻升天,中間沒有空到的。下地獄的人沒有中陰身,這裡一死,早就下地獄 了,沒有死以前下去了一半了,沒有中陰身。中陰身是不好不壞的,中間,數取趣,還有考慮的;不是考慮,這個因緣還在輪轉中;這一段存在,叫中陰身。

因此有人問:那死了已經, 中陰身存在……中陰身的生命只有七七四十九天,非轉生不可。有人就問了:那我的長輩死了幾十年,現在假使招靈魂還招得來,那不是還存在嗎?那不是。那已經 在鬼道中的關係。鬼道、天道都有相通的五通,可以跟人世間交通的。下三道的就困難了,地獄、畜生、餓鬼就困難了。那麼餓鬼道又包含了另外一種鬼道,這個鬼 道還是轉生了,可是他不是中陰、不是中有,可是跟人也有相通的,這個道理太麻煩了。總而言之告訴我們,所以中陰身的翻譯也不對,沒有辦法翻譯,因此保留梵 音的原稱:補特伽羅,這叫數取趣。換句話說,補特伽羅這個名詞代表什麼?一切眾生。

「如說」,佛經上講;「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惡」,一切眾 生怎麼叫成就善惡呢?如果修十善業道,純粹行善,死後升天。天有三十三重,不是欲界的三十三天;色界、無色界、包括欲界,這個三界裡頭分三十三。欲界裡頭 的中心又有三十三。那麼各種天道,看你行善的程度不同,能夠上生為天人。所以我們真正的佛法不是大小二乘,真正的佛法是五乘道:人道、天道、聲聞道、緣覺 道、菩薩道,五道。人乘是基礎,十善業道是人乘道,人都沒有做好就想成佛,不可能。人乘道沒有做好,想做天人的資格都沒有。所以有時候我告訴我們諸位同 學,我們學佛的固然皈依三寶,不皈依邪魔外道,乃至天神我們都不皈依,但是都值得恭敬。我們死了以後能不能做一個好的神還不知道呢!看你有沒有這個善行, 你不要輕視了他。「聰明正直,死而為神。」我們既不聰明,又不正直,連神都做不到啊!要做神,要十善業道裡頭也有它的善果,得到了善果他才得了生天之位, 生天不一定是得道哦。所以佛是天人之師,不單是人間的大導師,也是天人的大導師,那是證得菩提。天人不一定證得菩提。

所以補特伽羅成就善 惡。下地獄的,乃至於生天的,善惡兩個果報完全不同。你說誰給他做主呢?不是上帝做主,也不是菩薩能夠給你做主,都是自業的成就做主。自己在這個輪迴,這 個成果就是那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的叫做「得」,得到了這個結果。下地獄的人絕不願意下地獄,心理上不願意下,可是下去了,這屬於得,心不相應,你的意識做 不了主。這是解釋「得」的道理。

還有,「聖者」修道的人,成就了十種無學法,這個聖者是羅漢們證得道的。十種是什麼呢?叫做無學位,不需要 再學了。所以我們沒有證道以前,在佛學統統稱為學人,都在有學階段。因此我們老規矩,寫信給出家的法師(不管在家出家),下面都自稱學人。現在不同了,現 在寫學人,人家還以為你吹牛呢:「你是學者啊?」學人變成學者了,時代真不同了。以前我們寫信,譬如寫給洗塵老法師,我可以自稱學人。學人、凡夫,有學之 位。不敢稱無學人,(無學人)那就是大阿羅漢、聖人了,那不需要再學了,那已經到了絕學無為。所以,什麼是聖者呢?無學位的謂之聖者,大阿羅漢們。他成就 了十無學法,哪十種呢?八正道加兩種,正語、正業、正命等等加兩種:正解脫、正智,加八正道就叫做十無學法。得了這個果位,這個屬於聖者。

那 麼,這些證得了羅漢,修養到達了十無學位,他硬是得果了,所以叫做「得」。心不相應行法。現在我們意識心天天想證果,你證不到的啊!你妄想心得不到這個果 位嘛,所以心不相應。你到了聖者的境界,成就十無學法,那就不同了。得八正道、得正解脫、得正智境界。所謂得,得道、得道,硬是有得。你說得個什麼?又不 是得到蘋果,又不是得到芒果,它沒有個東西啊!又不是鈔票,又不是一碗飯,那得個什麼呢?他到那個境界,硬是有得;不是你第六意識你想求,求不到。要能夠 一切解脫了,到了,就是所謂「得」。

「又說」,佛經上說的:「異生不成就聖法。」什麼叫異生呢?同我們一切眾生不同。拿現在講,那些超越了 的人,超越的。我們現在的觀念喜歡用這個名詞——超越的,比一般人不同,與我們普通一般生命不同——異生。它不成就聖法,它不需要有個聖人境界。這句話怎 麼講呢?這就要了我們的命了,呵!這個玄奘法師的翻譯,有時候氣得啊:玄奘法師啊,你多加幾個字說清楚一點好不好呢?可是他老人家就那麼翻了,這要了命。

這就是說什麼?一般確認得 了道的人不成就聖法,他不覺得自己是聖人。得了道的人說:「我有道啊!」「哎,我告訴你啊,我有道哦,我是羅漢。」妖怪!那還有道啊?!真的得道的人他謙 和得很耶。你問他得道沒有,「哎,沒有沒有沒有!」開悟了沒有?「沒有沒有沒有!我怎麼悟啊?悟個什麼?言旁加一個口天誤,耽誤了的誤,有的。」他一定謙 虛。「異生不成就聖法」。這一下懂了。但是他真得道了沒有?得道了。是這個道理。

這個翻譯你說他交代的不清楚吧?所以有時候念他老人家的書啊,有時候也扣他一分啊。他的功德無量,不過無量功德裡稍稍扣他一分也沒有關係。我常常當著他的像我就講:「這個地方要扣你一分,交代的不清。」(一笑)

「諸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成不成言,顯得非得。」所以他就說,又說經典異 生不成就聖法。相反的說,一切阿羅漢得道的人,他永遠沒有煩惱了,煩惱根已經斷了,所以叫阿羅漢。破除生死、破除了煩惱,一切生死煩惱的魔障看到阿羅漢就 怕了。不是阿羅漢怕它;它怕了阿羅漢,得道了嘛,沒有煩惱,沒有生死了,所以一切阿羅漢是不成就煩惱。那麼不成就煩惱,煩惱不成立了,那當然得道了,當然 是聖人了。

所以,這個屬於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什麼叫做得道?什麼叫做非得道?這個「得」雖然是一個抽像的名稱,可是代表了一件事實。這 是佛法的邏輯,這個大邏輯。就是說,一個名詞的解釋,花那麼大的精神。得道,什麼叫得道?這樣就叫做得道,「成不成言」,修到成功與不成功,這個中間的 「言」,這一句話的區別、分別,「顯得非得」,明顯地表示怎麼樣叫做得道、怎麼樣叫做不得道,他說佛經跟你說得很清楚了。這樣講了半天還是解釋一個「得」 字。

「經不說此異色心等有實體用,為證不成。」他說一切的佛經,並不說這個「得」的東西是「異色心等有 實體用」,它並不是說離開我們的身體、肉體,離開我們這個生命以外,另外有個得與不得的一個東西、一個力量的存在,並不是這樣。「為證不成」,所謂得道與 不得道這是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是證明有成就、沒有成就之間的一個區別。

你像我們普通人研究佛經、學唯識都怕,鑽不進去,覺得太囉嗦。一點都 不囉嗦。你要真正要成就自己、修道,到了後面,有一點分別不清楚啊,你那個解脫就不成就,見地不透。見地不透,生死不能了,不能明心見性。禪宗祖師所謂就 叫「通宗不通教,開口就亂道。」你縱然功夫很好,定力很夠,你也悟道了,你教理不對啊!教理不對你說的都不是……不能教人,只能做個自了漢,不能弘揚佛 法。「通宗不通教,開口就亂道。」分析不清楚。所以做法師要通宗、通教,使它分析能夠清楚,才能擔當如來的家業,就是這個道理。現在他並不是囉嗦。就是永 嘉禪師所說的:「宗也通,教也通,定慧圓明不滯空。」一切經教始終的道理沒有不通的;定也做到了,慧解脫也做到了,「定慧圓明不滯空」,不落在頑空的裡 面。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你看它任何一個名稱、一個問題,佛經反覆給你說的那麼清楚。

「亦說輪王成就七寶,豈即成就他身非情?」這是問題。一節。

「若謂於寶有自在力假說成就,於善惡法何不許然,而執實得?」現在提出個問題,這一節問題很重要,我常常提起同學們注意。

真的研究佛法要注意一個東西,佛法千說萬說,畢竟是個出世法,要我們出世成就。所以真正大乘佛法講入世法,理論上有,事實上不是。不是說沒有啊!我沒有講沒有。理論上有,事實上不是。大乘的佛法,佛交代了顯示了兩方面,除了《維摩經》之外,佛顯示的,讚歎轉輪聖王,這一點特別要注意。所以佛經處處提到轉輪聖王。換句話,佛教的宗旨要眾生平等,眾生一切得解脫,離苦得樂;世界上永遠沒有痛苦、煩惱加給任何人的身上,甚至不加給任何一切眾生身上,只有成道。事實上做不到。

那 麼佛教讚歎太平盛世的帝王,在《華嚴經》、在《維摩經》都講了。十地菩薩,等、妙二覺的菩薩,有文殊、普賢的境界,才能有威德成就為大魔王。大魔王不好做 哦!可以成佛,你還沒有資格成魔哦。再說,十地以上的等、妙二覺菩薩,才有資格轉生作治世的聖王,太平盛世的帝王;才能有資格同佛一樣福德無量,才能成就 為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又分不同,有金輪聖王、銀輪聖王、鐵輪聖王幾種的分類。所以像我們中國歷史上的堯、舜、禹,可以說是轉輪聖王的帝王。至於說我們老祖 宗伏羲啊、黃帝啊,這些都屬於金輪聖王轉輪聖王,那個時候天下是永遠平靜的。

所以佛經這一點大家都不留意,特別作了……在《金剛經》你們都 念過:「轉輪聖王相好莊嚴」,一切福德跟佛一樣,完全一樣。但是他是入世的帝王,治世的聖王,不能算他是成佛,原因是什麼?有一樣東西沒有,不及佛——般 若,證得菩提。但是十地以上菩薩轉生是故意示現的,所以應以帝王身得度者,即現帝王身而為說法。這個道理很清楚哦。因此佛學是注重入世的,尤其是注重治世 的帝王。這就是佛教的真正的精神。不管你是什麼思想、什麼主義、什麼政體,只要你使天下太平,人類安定了——聖王事業,轉輪王的事業。佛是非常讚歎,處處 讚歎,不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到處都在讚歎。

但是說,成就了轉輪聖王七寶莊嚴,談何容易啊!做不到啊!所以非要大福德才能成就轉輪 聖王。七寶莊嚴七樣寶貝,一個治世帝王:第一個是好太太,一個好皇后。這也是一寶哦,那是真寶哦。不是我們愛的要死,男女愛的時候:「寶寶哦!」那是叫叫 的;你寶、我寶,那是活寶,活寶是罵人的。

第一個是所謂後寶。依我們中國歷史上,後寶沒有幾個啊。周文王的、周武王的這些夫人,還有中國歷史上宋朝有好幾個皇后都是賢後,郭子儀的孫女郭太皇后;還有明朝的我們的同學朱和尚的太太,朱元璋的太太馬皇后。

朱 元璋夠不夠得上輪王還是問題,可是馬皇后是轉輪聖王的後寶,有名的厚道,那太好了這個人。馬皇后在《大藏經》裡留的有哦,她睡覺的時候,諸佛菩薩都傳給她 咒子,她另外有個密宗的系統哦。她做了很大的功德,一個大字不認識。所以死後,你看朱元璋請了那個宗泐(ci)禪師,這位是禪宗的大禪師,朱元璋請他當外 交部長一樣的,有道的,最佩服他。最後馬皇后死的時候,大風雨哦,天大風雨,那個朱元璋最後有點神經病、肝病,氣得啊:出喪的時候那麼大的風雨,怎麼辦 呢?就找這個禪師來了,叫他來說法。對他的態度平常很恭敬,但這個時候他神經了,態度很不好。這位禪師笑一笑:好了,我給她舉火就好了。舉火。他就念了四 句偈子,有名的偈子:「落雨」,因為這位禪師是浙江人,我們浙江話下雨叫落雨。「落雨天流淚,雷鳴地發哀。」又在下雨、又打雷。「西方諸衲子」,他帶領一 批和尚都來了;「同送馬如來。點火!」這下朱元璋高興了,嘿,他的太太原來證了道,這位宗泐大師稱馬皇后為馬如來。「落雨天流淚,雷鳴地發哀。西方諸衲 子,同送馬如來。」這幫出家人合掌,都念起經來了,一把火燒了。這位皇后嘛,也可以夠得上一個輪王的後寶。

所以轉輪聖王七寶莊嚴。七寶莊嚴 除了後寶以外還有一寶,還有藏寶、藏臣,什麼是藏臣啊?你注意,一個國家要治理好就是經濟財政的大臣難找啊。歷史上,善於理經濟財政的大臣困難得很啊,這 種人才。到他當轉輪聖王的時候,自然天生有藏臣(財經的大臣)來幫忙。民生問題解決了,天下個個都富有了,天下當然安定啊。所以藏臣之寶難找。

七寶裡頭馬寶,什麼馬寶?交通工具嘛,現在最快速的是飛機,你說轉輪聖王一定騎馬啊?現在有「天馬」嘛。將來騎輪子呢,算不定將來手裡拿那麼一個輪子就飛了。所以這些七寶莊嚴,七寶的道理。所以大家念佛經馬馬虎虎念過,轉輪聖王有七寶,都是講人事嘛。

這 幾個人你看,在軍事上有最好的軍事學家幫忙;藏臣寶就是很好的財經理財、財政經濟經濟的人;很好的太太。你看我們古今中外歷史上哪一個宮廷裡頭鬧清楚的 啊?古今中外多少皇后啊,幾個皇后是好的?七寶之難啊!這些要福德的啊!也不是他個人的福德,是一切眾生共業的福德修來的。

所以說輪王成就 七寶,「豈即成就他身非情?」這個轉輪聖王出生的時候,等於一個佛下生一樣的名貴。只有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來,他是願意來行苦行的,他來下生的時候並沒 有轉輪聖王同時哦。很多的佛下生的時候跟轉輪聖王同時的。這就是我佛釋迦牟尼佛,在佛的當中他走的路線都同人家不同,他走苦行的路線,越苦的地方他越來。 其他有些佛並不走這個路線,有輪王治世他才出來,那當然舒服得多了,可以說他懶一點。我們釋迦牟尼佛最勤快,而且最願意吃苦的。所以彌勒佛跟他倆同學,因 為懶嘛,喜歡睡覺,就比他遲一點;他勤快,所以先來了。所以這一些輪王的成就,他是福德修來的;也就是同一個時代跟輪王並世而生的一切眾生,這些眾生也都 是善根成就來的。但是如此,他只能夠成就他個人的輪王、個人的這些功德。「豈即」就是問號,哪裡能夠成就「他身非情」?他沒有辦法使任何一個人都變成輪王 一樣的福德啊!他只有把他的福德分送給人家享受,他沒有辦法使任何人——等於一個有聰明有智慧的人,他可以用智慧幫助人,但是他沒有辦法把你的腦筋也變成 他的智慧,做不到啊!同樣的道理。所以,「豈即成就他身非情?」

「若謂於寶有自在力,假說成就。」若謂是古文,現在話「假使說」,就是假定 的意思。假使說這個輪王於七寶有自在的力量;佛經上描寫那個輪王,他念頭一動,那個東西就來了,就是山東話:「要什麼有什麼。」要什麼有什麼就來了,他念 頭一動,他有這個福德。於寶(七寶)得自在之力,一切自在。這個我們做不到。為什麼?

自在力有三種:神通的自在、智慧的自在、福報的自在, 都是要功德修來的。有報來的、有修來的,有天生來就有,天生來也是修來的,前生多生累世修來的。一種是現在這一生去修持修到的,可以得自在;一種是智慧, 一悟什麼就通了、就懂了;一修什麼,他就成就了,智慧自在。一種是神通可以自在,譬如羅漢只知道五百劫,知五百劫的是小羅漢;大羅漢可以知道八萬劫的事, 八萬劫以前不知道了。唯有大菩薩、佛,智慧神通能知過去未來,無有不自在,修來的。輪王的自在——譬如我們一點都不自在啊,所以對於這個「得」字不自在。 我們想買股票,剛剛下了一百萬,哎,跌價!不得不得,不自在。想什麼有什麼,他是得到自在,自在是福報功德修來的,不是偶然的。他說,「於一切自在之力假 說成就」。這個得字,關於「得」字的解釋。我們先休息。

 

「若謂於寶有自在力」,講到輪王假說成就的話,「於善惡法何不許 然,而執實得」呢?他說轉輪聖王他的威德於七寶有自在之力,這樣所以說轉輪聖王有他成就的功德。但是他對於善法、惡法,自己沒有辦法左右啊。一個人,我經 常告訴同學們有一句話:一個英雄,大英雄可以征服了天下,而不能征服自己;假使能夠征服自己,不是英雄,那就是聖人。聖人跟英雄的分別就在這裡。聖人能夠 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天下;英雄能征服天下,沒有辦法征服自己。征服自己的人比征服天下還難!

所以輪王於七寶有自在之力,「於善惡法何不許 然?」何以不許可他這樣?他沒有征服自己的力量。所以輪王跟佛差在這裡,其他福德都一樣。因此我們看佛的傳記看佛經知道,當佛生的時候,不是很多看相算命 來看佛的嗎?說:如果不出家的話是個轉輪聖王;但是,看起來他不會當轉輪聖王,最後還是出家。所以出世法是比這個難。「而執實得」,為什麼在這個地方一定 堅定認為,所謂得,實實在在有個得到的道理?這是第一個假定的問題。

第二個假定的問題:「若謂七寶在現在故,可假說成,寧知所成善惡等法離現在有?離現實法,理非有故。現在必有善種等故。」第二個問題。假使說這個七寶,轉輪聖王在生的時候七寶跟著他一生都有。「可假說成」,****,所謂假,不是假哦,真的。為什麼佛經叫它假?它幾十年也不過幾十年。

歷 史上的名王,譬如拿中國歷史講,福氣最好的,夠不上當轉輪聖王,但是已經很不錯了,一個昇平的帝王,鐵輪聖王還夠不上,但是很不錯了,兩個人:康熙與乾 隆,都是五、六十年。一個帝王,一、二十年的已經很長了,漢高祖、唐太宗不過十幾年、五六年就走了。他們一個祖父、一個孫子,都是十幾歲當皇帝六十年,活 到八十幾。乾隆自稱十全老人,他不好意思自己認為是轉輪聖王。他們對於佛經都熟悉的很哎,這三代都是參禪的,佛學是通的很。自己不敢說是轉輪聖王,乾隆自 己稱為十全老人,活到了八十幾,六十年的皇帝。但是啊,六十年也不過六十年,乾隆以後清朝就開始衰敗了。可以說清朝衰敗的原因從乾隆手裡就埋下了這個因 了,這個之難!

那麼,所以說,這一些七寶莊嚴的轉輪聖王也是假有的,一個短時間,不能永恆。所以叫做假成。「寧知」,古文叫寧知,白話文就 是「你哪裡知道?」哪裡知道所謂成就善與惡等等法——善法跟惡法兩個平等的,它兩個力量是相同的。就是前天我給大家講《維摩經》的時候提到,諸佛菩薩智慧 功德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業力果報也是不可思議,一樣的,兩個相等的。上帝跟魔鬼兩個都是同等的力量,等於白天跟夜裡兩個一樣的,一個陰、一個陽。所以他說 哪裡知道成就善惡等法,離開現在的所有,離開現在的所以一切法,「理非有故」,除了講現實看得到以外,不存在嘛。「理非有故」,在理論上、推理上它是不存 在的。「現在必有善種等故」,假使我們現有的現在的「有」,現在的「有」必須由因果的善根來的,這是第二個問題。

「又得於法有何勝用?若言能起,應起無為。」再說,所謂得道這個得,得到了,這個「得」字這個範圍這個觀念,「於法」,對於佛法「有何勝用?」有些什麼好處呢?「若言能起,應起無為」,說得了道,它本身得道那個得字,那個成果,能夠生起來,應該生起無為之道。

這個話怎麼講法?

比 如說,我們大家都想發財,都想有地位。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也不可一日無錢,又有錢、又有權、又有功名富貴地位,這個得到了嘛,人生都滿足了嘛。「應起無 為」,那麼他有錢,或者是有權:「我要我成道。」拿錢來買,成不了哦。再多的錢也不能成道。說:我有錢,我有地位,我要我不死,或者再活個三十年、五十年 ——做不到啊!他說「應起無為」,得不到啊。所以這個得字所講的。

「一切非情應永不起。」如果得道這個 得字有那麼大的力量,他說那麼一切眾生永遠不會變成凡夫了。為什麼成了佛以後他還要教化那麼辛苦啊?一個人成佛了,大家這一切眾生同我有緣,都跟著成佛 了,那多好啊!都得道了嘛。那我們都投資,你去修行,我做股東,你成道了,我也打一股,那我也成功了。可能嗎?不可能。

「未得已失,應永不生。」應 該說,這個「得」字有那麼大的功效。沒有得到的、已經失掉的,都沒有這個名詞存在。因為我有一切得到的力量,所以過去掉了的,一抓就回來;沒有得到的希 望,我馬上要達到目的了。你看他把這八個字翻的,我們看的讀的多辛苦啊!他老先生那麼翻。「未得已失,應永不生。」就是這個道理。

「若俱生得為因起者,所執二生,便為無用。」假 定說,我們今天,轉輪聖王也好,成就的,是俱生得來的;與生命同時來,它本身那個因種伏在那裡。那麼好了,好什麼?所執二生,哪兩種生啊?現在生同未來 生,現在這一生、將來的生;「便為無用」,那就沒有用了,這個理論不成立了。哎,我這一生種的善因,我就帶到來生去了嘛,現在、未來都有嘛。換句話,我只 要一次辛苦,等於我們世間法,我只要辛苦做一年生意,我一輩子都不要做了,行嗎?不行。你辛苦一年賺了一千億美金,你要保持這個美金永遠是一千億的價值, 你要不斷地努力去保持它,不然還是喪失了。現有的成就,你再不努力就算落伍了。

所以我經常告訴諸位,真正學佛的人只有明天,沒有今天。世間法做事業的人,做學問、做生意、做任何事業,要不斷地努力,只有明天,今天的成就不滿足、不算數。今天的成就滿足了就算落伍了,退步了。(要)不斷地上進。所以說就是這個道理。

「又具善惡無記得者,善惡無記應頓現前。」再說,我們的自性裡頭具備了三個東西啊!研究唯識,這一點特別注意了:善法、惡法、無記法三樣。

這 些,你們研究哲學的同學們特別注意啊,這是人類人性的問題。尤其中國哲學同西洋哲學討論這個人性,天生的究竟是善還是惡?到現在哲學還下不了定論。一切宗 教講人性,天生都善的,對不對?惡是給後天引誘壞了。所以亞當、夏娃吃了一個蘋果吃壞了的。不是蘋果了,那個什麼果不知道,這個果不能吃啊!一吃,壞了。 那麼佛法也是講,人從光音天來的,不過不是上帝創造的;也是吃了地味吃壞了,因此墮落了,飛不起來了。本來都可以回去的,現在回不去了。認為人性都是善 的,孔子、孟子、老子都認為人性善的。不過有幾個人,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馬克思唯物思想、共產主義思想(認為)人性也是惡的、壞的,非拿鞭子抽不可,不 然改不過來,認為人性是天生壞的。講善的認為人性本來都善良。孟子是強調,你看有名的《孟子》我們都讀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講人的慈悲心都有的 了。他說:看到人家的孩子掉下井裡去了,不管是窮人的孩子、我的兒子,掉下去都會慈悲。不一定,我反對孟子這個話。有人看到別人的孩子掉下去了:「哼, 好!」心裡還在叫好呢!哪裡有慈悲啊?對不對?所以孟子這個理由不存在啊,片面的理由。人性有善有惡。告子提出來,非善非惡;墨子也提出來,非善非惡,不 是善不是惡。墨子說人性是一張白紙,你把它染上黑的就黑的,染上紅的就紅的,就是人性非善非惡。這些辯論。

佛法很徹底了!你把世界哲學、宗 教研究完了,看來還是他的高明,不能不佩服我們這位老師高明啊。人性是三面,三樣東西,善一半、惡一半;還有一半呢——無記,莫名其妙,屬於非善非惡。人 性三樣,一陰一陽,還有一個中間路線不善不惡,昏頭昏腦,有一部分、大部分。其實我們要懂這個善惡無記三法,這叫做三自性,很要注意哦。你看我們大家研究 自己,你們青年同學,我說你們啊,經常講你們每天都在無記中過,就是「鎮日昏昏醉夢間。」平常大部分時間,你們看書的同學就知道了,看一本書——像我們看 一本書,看完了一頁就是一頁,都吸收進來了。你們看了下一句,忘記了上一句,然後眼睛盯在這裡,腦子想到電影院去了,對不對?或者想到某一個小說,那就是 無記、昏沉,不能專一。再不然就昏頭昏腦愣在那裡,愣住了,都是無記。善、惡、無記三自性,三法。

所以怎麼叫做定呢?修定的人得了定的,絕 對沒有無記的。所以不要把無記當成定哦,一天昏頭昏腦坐在那裡也能夠坐一天,但是你腦子裡搞什麼自己都不知道,起來也不知道,「哎呦,我入定了,把時間忘 記了。」對不起,你在無記中啊!要注意啊,很嚴重啊,不要把定的境界認不清楚啊!

所以要解脫善、惡、無記三法了以後,可以明心了。那麼起心 動念處沒有不清楚的,那沒有不清楚的。那個時候呢,所以禪宗的形容,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那當然不是無記啊。你們都曉得講禪學,看到 這些句子很優美,你沒有想想看那是什麼境界?他沒有無記啊,他也非善非惡了。所以沒有到這個境界,千江有水千江月?你是水中撈月啊!什麼都撈不到,還是禪 呢!不要搞錯了。「萬里無雲萬里天。」那是什麼境界?那「萬里無雲萬里天」,一個絲絲的灰塵落下來都知道。所以說,達摩祖師在嵩山入定的時候,聽到螞蟻打 架像打雷一樣的聲音大,那是什麼境界?因為他萬里無雲萬里天嘛。

隨便在這些地方講到,「又具善惡無記得者,善惡無記應頓現前。」就懂了。所 以這種地方我們又要向玄奘法師頂禮了,你老人家翻的真好啊!都講完了。所以得道的境界具備了善、惡、無記法,你到達了那個境界,善惡無記是頓悟現前,都很 清楚。起心動念是哪個境界?是善的境界、惡的境界、無記境界,自己很清楚。

「若待余因,得便無用。」我們假使說起心動念,善、惡、無記自己都檢查不清楚,還靠其它的因緣來檢查才清楚,那所謂得道得個什麼?這個得是無用的嘛,「得便無用」。

「若得於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彼故。諸可成法,不離有情。若離有情,實不可得。」「若 得於法」,得了道,得了一切佛法;「是不失因」,當然有前因後果。修一切善因而得一切善法,因此你修一切佛法的善因,當然證佛法之果。有情就是一切眾生, 「由此成就彼故」,一切皆是因果關係。任何東西脫離不了因果關係,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諸可成法不離有情」,一切有成就的這些東西,都不離開一切眾生有 情起心動念去做。「若離有情」,有情就是起心動念,有情也代表了眾生,代表了真情;這個真情不是愛、不愛,慈悲就是有情,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就是有情,不過 是擴大這個情。「若離有情,實不可得。」

你說佛有情沒有情啊?當然有情,佛者是三樣都有,貪瞋癡樣樣有。什麼貪瞋癡他樣樣有?明知道一切眾生度不完,非要度盡一切眾生不可!這就是佛的大貪,有情。明知道一切眾生因緣參差他開慧劍一刀兩斷,斬完了,出家去——大瞋。斷一切煩惱才能證一切真如,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大勇氣,就是大瞋。眾生本來度不完的,他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你說他老人家癡不癡?!他是大貪瞋癡。大貪瞋癡,所以佛是大 有情;大有情就成佛。我們啊,講自己個個都承認自己很有情,(其實)一點都無情啊!叫你慈悲一下別人,「我剛剛有事,對不起,明天再來。」明天再來他死掉 了,你還慈悲呢!自我為先,不算有情。真有情,忘記了自我,只有眾生、只有他人,那是真有情。所以說,「若離有情(離開有情眾生),實不可得。」

所 以,中國的文化把它變成文學境界,就是兩句話,我經常提起大家注意的:「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中國文化把佛法的精要變成兩句名言,兩句詩。什麼是神 仙呢?一望而知,不俗氣,「不俗即仙骨」;什麼是佛菩薩,什麼是佛?「多情乃佛心」,一切真多情,就是佛心。「若離有情,實不可得。」

「故得於法俱為無用。得實無故,非得亦無。」你 看這個翻譯,這個文字難了,但是翻的太好了!「故得於法」,所以你要瞭解,所謂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第一是「得」字,所以把得失這個「得」字放在二十四 種心不相應行法裡頭。「俱為無用」,因為它是無為法,不是你意識想得到就能夠得的。因為「得」是一個抽像的觀念,你達到了那個境界就叫做得道。所謂得道 的,等於不得;了不可得,是為得道,「得實無故」。

哎,你說這個樣子就沒有得道的得了?哎,「非得亦無」哦!得的確有個得哦!可是沒有這個意識上的觀念。意識上有一個得道了的觀念就不叫做得道了,對不對?

不 相信啊?我告訴你,你去問一個非常有錢的人,你以為有錢的人很舒服啊?很痛苦!他天天覺得自己沒有錢,永遠缺一塊錢。可惜你們沒有錢,所以你們不懂。這些 境界我都經驗過,所以我會曉得。所以我常常告訴人,一個人啊,永遠覺得自己少一塊錢,永遠覺得少一間房子:「哎,再有一間房子我問題就解決了。」修完了這 一間,又少一間,永遠修不完。像我們老和尚修廟子,美國啊、加拿大啊到處他少一個廟子。這個沒有辦法,非要有大的境界你就懂了。所以得者非得,「非得亦 無」。得,有那個境界;可是呢,他有錢的人並沒有覺得自己有錢哦。有那麼的大事業的人,他覺得手邊沒有事業;領導天下國家的人,有那麼多群眾喊萬歲,他天 天覺得沒有人可用。這些境界啊,你們不會懂的,只記下來就是,要自己到了那個位置就懂,就是有這樣的難處。「非得亦無」。

「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三種成就。」但是告訴你,得道這個得有沒有?有。為什麼叫做得到道呢?這個觀念是依一切眾生的世俗的觀念,建立了這個名稱;因此,把他成就的位置的差別分位,假立說成功了、得道了,三個位置。

「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你們注意哦!如我們這一生開始學佛,像你們學了一輩子,有沒有夠得上第一種成就還是問題,種子有沒有成就還是問題哦!種子沒有成就,轉一個胎一來就迷了,就不知道了。

所以前生修行越好的人,這一生福報越大;越福報大,他絕不學佛了。這一生有許多朋友,我的朋友,反正古師傅一 樣多多了。有些朋友,哎呀,這一輩子煙酒賭嫖,又愛吃啊,又愛……什麼都愛啦,福氣好得很。我過去有些朋友,他問我:「哎,你說我前生是幹什麼的?」我說 是和尚來的。「哎,和尚來的怎麼這樣啊?」因為前生守戒嘛,守戒什麼都沒有見過,這一生一開放了,什麼都來了。(眾笑。)真的哦,一點不錯哦!我說的話你 們注意哦!因為他沒有得到戒體,硬在守。這些都是大修行人,苦啊,「哎喲,這個不敢,那個不敢。」他的功德累積,來生福報大。一不到那個,一忘了本來,一 開放了,下一生啊,恐怕連狗都不能變了!這個福報享完了嘛。這些都是佛經上的道理啊,你去看佛經就知道。

所以佛叫難陀出家,佛的那個兄弟難陀,不是阿難,另外有個堂兄弟難陀。佛出家了,他把兄弟阿難又弄去出家了,把兒子也弄去出家了,只剩了一個兄弟難陀了,將來的王位要交給他,佛又把他弄來出家了。

難陀的太太是有名的美人,不得了的,就怕這個兄弟再碰到他哥哥來又給帶走了,所以管得很厲害,大門都不讓他出去。出去了以後給他點一個口紅在這裡,口紅沒有干,就要回來;如果干了回來,犯規!這樣管他。

結 果佛有一天跟阿難講,因緣到了,我去把他弄來出家。佛就去了,到門口一站,引磬一敲。難陀太太把他鎖在那個房間,不是這樣的高樓,古代平房好多層啊,鎖在 最後那個宮廷裡頭,外面聲音聽不到。佛用了自在神通,那個引磬「叮」一敲,他在房間裡也聽到了。難陀說:「不得了!我哥哥來化緣了。」哥哥來化緣,要出 去。太太說:「我也聽到了,不准。」「不行啊!」他怕哥哥比怕皇上還怕,一定要出去,因為哥哥是聖人,聲望太高了,釋迦牟尼佛嘛。太太沒有辦法,點個口 紅:「口紅沒有干,就要進來!你拿飯出去。」

好,他就把飯菜端來,給哥哥行個禮,把飯倒在碗裡。釋迦牟尼佛話也不說,對他笑一笑,「叮」一下,回頭就走。他就吃了迷魂藥一樣,跟著屁股就走了,一路跟著佛就回去。佛說:剃頭吧,出家吧。「是!哥哥讓我出家就出家。」就出家了。

出了家以後心裡想這個太太不得了。有一天佛入定,就問他:「你的太太漂亮,但真正漂亮的女人你沒有看過。」他一聽眼睛瞪大了,他說哪裡啊?佛說你跟我來嘛。

佛 叫他摸著佛的衣服後面,拉著衣服,「你跟我來。」佛就用神通一帶,向東走、東海,大概到了我們這裡台灣海灘上、還是哪裡,佛就落下來了。在一個海灘邊上, 東海海灘,啊!風景好。海灘上有個女人屍體躺在那裡,漂亮極了。佛問他:「你看,這個女人漂亮不漂亮?」難陀轉了半天:「真漂亮!」大概難陀是藝術家,愛 真善美,好色。他說真漂亮,這個人真漂亮。「比你的太太呢?」「比我太太漂亮多了。」佛說:「你看看她臉上有個什麼?」剛剛死的一個女人。難陀去一看啊, 臉上有一條蟲,剛剛從鼻孔裡爬出來。佛就告訴難陀:「你曉得這一條蟲是什麼人變的?」他說我也沒有得道,怎麼知道啊?「這一條蟲就是這個女人自己變的。」 為什麼呢?佛說因為她愛自己的美色漂亮,死了都捨不得自己的漂亮,還變成一條蟲在欣賞自己的漂亮。

佛說:「難陀啊,你好好修行啊。」難陀:「是是是!」嘴裡那麼講,心裡不同意:這個好色有什麼關係?愛美是人之天性嘛。佛就知道了,說:「還有比這個漂亮的。」在哪裡?「你跟我來。」佛就把他帶到天堂了。

欲 界天那個天人,喔!一看,五百個天女啊,五百天女每個天女一個一個都比他的太太漂亮。這個難陀到這裡啊,眼睛就花了,色盲了。五百個女人每一個都比他的太 太漂亮,在那裡看不完。回頭看看哥哥釋迦牟尼佛在哪裡也沒有看見,他就放肆起來了,在這個裡頭到處轉,轉了以後問這些天女:「你們這裡沒有老闆的啊?沒有 天主啊?」她們說:「有啊,我們的天主下生去了。」「哦,你們現在等他啊?」「等他!等老闆回來,我們都是他的。」「這個人是幹什麼的?」「下界,在人世 間修行……」

(第35集完。雨辰妙音錄校。玉樹臨風2011-10-21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