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有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實常。能生粗色。所生粗色不越因量。雖是無常而體實有。彼亦非理。所以者何。所執極微若有方分。如蟻行等。體應非實。若無方分。如心心所。應不共聚生粗果色。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可說極微常住。

又 所生果。不越因量。應如極微不名粗色。則此果色。應非眼等色根所取。便違自執。若謂果色量德合故。非粗似粗色根能取。所執果色既同因量。應如極微無粗德 合。或應極微亦粗德合。如粗果色。處無別故。若謂果色遍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粗者。則此果色體應非一。如所在因。處各別故。既爾此果還不成粗。由此亦非色 根所取。若果多分合故成粗。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何用果為。既多分成。應非實有。則汝所執前後相違。

又果與因俱有質礙。應不同處。如二極微。若謂果因體相受入。如沙受水藥入鎔銅。誰許沙銅體受水藥。或應離變非一非常。又粗色果體若是一。得一分時應得一切。彼此一故。彼應如此。

不 許違理。許便違事。故彼所執進退不成。但是隨情虛妄計度。然諸外道品類雖多。所執有法不過四種。一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如數論等。彼執非理。所以者 何。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體無差別便違三德我等體異。亦違世間諸法差別。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應無青黃等異。二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如勝 論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滅無。體不可得。便違實等自體非無。亦違世間現見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應如聲等。非眼等境。三執有 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如無慚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一異同前一異過故。二相相違。體應別故。一異體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體。或應一異是假非實。 而執為實理定不成。四執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如邪命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非一異執同異一故。非一異言為遮為表。

若唯是表應不雙非。若但是遮應無所執。亦遮亦表應互相違。非表非遮。應成戲論。又非一異。違世共知有一異物。亦違自宗色等有法決定實有。是故彼言唯矯避過。諸有智者勿謬許之。

余乘所執離識實有色等諸法。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

 

《成 唯識論》卷一,十九頁。偏向於物質不滅論的思想,屬於印度哲學的一個學派,那麼在印度哲學裡這個學派叫順世外道,佛經給它加上「外道」兩個字,就是順世學 派。這一學派相近於自然主義,可是又不同,所以不能類比的,不能把西方、中國的拿來隨便比方。那麼他們認為這個生命啊,也有一點生生不已那個味道,但是與 中國易經的生生不已不同。道理就是我們再重複這個原文,上次剛提了一點,怕連不起來浪費一段,只好倒轉來:

「有外道執,地水火風(物質的)極微,實常能生粗色。」地水火風就是物質的這些元素。那麼,它能夠生生不已地連續下去,一代一代連續下去。提到這一點,我們研究哲學的覺得非常有趣,我們現在人類的思想始終沒有逃過古人。譬如研究希臘哲學也曉得,在希臘古代的學派,有一派也是主張類同的思想,物質不滅的。同時,關於宇宙生, 這個宇宙怎麼樣起來?在希臘哲學、印度哲學、順世學派,乃至中國的哲學思想,都有。第一個,這個宇宙世界開始生長,是水做的,水慢慢凍攏來;那麼有些主張 不是水,是地水火風一起來的;各種各樣,人類思想花樣真多。這個人啊,聰明到好笨,到現在還是解決不了問題。這個順世外道這一學派也是這樣說。

「所生粗色,不越因量,雖是無常,而體實有。」粗 色就是物質世界這些地水火風,我們看得到、摸得著的。那麼,它這個物質的種子是不滅的,生出來這個物質世界地水火風,乃至變成我們人的肉體,一代一代生下 來。那麼,「不越」,不會超越。「因」,有一個因子,這個因子也像米呀、谷子啊、麥子啊這個種子,這個種子是它的本因,不變的。「量」,這個量數的問題、 大小的問題。那麼因、量,因生量(地水火風的量),生出物質世界;現象上看到是無常的,雖是無常而體實有,這個物質它本身的體,它永遠是存在的。所以唯識 批駁,「彼亦非理」,不合道理。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他說你們認為「所執(的)極微,若有方分。」有四方上下,現在科學的名稱就是有沒有時間、空間的差別存在。所以我們中文的翻譯,引用愛因斯坦的思想,就是幾度空間這個問題,一度空間、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這個問題,這就是方分。

「如蟻行等。」我們上次講過,譬如螞蟻爬,螞蟻沒有上下方分的分別,因此螞蟻可以在頂上、筆頭上倒轉來爬。我們看到是倒轉來,認為它是顛倒的;它沒有覺得顛倒,像我們走路一樣,它覺得很正常。那麼現在這裡提出來,他說你所認為的極微,有沒有方分?「如蟻行等,體應非實。」那麼這個體就應該是虛假的、虛幻的,沒有個真實物質之體。

若無方分,如心心所。」像我們的思想、心理作用。「應不共聚生粗果色。」心理作用沒有辦法,我們心裡想一個蘋果,想不出來的。蘋果一個實體,一定要到樹上去摘來,拿錢去買來,手裡拿到一個實體的東西。不是我坐在這裡一想,蘋果就在嘴裡吃了,不可能。

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可說極微常住。」 既然說有一個因子生出來果,那麼可見是生滅法了,有生便有死;怎麼樣說物質的極微——極微是佛學的古老的名稱,可以用我們的觀念說是最後的,不能講是 「能」,現在科學上所講的「能」是另外的看法。現在如果科學跟哲學碰頭了,這個能究竟有沒有方分?有幾度空間的問題了。加上時間,這是個大問題。不過現在 科學還沒有到,快要跟哲學倆去碰頭去了。那麼這個新產生的學問已經有了,美國已經開始了,不過還沒有成熟,叫做綜合科學,接近到哲學範圍去了。現在在講極 微,不是「能」的問題。極微等於說是原子、核子,那個最初的那個物質的東西。他說那麼這樣,怎麼可以說這個極微、這個物質是不滅的?

「又,所生果。」他說你譬如說我們這個人,由父母生我們這個身體,這個生命的得來,等於是父母是因子,留下來這個果。我們祖父母是父母的因子,一代一代。「又所生果,不越因量。」不會超越於因的範圍、量的範圍。

應如極微不名粗色。」那麼應該同極微一樣,極微是看不見的,這個就不能叫它是粗色了,不能叫它是真正的物質。

則此果色,應非眼等色根所取,便違自執。」那麼,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現在所生的果,譬如火再產生火、水再變成水,這個果色應該不是這個肉眼看得到的。那麼不是肉眼看得到,你不能假設、不能假定。「便違自執」,你自己所堅執的主張、理論錯誤了。

若謂果色量德合故,非粗似粗,色根能取。」 如果你認為——這個如果不是假定的,是講一個事實,他們的理論——我們現在所生的肉體、物質這些東西有個因子,始終那個種子在;他並沒有叫種子,也同現在 科學一樣叫做因子;這個因子發生的,因為「量」不同;「德」,這個德不是道德觀念,作用的不同;量、德兩個混合而來的。「非粗似粗」,它本來不是像物質世 界那麼粗重,可有點像。色根,就是我們這個眼睛啊、身體啊、生理四大地水火風,色的根,就是這個生理機能;能取,能夠看得見的。那麼,「所執(的)果色既同因量,應如極微,無粗德合。」他 說你所認為的,這個物質世界所發生這個果,果就是成果,色就是物質的物理的這些現象;那麼它既然同你的初因(最初的那個因子)、同量一樣,好了,這個理論 矛盾了,應該像極微一樣,像原始的極微一樣;「無粗德合」,因為物質本身不滅,它自己能夠做主,不靠外面的因緣而結合攏來,「或應極微,亦粗德合。」

我 們這一段也是比較快地講過去了,詳細講牽涉太多,這個東西一牽涉就到現在物理科學、聲光電化,所有東西都要歸納進來了,麻煩透了。那麼尤其我們一般研究佛 學的哲學的,對於科學的問題頭大得很。尤其我們在中文裡頭,這些科學又加上哲學方面、邏輯思想的觀念,這三樣一碰頭啊,專門研究下去,恐怕近視眼要增加三 百度,頭腦會神經爆炸了。這些問題很大。可是要大家注意,有專門研究的人,或者對現代的科學有基礎的人,我倒勸你好好把這一段,還有詳細的資料,告訴你們 是什麼地方,也許由舊的會啟發新的一個科學的發現,這都是不可知的,包括很多。

他說你所講的這個極微,也靠外面物質世界的粗德湊合攏來,所以形成了物質世界,乃至生了這個生命肉體;「處無別故」,處代表了空間、處所,沒有差別。

「若謂果色遍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粗者;則此果色體應非一,如所在因,處各別故。」

再 批駁他的理論。你認為我們現在生的這個物質世界,乃至自己現在應用的這個肉體,四大地水火風,這個果上的物質;「遍在自因」,它根本在最初原始這個因裡頭 有,物質不滅,無所不遍。那麼這個因呢?譬如生人的肉體,當然現在有些生命,我們人體有許多醫藥,乃至許多東西,靠物質的化學的成分可以拿來做藥,也可以 拿來增加生理機能的健康與長壽。那麼像這個樣子,「因非一故」,這個肉體也好,整個物質世界的物質,它的來因、因素都不是一個的,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 如果這樣,是構成這個物質世界的粗色;那麼「則此果色體應非一」,好了,我們現在的生命構成顯然的是因緣所生,這個體不是一個體,多元湊攏來的。「如所在 因」,等於現在的世界;「處各別故」,它的來源各自不同。

既爾(上面說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這許多理由,既然這樣,)此果還不成粗,由此亦非色根所取。」 那麼現在生出來,我們這個生命的存在這個果色——所謂粗就是很明顯看得見的、摸得著的,憑我們肉眼,不要靠科學的儀器,就是摸得到的,這個粗色——由此, 基於這個理由,「亦非色根所取」。但是,譬如我們要看原子,原子也是粗色的一種,現在科學講的電子也屬於粗色,肉眼看不見,必須要透過儀器,「亦非色根所 取。」

「若果多分合故成粗,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何用果為。」譬如我們這個生命,一代生一 代,這是果色。這個果色是多元素構成的,「合故成」,因多元素、多種成分合攏來,構成一個物質世界粗色的現象。那麼,所謂多元,「多因極微」,許多的物質 元素合攏來;既然合攏來,可見不是極細的,是粗的。這是只講文字了,詳細的沒有討論。那麼構成了根境,就是佛學所講的根,就是六根、一切的境界。「何用果 為?」那不要一代一代生,它永遠應該存在啊。

這一段大家聽起來比較吃力,因為我們一般人對於真正的邏輯,尤其是對於所謂自然科學、物理科學的觀念,理解並不深刻。如果對於這一方面有興趣的看起來、鑽進去,很有興趣了。所以這一段很快把它跳過去。

「既多分(音份)成,應非實有。則汝所執,前後相違。」如 果說物質的世界是各種因素湊合構攏來,構成了一個物質世界,乃至我們生命這個肉體,是多種因素構攏來,多元素的構攏來。「應非實有」,那個物質本身有生滅 的作用。那麼你們所認為、主觀認定,則汝所堅執,所謂執,就是主觀自我的認定;「前後相違」,你的理論上本身自相矛盾,這是不通的。

「又果與因俱有質礙,應不同處,如二極微。」再 說,我們現有的物質世界,包括我們肉體的生命,這是果;同最初生的那個初因,那個種子因。「俱有質礙」,是個物質嘛,有實在的東西;不像我們心念的理想, 是個虛幻的。既然有質礙,應不同處,一個是虛幻的、一個是實體的,這兩個是兩樣事情,這是二(兩個)極微,不能夠說是做一體論,至少是二元論。

「若謂果因體相受入,如沙受水,藥入鎔銅,誰許沙銅體受水藥?或應離變,非一非常。」提出問題。

假定你認為果,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物質,譬如手上拿的這個玻璃做的煙灰缸,這是果。玻璃的元素當然不是這個東西,把它兜攏來。譬如我們現在的肉體,父母所生的這個肉體有骨架子、有肉,這是果。初因不是這個東西。那麼照現在的科學,就是說因為是精蟲色素(染色體)的 不同,進入卵子所變的。這個話注意,是現代科學到這裡為止。生命是不是這樣來?將來還要發現。是不是染色體作了真正的作用?我們只能說,到我們二十世紀的 末期,這個人類的知識、科學的發明是如此,不能做定論。所以真正一個有科學頭腦的人,你不一定相信今天的科學是結論——(只)是開始。所以一個學科學的人 是不斷地向前面去追,今天的成就並不滿意,並不是一個定律,這樣才有資格學科學。不然呢,大家也覺得初中高中,物理我也上過;物理是物理,你是你啊!毫不 相干啊!那不是科學。

所以說,果跟因、體與相,它的本體同現在的現象;「受」,因為感覺上,「入」,進入我們的身體才感受到。他說我舉一個 例子,譬如沙子跟水兩個融合在一起,我們抓一把沙子放在杯子裡,把水倒在一起,那個沙子就變成水裡頭的沙子,它有濕度的。如果把水放掉了,水分慢慢干了, 沙子還是沙子,水還是水,這兩個不同,沙跟水是兩樣事。譬如藥、藥物、化學的藥品,放在一個銅器上面;或者是黃金,我們手上戴的金戒指、金屬品,放到一個 融化……金屬品化成水,黃金也不是黃金、不是固體了;這個裡頭,這是兩個物質的化學的作用,「誰許沙銅體受水藥?」後面水、藥,真正銅鐵石後面那個主宰, 就是再進一步像哲學家的問題:世界上最初那個水是怎麼樣來的?那一點水是怎麼樣來的?還是菩薩的口水啊,還是上帝的噴嚏打出來的?還是老天爺撒尿撒出來 的?究竟最初那一點水哪裡來的?你講一講?

誰許,「誰」等於禪宗的問題「念佛是誰?」誰使我生來?誰使我死去?父母,我們的祖宗,最初那個人,還沒有生來以前,他在哪裡?哪裡來生的?這個誰做主呢?「誰許沙銅體受水藥?」

「或 應離變,非一非常。」你說這個不同,沙是沙、水是水,化學藥品是化學藥品,黃金是黃金,好了,那是多元體的;「非一」嘛,那不是一個的,各有各的來源。 「非常」,現有看到物質世界的每一個物質不是永恆存在的,物質是生滅的,不是不滅的。這一點我們注意,到我們二十世紀的人類,科學文明進步,物質不滅論早 被推翻了。沒有人推翻它,科學進步到……,這個世界,物質不滅論是太古老的思想、落伍的。所以共產主義的思想,它的哲學是根據物質不滅論。現在共產主義者 不談哲學,因為他這個哲學基礎垮了嘛,科學進步到現在,物質不滅論站不住了嘛。自從相對論發明以來,這些都自然垮了。人類已經到達太空了,都不是這個事情。那麼現在呢,所謂質能互變、能量互變,這一套。「能」是個什麼東西還在追,能不是一個固體的,*實體的東西。

所 以我們常常提起大家注意,今天的佛學、佛法要弘揚,所有的宗教在哲學理論上,碰到科學都吃癟,很嚴重的吃癟,只有佛學這一部分還不吃癟。但是要想佛學真正 昌明起來,在人類未來的世界,二十一世紀要來臨了,在這個時候,一個學佛的,或者自己修道的人,或者是不講自己修證、要弘揚佛法的人,不碰哲學、不懂哲學 啊,那是自殺主義、關門政策,那變成一個很狹隘的宗教的路線,弘揚不開的。人類的文明到底是不斷在開展的。這一點希望青年同學們特別要提出來注意的!

剛才講到非一、非常。「又,粗色果體若是一,得一分時應得一切,彼此一故,彼應如此,不許違理,許便違事。」

這 八個字用得非常好,文字,玄奘法師這種翻譯。他說現在我們物質世界這些粗色的果體,這是物質的成果。若是一,你認為最初是一元論——這是科學碰到哲學,物 質最初是一元論,第一個因子演變出來的——那麼好了,當我們得到物質的某一點的時候,得了這一點,「應得一切」,就抓住了全體。因為它這個體是一個嘛, 「彼此一故,彼應如此。」「彼此一故」,這是歸上面一句,因為這個就是它,它就是這個,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抓到茶杯裡的水啊,那就有神通了,每個人也有神 通,把這個物質的道理。只要天幹不下雨,也同那些法師神通一樣,喝一口水,嘴裡一噴,哦,整個的台灣下大雨了;不過大雨下來都有茶的味道。

比 如像古代好幾個高僧、國師,跟皇帝倆在一起談話,正是下面來報告,說外面好久沒有下雨啊……皇帝看看法師:「國師啊!師父啊!你看怎麼辦?」「沒有關係, 沒有關係。」端起前面一杯酒放在嘴裡,「噗」一噴,唔,那個地方下大雨。等一下來報告說:「下雨了,下大雨!不過那個雨下來有酒味的。」皇帝看看這個國 師,兩個人笑一笑,這是國師作的法。(希望我們出家同學們將來都是這個樣子,都是有這一個法,呵!一作一噴就下雨了。)就是這個道理啊,得一分時,應得一 切啊!「彼此一故」,因為這個就是那個,這個水就是那個水嘛。

「彼應如此,不許違理,許便違事。」如果這個理論成立的話,所以理論上對的, 事實上做不到。「彼應如此」,所以應該啊,抓到這一點水,就把天下四大海水就抓在手裡了,我們端著這個茶杯,已經把太平洋都收到我的杯子了,因為這個水是 一體啊!如果說這個理論依邏輯成立的話,「彼應如此」,應該是這樣。「不許」,你一定不答應:這個不可以,這個是空話。「違理」,這個違背原則的。

「許」, 如果說應該這樣啊,端著茶杯,太平洋就到這裡來了;「違事」,事實你做做看!你把太平洋弄進來看!他說請問你怎麼辦?理論上講得通,事實上做不到。事實上 講不通,你理論建立是空洞的嘛,是幻想。這是我們這幾句話。可是在他文字啊,「不許違理」,不許可、不承認,違背了邏輯、違背原則;「許」,如果你承認這 個原理是對的,事實上不是,不對的啊!這是邏輯喲,這八個字,真正的邏輯。

譬如我經常說,講法律問題,剛剛晚上吃飯,跟我們幾位老同學們大 家老朋友在談法律問題,講法律問題:哎呀,莫名其妙!有很多犯罪的案子啊,又這樣、又這樣,最後推給社會問題,講起來很好聽。許便違事,不合事實,不合道 理;不許,在邏輯上講很有道理。就是這個道理。「不許違理,許便違事。」

「故彼所執,進退不成。但是隨情虛妄計度。」他說因此這一派的最高的哲學理論,「所執」,所主張的那一套哲學思想;「進退不成」,矛盾,都不對。不管進一步來說,或者我退一步說,都違背邏輯的道理,他說這些都是妄想。「但是隨情」,跟著人的、自己個人情緒化的思想來的,「虛妄計度」,一切……[錄音中斷]

 

……跳 級跳得很多,把《成唯識論》頭上一段,關於人,佛法講無我。世界上一切的非佛法以外的,所謂印度當年與佛同時存在各種外道之類,認為道、認為生命是有我。 那麼這個有我的生命中間,派系很多。分開來說,各種修持的方法也很多,修行方法有身上修苦行,很髒的,中國也很多;那麼還有各種修法,婆羅門,把他們的哲 學理論批駁了。還沒有完,下面還有歸結,還有小派的,等於我們現在社會上什麼道,一貫道、兩貫道、三貫道,鴨蛋教、雞蛋教、各種教,哎呀多得很,各有各一 套理論,他一股邋遢把它們收攏來,他做一個差不多接近的總評。

「然諸外道品類雖多,所執有法不過四種。」作 結論。他說這些外道們,分門別類,各宗各派品類多得很。但是它們所堅執的最後修道的哲學理論,一個觀念:認為這個生命後面,我們這個生命來源有一個東西。 我們也知道佛法是無為法;一切外道都是有為法,包括小乘這個裡頭,包括佛的弟子們、小乘各學派,下面馬上開始批駁小乘學派的東西了。他說歸納起來,所執的 有法不過四種:

「一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如數論等。」一種呢,執著了有法,有法可得、修道是有 道可得。我們普通人也有這個觀念哦,即使我們學佛的也要注意哦,學佛的說:修禪定可以證果位,好像果位、初果羅漢、二果羅漢,又羅又漢;那麼初果好像橘子 一樣,二果嘛好像柑子一樣,三果大概蘋果差不多,四果大了,好像柚子一樣,****一樣越來越大;大概哦呦大羅漢比西瓜還要大!總認為有個道可得,有個 果,「執有法」。「與有」,與一切所有的,世界上的人都要抓一個有嘛,一本錢下去做生意就想發財。那麼我們修道呢,犧牲了一切的東西,功名富貴不要,或者 剃頭髮、或者不剃頭髮,什麼事情不管,坐在那裡光修……還是做生意嘛,最後要想得一個果,得一個有。如果有這種觀念,曉得已經錯了。執有法而說。 「與有」,與一切世界人的有;「等」,平等,這個「性」。那麼如果認為這個道有個果,執有法,「其體定一」,這個道體、諸法之體,確定固定不變地有個東 西;那麼如我們所報告過的,像數論,《成唯識論》開始所批駁的,第一家就批評數論的,「如數論等」;數論所謂這個哲學家、外道,他們也講修持講打坐,是一 樣的,印度哲學。他說「彼執非理」,這一派總評:都不合邏輯的。

「所以者何?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體無差別。」他 說,曉得不要執著一切法。「即有性故」,最後有一個東西。「有性」這個名稱我們隨便帶到,譬如我們現在的一般人所認為學禪宗明心見性,大家有個觀念,認為 真的有個心可明、性可見,有個境界可得,對不對?差不多會落到這個偏差去了。如果有這樣偏差的觀念,高明一點不過極果是小乘,還是外道,佛罵小乘還是外 道;再差一點,還不如一切真正的外道。「皆如有性,體無差別」,那麼所謂有一個道可得、有一個我可成,等於世間法的有,有一個「性」,體無差別,這個道體 是一。

「便違三德。我等體異,亦違世間諸法差別。」那麼,如果有性,體無差別,體是一個,違背了三德。這個三德,實體,就是體、相、用;法身、報身、化身等等。「我等體異」,如果認為所謂我、生命當中這個我,個體不同,也違背了世間諸法的差別。世間是有差別的,並不是無差別的。

所 以我們講到無差別,順便說一個禪宗的故事,用禪宗的方式、教育法來表達,實際上包含了最高深的因明,思辨的邏輯。譬如說有一位義理沙門,就是現在講的法 師,專門研究佛學的,以講《金剛經》出名。那麼碰到一位禪師,所謂唐宋以來的禪師們是穿灰色的衣服,講經的法師們都穿紫色的衣服。那麼這兩派,所謂教下與 宗下。禪宗是專門講真修實證的,不講佛學上空洞的理論;講了半天經典,搞了一輩子,還吃了伸腿瞪眼丸、靠上氧氣而跑路的,那不算本事,宗下所反對的。

那 麼這兩派碰到,經常開玩笑。譬如講到唯識,有一位法師坐在那裡。這個法師們儀容很整潔,衣冠很整齊,所以威儀很好。唐宋以來,我們在大陸上當年看到,叢林 下禪師們都是踢裡遢拉,不在乎,衣服破破爛爛,東掛一塊、西掛一塊,蠻不在乎,修行要緊,沒有工夫給人家洗臉,我哪裡要你好看呢?我生死都沒有了呢!這是 禪宗的宗門下的。

那麼有個禪師進來,這個法師在一個大庭廣眾中、茶館裡頭,覺得很不好意思,都是和尚,這個和尚給佛家丟人啊!穿得那麼一個 邋遢。這位禪師也看出這個法師的心意,開他的玩笑,故意坐攏來,故意丟他的醜。你愛面子,我偏跟你……我也是和尚嘛!坐在旁邊。然後這個法師啊,傲不為 禮。

本來出家人彼此相見,雖然不認識,互相尊重。所以佛教叢林有一句話,「若要佛法興,需要僧敬僧。」出家人尊重出家人,佛法就會興旺。出 家人裡頭你攻擊我、我攻擊你,再麼出家人攻擊居士、居士又罵出家人,這個佛教罵來罵去當然完蛋了,那「完」字下加個「蛋」了,就完了!所以「若要佛法興, 除非僧敬僧。」就是彼此尊重,這是必然的道理。

那麼這個禪師看不慣他這個傲慢的態度,故意來教訓他,然後故意跟他搭訕:「法師啊!」很恭 敬,「你……請問啊,請教!你都講什麼經啊?」「我嘛,研究唯識的。」「好,好!」唯識宗,當然從《百法明門論》入手哦,《百法明門論》就是分析各 種……。他說法師那我請教你一個問題,我不懂。「嗯,好嘛,你問嘛。」

百法嘛,把佛法分類,「昨天下雨今天晴,那是百法裡頭哪一法?」

這個法師沒得辦法,給他愣住了。他就:「嘿,法師啊,你說是哪一法?」把法師搞得窘極了,答不出來。嘿嘿!他說那很簡單,我告訴你,那是「二六時中不相應法。」

一點沒有錯!《百法明門論》有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昨天下雨今天晴」,那就是「昨天下雨今天晴」,很簡單嘛,本位上是多聞,他說那是二六時中,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鐘頭,互不相應,所以是不相應法。他自己給他答了。這是一件事。

還 有一件事,是另外一位禪師又碰到一位法師,也是如此情形,這位禪師就問他:「法師啊,你是講什麼經啊?」「啊,《金剛經》」「哎喲,不得了!《金剛 經》!」故意恭維他一頓。他說我要請教你一個問題。「好啊,你問啊!」《金剛經》上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金剛經》上的,你們都念過《金剛 經》,有沒有這一句啊?有。他說:那為什麼南山那麼高,北山那麼低啊?為什麼阿里山那麼高,陽明山那麼低啊?「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嘛!他就把他問倒了。 所謂一切法,都是如此。

所以我們研究,真正唯識法相研究通了,像這些禪師們的問題到他手裡,很簡單就答覆出去,就沒有什麼稀奇。所以啊,我 常常希望你們諸位同學,尤其出家的同學們,通宗也要通教。固然修持很要緊,經教一定要通達。不是光是你說十二根境、十八界,三界、六道,這些都弄完了是教 理,那是太粗了。教理是非常深刻的!這一點特別注意。

「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應無青黃等異。」再 說,小乘佛法,差別,後面有分別。一切執著有法,有道可得、有道可成,老實講沒有跳開色法的範圍,沒有跳開物理世界的範圍。所以我們懂了教理就知道,常常 我碰到,一天煩得很!好多信,各方面問。有些人打坐看到光啦、聽到聲音啊,以為自己得了神通了,哎呀,煩死了!神通我常說跟神經兩個是兩兄弟,而且兩個是 隔壁住在一起的,千萬!多半是神經,不是神通。打坐發光、聽到什麼,有什麼稀奇呢?那是生理的變化,一點都不稀奇。尤其生理變化,你靜坐久了,到達後腦神 經、這個視覺神經這一部分,眼睛裡頭經常看到怪東西。因為你心裡想靜坐,那個生理的變化、血液的周流,呼吸系統、血液系統的循環,它沒有靜下來;一動一靜 互相摩擦發電了,所以看到各種;配合上下意識的境界,就聽到這樣、看到那麼……。不需要答覆的嘛,稍有一點佛學的常識、科學的頭腦就知道了嘛。那麼至於說 我看到的光,有紅的、青的、黑的,那是肝臟有問題就發現青顏色的光嘛;心臟有問題,紅光嘛;胃腸、脾胃有問題,黃光嘛;腎臟出了問題是黑光嘛;肺部有問題 看到是白光。生理機能的反應摻合攏來的,做夢一樣,沒有什麼稀奇。「哎喲,得了神通了,又看到……」****,活見鬼了!「哦喲!靈光啊,什麼都對。」是 很對,小事都准,大事包你不靈。自己欺騙自己。很多宗教徒,不(光)是佛教,任何宗教徒,修道、搞瑜珈術的,多半是這樣。昨天還有佛教一個社團的負責人來 看我,談起來,後來:「哎呀,現在的學生啊,不得了!」我說:怎麼樣?「好像很有信仰地跑進來,都有一點問題。」我說你怎麼那麼客氣呢!他說怎麼了?「都 有問題!」我說十個有十二個都是問題!我幾十年當中接觸的多了,都是頭腦不清。

所以學佛乃大丈夫,要絕頂聰明智慧的人;換一句話拿現在的話,絕頂的科學頭腦,不迷信,那才真正可以走上得道之路。佛法你看經典上,一句迷信的話都沒有,分析得那麼清楚。

現在講到色等性,即使你打坐發光也不過是色等作用,生理上發生的作用,不是道,「即色等性」。如果這個色等,生理、物理的是一個的話,「色等應無青黃等異」,實際上一個色所發展的變化,碰到光線的不同,發出的現象就兩樣。所以啊,他說執有法的一類,都在物理、生理上鬧不清楚。這是歸類,一派。

「二(第二類),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如勝論等。」第 二類的呢,還是執著生命、道最後有個東西。「執有法與有等性」,與世俗上認為一切皆有,這個道理一樣。「其體定異」,所謂得道那個宇宙生命最初的,那個我 們的上帝的外婆同外公,那個最初的那個東西,那個人、那個東西是什麼來的?先有雞啊先有蛋?那個東西,「其體定」,還是固定?還是有差別?他說這些理論我 們已經上面討論過了,等於勝論派的外道所說一樣,「彼執非理。」他們當然不合邏輯。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滅無,體不可得,便違實等。」

我們知道,世間一切萬有的現象、一切法,「非有性故」,無自性,都沒有個固定實體的永恆的存在。比如一切東西,如已經滅掉的、死掉的東西,「無」,就沒有看見了、沒有了;「體不可得」,它的固定不變這個有、這個實體在哪裡?找不出來。「便違實等」,違背了實在的。

自體非無,亦違世間現見有物。」你說這個東西死了?它還有個自體、自己的體,這個是道、或者叫它是什麼東西;並不是沒有,存在的。這個存在在哪裡呢?要拿得出來看得見啊。「違(背)世間現見有物」,人世間一切的東西,所謂有就是有個東西嘛,這個東西在哪裡呢?他說這是自相矛盾。

「又若色等,非色等性,應如聲等,非眼等境。」你 說不是啊,這個「有」這個東西啊,宇宙萬有有一個東西,這個「色等」同光色、物質一樣,後面那個東西、最初那個元素你看不見;「非色等性」,不是現在物質 世界這個樣子的。他說那好了,在邏輯、因明的論辯上講;「應如聲等」,你這樣講啊,在因明的論辯邏輯上來講,譬如聲音,是耳朵聽見的,絕不是眼睛看見的; 假使耳朵聾了,你的聲音我看不見的。當然,你說我看到嘴巴動,那是嘴巴啊、那是舌啊,不是聲啊!那是你意識上,因為你過去不是聾子,曉得講「好」,嘴巴是 那麼張開的;你看到人家嘴巴那麼張開,你說他在講「好」,雖然沒有聽見,看嘴形知道。那是色法,不是聲法。聲這個東西也是看不見。如果你認為這個道有個東 西,這個東西不是我們摸得見、也不是這個眼睛看得見、也不是聽見的,反正你信就是啦,那還是迷信。那靠不住的嘛。這是大概歸類,第二派,這是外道這些知 見。

第三種:「三,執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這一派的這一類歸納起來,就是始終有個道可得,最後有個東西、有個我,「與有等性」,與宇宙萬有一樣,有個有。「亦一」,那麼那個「有」拿哲學的觀念是一元論?還是多元的啊?他說也元、也多元——這個都是不合理的話,聽起來很好聽,論辯上不合理的。

「如無慚等,彼執非理。」無 慚是一種外道的名稱。印度的外道很多,所謂拿現在話講,天體會的祖師,佛教批評他是無慚外道。大家一進這個、學這個啊,第一個都是脫光了衣服的,天體會, 男女都不穿衣服;人嘛,為什麼加上衣服?那是人是自己舒服;既然修道要解脫,先把衣服這些解脫了,外形不要,專門修道。我們曉得我們的祖師爺迦葉尊者,迦 葉尊者是頭陀第一,他的夫人,因為迦葉尊者出家了,他的太太也出家了。他的夫人一個人去找,沒有找到,迦葉尊者在釋迦牟尼佛(那裡),沒有找到。亂跑去訪 道,結果闖到無慚外道裡頭去了,只好也衣服脫光。本來在家裡跟迦葉尊者十三年在一起,有夫婦之名、無夫婦之實,跑到那裡結果學了外道。後來迦葉尊者知道 了,才把她救出來,用神通救出來。這一派是無慚外道,提倡天體會。那麼他們認為修道是赤裸裸的,心境要赤裸裸,外形也要赤裸裸。他們這一派的無慚外道也有 他的哲學理論,有一套道理。那麼現在批駁它是「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一異同前,一異過故。」這是自相矛盾的。這個道體怎麼也是一元論、也是多元論?這個亂講話嘛,理論不成立。

「二相相違,體應別故。」所謂一就是一個,多元就是很多的因素,這兩個不可混為一談。你說道體有時候一個、有時候多體的,自己在邏輯理論上講不通。

「一異體同,俱不成故。」你說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這個不曉得是什麼理論,不通的理論,「俱不成故」。

「勿一切法,皆同一體。或應一異,是假非實,而執為實,理定不成。」那 麼,假定說承認這個道體是一個、宇宙萬有的道體是一個,一個道體分化出來變成各種萬有的現象。那麼,所謂一元論、多元論,「是假非實」,這都是人類假設的 想像,沒有真實的事實可證。那麼把這個假相的理想認為是一種教理、學理的究竟,「理定不成」,不合邏輯。這是第三類的歸納。

第四類:「四,執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如邪命等,彼執非理。」

第 四類的更邪門,在印度,世界上各地也有,現在都有。認為有個道,宇宙萬有有個本體,這是有的;什麼一元論、多元論,空洞理論不談,就是有個道。這一派在佛 學保留下來,上古以來,到現在還有。人類社會就是那麼妙,古今中外就是這一套,叫做邪命外道。怎麼叫邪命外道呢?殺生啊什麼都可以,各種方法。世界上我們 人類犯罪的行為,習慣得很,沒有什麼;乃至跟鬼兩個修鬼道在一起,像中國也很多了,專門修鬼道,現在講靈魂學,好聽了,過去我們大陸上當年叫「走陰」,人 可以迷迷糊糊走到陰間去了,把祖宗啊、父母啊都招來。

譬如前天有一個朋友跑到很遠的地方跑回來,我說:「哎,好久沒有看見,你到哪裡了?」 「哎呀,特別出去走一趟。哎呀,老師啊,真奇怪!」我說怎麼?她說我去一個地方,我先生死了一兩年了,想找他來談談話,怎麼也找不來,把我爸爸招來了,那 個講的話……而且爸爸還帶了許多朋友來,鬼朋友啦,那些鬼朋友都是親戚,都認得的。我說你怎麼去搞這一套?小事蠻準的,大事包你不靈,久而久之你也變鬼 了。

這一類都屬於邪命外道,多得很,所謂邪門左道,那麼印度也更多。「彼執非理」,他們也有哲學的理論基礎,等於這裡什麼鴨蛋教啊、雞蛋教 啊、一貫道啊,他們也有一套哲學,三教合一,然後五個教主排排坐、吃果果,坐在一起的。老子、釋迦牟尼佛、孔子、耶穌、穆罕默德都來啊,如果將來我死了算 不定也請去,你死了也加在上面,反正好人排排坐、吃果果,哈!看起來道理都很通,實際上有許多都屬於邪命外道,「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非一異執,同異一故,非一異言,為遮為表(呢)?」所 以最後那個東西,他們這一套哲學理論,修道就修道,還問有一個主宰啊、還是多元主宰啊?哎呀,不要搞哲學、搞邏輯啦,道不是思想可以搞得通的啦!不可思議 啦!邏輯哲學沒有用啊!這個道這個東西啊,不是一元、多元論,這是「非一異執」,這個東西就是這樣。理論上已經垮掉了。「同異一故」,同上面主張一元論、 多元論一樣的錯誤。

既然講道體,有一個東西,既然不是一元,也不是多元的;「非一異言」,這是古文,就是說你的理論,你這樣說,這個道有一 個道,也不是一元、也不是多元。「為遮為表?」所謂「遮」,就是阻止其它的理論,把它遮止了,就是否定一切,謂之遮。「表」,建立我的哲學理論的系統,表 示得出來,謂之表。遮、表兩個字是佛學舊有經典上的名稱。實際上拿現在我們的習慣,西方邏輯來了以後翻譯的名相、名詞來講,「遮」就是否定別的;「表」就 是肯定我的理論。這一下你們就容易看懂了,什麼遮啊、表啊,不曉得遮個什麼東西,還怕羞啊?遮起來。表還是表兄啊、表哥啊、表弟啊?遮、表兩個字就是一個 是否定、一個是肯定,為遮、為表。

「若唯是表,應不雙非。」如果你是建立肯定自己的理論,你說:道這個 東西啊,不是一元,也不是多元的。你兩方面都否定了嘛。那請問你這個是什麼東西嘛?你說我這個道就是道——好,還是一元的。有一個道嘛,就是一元了。這就 是邏輯的道理。「若唯是表」,如果你假定認為,我這個認為:你不要問一元、多元,道就是道。請問:你這個是肯定的嗎?還是否定?假使認為:我這個是肯定 啊,道就是道!好,已經落在一元論了。「應不雙非」啊,你不能把一元也否定啦!

「若但是遮,應無所執。」你說我是否定一切的,各派的理論、道家、佛家、什麼家,反正你家、我家統統不對、(客家包括在內,呵!)統統錯誤了。他說是遮的話,既然一切否定了,就無所謂有個道嘍。你自己本身這個肯定也有個否定啊!這就是邏輯。

所 以我經常告訴你們講哲學的時候,學哲學家的哲學理論,客觀、主觀;我說世界上我就沒有聽到過這個東西,什麼叫客觀?「哎,我講話你注意呦,很客觀哦!」事 實是你非常主觀,因為「我很客觀」嘛!你看,是我的主觀嘛,我認為我很客觀嘛。所以這不是已經主觀了?哪有客觀的東西啊!所謂客觀者即是主觀,所謂主觀者 即是客觀,《金剛經》的句子出來了:「是名客觀。」呵!對不對?這就是哲學的論辯、邏輯。所以學佛的人學菩薩道要學五明,五明裡頭內明:證得道、悟道;因 明:就是要明白邏輯的道理,包括了哲學理論、科學,現在都包括在因明之內;聲明:一切文字言語;工巧明:一切科學;醫方明:還要通達一切醫藥。這才夠得上 學佛,叫菩薩五明,學大乘佛法的人本身具備,一定要學的。最重要是內明,內明最基本,內明就是悟道。

「亦遮亦表,應互相違。非表非遮,應成戲論。」你說我這個理論啊,非常高,又是否定,又一切肯定;又否定、又肯定,這個本身矛盾,「應互相違」。「非表非遮」,我這個什麼叫肯定、否定?那是邏輯的名稱;道就是道!沒有這些什麼邏輯名稱。他說你這是小孩子講話,戲論,開玩笑。

「又(再說),非一異。違世共知,有一異物,亦違自宗。」再說,非一非異,不是一元論,也不是多元論,那是什麼論?請問你。違背了人世間一切知識所不能達到的,不對的,「違世共知」,公認。「有一異物」,你說我那個道啊,道那個東西啊,不是的,不是你們哲學家邏輯是不能道,不可思議啊,有個東西啊。「亦違自宗」,違背了你自己本身建立那個學術的宗旨。

「色等有法,決定實有。」為什麼呢?世界上物理世界一切物質、一切物理,看得見、摸得著,有啊!山就是山,山是土做的,地水火風嘛,水是水做的,火是熱能爆發的,那硬有東西啊!色法就是物理世界,硬有東西。「色等有法,決定」,肯定,就是確實有東西的。

「是故彼言唯矯避過,諸有智者勿謬許之。」所以這一些等等理論啊,是逃避現實的話,自己在那裡欺騙自己,有智慧的人不承認這些學問。

「余乘所執,離識實有色等諸法。」至 於余乘,現在《成唯識論》已經批駁了佛教以外的這些學派,現在他來清查教內的了,清查佛教內部的思想。這個余乘是聲聞、緣覺、小乘學派,包括所謂《俱捨 論》、《成實論》等等等等的這些小乘學派的理論思想。「余乘所執」,小乘學派我們曉得,譬如我們現在世界上流傳泰國、緬甸、東南亞一帶,所謂南傳佛教,屬 於小乘學派的。今天在全世界佛教的文化,認為南傳學派保留的經典思想是釋迦牟尼佛的正統;中國的大乘思想等等,包含了大小乘,不一定是釋迦牟尼佛的正統 ——這是世界佛學家的認法。

我經常提出來,我們自己大乘佛教之下的青年們注意,這是十七世紀以後,英國與德國,西方的學者,有意地把東方的 文化、把東方佛教的文化,甚至於專門打擊中國文化,所以把中國所有保留的大小乘經典一概不提。這個裡頭有陰謀的,你們要注意!特別要注意!可是一般人不 懂:「哎,鼻子高、眼睛藍的,那個學問是真的喲。」都上了當!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那麼,講到小乘的佛教思想,包括了南傳佛教,包括了我們中 國的大小乘合一的大乘佛教,包括了俱捨宗、成實宗等等的思想,都在批駁之內。他們認為心法與色法分開的。你研究過唯識《俱捨論》就知道了。換句話說,用西 方哲學的名稱來講,借用柏拉圖的思想學說來講,把精神世界與物理世界分開的。本來柏拉圖的思想是二元論,有精神世界、有物理世界,兩重世界。

那麼好了,我們碰到一個問題了,如果拿希臘哲學來比較,柏拉圖思想的最高處,也就是佛教佛法裡頭小乘學派最高的理想一樣,二元論的世界觀,精神世界同物質世界是雙重的,二元的,在哲學上的名稱叫做二元論。小乘的思想也差不多,二元論。

但 是有一點特別注意哦,現在在學理上批駁,尤其唯識學家、《成唯識論》等等,批駁這個小乘學派非常厲害。可是你們年輕的同學們聽了,不要說小乘《俱捨論》 啊、《成唯識論》這些看都不看,你錯了!現在批駁的,凡是這些經典上批駁的小乘的思想,批駁他的見地、知見的問題,最高處見道的那一點,所見不徹底;換句 話沒有大徹大悟。悟到了一點,見到了空、見到了真空,沒有見到真空緣起、性空如何變妙有,這個他不懂。因此把空、有兩個分成二元了、雙重了。至於小乘的修 法,我經常告訴同學們,今天的佛教要想重興,你們要特別注重小乘哦!小乘的修法,硬從禪定規規矩矩來的。

中國佛法從宋朝元朝以後,大乘思 想,尤其是禪宗大為流行,大家變成了口頭禪,實證的功夫一點都沒有,這是錯誤的!要特別注意實證的功夫。你不要輕易看了兩個腿一盤,這是沒有什麼,外道都 會盤;可是外道可以坐一天一夜,你坐三四分鐘腿發酸、頭又痛,你的功夫到哪裡去了?所以小乘禪定的法門,四禪八定,這個是不可變動的基礎。而且中國佛教大 乘思想建立是以小乘為基礎的,這一點諸位同學特別要搞清楚。不要看到大乘思想批駁小乘:哎呦,小乘是小乘,幾乎同外道一樣。——你才是內不內、外不外,將 來不曉得變成什麼了!就不要搞錯嘍!現在批駁的是見地問題,見地、知見。

「余乘所執」,他現在講余乘,小乘各派。「離識」,離開心意識的作 用,離開唯心、唯識,「實有色等諸法」,認為硬有物理,物理跟心兩個不相應。因此你看大乘的思想,「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在小乘是絕不承認的。譬如大乘 的經典《楞嚴經》的名言,「心能轉物,即同如來」。所謂華嚴宗的思想,《華嚴經》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在小乘絕不承認;識是識,心是心,那不同。 這是見地問題。

這個小乘的思想呢,小乘的經典大家注意哦,不包括《阿毗達摩論》、《阿毗達摩諸論》這些不包括,這些經典是什麼人著的?這是 舍利子、目連尊者教弟子的記錄、經典。所以經常我告訴你們在家出家的青年同學,要想好好學佛,做功夫、打坐,你不會找老師啊?佛找不到,可以找佛的大弟子 啊。目連尊者有著作教弟子們怎麼用功,有啊,《阿毗達摩諸論》;舍利子教弟子那些經典記錄的都有,很切實啊!打坐到哪一步,功夫應該怎麼樣,經典都有啊! 可惜你們出了錢買了《大藏經》放那裡,都叫書蟲去看,自己不看,把這些好的經典摸都不摸。都有啊!裡頭很多經驗。這些也屬於小乘裡頭了,但是小乘祖師也不 包括在內哦!這些大祖師們不包括在內,佛的十大弟子們的著作不包括在內。這些都交代明白了,我們再來看這一段:

「諸法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我 們知道,般若的經典,譬如《大般若經》、《金剛經》,一切只講空。有一點,研究唯識法相宗的,很少用到一個「空」字,對不對?他只用個什麼——「非有」, 不是有;不是有當然是空哦。但是他為什麼不直接用「空」字啊?這就教你們寫文章,邏輯的問題。假使用一個「空」這個觀念,把這個觀念死盯了,確定了;所以 我們念了《金剛經》,空啊空啊,空已經變成一個觀念了,這個觀念就是有;而且抓住這個空的觀念,往往落在偏空之果,偏見。所以唯識學家用的文字的名詞只用 否定:非有,不是有。不是有,你不能就加一個:「哎,不是有就是空。」那是你的肯定,你不可以加這個肯定。所以他是「遮」,在佛學古代的名稱,只做「遮、 詮」,詮就是解釋。譬如說講「空」,那就是表詮,就是確定一個名稱。所以般若呢,表詮以後發生毛病,一般人落在偏空之果。所以唯識出來,救般若中落偏空之 果,才有唯識法相的發展。所以唯識法相所用的名稱只有「非有」、「非無」,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那麼「色等諸法如何非有」,怎麼樣非有呢? 「彼所執色不相應行。」你要知道,大乘的思想,認為物理世界同心物是一元哦!不過呢,我們曉得《百法明門論》,把色法列入了心不相應行法。這個我也常提起 大家注意,你們研究《百法明門論》,看到心不相應行法,一想到這個心啊,錯了,這個心是講第六意識的不相應,並不是講本體心不相應。所以「彼所執色」是屬 於不相應行法,意識跟它發生不了關係。譬如茶杯是色法,所謂物質的,所謂你打坐定力高的人坐在那裡想喝茶,意識想、觀想吧:「茶杯過來、過來、過來、過 來!」大概你想三天,茶杯也不會過來,因為你的意識心不相應。可是你注意哦,定力真的夠了的人,茶杯就過來了,意識一動……那不是第六意識,他用心體的力 量,它自然過來了。到達心物一元境界了。不是神通。你說:哎,這是神通——你錯了,又落在表詮裡頭。那是心物一元當然的理的道理。

所以由此理你要知道大乘經典上說,佛把三千大千世界在手掌心呈現給大家看,如菴摩羅果。菴摩羅果本省有賣的,你曉得菴摩羅果本省叫什麼果?余甘子,就是菴摩羅果,小小的,就是那麼把三千大千世界就放在手心裡。那你說佛的神通,不是普通講的五通,因為心物一元,到達了。

所 以他說,他們所執的色法有,是屬於心不相應行法的範圍。「及諸無為,理非有故。」所以啊,真在大乘無為法來講,心法固然非有——他沒有講空哦,你注意—— 色法也非有。那就是畢竟空,就是般若的畢竟空,但是他絕不用這個名詞,這非常有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呢?禪宗祖師有兩句話,所以你看講禪宗的大祖師們, (不是現在的禪宗啊,六十年來的禪宗都不談,講古代以上的禪宗。)你看他的講話,禪宗祖師的答話始終你沒有辦法摸著邊際。他罵你,你也不懂他罵你在什麼地 方;他恭維你你也不懂。如果給你懂了不叫禪了,那是館子店裡的「饞」,看到燒餅就流口水那個「饞」。真的禪宗大祖師講一句話,你絕不懂。但是,它包括了全 體。什麼道理啊?「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合頭是唐宋時代的土話,客家話裡頭也許有,古老的閩南話裡頭有沒有不知道。合頭,就是呆定的話、一個死定的 話。萬古以來系驢橛,這個「橛」本省有沒有不知道,大概宜蘭到台北這個路上過去應該有,現在馬路一概沒有了。路上有時候,我們走鄉下的路、古老的路,有時 候走個幾里路,有一個石頭打在地下,上面有個洞洞,那是幹什麼?北方更多,西南一帶也有。騎馬、騎驢過來的時候要休息,這裡有個亭子,還有這石頭,給你馬 拴在上面。木頭做的叫橛,石頭有些叫樁,一個樁埋在那裡,給你拴牛啊、拴馬啦,拴繩子用,拴到就不能動了,這個叫橛,打一個樁在那裡。「一句合頭語」,譬 如說六祖講了一句合頭語:「無念為宗」。——完了!所以後世修禪宗人拚命求無念,這一句話就是合頭語。「千古系驢橛」,我們這些都是驢子,驢子是最蠢的, 那蠢得無比,就把自己拴在上面,打坐啊拚命求無念。六祖講的無念不是這個意思哦,你翻開六祖《壇經》看,「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他曉得自己打了一個 樁,出了毛病,趕緊又來拔;可是後世的人啊,都是驢子。所以禪宗祖師罵人:「你要這樣去悟道啊,驢年去!」你看禪宗語錄:「你啊,想悟道啊?驢年去!」你 看得懂吧?怎麼叫驢年去?哪一年是驢年?十二生肖裡有子年丑年,子年是老鼠、丑年是牛、寅年是老虎、辰年是龍,十二生肖裡頭沒得驢!所以你要這樣想悟道, 「驢年去」,就是一輩子也沒得希望了!哪裡有個驢年呢?沒得這個年。這就是禪宗祖師的罵人,那罵得高明極了,罵人罵了都是覺得,哎呀,到死了躺在棺材裡頭 才想起來,原來挨了罵,是講驢年去。

再不然就罵你:「哎,你這個人皮下無血。」我們聽了也不生氣,皮下無血大概蠻健康的。皮下無血是冷血動 物耶,那是低等的低等,毫無智慧的動物。你看這些祖師們個個千百年前就懂了。「這個傢伙是皮下無血,殺他一刀流不出血來的,不知道痛、不知道癢的。」像這 些,所以講:「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

所以,佛經裡頭般若講一個空,已經變成合頭語,大家學佛打坐去求一個空。你想想看嘛,既然空,你 何必去修呢?還是你空得了的啊?打起坐來「我要空啊!空啊!」你在那裡累死了,你是都在修有嘛。既然空,何必要你去修啊?空會來空你的嘛,不是你去空它的 嘛。如果你把它空得了,那就不是空了,這個邏輯還不懂啊?

所以啊,般若講一個空,大家去求空。所以啊,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看到這些,嘿!好奇的眾生,這樣修道啊,驢年去!所以發慈悲,講唯識的道理:非空,但是也非有。這個名詞用的之恰當,那好極了!

下面開始,是批駁小乘佛法許多的錯誤,連續不斷地。現在開頭了,也同上一次一樣,又兩個,又變成系驢橛,我們不要變了,下次一起來。

 

卷 一,講到二十二頁的開始。現在批駁的,是佛法小乘部分的理論。「余乘所執,離識實有,色等諸法。」余乘,就是講佛教裡頭大乘以外,小乘,這個裡頭的派別有 很多。所以佛過世以後,小乘也分了好幾十派,那麼這個「余乘」兩個字包括很多。他們基本佛學的理論是認為,離了心意識以外,這個物理世界、物質這一方面, 「實有色等諸法」,實在的。換句話說,小乘的思想理論,如果用西方哲學的觀點,相同於柏拉圖的精神世界、物理世界,這個宇宙它是二元論的,有這麼一個觀 念。那麼這些道理所代表的基本的理論是《俱捨論》,《俱捨論》裡頭講有七十五法:心法、心意識之外,其他與心意識不相應的,心沒有辦法干擾它的,也沒有辦 法轉變它的;物理世界的物理,的確是存在的。

「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那麼,怎麼樣說心空呢?他沒有講空, 「非有」。他們認為,所以我們學佛法,了這個心,這個心是心意識之心。譬如我們眼睛閉起來,不管外面;心裡頭把自己關閉,不管外面,這個心是有,相等於就 是空了;但是外面的一切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物質、一切時間空間都是存在的。所以他們的理論有七十五法,心法只有一種,其它是心不相應行法。所執的彼色,講 物質世界的一切,是我們心所不相應的活動。那麼,以及一切無為,徹底無為,唯心徹底空的理,「理非有故」,他們也不承認大乘的徹底空。這是小乘方面。跟到 下去,小乘《俱捨論》……

(第31集完。妙音緣一校。2011-09-25玉樹臨風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