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二十)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謂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彼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菩提故。

一 因緣。謂有為法親辦自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別。能引次後自類功能。及起同時自類現果。此唯望彼是因緣性。 現行者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極劣無記。余熏本識生自類種。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第八心品無所熏故。非簡所依獨能熏故。極微圓故不熏成 種。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皆非因緣。自種生故。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不親生故。有說異類同類現行展轉相望為因緣者。應知假說。或隨轉門。有唯說種是因緣 性。彼依顯勝。非盡理說。聖說轉識與阿賴耶展轉相望為因緣故。二等無間緣。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於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多同類種俱時轉故如不相應 非此緣攝。由斯八識非互為緣。心所與心雖恆俱轉。而相應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故得互作等無間緣。入無餘心最極微劣無開導用。又無當起等無間法故 非此緣。雲何知然。論有誠說。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決定生。即說此是彼等無間緣故。即依此義應作是說。阿陀那識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下上死生相開等 故。有漏無間有無漏生。

 

有個同學看到黑影子害怕,那是護法人啊,大黑天來啦!你應該跪下來拜啊!大黑天 是財神哦!財神完全是黑的哦!他害怕了,他反是請他走了。等於我一個老鄉,很怪,真的哦!這個人還在。他每一次做夢,夢一下就醒了,醒了就看到一個穿白袍 子白影子站在他前面,哎,他就趕快磕頭,第二天一定買愛國獎券,去買愛國獎券每一次都中。每一次中,他只要看到這個白袍子一來一站,他就趕快去買。那個時 候愛國獎券二十萬,二十萬他中了三次了。只要這個白袍子一站他就來了。我一個老鄉嘛!

後來呢,後來我說錢呢?光啦!光了還生了一身病,還得 了楊梅瘡梅毒,現在好可憐!所以發財不是好事。他說後來我得罪了,我說你怎麼把他得罪了?我到高雄開大公司,有一個同鄉也是我們老鄉,曉得他這個秘密。他 說這樣好不好?我跟你倆睡一床,我也想沾一點光發財。他想想蠻好嘛,我也發夠了。好!睡了一個多月,果然看到那個白的了,這個想發財的人看到這個白影啊, 嚇死了!把屁股對著他****睡了,就得罪了那個神了。那個財神從此不來,他就開始倒霉了!倒霉就下去了。我說你活該!真有這種事。「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啊!(一笑)

你 說鬼神之理有沒有?說有一切有,說空一切空。空者形而上道,有者形而下所有一切萬法。佛法既非有神論,也非無神論;也是有神論,也是空神論。什麼是無神 論?無者就是沒有;他並不是沒有東西(無是斷見的東西)。一個佛教界領袖會講這樣的話?該打屁股!——五百年!五百板太輕了。

所以啊,剛才說過有一位道友向我瞪眼睛了,說我貪污,把兩句話沒有講好,現在已經告訴你。那個有漏果,禪定生在三界,並沒有得無漏果;生到色界或者生到欲界,再進一步修,所以得無生法忍、一念不生處了,這才得無漏果。或者在欲界或者在色界(「或從色界,或從欲界」)。「謂諸異生」,這個「異生」啊,專門講特殊的生命,或者是初地菩薩、二地菩薩、羅漢境界,就是一切不同的眾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他已經得定了,生到色界的天人境界了。「引生無漏」,在色界裡頭的境界再進修,才得無漏。

所 以你懂了天人境界,道家所講的神仙不在三界天人裡頭哦!神仙又分好多等,佛在《楞嚴經》透露了這個消息。神仙可以說悠遊三界之間,但是沒有跳出三界;有可 以活到千萬歲的,有長生不老,有沒有?有!有這種方法,同密教、同道家都相通的。不過你想得到那種法子,要莫大的福報啊!很多人都想求仙求佛,自己都不問 自己有多大的功德、有多大的善行他從來不問,總覺得自己從頭髮到腳趾心每一個細胞都是至善人,這是要命的。要曉得懺悔啊!要曉得自己功德是不夠啊!這才能 夠修行。所以啊,說欲界色界天,就是假使修到神仙境界、修到羅漢境界、修到天人的境界,再進修才得無漏果。「定色界後,引生無漏」。

人知道哦,心理作用,有 些人給他一個好環境,給他一個……本來孩子們教育也這樣,有些孩子你說他不肯學好,因為不好的孩子你不懂教育啊,就把他貶掉了:「啊,這是太保。」我最反 對!很多人罵年輕孩子:我那個孩子太保、太妹。——最討厭了!自己那個孩子本來不是太保,或者鄰居都把這個孩子……太保?你送來給我,我最喜歡了。哪個英 雄不是太保做的啊?窩囊的人才不是太保!你看老老實實的學生,功課考得好的、聯考考第一的,這個幾十年出來在社會上做了些什麼事啊?同狗屁一樣,一生都碌 碌無聞。能夠闖出來,不是叫做太保;調皮一點、能幹一點,社會上就叫他太保,就糟了!害了他了。所以啊,這個道理修道也是這樣。有時候他不能證果的人,你 倒教他修禪定外道的方法也可以,他生了色界、欲界的時候,得到了這個好環境,他努力進修了。教育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太保太妹不一定把他擺到壞環境啊!你要 把他引導到一個好環境裡你給他當太保去,哎!太保他也好穿好吃又神氣,給他弄得很神氣,這一下他尊重自己了:格老子我不要丟人啊!在這裡很神氣了,再丟人 就不行啦!你就把他教育上路了。學佛也是這樣,你看佛的教育。生這個色界以後,「定色界後,引生無漏」。

彼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菩提故。」 那麼引生無漏果以後生五淨居天了,看看「三界天人表」,五淨居天在哪裡啊?五淨居天到了無色界那裡了。無色界、色界中間五淨居天,那麼就是無色界邊緣了, 大自在的天宮。所以色界天的有頂天、大自在天宮是觀自在菩薩化生的,得菩提可以大徹大悟成道。並不是說變成天人就不會成道哦,也可以啊!所以一級一級地進 修,真正的佛法是五乘道哦。先把人乘道修好了,再修欲界天乘道;那不管你,你有欲也沒有關係;但是你多行善事,所有的果報一定升欲界的天人。升了欲界天人 那個環境可以刺激你再進修生色界啊!所以由人乘、天乘,然後聲聞、緣覺、菩提(菩薩道)。所以人要節節地向上,心理在哪裡修啊?起心動念。

現在這個等無間緣還沒有完,光是開始,所以因緣的意思包括了四緣,等無間緣還沒有講完。

剛 才有位同學問,這個什麼趕屍的,大陸上那個趕屍人趕起走的同八識、唯識什麼關係、算命的什麼關係?——小問題啊!小問題你問問他們同學們也許會懂,萬一不 懂下次有機會順便告訴你,這些是小問題。那麼大的一個唯識、大佛法的哲學啊,問這個小問題可惜了嘛!算命啊、還八識同八字還有關係咧!那你這樣一講就不是 完了!希望多去研究啊,去找出大問題來,好自己修行。有關係是有關係,這個同八識、算命啊,那剛才聽了「種子生現行」就懂了嘛。

 

現在我們這個《成唯識論》上次講到因緣、四緣的問題,那麼,有幾位同學提出來還沒有十分瞭解,不大清楚,我們現在不妨再作一個研究。大概後來據我所知道,不瞭解的人蠻多的。那我們再從頭來一下,倒轉來二九零頁,二百九十頁開始,從因緣開始。

我 們普通講到佛學所謂「因緣」兩個字,在中國文化隋唐以後,「因緣」我們經常用到,乃至於人跟人之間相見各有因緣。實際上因緣兩個字很簡單的,就是因——最 初的一個動因;緣——由這個動因連鎖的關係。譬如人與人之間相處,兩個朋友一個是因、一個是緣,有這個與這個的關係。哪個是因、哪個是緣呢?互相為因緣。 不能說老大是因、老二是緣,不呆定的。沒有老二,也不會有老大,是互相為因緣。因緣就是一個連鎖關係,這是那麼簡單。至於佛家所用的、佛法裡頭用的明顯的 有十二因緣,十二因緣這是所謂佛法裡頭緣覺(就是辟支佛、獨覺佛)最重要的,小乘佛法最高的,普通也所謂中乘佛法(如果拿三乘道來講)。小乘(小乘包括聲 聞、緣覺),大乘。那麼把緣覺普通叫做中乘。小乘所講的四聖諦法;中乘偏重於十二因緣;大乘——六度萬行。

那麼這個十二因緣呢,第一由無明 開始,「無明緣行」,有十二個名詞、十二個程序,等於一天的時間十二個時辰。無明是最初來的,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這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兩個原因, 一個我們生命思想觀念不知道根本從哪裡來,在沒有悟道、沒有證得以前是無明。所以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這是無明。一個是物理世界的無明,這個宇宙萬有 沒有開始以前是一團混沌,拿中國文化過去的講陰陽未分,就是「混沌」,譬如一個雞蛋一樣,這個雞蛋是蛋白、蛋黃都沒有分清的,一團無明。無明者,看不見、 黑暗、糊塗,這是物理世界的。

那麼無明究竟從哪裡來呢?沒有說,一切佛法到此為止。無明怎麼樣來的?無明總有個來因、前因吧?在所有的佛經 佛法裡頭,不談前面的來源,也無法談,就加一個名詞:無始以來。無始就是**,一個圓周性的。只有在《楞嚴經》上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富樓那提出來問的:一切 眾生本來既然是佛,自性本來是清淨光明,為什麼會生一念無明呢?自性本來清淨光明,為什麼生出宇宙萬有來?換句話說,假使對西方宗教而言,上帝如果是創造 了天地,上帝吃飽了飯,多餘得很!不要造這個天地,沒有大家,也沒有那麼亂;為什麼造了萬有、造了人,反是亂,那不是自造孽嗎?那麼上帝又是誰造的呢?上 帝的外婆、外外婆又是誰啊?這一路追下去,那就是這個問題——無明。何以會有山河大地?佛在《楞嚴經》上的答覆,因為文字翻譯的中文太美、太好了——「覺 明為咎」。無明哪裡來?變成中文,一句話、四個字:覺明為咎。換句話說,明極了而生無明瞭。那好了,那我們不要明極了多好呢!所以怎麼樣是「覺明為咎」? 所以三藏十二部所有的佛經統統看完了、翻完了,這個問題還是個吊在那裡的大問題。

所以有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佛法對於心性之學,一切凡夫如 何修持而至成佛之路,非常清楚。世界上沒有一樣學問、沒有一個宗教、沒有一個哲學能夠與佛法相提並論。但是,關於這個宇宙的哲學、科學的最後的問題,佛有 點留一手,故意沒有講出來講完的樣子,好像是這樣。這值得我們一參哦!

其次,在《楞嚴經》上佛又說到兩句話,諸法一切「非因緣、非自然 性」。佛經處處講因緣生法,那麼結果在《楞嚴經》上提出兩句話:「既非因緣」,不是因緣所生;「又非自然」。所以大家很迷惘。甚至有一年在一個地方打七, 還有兩位老居士、大居士,關於這兩句話——「既非因緣又非自然性」,好像在休息的時候、在吃飯的時候,好幾位居士在討論,講南老師一定搞錯了,沒有這個 話、沒有這個道理,怎麼既非因緣,又非自然性?我順便過來就聽見了,我也不說話。後來有一位大居士(也是老居士),過來問我,我說:是啊!我剛才旁邊聽你 們討論的很熱鬧。後來我說,這不是我的話哦!佛說的。當然(如果)佛也錯了,那就……我說,你們居士們怎麼不去看看全部《楞嚴經》啊?實際上這兩句話上次 我們提到過,佛是對本體而講,形而上那個道體本來無生,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是個實相的實德,它本身既非因緣、又非自然;是講體、心性之體。講用呢?一切萬有的用,非自然、也沒有主宰,都是因緣所生。這是佛法佛學的一大結構,這個體系的中心。

提 到因緣所生,好了,我們更注意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的這一次的課程總題目是「唯識與中觀的研究」,好像我們只在講唯識,沒有提到中觀,實際上處處是中觀。提 到「中觀」,是一個佛法的學術的名稱,這個名稱屬於修持證道用的,在方法上稱為「中觀」;在哲學的理論上是「中道」;在思考觀待的道理上就是「中」。所以 有人認為佛法的中、中觀、《中論》同「中」字的道理,同中國儒家的《大學》《中庸》這個「中」有相同之點。這是個學術上的大問題,自有他的道理。現在我們 不牽扯到這個問題的發揮,只提到中觀的《中論》,龍樹菩薩的《中論》上所講第一個偈子(《中論》我們的翻譯是「論」,經、論,佛說的謂之經,菩薩、大菩薩 們所作的都謂之論。)龍樹菩薩講般若性宗性空的道理,唯識講勝義有的道理。龍樹菩薩《中論》,《華嚴經》實際上是龍樹菩薩出來,可見龍樹菩薩並又不止於只 講空,《華嚴經》也是唯識宗的最基本的大經。所以在唯識論也提到中、中觀的問題。可是龍樹菩薩在《中論》上,第一首偈子就告訴我們:「諸法不自生,也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我 們假使去看龍樹菩薩的《中論》,多半用這樣的偈子、相關的語句說明一個最高深的《中論》中觀的道理,形而上本體的道體,另外一個代名詞叫做「中」。為什麼 取名為中呢?非空非有,不是空的;不是空就是有了?非有,也不是有的。那麼是怎麼樣呢?即空即有,就是空的、就是有的。換句話說,有的時候就是空的,空的 時候就是有的。這是看起來很滑稽的矛盾的對話一樣,實際上,(是)菩薩見道最重要的證成道理與觀待道理。

所以「諸法不自生」,宇宙萬有任何 一個東西沒有自己發生的,都有它的來因。就是上帝創造的話,上帝是自生的嗎?也不是,也有個根根。一顆稻子、一顆麥子、任何一個水果的種子不自生,不是天 然掉下來、空中生有生出一個東西,沒有這個東西。世界上不管物質、不管任何的生命,沒有一個自生的。自生,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檯子這一邊什麼東西都沒有, 它自己或者生出一個金子的人、黃金的人、黃金的蛋——不可能!不自生。那麼因為宇宙萬法不自生,所以找到最後啊,認為有一個造物之主,有個創造萬物的全能 的主宰,或者是個能力、或者是個什麼東西,不管了,這就是他生。好像我們這個生命、宇宙萬有後面有個主宰的,龍樹菩薩說:「也不從他生」。不是他生的。他 生非同類,不能生萬物。人生人、馬生馬,麥子的種子生麥子、稻子的種子生稻子,沒有另外一個主宰存在的,不從他生的。這是古人兩派的哲學思想。唯物論的哲 學家,注重物質生命自主的,認為宇宙萬有自生自滅——錯了!不是自生自滅。宗教家或者有所信仰(的人),自己生命解決不了問題,寄托給別人的心上,認為在 我們生命以外另有一個主宰的,那麼就批駁他——「不從他生」。

那麼一切萬有是共生?譬如說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共有才生出一個孩子來;陰陽相合才生出萬有來——不是這樣的,共生也不對。有些生命不是這樣共生的。共生的道理很多,不只一個陰陽相對;很多共同合作生 出來,不是這樣。譬如現在我們講,假使舉一個理由,醫學上現在正在試驗造人——試管嬰兒。那麼如果拿試管嬰兒來講是共生的。一個玻璃瓶子,有水、人工制 造、醫生,還要一個人,有一顆精子做種子,造出一個試管嬰兒。那麼你可以想這是共生啊(假定啊,如果詭辯的話)。但是,你在思想上注意,第一顆那個男性的 那一顆種子不是共生的,就是追究最初那個東西來源。所以宇宙最初有個東西是共生的,如果是兩個陰陽生的話,好,請問這兩個陰陽(是)誰生他的呢?如果是自 生也不對,他生也不是。那麼這個共生又是哪裡來呢?這個世界上先有雞先有蛋?先有男的先有女的?先有什麼?地水火風先有水?先有地?先有火?先有風?都是 問題,所以諸法不是共生。三種,不自生、不他生,沒有個他力作主的。所以因此有人說佛法是無神論者,錯了!這個不是這個觀念,這個問題不要搞錯了。

所 以不共生,既然不是,那是怎麼來的?佛法不是無神論者,「不無因」,不是無因生的。宇宙萬有的生命最初就有它的因子。現代科學稱為因子,唯識當時翻譯叫種 子,就是第一因;有個因子來。有因才有緣,不過現在我們還沒有討論到第一因。第一因就麻煩了!因緣以外的本體,佛學取了一個名詞,從唯識方面叫「真如」。 請問這個真如由哪裡來?這是第一因。所以「能生萬法者」從哪裡來?當然,到此佛、佛經上這種問題往往置答,不答覆你,大部分靠你求證。因為第一因的本身不 自生、不他生,他就是因。因即是果,因果同時,所謂「花果同時」,《華嚴經》的表達。所以講《法華經》為什麼佛要用蓮花來代表?世界上只有這個花——蓮 花,花果同時來的。花中有果(就是蓮子)、果中有花。諸法不共不無因生。那麼結論,「是故(因為這個道理)知無生」,《中論》提出來。

什麼叫無生?無生是沒有嗎?不是沒有的意思。生而不生。雖然生生不已,變化無常,周流六虛,變動不拘;生而不生,當下即是,當下即空,這就是中觀「中」的道理。

那麼,現在重點是提出來宇宙萬有照《中論》以下的 意思,宇宙萬有皆是因緣生法。換句話說,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那麼我們修道呢,是證有為的後面——無為法,無為就是涅槃、就是真如、就是道體。所以菩薩要 證到無生法忍,才能夠見道體的自性、真如。所以無生者不是說沒有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無生,既非講它是絕對的沒有,也非說明它是如何的有。這個道理 我們瞭解了以後,抓住一句重點:「不共不無因」,是有因生的,一切萬有都有因。

那麼再看唯識論所講因 緣,他加詳細的分析,因緣具備了四個,因緣是第一,第二等無間緣,第三所緣緣,第四增上緣,四種緣。緣者,就是一個連鎖一個來的,謂之緣;因就是一個,緣 是一個一個連鎖來的。換句話,因緣的本身互相為因緣,前因變成現在的所緣,這個緣就是前因的果了——前因後果。這個現在的果又變未來的因,是互相為因果 的。那麼這個因緣,第一,提出因緣本身,「一因緣」,所以大家在這裡搞不清楚,特別注意哦!對世間特別注意,因此我想了一下,好多同學很吃力、搞不進去。當然研究唯識已經夠吃力了,能夠真鑽得進去的人恐怕不少,諸位特別要對自己注意。不要覺得自己已經聽懂了,真聽懂了很受用了、很了不起了。很難懂!現在尤其對於因緣,「一因緣。」我們先講原文,都注意一下。

「謂有為法親辦自果」,宇 宙萬有的一切有為法,無為是道體、空性。宇宙萬有形而下的,它生命的來源一切的來源怎麼來的?「親辦自果」,不是依仗他力,沒有一個主宰,「諸法不自生, 也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生」。現在講因,因這個東西是「親辦自果」。換句話你要曉得因緣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是無神論者,所謂講批駁他力的神、我,真正的 生命一切是自主的。換句話每一個眾生自己就是神、就能自主。為什麼我們生命不能自主呢?因為我們被善、惡、無記三性、染緣所困住了,所以返回不到清淨自 性、形而上的道體。形而上道體清淨自性一動、一起行(行為那個行,就是五陰裡頭的行陰),那麼,它是輪轉無窮。

注意,這句話裡頭又有問題來 了,又產生一個大哲學問題了:這個宇宙萬有原始東西究竟是動的還是靜的?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在中間。所以行陰一動,輪轉不休。那麼誰主宰啊?——無主宰、非 自然,因緣所生,「親辦自果」。自己生的因,自己死的果。所以這個中間因緣的本身有兩種,所以「此體有二」,分析觀待道理,就是在邏輯辨別上分成兩種,一個是種子,二是現行(現在的行為),現在的行為就是前面種子的果。

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這 叫三性。你注意,在這裡的翻譯沒有說「善、惡、無記」,注意喲!《成唯識論》三性裡頭沒有一個「惡」字。普通我們講唯識把這個「染」字(染上去顏色這個 染,染污的染)用「惡」字來替代,不大恰當。因為清淨自性不要說染上惡是不對,染上善也是不對啦!染就是塗上一層,一個清淨光明的鏡子塗上黑色的,變成無 明看不清;塗上白色的白粉也看不清楚,所以他用字非常好。善、染,這個染又包括染惡兩法,染上去都不對了。人生的本來一個善,善是代表了最清淨的一面,是 不是光明,另談;好的一面。這個好是不是染呢?也是染。所以是善、染,兩個以外另一個是無記。無記,我們普通人思想智慧經常是無記。所以一個人做事情啊, 隨時做了這樣、忘記了那樣,拿了這個東西就忘記了放回原位,都是無記性的一種習氣。[錄音中斷]

不要認為自己光是那麼用功就是佛法,不行的啊!以真的佛法來講,偏重於那麼用功的修持還是外道呢,因為佛法根本你沒有見到。沒有證得菩提以前統統是外道——心外求法,有這樣嚴重。所以說,「種子者謂本識中」第八阿賴耶識裡頭「善、染、無記」三性,「諸界」三 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況上就有這三界,我們身體上也有這三界。所以有時候我們慾念、慾望一來,我們已經墮在欲界裡頭去了。譬如我們 想吃一樣東西吃不到,那個心心唸唸之難過,那個時候你就在餓鬼地獄裡頭,差不多了。想到酸梅吃沒有酸梅口水直流,吃又吃不到,那個已經進入餓鬼地獄的味道 了。想到好吃的……那很痛苦啊!所以啊,我們身心兩方面就有這個影子——三界(「諸界」)九地。三界裡頭所謂天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等地,這個 天人有六十六個天,歸納起來三十三個天,那麼分成九地,這個我不詳細報告了,要大家注意這個表(三界天人表)帶來了。

這個許多功能差別就是 這個宇宙裡人性同萬物,人的善惡是非等等,你注意兩個字,它的「功能」差別。現在我們中國科學上用的「功能」這個名詞,是套用《成唯識論》裡頭的「功能」 這兩個字來的,「功能」用得非常好!它有這樣的功力,才有這樣的能。譬如我們這個電,電是一切工業一切作用的能源最重要一個東西,它有發動一切動力的功 能,有這個功力,有這個能,所以叫功能。我們本識裡頭第八阿賴耶識「善、染、無記、三界九地等」一切(「等」是包括一切),所有發動欲界、色界、無色界這 個功能,這個特別注意啊!所以比較詳細,使大家容易懂。

譬如我們身上慾念動了,動了慾念,不管是飲食的慾念,或者是想發財的慾念,或者是男 女的慾念,廣義的這些都是欲。當一個慾念發動的時候,那個腦筋裡頭的思想同心理的情緒上硬是停不了,這個功能就動了。這個功能,三界九地、善惡無記,各有 各的差別。這個差別的功能怎麼來的?因為我們種子帶來的。所以有許多人天生下來他的功能、種子帶下來他的個性非常懶,非常聰明,可是懶得很。因為他種性裡 頭無記纏系業力重。這個懶嚴格分析有各種懶;有許多人文武全才,勇敢得很,武功高,第一等;做事情,文的;吃東西是武 的,文武雙全。有享受的就是第一位,是武的;叫他好好唸書、好好做一個事啊,「唉呀!我頭痛,又感冒。」「唉呀胃酸過多,休息一下。」他就懶起來了。像這 一類,他都是種性裡頭的。所以,沒有什麼人書讀不進去的,沒有什麼事業人不能成功的。成佛都做得到,何況事業做不到?!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所 以本識中他的個性偏重於那個。有些人偏重於染污,有些人偏重於善的。所以有些人好色,有些人好欲,有些人喜歡清靜、無念。特別要注意,不要把「無念」解釋 錯了。很多人學佛、打坐都想求無念,實際上你是修無記哦!無記的結果是越來越白癡、越來越笨,一點智慧也沒有,沒有智慧不能成就的。你不要認為打坐「我空 念頭,那麼很清淨」,你那個清淨正是《楞嚴經》佛告訴阿難所講的:「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那就是在造無記業呦!停留在一個東西,清清淨淨覺得很 定,一點慧都沒有。

定慧等持,才是三摩地果,才是正三昧。所以我們許多青年同學學佛的,特別注意呀!有許多都是坐在那裡玩身體上的舒服,一天搖頭[錄音中斷]……下三道去了。處處需要智慧(般若)。這句話現在懂了。

所謂種子呢?是講「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別」,這個種子都是自己的種性來的,「能引」,引發,「次」,次序來的,「(面)自類(的)功能」,自己同類的性質功能,自類是同類性質。所以有前因就有後果。我們前面修的,譬如說我們拿現在來講,一個人天天去學畫,雖然學不好,拿起筆來比我們不會畫還是好一點。他練習慣了,種性的這個功能、自類的功能出現,引發自類的功能的效果。

及起同時自類現果」,及 起同一個時間,因中就有果,自類的現果,現行的果報。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今天我們在坐著,每一個人相貌不同,精神的強弱不同,身體的健康衰壞不同,思想智慧 高低不同,都是自己前生種性所種的因帶來的。自類功能起現在的現行之果。現在的,這個行不是說一定指心理行為——現在我們生命當中所活動的。「行」就是運 動、運轉、轉動,自類的現果。

「此唯望彼是因緣性」。有同學不懂,怎麼加個「望」彼?就是說,這個因緣的道理從哪裡看呢?從你現在這一生上面「望」,就可以回頭研究看見前生的因性、種性,這叫做因緣。因緣就是說由前生的種性、種子,生現在的現行;現在的現行,變成未來的種子。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節,「現行者」, 怎麼叫現行?我們注意,第一節剛才講了什麼叫因緣,第八阿賴耶識本識裡頭每一個人是自己種性帶來發生的現行,不自生、不從他生、不共生、不是無因生,是自 己種性帶來的,這是第八阿賴耶識。那麼這是講人了。我們第八阿賴耶識心物同源的,乃至這個世界上物理世界地水火風,每個礦物質、植物、地水火風空,每一個 因素也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生出現行來的。不過佛法把這一面——道理是同這邊一樣的,他不偏重於物理方面去發展。如果有人深通物理方面發展,一樣可以悟 道,要注意這個道理!也是因緣所生。

好了,現在第八阿賴耶識的因緣怎麼樣變成現行呢?我們第八阿賴耶識種子帶來,碰到投胎來了,父母兩個人 他的精蟲卵子媾合,是我們的增上緣;增上緣了以後生下來,這個中間中陰身為什麼會來投胎?——等無間緣。它平等、等流果,它流水一樣,一條水永遠這個生命 「嘩——」總在流,沒有停過。如果停得了,三際托空,見道了、見空性了。這就是行陰不能停。所以等無間緣碰到父母是增上緣,所以父母的遺傳同我們有沒有關 系?有關係,不是全體的,最重要的關係是自己種性帶來的;但是父母的遺傳也有關係。為什麼這一個男的一個女的會變我們的父母呢?他的因緣所緣緣是業力相 同,業果的報應正好湊合的,是這個道理。那麼有了我們這個生命以後,第八阿賴耶識投胎了,中陰是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還記得《八識規矩頌》吧?第八阿賴耶 識「去後來先做主公」。既然一入胎有我們生命以後,就是第七識作用這現行來了,所以種子生現行。這一生的我不是前生那個我,但是根是一個,種子是一個;樣 子變了,個性也變了。等於我們做人,二十年前的朋友,譬如一個人,二十年不見面,哎呀,一見面了以後,二十年不見了,非常高興!這個人身體個性完全兩樣 了。這一生裡頭也有變動的呀,現行果不同,我相、我見又不同了。為什麼這二十年來他兩樣?他的因緣所造成的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不同,把他現行的種性 稍稍校正變成別的了。

那麼怎麼是現行呢?「現行者,謂七轉識」,第七識末那識,異熟、等流、士用,這三個名稱,但是不管了,一聽到唯識的名稱你們頭就大了,記不得。就是說,第七識我執這個識轉相,轉識嘛。他哪裡轉呢?第八阿賴耶識功能發生。

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 所以由種子來發生現行,就是把我們這一生第七識裡頭所起的作用都轉變了,轉識,轉「及彼相應」相應心所,心理思想不同;所變的相分、各種現狀,乃至身體的 形狀也不同,心理的感情思想作用不同,見分——它的精神部分;相分、見分。它「性」(三性,善、染、無記三性)、「界」(三界)、九地等等,就是我們現 在。我們現在在欲界中,我們這一生的是這個現行,同前生不同。其實不要前生、後生,我們昨天所造的因,今天出這裡的果,這個現行,每一秒鐘所處的相(相 分、現象)、見分、性(三性,善、染、無記)、三界(欲、色、無色)、九地等等,隨時不同。大家沒有仔細觀察自己。所以我們到一個環境裡頭,思想也有不 同,觀念也不同,這是現行。

除佛果善」,除了成佛以外,成佛的人現行只有至善,萬德莊嚴,沒有染污, 沒有壞的惡的一面,也沒有無記。佛如果還在無記中啊,那不要學佛了,學白癡好了。說佛打坐起來定起來什麼都不知道,這不叫佛了。他是萬德莊嚴,所以注意。 「除佛果善」,另外呢?除了佛以外,佛是最高的,還有最低的最下等地獄眾生「極劣(的)無記」, 在地獄中有些眾生最笨最笨的無記。只曉得遭遇受陰痛苦,在地獄中受——感受的痛苦;他智慧是無記的。有記、無記指智慧講哦!所以我們大家知道,我們現在用 功坐在那裡管身體上今天境界好不好、清淨不清淨,都在受陰中玩哪!你不是在玩般若啊!修道是修智慧啊!你在受陰中玩,你是在地獄中玩嘛!受陰越來越強盛 哦!今天感覺舒服不舒服,「哎喲,氣脈動了」,多得很啊,這些怪事情。你看你現在修道修到這個樣子已經變鴨子了,鴨子走路,那搞什麼東西呀?它是受陰空不 了越被它執著,越嚴重。(哦,這個講的好慢啊!好,先休息一下。)

 

(我們這裡三種課,《莊子》、禮拜五的《維摩詰經》、禮拜天的《唯識》。十六號起放假一個月,因為我們這裡也放寒假,所以放假一個月,就是元月十六號起,到二月十六號以後照舊開始,這請大家注意一下。)

現在我們再說明一點,因緣是講親因緣,注意這個「親辦自果」, 本身的因緣。因,這因緣不能隨便用的,前因變成現在的後果。我們有兩句普通的話,大家中國人都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瓜的種子、這顆種子是前 因;種下泥土,泥土這些是增上緣,人工培養、太陽、空氣、水等等,是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的道理,下面再講。它生出來,瓜就是瓜,譬如我們台灣有哈密 瓜,新疆來引進的品種。由新疆的哈密瓜(哈密這個地點是新疆有名的,甜得很的瓜,好吃得很,哈密瓜),我們這裡也吃到,到底不是那個味道,差得遠;但是還 是那個樣子,它的所謂相、見,它的精神差不多,瓜還是那個瓜。它變了,因為加上後面的因緣不同,土質不同,一切不同,所以哈密瓜只有哈密的地方(最好 吃)。譬如我們用藥,枸杞子,使的「甘枸杞」,藥店上開藥方開甘枸杞,甘不是甜的意思,是產地最好的地點是甘肅省,甘肅的枸杞子是最好,所以寫成甘枸杞。 譬如說「川當歸」是四川產的,「廣木香」是廣東。一看藥名上有個地點、註明哪個地點,必須要哪個地點的藥。譬如現在台灣也自己種了當歸,還是那個東西,效 果、一切不同。這就是種子變現行。那麼這個種豆得豆,黃豆、黑豆、綠豆,它的種子不同,綠豆的種子不會生出來變成黃豆了。就是自己的前因所發生的現行,現 行——現在的果。告訴我們先由自己瞭解起。這個原理也可以用到物理世界一切等等。所以講,「現行者謂七轉識及彼」,就是第七識所發生相應心所所變的相分、見分,它的三性、它的三界、九地等不同,各有各的因緣。

除了佛、成佛是至善,都是善緣;以及最下等的極劣的、無記性的,那都是最壞的,本來就是無記,受——都在那個受苦的境界裡頭。除了佛,至上、至下的以外,「余」——其他的,我們一切眾生等;「熏本識,生自類種」, 現行的行為熏習了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現在讀的書,所以讀書讀久了,這個意識形態形成了一個人的主觀個性不同。因為它熏習了本識,第八阿賴耶識變成那個種子 了。譬如我們抽香煙,很多人抽了香煙兩個指頭抽黃了,這個黃顏色是煙熏上這個指頭,就是所熏;那個指頭熏成黃色是能熏,第八阿賴耶識能熏;外面的現行是 ——所熏,一個香煙熏過了一樣。「余熏本識」,我們現在的行為熏習了第八阿賴耶識,變成自類的未來的種子。因此我們學佛的人天天叫你念佛、觀想佛,把許多 世間的習慣的這些思想變了。慢慢熏修,所以修行叫做熏修,慢慢地熏修啊,將來自己成佛,到那個境界,就是熏習的意思。這也是教育的道理,所有的教育都是熏 習,把你熏煉成功。

「此唯望彼」,所以第七識看這個第八阿賴耶識根本,這就是親因緣,「是因緣性」,這是因緣的道理。至於第八識同心呢?這個八識心王呢?「第八心品,無所熏故。」心的本身這個本體啊,本來是光明清淨,非善、非惡、非無記;它無所熏。所以真正明心見性,當下立地成佛,他這些心的習氣一概改變了。所以學禪宗,所以黃檗禪師就講過,真悟道了的人,一切思想行為個性都變了,「不異舊時人」,外表上那個人、這個相還是那個人;「只異舊時行履處」,他作人做事、個性、言談、思想、性情大變了。說已經悟了道,個性還是一樣,說話嘰嘰喳喳的還是嘰嘰喳喳,婆婆媽媽的還是媽媽婆婆——沒有這個道理,不是的。「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就不同了,他的行為、作人做事完全不同。所以真見道的人,胸襟很狹小的,變成寬宏大量、慈悲;嗔心很大的,變成慈祥;他自然變了。為什麼呢?悟道了以後就佛果至善,自然是至善的。所以懂了唯識,你對於自己的見地功夫是一大考驗自己,用不著問人。

所以「第八心品,無所熏故,非簡所依。」它無所依處。所以《金剛經》這些地方給你講實相般若是講心,無著無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善也不住,惡也不住,無記也不住。譬如虛空,什麼都不住。所以心的本心,八識就是講一心嘛!心的本心為「獨能熏故」,它這個功能就有能熏,能生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它的功能所生、所熏;一切法不能生它,它無生故。所以它諸法無生。「極微圓故」,所以第八心的道理,這個心性之體最微妙,最圓滿清淨。

修戒、修慧你們兩位師兄弟看書啊,不要看我,不然那個慧力永遠發不起來。)

「極微圓故,不熏成種」。它 不能熏習成種子。那麼一切種子都含在這個心,含在第八阿賴耶識,所以第八阿賴耶識叫含藏識。換句話,成佛的人、悟道的人,把一切的種子,三性種子都變成至 善了。所以學佛的、學淨土宗,你曉得為什麼叫我們念《阿彌陀經》四十八願?學阿彌陀佛的心性願力。開始我們都做不到,每一個都相反的;叫我們一切犧牲自己 為眾生,做不到的;嘴裡儘管念,一邊唸經、一邊人家碰到你那個火高八丈啊!做不到的啊!真做到了以後,你心性熏習就變了,那就是佛種。所以現行就是講我們 現在的行為,一切的作為、心理狀況。「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皆非因緣。」

我們現在的心理,等於現在哲學、心理學所講的,我們現在思想意識的形態變成一個固定的主觀習慣,起心動念個性是那個樣子就是那個樣子;「同類展轉相望」,互相為因果;「皆非因緣」,不是親因緣;因為「自種生故」,我們現在的個性心行本來就是本來生命帶來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所變的現行。換句話,我們現在的心理行為,等於爆的火花一樣,用過了一個火花,你看那個機器,修汽車的、整個修機械的地方,那個電鑽一轉,電的火花,「嘩——」一晃,沒有了。「自種生故」。

「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不親生故。」 一切的異類,外面所受的影響引起心理行為的,乃至不同的心理行為叫做「異類」。就是現在我們也可以接受新的東西、接受新的觀念。譬如一個外國人學中文、中 國人學外文,不管學得怎麼好,差不多到臨死的時候啊,快要斷氣的時候意識會偶然講出一兩句英文,大部分還是中國話,乃至於從小那個方言就出來了,因為這個 熏習的力量還不夠深。「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為什麼道理呢?它不是親生故。親生,什麼是親生?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生出現在的現行,這個是親因緣,親因緣是講這個;其它是疏因緣。

講到這裡有個論辯,後來這些菩薩們大師們的論辯:「有說,異類、同類現行,展轉相望為因緣者,應知假說。」另外有一套哲學理論、有一派的說法,不管同類的心理行為、異類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行為,互相輾轉的、互相有關聯的,這就是因緣道理。他說這一種說法,現在的因緣,「應知假說」,在理論上有,可以講,不究竟。「或隨轉門」,是改變方法講——不究竟,不是親因緣的道理。

「有」,還有,「唯說種是因緣性,彼依顯勝,非盡理說。」還有一派理論講,就是我們自己阿賴耶識帶來的種子,這個才是因緣的範圍。他說這種理論,「彼依顯勝」,特別強調第八阿賴耶識種子功能的特別,顯出來它的勝,勝義特別。「非盡理說」,不究竟的道理,在邏輯上不究竟。

究竟道理要看佛說的,「聖說」,佛說,「轉識與阿賴耶,展轉相望為因緣故。」我 們修行就是轉識成智,把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轉識。轉了以後,譬如我們現在一般人修行,大家念佛也好,作什麼觀想,從第六意識開始 修行。我們覺得心在念佛念佛,就是第六意識在念,不是那個心的體,就是心所。有作用嗎?有作用。慢慢熏修轉識,慢慢轉,把第八阿賴耶識種子的功能那個染污 也轉了。佛叫我們修行是這個道理。所以都從第六意識心開始修,這個為因緣故,就是親因緣道理。親因緣我們又重述了一道,很吃力。

第二個, 「等無間緣」,為什麼加個「等」?等流,平等的力量,一股大河流一樣,永遠向前面流去。「等」,平等,「無間」,沒有間斷過,沒有間歇性的。這就是輪迴、 旋轉的,中國的《易經》就是循環往復,佛法就是輪迴、旋轉。所以它是等流、沒有間斷的這個緣。要注意哦,我們說前生帶來第八阿賴耶識種子變成現行,拿物理 世界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瓜和豆任何一顆種子,種子裡頭你把種子打開一看,分析了——空的。差不多種子中心都是空的,可是它的空的功能裡頭含藏有那 麼多——有枝幹、有花、有葉、有各種變化,有酸甜苦辣。所以一顆種子下地以後重新發生,它又產生很多很多很多的果子。這就是等無間,這個生命的等流,沒有 間歇性。人的心性的道理也如此。

所謂等無間緣「謂八現識」,八個,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等等,現識——呈現出來的作用;「及彼心所」,以及心理上五十一種心所;「前聚於後」,八個識這是一堆,聚就是這一堆、這一組,這一堆由前面的種子生後面的現行,「前聚於後。」「自類無間」,自己的種類沒有間歇性。「等而開導」,平等地向前面開發,就是現在名稱:無限地開發。「令彼定生」,可以使它那個種子,什麼種子一定變成什麼現行,決定的。

多同類種,俱時轉故。如不相應,非此緣攝。由斯八識,非互為緣。」他說很多的同類的種性,同一個時候「俱時」起 轉動的作用,轉動作用就是增上緣,不是等無間緣;一個機器一樣在轉是增上緣。「多同類種(性),俱時轉故」,所以因緣成就,我們經常學佛的人說:哎呀,因 緣成就就行了。因緣成就是很多因素湊攏來的,不是簡單的。所以禪宗悟道,古人、古來的禪師們說:見道悟道也有時節因緣。那個時節到了,等於瓜熟蒂落,所以 修行人只問耕耘,莫問收穫。自己「哎呀,我已經修了念了七天了,一點影子都沒有。」你就是影子,什麼影子啊?那麼簡單啊?!要多生累劫修行熏修來的。

所 以,「多同類種,俱時轉故」,要增上緣來同時轉。「如不相應」,我所種的因、所動心起念這個因不合理,彼此不相應,等於電感一樣,插頭插不對了;「非此緣 攝」,這種作用就不屬於等無間緣了,就是另一個理由了。所以「由斯」由這個道理你要懂得,八個識「非互為緣」。它本身在邏輯觀待道理來分開來講,乃至於我 們修行一步一步功夫,它八個不是互相為因緣。你說我意識已經轉了,「我現在心啊已經很想慈悲啊,就是我的脾氣改不了!」嘿,那個脾氣是第八阿賴耶識種性, 那麼改得了啊?所以八識不是互為緣的。「我心想慈悲」,你到那個時候就想殺人了,就氣得「我要想打他」了!你意識想:「不應該啊!」那是第六意識有這個, 你第八阿賴耶識那個種性強得很耶。所以有時八識「非互為緣」。

「心所與心,雖恆俱轉,而相應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心」, 上面(的心)講心王,就是本心、心的體,八識一個心王。「所與心」,下面是心所。就是我們心的功能生起來第六意識心理的狀況,「雖恆俱轉」,實際上他兩個 常常永遠在轉。譬如我們思想,為什麼會有思想呢?因為能有思想的功能就是心王;起我們今天心理思想的作用,就是心所。當然所起的作用,這個能也在轉。譬如 一個機器,把它一開動了,機器的功能發動了;機器在轉是所轉的現象,那個功能發生所轉的現象。所以「心所與心,雖恆俱轉,而相應故」,心所跟心王是有彼此 關聯的作用;「和合似一」,他兩個有彼此關聯的作用,使我們表面上一看、看起來,對於自己智慧不夠啊,心所與心王分不清楚,心的「能」與「所」起的現象自 己搞不清楚。所以,你看我們用功的人往往打坐啊修行,第六意識稍稍偶然得到一點清淨,(就)認為自己明心見性了,以為整個心王功能都轉了,不可能的啊!心 王的功能包括你身體啊!連你身體都沒有轉,變化氣質都沒有變化掉,你轉個什麼啊?你走路要扭起來走,要歪起來腰,還都是一樣啊!並沒有動啊!那個講話一開 口就是滿臉吵架的相,都沒有變,那怎麼轉?所以啊,「和合似一」,你看不清楚了。要看得清楚,「不可施設」,不可假設,不可把它分析、假設,研究就是施 設,「不可施設」,不可研究、分析、假設。「離別殊異」,其實心王跟心所兩個,你不要把它區別分得那麼太厲害。心王這個功能在哪裡看?就在用上看;體在哪 裡看?就在用上看。離用你去找一個體,找個什麼體啊?你說這個水的體是濕的,縱使它用變成茶、變成酒、變成剛才的臘八粥,但是水性還是濕的。

「故得」, 這個就是等無間緣的道理。剛才拿水性來比方,水性它就用水煮成稀飯熬成臘八粥,放了軟棗啊、桂圓啦、龍眼哪,什麼東西;放一點糯米啊、木耳啊什麼的,還是 水,這個茶杯裡還是水,水性不動就是心王功能。臘八粥的水分同茶的水分、同酒的水分,這一個所變出來的酒味、茶味、稀飯的味不同,這是心所的作用,這叫做 等無間緣的道理。所以等無間緣就是我們這個心能與心所隨時都在起這個作用。那麼這個緣幾時把它斷得了?等無間、沒有間斷的。緣不斷,這個修行就在輪迴裡頭 滾下去了,這是普通的緣。

「入無餘心,最極微劣,無開導用。」等到大阿羅漢證入了無餘依涅槃的時候,一切皆空,到了那個境界。那麼等無間緣的作用,他的力量微劣,是很輕微、沒有起作用的,所以他再也沒有開發性的、無開導的用,到那個時候才行,等無間緣才可以切斷了。所以我們禪宗術語,佛經等等:「切斷眾流」,因緣這個道理都不起

「又無當起等無間法,故非此緣」。這個「又無當」,到了入涅槃,大阿羅漢證得空性涅槃,再沒有起妄想、起心動念,有漏法不起了,「無當起等無間法」,就是說應該有無間這個心念永遠流啊,停不了的;可是那個時候無間法停止了,不當起了。除了阿羅漢入涅槃,所以沒有等無間緣,這一緣把它了了。「雲何知然?」他說怎麼樣曉得啊?當然也有人、有老幾很強的了:你怎麼知道?他說,「論有誠說」,《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一切諸佛有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用功的境界。

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決定生,即說此是彼等無間緣故。」他說,假使這個識,我們這個第七、第六、前五識,都是在輪轉無窮在應用,平等無間歇的,那麼應該說「彼識等決定生」,隨時都是起作用、生起作用;所以啊,生起作用這個時候就是說叫作「等無間……」[錄音中斷]

……涅槃的時候,他的等流不動了,不起心動念了。所以佛經說,「阿陀那識」,就是阿賴耶識的用、相,「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普通人這個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在三界九地,互相起作用,等流、沒有間斷的。「下、上、死、生相開等故」,乃至下地獄,乃至上天堂,生生死死在六道輪迴中;「相開等故」,它永遠是開發性的、無窮盡的,無盡之流。

要到什麼時間才把這個無盡之流、等無間空掉、切開呢?「有漏無間,有無漏生」,好 幾位同學在這裡,他說老師啊,沒有交代清楚。我說你們不會用用腦筋啊?反正自己腦筋用不出來就怪老師。「有漏無間」,他有些人修持在有漏之因,在凡夫、欲 界、色界、無色界,還是在……雖然,我們曉得三界裡頭怎麼樣修啊?修禪定、九次地定不同,所生三界就不同。天人表大家在旁邊自己打開,初禪、二禪、三禪, 初禪是欲界天,二禪以上慢慢由欲界升到色界、無色界,四禪以上四空天、四定,修行人一定要搞清楚這個路線哦!這個路線始終搞不清楚(的話),你不曉得打坐 坐在那裡幹嘛呢!搞不清的啊!不要糊塗了,越修越無記啊!一定要用心哦!凡是生三界中,禪定到了不一定得了無漏果哦!還是有漏之因。無漏果是證得羅漢了。

漏 個什麼?六根都在滲漏,有起心動念都在漏啊!等無間緣沒有斷,它一股流水一樣沒有斷,就是有漏啊!所以「有漏無間,有無漏生」,有些還在初禪欲界裡頭的, 或者到二禪,雖然禪定功夫到了,他的慧(定跟慧),慧上心理行為那個有漏之因還是不行。譬如我們打坐坐得很好,這兩天坐得好好的,也沒有外緣來吵你,忽然 有個人來罵你一頓,你開始因為定力很高:「哎呀,可憐人啊!我可憐他啦!很愚癡啊!」再給你罵個三天,「格老子!我不打坐了,非揍你不可!」那個漏就起來 了,就有漏了。所以啊,真到了無漏之果,無漏像一個密封一樣沒得滲漏。像那個布袋啊,一個東西,密密地封牢。(第20集終,2007-9-27雨辰聽錄完 成,玉樹臨風2011-05-26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