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不離識,心所法等。」並不是不離開,就是說一切萬法都不可能離開了「識」、「心」意識、「所」心態的現狀而來的。
「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 關於這個心意識,唯識的道理,我們一切境界都是唯心。唯識的道理,我們也講過修定的方法,中間有個**——轉識。我們大家知道哦,尤其在座很多修道做功夫 的人,當你打坐的時候出來許多的境界,對不對?所以說現在有些同學坐起來有時候會搖得了,搖沒有什麼稀奇,我給你們講清楚了。身體不好的人有時候搖動,讓 它給你搖搖,等於運動嘛,打通氣脈,這個時候不準備做功夫,你愛怎麼搖怎麼搖去,你把它記錄下來蠻好玩的,它如果這邊搖幾下,這邊也幾下,前面幾下,後面 也幾下,呆定的。哎,你就要曉得這個身體的法則同宇宙法則一樣,很有規律。可是搖一陣你不讓它搖就不搖了嘛。一切唯心造,意識一動:討厭!不動了!就不動 了嘛。再動眼睛張開就不動了,叫它不動就不動,就是一切唯心嘛。那說這個還作不了主,那你這個人精神分裂了嘛。人怎麼作不了自己的主嘛!可以作主。但是現 在叫你們讓它搖,是為了你們身體不好的可以搖搖。身體太好的,我也會叫他:搖吧!讓他去搖。為什麼?你身體太好不給它消耗一陣,「小人閒居為不善」,你會 亂想亂搞的;這樣子給你搖累了,你也懶得想別的了,也好。身體不好的可以補補身體;身體太好的可以瀉瀉身體,所以你動動就好嘛。
但是,這個 現象比方,只講搖,還有些不搖的,身體裡頭氣脈的變化啦,再不然到了頭頂啦,再不然我舒服得很噢,「哎喲,一身融融暖吶!」好像泡在那個三溫暖(桑拿)裡 頭。然後一身擦乾了,再喝一杯白蘭地;三溫暖洗完了,茶也喝夠了,再喝一點白蘭地,吃一塊雞腿呀什麼的,或者吃一塊豆腐啦,吃素吃葷的不同了,反正是舒服 極了,人都懶得起來。怎麼來的呀?——心意識的變相而已!要認清楚。不然你就被境界騙了。
所以說,「或轉變者」屬於識, 這個識為能變所變,它是能變的變出來的。那麼你說這個變好不好呢?好!你不到了靜、不到了定,你還沒有這個享受呢。當然是好,是功德。好嘛,給它換一個名 詞,這個好叫什麼?叫做「功德」嘛!你就高興了:哎喲!我有功德了!有功德有福德,多高興啊!這些名詞都不要給它騙走了。功德也好、福德也好,乃至老祖的 德也好,反正就是這麼一回事,生命的本能,有這個東西。這一切東西我曉得是它的變相。可是你沒有功德、沒有靜定的功德,這個好的相還變不出來呢。理是要你 認清楚才好修行,所以一切都是變相。「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所以我們內在的心意識在轉變。內在心意識轉變了以後了,由內就到外,外 境界也跟著轉變了。轉變的境界你不要認為是真的哦,是相似之法。雖然是相似之法,但是外境的境相的確出來。因此叫我們認清楚,沒有外物的外境,只有唯心是 道、唯心所變。
這一段,特別注意,就是心意識轉變的道理。就是說「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諸內識」,要注意這個「諸」字,前五識:眼耳鼻 舌身;第六識:意;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等諸內識,「轉似我法」,他轉變的現象,在表面看起來,好像我……你看,有個東西出來。其實啊, 「外境相現」,一有現象出來,就是心外的現象,就是這個識的功能所呈現的外相。這個文字我們弄懂了啊,弄懂了就瞭解一個道理。
所以我們打坐做功夫,乃至四禪八定,乃至於生天、成佛都沒有什麼稀奇。「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個心能夠一轉,就可以超越物質世界,也可以超越生理。
但 是你各種淨、妙的境界哪裡來呢?內識轉了,一切的內識都轉變了,外相自然就呈現了。所以在我們研究這個課程事先叫大家熟讀記會了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 頌》,例如他的《八識規矩頌》第七識所講的「六轉呼為染淨依」,我們第七識的與生命俱來的「俱生我執」這個「我」,怎麼樣做到無我呢?要第六意識的一切心 所、心行完全乾淨純善,沒有一點惡業了,純善;所以《大學》之道所說一樣,「止於至善」了。染污法沒有了,只有淨法。等第六意識完全純淨了以後,第六意識 的根是第七識,第七識是我執,我執要怎麼樣轉變?第七識自己不能轉變,他是豬八戒,必須要孫猴子來帶他的,第六識意識孫猴子,「六轉呼為染淨依」,第七識 的我相變成偉大了、變成大我了、變成慈悲,變成無我了、變成白淨了。這個道理,所以轉識的道理。因此我們這一段,大家也可以瞭解,我們學佛乃至大家修道做 功夫靜坐那麼多年,你……[錄音中斷]……拿掉一點了,不能說一點功德都沒有,雖然是勉強,也有好處。慢慢轉變,你這個內識在轉變了,所以「轉似我法」, 轉去了,好像我在用功。那麼你一天有一天的功夫,你的身體、你的一切,這些都屬於外境,「外境相」這些境界現象呈現了。就是說明一切唯心所現、唯心所變; 離心以外,另外沒有其他的法。那麼我們因此認識了,所謂自己的功夫進步、自己的境界進步,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到了最高處,無相可得,也無境界可得。所以 「了不可得」,是為涅槃。這個道理。
好,現在再繼續原文,「此能轉變,即名分別。虛妄分別,為自性故。」 你要曉得,有一點大家特別要注意。我們尤其學佛的人,都曉得這個妄想就叫做分別心,好像我們分別心不起了就沒有關係。分別心是意識最明顯,意識最會分別 嘛!看到這個人,喜歡的、不喜歡的,看到這個東西喜歡的多看一眼,不喜歡的不看——分別的作用。分別計度,意識最強。那麼我們普通只曉得這個叫分別,所謂 分別心不起了就可以悟道,因此一般人拚命壓制自己的心念,這是被佛學「分別」這個名稱騙住了。現在告訴你什麼是「分別」。
「此」,這一個, 我們內心上、心意識上,能夠轉變的這個心理的作用,就叫做分別。能夠轉變就叫做分別。譬如你們現在有些學打坐,坐起來覺得:哎喲我現在境界到了哪裡,很清 淨;哎喲到頭頂了!哎喲氣在哪裡動!當然氣在哪裡動、什麼動,這個是最粗的了,就是生理感受上的分別心嘛,這個我們容易瞭解。那麼你說乃至於身體到達氣脈 都不動了,覺得身體都沒有感受、忘掉了,一片清淨、一片光明好不好?這也是分別。哎,你不起分別你曉得有光明啊?平常常有些同學問:老師啊,這一次很好 啊,很清淨啊!我說真的呀?好!我說真清淨?清淨。我說那個不是不清淨了嗎?你曉得清淨不是不清淨了嗎?你當下知道自己清淨這一點不是分別嗎?這個問題就 來了,這裡頭有個邏輯了。如果你知道我這一下很清淨,可見這個上面還有分別、分別心——不清淨,因為你知道清淨嘛,這是一念。如果你說我不知道清淨是名為 清淨,你該不要無記、昏沉吧?你說這個中間你沒去搞(清楚)。喔,修道就是有那麼細哦,不要糊里糊塗哦!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啊!你如果把昏沉當成無分別, 那嚴重得很哦。不是昏沉,不是無記,但是雖有清淨光明而無分別之念——差不多了。那麼這個道理怎麼理解呢?這是所謂「見分」,見道這一見,所以你見道了沒 有?見道就是禪宗所講「悟了」,這叫悟到、見到了。見道以後還要「證道」,證明真證,可是要求證的。
好, 所以講,現在我們看玄奘法師《成唯識論》的原文,實在很高明。「此能轉變」,不是「所」轉變;能、所兩個觀念搞清楚。這個能轉變的心性的功能,這個還屬於 分別,「即名分別(心)」。一切分別心,「虛妄分別,為自性故」,它自體是空的、不實在,所以叫做妄想,妄想它虛妄、假的,它像水上的泡沫一樣,不牢固 的。「虛妄分別」,分別心的自性,它無自性,因為它不能夠永恆固定地存在,所以它屬於虛妄分別,分別心的自性是如此。
可是,你要注意,雖然 講它是虛妄分別,並沒有輕視它哦!虛妄是虛妄,分別心這個妄想是虛妄分別,並沒有輕視它哦!那這個虛妄分別是什麼呢?你回轉去,「此能轉變」,這個就是心 意識的功能作用、本能。這個本能可厲害!所以修道修成功了的人,悟了道、證到了,就是利用這個功能就起神變的作用,那叫做「神變」。所以密宗有一部經所謂 《大神變經》,在證道的人就起大神變,凡夫就不行。凡夫也在大神變,大神變在凡夫是大造業。譬如一個人很聰明、很能幹,頭腦很多、花樣很多。今天一個朋友 告訴我,有一個人怎麼樣怎麼樣能幹,那我一聽也很佩服,那實在能幹!他也是人中的大神變,可是這個裡頭善惡是非之間,這是大造業。至於所造的是善業、惡 業、不善不惡業,那各有不同。在證道了以後,「虛妄分別」是能變的所變的現象,它轉了,轉識成智,轉心轉物了以後,所以諸佛菩薩起大神變,神通變化。所以 虛妄分別無自性。怎麼叫無自性?不是說沒有明心見性那個自性,不要跟那些個名詞拉在一起。就是說,我們思想上每一個思想、每一個作用,這就是分別心,普通 經典就叫做妄想。這個妄想它沒有單獨自我存在的不變的性質,所以叫做「它本身無自性」,這很嚴重啊。不要看了唯識的書,唯識講、佛講的「無自性」,禪宗啊 你們還講明心見性,這個沒得性嘛,無自性啦!那完全搞錯了。這一點要搞清楚。
跟著就說:「謂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執境,名所分別。即所妄執,實我法性。」 進一步說,「謂」這就是告訴我們,三界一切唯心,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心,一切是唯心,心的功能以及心所起的現象而造成了這個三界的萬法。「此所執 境」,可是這個現象是我們唯心所變,有了現象以後,一切凡夫的眾生就把外境界抓得牢牢的,所謂「執著」,不能放下,就抓住了。「此所執境」,所執外境以為 真實,這個情形就叫做,「名(叫它)所分別」。那麼這個心所、心所起的心理作用,「即所妄執,實我法性。」一切眾生,把自己心理狀態所起的分別心搞不清 楚,認為我現在能夠思想,我現在還活著有一口氣,我就知道,這一個心就是我,認為是實在的我,認為這個才是我的本來,等於西洋哲學家笛卡兒所說的,「我思 (我有思想)故我存(所以我存在)」,如果我沒有思想,就死掉了。換句話,認為我能思的、所思的那個就是生命的真我,正是執著了虛妄分別之相,並非真我。 要注意!
「此所執境,名所分別。即所妄執,實我法性。」我告訴你呀,沒有帶這個書很可惜哦,我們現在研究你覺得聽得懂,回去你再一看原文,包你不懂。那好像啃生骨頭一樣,啃來啃去啃了半天,現在你趕快旁邊把它注下來,注下來就會容易看懂了,用白話把它注下來就看懂了。
跟著下去:「由此分別,變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別。」 因此我們曉得,一切凡夫,所謂凡夫是平凡的人,拿現在話所謂凡夫,什麼叫凡夫?就是拿我們白話講「一般的人們」,就是一般普通人;「由此分別」,一般人們 凡夫由於這個內心有這個分別心,「變似外境」,都因為自己這個虛妄的妄想,有分別心在裡頭,自己在裡頭轉變;轉變起來呀,有個外境界。這句話怎麼講?
譬 如,我們大家體會一下,同我們修道有密切的關係,我們作人修養也有關係。今天我內心不舒服,或者因為氣候的變化感冒了,感冒了影響我心理、意識上不舒服。 就是這麼一點點不舒服就是分別心。這麼一點點心意識在動了,這一點點不舒服啊,開始只是一點點不舒服而已,慢慢形成了情緒不好了,精神也沒有了。本來蠻好 的,因為裡面不舒服啊,慢慢這個相、就是相,看到人也討厭了,你問我:「哎你吃飯沒有?」「吃了!」實際上我不是對他生氣啊!因為裡面不舒服了,對不對? 那麼對方不對了:「這死相討厭嘛!怎麼樣?!」打架了!對不對?好,你所以心意識的變,毫釐之差,這麼一點。
所以你看學佛關於自己的心理的 觀察,所以要止觀哪!要多清楚啊!要天天做到了慈悲喜捨,多艱難啊!所以我常常叫你們打坐,我說笑一下、笑一下;有些人打坐嘛,我說笑、笑、笑,那個苦笑 沒有關係啊,我說假笑都沒有關係,你慢慢假笑,天天笑、笑、笑,笑個一年三年就變真笑了嘛,那個肌肉就笑開了嘛。連假笑都笑不了,因為裡面那個業識這股力 量把他綁住了。所以你看作人,朋友之間、社會為什麼人那麼……孔子也講嘛,所以在《論語》上問孝道,孔子說:色難!孝很容易,孝順父母,「色難」,孔子只 答兩個字:色難!什麼叫「色難」?色就是態度,非常難。孝父母,有些人很孝啊,爸爸媽媽今天九十歲躺在床上走不動,「哎喲你下班回來了!沒有人給我倒水 呀,你趕快給我倒一杯。」那我剛剛下班回來累得要命,聽到要水,實際上覺得爸爸媽媽要水是真的,可是端來以後:「你喝吧!煩都煩死了,還要水!」完了!這 一杯水喝下去就會死的。——色難!態度。所以作人你有時候心是很好,我們常常看到,心是很好,沒有什麼;他那個色呀、態度,看到要命的。只好眼睛避開了, 不執著、不看,拉倒!(一笑)[此時引磬響]這一切都是心變的。
「由此分別,變似外境」,心理意識變出來。變出來這個心理狀態真的假的?假 的。可是雖然假的呀,在人世間影響是真的,這個業果「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它就這樣一變,已經種下了業果的因子,現行就變成種性了。是假的呀!譬如 我不舒服、今天很難過,到明天我舒服了看到你又笑了,又變成歡喜緣了。可是你昨天那個不舒服、惡因種下去了,今天的喜歡緣呢,另外的善因又是另外的因果 了。所以起心動念處有這樣難!這叫修行。
所以真瞭解了修行,我看還是不修行的好!呵,修行太難了!那麼細!那麼要注意!不是你說「南無、南 無、南無……」,「阿麼、阿麼……」,不行的耶!「摩訶、摩訶、摩訶……」,你再摸了半天也沒有用啊!要注重這個心、意識,起心動念。先休息、先休息,不 然兩腿雖然是唯心所造,變成唯腿所造了。(師自云:變似外境啊!)
我們內在的分別心,虛妄、這個妄想(我們普通叫做妄想, 就是分別心,名詞不同,普通叫妄想),所以學了唯識,我們現在根據唯識,也是把普通「妄想」這兩個字搞清楚。我們打坐的時候,修道的人有時候覺得沒有妄 想,「虛妄分別」,往往自己被心理狀況騙了,覺得自己清淨、覺得自己沒有妄想——正是一個大妄想;他正是虛妄分別。所以在這裡需要智慧了。所以真正的佛法 不是迷信,更不是盲目對「道」、對自己的虛妄的相信——智慧的觀察清楚。所以佛家沒有叫做功夫,只叫做修止觀,要觀察清楚。清楚了以後,才曉得我們這個虛 妄分別是「變似外境」。外境不是身體以外哦!就是身體以內,你所有的境界變動都叫做外境。「外」是無所謂內外差別這個外,這一點特別要清楚。不然我們學佛 做功夫,不但一生,千生萬劫都被自己的妄想欺騙了,依然還在輪迴中。所以他說,「由此分別,變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別,實我法性,決定皆無。」 所以啊我們被自己分別心騙了,本來無我,自己以為有個真我。這個「我」是假我。這一切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現狀——心態的現狀,不是真實。「彼所分別」,它 所起的這個分別心的作用,「實我法性」,能起分別的,不是所起的現狀的那個東西,我們認為這個是本性,「決定皆無」。告訴你,沒有一個什麼叫本性——空; 絕對地告訴你,那是自性空,這樣叫做「空」。「實我法性,決定皆無。」這個也空。
譬如我們修道做功夫,你說我要打坐,坐中才有,你不打坐有 沒有功夫?有許多人講,哎呀,這幾天不打坐,所以功夫退步了、不行了。那個是你唯心所造的,你造成打坐好像有道的樣子,那不是虛妄分別自己給自己過不去 嗎?一天吃飽了,六碗大米飯,加上青菜蘿蔔牛肉魚蝦等等,就供養你坐在那裡,一天坐在那幹什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這叫做道啊?這叫做浪費米糧,在 造業。對不對?大家都在很辛苦,你的父母、你的兄弟、你的朋友都很辛苦,弄一點錢,搞兩碗大米飯給你吃,吃飽了以後你坐在那裡叫做「修道」。這個虛妄妄 想,所以黃檗(臨濟的師父)一看到打一棒:「你站在這裡打妄想,修什麼道?」這是個大妄想嘛。想修道的人比世界上貪圖做皇帝的妄想還大。要想超出三界做超 人嘛!道理也沒有搞清楚。你做功夫才有、不做功夫就沒有,這不是道啊!可見是虛妄分別所生。道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啊,不變的呀!你坐才 有,變出來的嘛。當然我天天坐在那兒,隨便一個傻瓜、一個十三點坐他個幾萬年也坐出來十四點來呀!呵,總多一點起來嘛!那硬坐出來的嘛。不坐吧,當然沒有 了,那是功夫。
哎,但是話說回來,你這個人一天吃飽了飯,也不做別的事,坐坐也算是行善,消極地不做壞事當然是善了。雖然不是積極的為善, 是消極的不做壞事,當然算是善,也是好的呀,也是善果啊。可是說你得道了、是個究竟嗎?非究竟!道理沒有搞清楚。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他告訴你,你認為這個 是法性,「決定皆無」——空的。講到這裡為止。
「前引教理,已廣破故」,一切皆空,諸法無自性。前面所引的佛經、聖教、佛所教化的經典上的道理已經引證「廣」,收羅了很多,已經把你的我執、法執、虛妄分別打破了,你應該清楚了。「是故」,由這個道理懂了,所以「一切皆唯有識。虛妄分別,有極成故。」 所以,一切法都是唯識所變。這個唯字、中文這個唯,唯字就是否定一切、肯定自己,否定了一切其他的,肯定自己:就是這個東西,沒有第二個。什麼是手錶?這 是手錶。你們那裡是茶杯、這是擴音器,都不是,唯這個是手錶,這是「唯」。「是故一切皆唯」,只有獨一無二的一切心意識,其他都是「虛妄分別」。「有極成 故」,唯識的道理,它有無上的權威,極點的、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成就建立它的理論,所以「有極成故」,所以叫做「成」(成功了)「唯識論」——成唯識 論。那麼,這個是講「唯」。
「唯既不遮,不離識法。」他說唯識這個唯,「遮」就是否定,否定了一切的理 論、否定了一切法,而建立了這個「唯」,只有這個。「不離識法」,這個是什麼?就是心意識這個識,叫做識。識也是個名稱啊!所以講到這裡我們研究了唯識那 麼久,我常常有一個感想:佛法講了半天,什麼心、意、識啊,性、道、真如啊,說了半天,所以禪宗是很高明!一切都拿掉了,沒有了,「直指人心,見性成 佛」。是很高明,的確很高明。但是高明歸高明,禪宗是接引上上智的人,普通智慧不行。多生累劫修持到這裡,一指就破、就悟,這是禪宗的道理。雖然它很高 明,普通人學禪哪,越修越糟糕了,非狂即魔。所以六祖也說、五祖也講,禪宗是接引上上根的人。那麼,普通的教理之重要,這個教理講唯心、唯識、明心見性, 講了半天是個什麼東西?始終搞不清楚。譬如心意識,唯識宗所講的三樣很重要,這個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這裡作一個瞭解。現在的青年同學 們,拿現在的文化做一個瞭解,對自己也許有幫助。你不妨借重物理,借重物理的世界作一個瞭解,物理世界佛也常引用。我們心性的自體像大海水,大海底層沒有 波浪哦,只有「等流」這個流。大海的中層上面、深海的上面也沒有太多的浪,稍稍在動。這當然不是普通你們學了海洋學不懂,這個要深深地進入科學的範圍去實 在研究,我想不久的將來,在外國美國的電視上會可以看到,電視可以照海底的這個情形照出來。這個上面、表層才有波浪,波浪上面當然有浪花。假定把這個海, 所以佛經經常用海,觀世音菩薩也站在海裡頭:苦海、什麼海,很有道理。你拿這個……我們的真的心性這一層——心之體不動的,心不動;意等於那個海上起的 浪;識——浪上面的波。所以我們看到的海面只看到波,層波迭浪。真正的海是不是波浪呢?不是波浪,波浪是它的外相。所以就是說,「變似外境」而已。我們看 到的海,只看到海面第一層、層面上的波浪當成是海。等於我們瞭解自己的心意識,我們為什麼叫唯識?我們一切生命的現象同我們心能變所起的所變的那一層波浪 的現象,這個識、識變騙走了。我們在這個地方體會。那麼你在這個地方打坐用功都看清楚啊,差不多了。譬如你們坐起來有些人有進步還看到光明啊什麼……哎, 這還是波浪,識在作用。你把分別意念再一空掉的話,不被這個前五識、第六意識騙了,這個境界就空掉了,就更擴大了,等於走到深海的中層去了。那麼那個境界 再曉得徹底地空,可以見自性。就是這個道理。這就叫做不曉得是苦口婆心啊,還是甜口甜心告訴你的!
再,你可以拿植物來比。心譬如這個植物的 根,一棵樹的根;這個意呢,第六意識等於這個根起來的這個樹幹。這棵樹這個花的話(所以你看釋迦拈花,很有道理,整個這個花朵),這個識就是開的花朵。我 們看花的時候啊,一眼就被花朵騙住了。紅的是花、綠的是葉,花花葉葉,都是識的作用;它後面的分別作用是這個枝幹。這個枝幹依賴什麼呢?第八阿賴耶識,它 的根根。這個花朵的「能」就是它那個根。根,既無花也無朵,也無青枝、也無綠葉、也無紅花。所以我們這個身體、生命、乃至身體上,眼耳鼻舌身是花朵,我們 整個的身體不過是一朵花而已。能夠使這個花朵開的,是意的作用、心意、這個心念,就是分別、虛妄分別心;根根呢?同虛空合一的,三千大千世界同體的。你從 這裡去體會,慢慢去觀察,也許你們用功啊、學佛啊有點像樣了,修道啊可以了。不要在身體上玩來玩去,那不過前五識一個位置而已——身識上搞,搞個什麼呢? 白居易的詩也告訴你,雖然是詩人的話——禪宗:「飽暖饑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虛空。」白居易當然他是學佛的了,白居易是唐朝的詩人,他也是學佛很虔誠的, 最後是學淨土了,老老實實修行,學淨土了。「飽暖饑寒何足道」,這個人生得意、失敗,飽暖饑寒何足道啊!「此身長短是虛空。」所以你在身體上(搞),你就 是修到活個幾百年、一萬年也是完掉了,這個幾十斤肉,不要在這個上面玩。這是唯識身,是身識的一部分而已。「飽暖饑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虛空。」
這 些要記得啊!這個光在筆記上一做,這個老年朋友我很贊成做筆記,青年的也靠筆記有什麼用啊?那我怎麼不靠筆記啊?我從小讀書到現在,我還沒有一本筆記啊! 做筆記好討厭哪!我也搞過,結果搬來搬去都是筆記,我記得沒有?沒有記得。說我要去翻那個筆記,那何必呢?讀個什麼書呢?不是多一層煩惱!講一句不好聽的 話——不講了,我講出的話出來沒有好話!(一笑)這個不是多一層麻煩的事情!訓練自己的智慧,你要曉得訓練自己的記憶力。有個好處啊!現在走了你可以得宿 命通,前生事情都會知道。不然你這個腦子不用記憶的話,所以你宿命通發不出來。宿命……[錄音中斷]
……都是有許多書我是沒有讀過的,一 想、一定,噢!就呈現出來了:原來前生讀過的。就會記起來了。這就是宿命的道理,宿命通。「書到今生讀已遲」。但是你們同學們就講:「所以了,老師我不需 要讀了,我前生沒有讀好嘛!」那不是來生更差?你這一生好好讀,來生還好一點。有一個同學就向我調皮過:「因此嘛老師,你不要怪我們。我們前生沒有讀好, 所以今生笨一點你不要罵了嘛!」那今生呢?「哎,我將來來生你碰到我會好一點嘛!」有個同學跟我倆這樣調皮,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一笑)
剛才講到唯識這個「唯」字的道理。剛才這些話要注意哦!我一講過去了我就丟掉了,你們拿得走拿不走是你們的事。
「唯既不遮,不離識法。」下面一句話注意,「故真空等,亦是有性。」 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所以你們小乘的羅漢修到了空,你覺得現在我到了家了,明心見性——空,空了。他說你那個「空」就是唯識所變的,就是「有」, 它是什麼空啊!「空」就是「有」——哎,我有個「空」嘛!你那個「空」就是「有」。也是心意識所變。所以你覺得我現在在虛空中,這個是意識所變的,心所變 的,唯心所造。所以說,「唯既不遮,不離識法,故真空等,亦是有性。」。這就屬於「有」的性質,你不能說它是空。
所以,唯識學是批駁了一般 講性宗般若宗的人,認為空到達了,這就是道、達到了空。請問你那個空怎麼來的呀?還不是心空!心既然能空,心把萬緣放下、一切境界放下、把身心也放下了, 所以達到空,那是把心所有的現狀、心的法相放下了。你那個心能變的東西、「能」沒有放下哦,那個「能」還是心……你這個空還是「能變」變出來的空啊!還是 「有」嘛。所以唯識宗唯識的道理。批駁了執著性宗以空為究竟,那不是道。
「由斯遠離增減二邊。唯識義成,契會中道。」 這個理你透了,可以修行了。「由斯遠離增減」,要不增、不減。你看我們修行在哪裡?都在打算盤學會計,不是增(加上)就是減了。坐在那裡打坐念佛,「阿彌 陀佛、阿彌陀佛」,「嗡啊嗡啊嗡——」都是在那裡增。覺得:噢!我念了多少了,嗯差不多了,嗯有感應!嗯。——賺錢一樣。然後……,這都是增。再不然就坐 在那裡,我是不唸咒、也不觀想、也不念佛,空、空,空了還要空,丟、還要丟掉,放掉、還要放掉——在那裡減。不做賺錢生意就做蝕本生意!一切修道的人你 看,不做賺錢就做蝕本(生意),不著「有」就落「空」;不落空就著有。所以說空、說有都不是啊!所以《心經》上告訴你「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啊!那個是真空,那個是中道。
所以,講教理,一切凡夫眾生執著「有」固然不是道,二乘的聖人、羅漢聲聞執著「空」也不是道,都還是凡夫,甚 至還是外道。所以「由斯遠離」,趕快不增不減。這兩邊,落於兩邊、落於空也是邊見,落於有也是邊見。離開增減二邊,瞭解了一切都是唯心所變,才可以修中道 義——這是中觀,唯識中觀、中道。所以大家問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上有句話,佛說:有人如果能夠學了般若、念了四句偈(四句偈子),為他人說,此 人功德不可數量。《金剛經》上很多地方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四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見如來。」也是四句。四句很多耶!究竟哪四句偈啊?都不是。
整個的佛法只有四句:空、有、非空、非有,不外乎這個。不落空,就在有。「非空 非有」,很好聽啊,佛法的文學真高啊!什麼叫「非空」啊?——不是空。不是空當然有!「非有」——不是有,不是有就是空嘛!給他變來變去四句,空、有,非 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四句。所以禪宗祖師講,「離四句」,離開了這四句,四個腳都離開;「絕百非」,一切都否定完了,否定也否定完了,自然那個東西找到 了。「離四句,絕百非。」那麼那個東西出來了。
在教理上,「離四句」是遠離增減二邊,這個就叫做中道。中道呢,就是龍樹菩薩所以主張,修止觀是修中觀。中觀,佛經有一本經叫做《中論》,《中論》也就是講這個道理。這個是中道。
現在再來:「由何教理,唯識義成。」又提出來問題,他說,佛經上所講的唯識,你這個宗派,根據哪一個佛說的經典(佛的聖教理)所建立你唯識的道理?這兩句是問題。
下面答話:「豈不已說」,他說這些理由上面都說過了嘛,已經說過還要問。「雖說未了,非破他義,己義便成,應更礭陳。」 話是說,佛經說了那麼多,現在道理也說了那麼多,雖然說過了,「未了」你不能透徹地瞭解,只好再說了。「非破他義」,建立唯識的宗旨,所以「唯」,唯我獨 尊,只有這個識,這個「唯」字有權威性的。「己義便成」,並不是為了邏輯上否定了其他的道理,我自己的真理就建立——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也有這個意思。 「應更礭陳」,他說我現在應當更加進一步地確確實實地告訴你。
「成此教理」,為什麼佛法裡頭有法相唯識這一個宗派學理的成立體系呢?並不是後世的這些大師們好高騖遠,都是根據佛說的法。「如契經說」,如佛經裡頭講。《華嚴經》裡頭的十地論、《十地經》(《菩薩十地經》):「三界唯心,」這是《華嚴經》的話。三界裡頭就是這個心意識所造。「又說」,「所緣唯識所現。」這一句話是《解深密經》上講。「又說」,《阿毗達摩經》又說:「有情隨心垢淨。」有情就是一切眾生,都由於心意識的轉變,隨你這個心量垢淨(或者是染污,或者是清淨)。
「又說」,《阿毗達摩經》上說,「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 注意哦!同功夫相關的又來了。如果一個大菩薩,修成功成就了四智(四種智慧境界,成道的智慧);那麼就可以悟到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以外沒有外 物。所以唯物的道理是根本不存在的。「悟」,悟到了這個唯識、無境。除了唯心以外,沒有外境。這四種智,那一個「智」很嚴重了啊。這也是《阿毗達摩經》, 可是這本經始終沒有翻譯過來,玄奘法師去也沒有找到,沒有了。可是這個道理精要的都拿過來了,這裡有:「一、相違識相智。」 這一句話就要命!相違,我們把兩個字把它合起來,那麼解釋成「互相違背」的,怎麼叫互相違背啊?譬如我們眼睛看的時候,這是眼識啦,這個作用在看呢;耳朵 聽,這是耳識。這兩個(耳識跟眼識)互相違背了。違背就是矛盾,乃至完全相反。它「相違」,一切相的互相違背,也是唯識的作用。這個唯識、心意識能夠瞭解 了一切的矛盾、一切的違背,能夠瞭解一切相,這個智慧叫做「相違識相智」。
「謂於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有,此雲何成。」 這個道理我們不大容易懂。就是說,這個智慧是怎麼樣的智慧呀?智慧,不是理想、不是瞎想,如果我們瞎去構想、不觀察所得的、不求證到,不算智慧,那是非量 的境界,那就不對了。妄想是非量的境界。智慧是求證到。就是說同一個處所的東西,據佛說,我們河裡頭的水、世界上的水——所以叫做人不能下餓鬼地獄。餓鬼 很可憐!餓鬼看到水不是水,是火,不能喝的。就是水到它嘴裡也變成火了——唯識所變。譬如我們世間人吃的飲食,在我們這個世界欲界的眾生,什麼牛排啦、豆 腐啦、蘿蔔啦不管你什麼,好啊!香味無窮!不要說色界天的天人,欲界天的上層天人看我們吃飯,等於看狗吃大便、看豬吃那個……這種亂的飲食一樣的覺得很難 過!業報不同、唯識所變不同。所以我們人看到水是水,餓鬼看到是火,所以叫做餓鬼,他永遠是口乾的,喉嚨細、身體大、消化非常大,而沒得東西吃,所以叫餓 鬼地獄。其實餓鬼、天、人,同樣的東西呀,因為業力不同,所看的現象就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所得的果報也不同。所以呀,這個叫做「相違識相智」。「謂 於一處」,在同一個地方,鬼、人、天等,「隨業差別」,因為業力果報的不同,「所見各異」,所看到的那個東西不同。如果「境若實有」,假如外境界譬如這個 東西你認為是實際的,「此雲何成」?那麼這個物質為什麼看法不同呢?果報不同。
所以譬如說,像我們現在來講,一個學科學的人看這個玻璃杯、 看這個玻璃,同普通人的觀念看的不同。當然一個學會計的人、打算盤的人一看這個玻璃杯:幾毛錢啊?怎麼那麼浪費啊!這個上面還擺著這個東西。一個小偷看到 了,同會計又不同了:別的沒得偷的,就偷這個也可以值五毛錢!——都是業力不同、果報不同。不要說天人、餓鬼境界,就我們同樣一個東西,譬如這個佛像,你 如果做科學的測驗,可惜我們這裡沒有儀器,不然馬上可以出來。你們大家都看這個佛像,每個人看的這個黃色的程度,這個肚子胖的、矮的,站的方向不同觀感就 兩樣。而每個人眼睛裡頭那個黃的顏色——都曉得是黃,(但)黃得不一樣。因為眼球、眼神經啊有特別強、有特別衰弱的,還有色盲、沒有色盲、有高度的近視、 有低的近視(差一點),同樣這個黃的顏色的這個佛像,在我們這一堂人的觀感裡頭,如果做一個科學儀器來測驗,統統不同。所以現在的科學很厲害,你要注意 哦!將來的佛法恐怕要大科學家學,不是你們(也不是我們,不要把我打在外面),不是我們這一班糊塗蛋能夠學科學的。弄兩句文啊、懂一點文字,以為自己懂了 佛法,不行!佛法要求證。科學家來求證,很多道理就出來了。所以這一切世界、物理世界都是假象,沒有真相。所以要一個學物理的來看這個桌子,我們眼睛裡看 是這個桌子,一個學物理的人可以說這個桌子不是這個形態的:這是因為他這個物理的物質的本身放射的不同,到你那個視線裡頭腦神經的感受、你的感受不同。如 果嚴格講有個儀器來測驗,你的感受同我的感受同他的感受,好像看起來一樣——不一樣。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個科學的道理,就說明了業識茫茫、各人果報 的道理不一樣。所以我看佛法、以後的佛法,除了科學發達以外,走入了另一個佛的世紀,會昌明。照我們這一班糊塗人去學啊,把佛完全學成一個莫名其妙的東 西。非常科學,尤其唯識,剛才提過了。
這個瞭解了,你就證明,一切世界唯物世界、一切我們身心的狀態、生理心理狀態,一切都是假象。這個假象瞭解了,才找得出來這個自性的功能,那個是道,那個東西,才把什麼是唯心那個心才找出來。這是第一種智慧。這一種智慧當然我們不行啊!
現 在他說啊,菩薩成就了四種智慧才瞭解了唯識,這種菩薩、成功的菩薩第一種智慧。你說菩薩智慧怎麼講餓鬼、天、人?哎,我們看不見餓鬼呀,菩薩境界他在定 中,他看見餓鬼明明看到水不能喝。所以我們廟子大家學佛有施食作用。菩薩境界一看到餓鬼那麼可憐,他就用法術、咒子唯心所造就是給他一變,那麼餓鬼看到水 還是水,才能夠喝一點,菩薩的慈悲。所以用甘露水給他喝,就是這樣,太可憐了。但是天,我們既看不到餓鬼也沒有看過天,天上的神是什麼樣子的?只是想像。 只有看到人,人裡頭事情我們也沒有搞清楚。所以到菩薩成就那個境界,菩薩是什麼?得道的人。你不要看成菩薩、「薩菩」了不起啊,菩薩就是有了道、有了定慧 功夫的人。第一個,得到「相違識相智」的時候,那麼他看這個眾生世界這種現象,確定了一切唯心所造。餓鬼看到水喝不到水,不是水不給他喝耶,他自己唯心的 業力喝不下去,喝不下去的。
所以這個我經常說嘛,上次我給大家報告過,有朋友從泰國帶來泰國那個水果王——榴蓮,那個臭得不得了!世界上的 水果王,泰國不准出口的,飛機上不准帶。因為帶到飛機上給你臭死了!結果有朋友(當然是泰國地位特別高的人),上午帶到台北,晚上到我那裡有一塊他特別拿 出來,他的好意,我一看,啊,我一聞那個味道:榴蓮來了。特別特別……!哎呀我的媽!實際上我會吃,但是我也並不喜歡吃。因為我第一次到香港吃榴蓮,我第 一次聞,我說這個味道好難聞,香港朋友說最好的東西買來給你吃,我說那就吃吧,唯心所變嘛!就把觀念變一變,覺得這個難聞——很好吃!就吃了嘛。這是第一 次。現在是第二、三次,這個朋友一拿到,他說你敢吃麼?我說:敢、敢。結果嘛也吃了,大家也吃了。然後,這位朋友還把最好的一塊給我留起來,這個不准動, 老師啊你留著明天上午、早上當點心吃。這個榴蓮那個味道!但是,你如果心變了的話——你一定說「哎呀這個臭啊!受不了啊!味道難過!」沒有這回事。還是照 吃。
這種境界、人生境界,所以我說當年我到雲南,吃生肉,到了蠻區裡頭生肉啊,那個豬肉、牛肉殺了血淋淋生的呀,拿上來上面插一把刀:請 啊!端過來一看,怎麼辦?請呀!就請啊!我也叫請啊!怎麼請啊?只好把腳一蹬,腿子一靠,拿起刀這麼「侉」就割下來,拿一刀就送到你嘴裡去。就張開牙齒這 麼一咬,就這樣吃。到那時候怎麼辦?還不是咬得比人家還響,表示:很好吃!心裡頭:我的媽呀!發嘔啊(眾笑)!唯心所造!只好吃下去啊。蚱蜢、 蜜蜂都炒起來,拿出來,蜜蜂一做出來,我還想這裡還有花生米,還不錯!結果吃了半天是蜜蜂。拿調羹舀來還不是照吃!你到那個環境啊!你躺下來叫你抽鴉片, 我不抽鴉片,旁邊一個人就告訴你,他說:要抽,這是恭敬你。噢!是這樣啊!又抽不來,那個鴉片只好拿來吹呀,吹火一樣吹它幾口:嗯,是很好聞,味道好聞。 這就是生活的道理告訴你:一切唯心。這是我們人世間,我們這個世間的經驗。菩薩的境界在那個定中啊,看到鬼、天、人,同樣的東西,業力不同、觀點不同、現 象都變。這是第一種智慧。所以得到這種智慧才曉得一切唯心唯識的道理。
第二,「無所緣識智」。這一種智慧。這個是什麼?「謂緣過、未、夢境像等,非實有境,識現可得。彼境既無,余亦應爾。」 第二種我們容易懂了,叫做什麼?無所緣的、一切唯識所造的智慧,這個我們容易懂,我們也有這個智慧。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沉醉、回想過去,尤其是老年朋友 啊,我常常勸老年朋友不要做這個事,沉醉回想過去,想當年「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完了!「哎呀想當年我如何……哎現在我又怎麼樣……」不能 沉想。想當年年輕的時候,走路都可以跑步,現在還要擔架抬呢!還坐輪椅呢!這還能夠想啊?一想就完了。過去的一切如夢,昨天的事如夢,一切都是如夢幻泡 影。所以我們心裡想過去,乃至理想未來,這個是非量境界。但是有沒有過去呢?你想過去,過去就出現了;你想未來,未來也出現。其實也無過去、也無未來,過 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來。你的境像裡夢中都出現,是你的唯心識所造。
譬如像我們夢,夢中的境界是獨影意識,夢到過去的人看見了,我們醒來 了還回想:「只是當時已惘然。」你還惘個什麼呀!過去就過去了,不要當時已惘然。李商隱的詩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不要惘然了!過去了 就是一夢。過去、現在、未來——夢中的境像,都是沒有真實的。可是當夢中的境像,當你一個人沉迷在回想過去、幻想未來、回想一切等等,那個現象的確會出來 的。
唯識只給你講到這裡,我還給它補充呢!你要曉得,有時候你沉迷過去的現象,它還有心靈感應作用哦!你如果想你某一個人,某一個人還在的 話,他那邊電報、心靈的電報就會接收到哦!它有這個作用啊!尤其是父母親情之間,兄弟姊妹骨肉之間有這個;或者你同你的有情人(情人不是難聽的話啊,兩個 朋友很有感情,不管同性異性都一樣),那麼心念太想得厲害了——有感應。雖然是夢幻空花、非量的境界,就證明這個心識的功能有如此的厲害,你要懂這個道 理。可是呢,他實在有實有嗎?非實有。都是心意識的現量境界,「識現可得」。
所以外境不實在,「彼境既無」,真的有一個外面的境界?沒有。 但是一切是唯識所造。可是當你唯識心意識造出來的時候,它的確有這個境界。那麼,他說你從這裡瞭解了以後,你才曉得一切唯心、唯識的道理。這個菩薩的四 智,我們今天時間的關係,還有兩個智慧的境界留到後邊。所謂這個智是什麼?智慧是怎麼樣來的?科學一樣的、科學家一樣的,真正學佛是科學家——細心觀察來 的。不是盲目的迷信。盲目的迷信是信仰部分,成就智慧這是細心觀察來的。所以作功夫修道要細心觀察成就的。不是盲目地迷信坐在那裡:「反正我坐他一萬年, 我總會坐出一個道來嘛!」才沒有這個東西呢!
……上次講完了「無所緣識智」,然後是「自應無倒智」。這個名稱,這都是唯識學的名稱,「自應無倒」,照這個文字來翻譯, 自己應該不會去顛倒的。那麼自己何以應該不會去顛倒呢?就是要證道,悟道的人證道了就應該當然不去顛倒。我們普通的佛學都曉得,一切眾生是顛倒眾生。這個 很簡單一句話,大家都曉得,講佛學講的「顛倒眾生」。眾生為什麼叫做顛倒呢?就是錯了。就是錯了!怎麼樣錯了呢?白的看成黑的、黑的看成白的。就是說,我 們普通人所有的思想、乃至所有的感覺、所有的六根的應用,是不是真正準確的?是一個問題。所以叫做「眾生顛倒」。把根本拿過來當成尖尖(把根根當成尖 尖),把頭、尖上當成根根,就是這樣的錯誤——顛倒。
比於說,我們這個人,人同世界上的植物差不多,我們也常說一個笑話。我們看到世界上的植物裡頭最古的就是人參,人參大家沒有看到過,就是高麗參啊,整枝的高麗參現在沒 有看到過。高麗參兩個杈子怎麼樣長的啊?好像很少有三個的,都是兩個,就像人一樣,***兩個手不談,兩個腳、八字。至於我們過去的相傳——現在的無所 謂,現在這個高麗參啊都是人種的,人工種植;過去所謂真正的「關東人參」,是大陸上、東北長白山一帶,那神話多了!所以你看,到長白山採人參、關東人參, 那是駐在一樣***。高麗參不曉得幾天,***********。真正的活株高麗參,據說啊,會成仙的,它會變成人形,一千年以上的高麗參啊,據說啊,都會變成人,小孩子一樣學走路。但是你要抓它,看不見了。發現了,那就是參王。有沒有,我沒有看到啊,****。但是這些名詞不講了,高麗參是**,大家都知道。所以整個所有的化驗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所有化驗中藥的藥材呀,世界上今天還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地方真正完全化驗清楚的,最高的化驗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沒有辦法。所以你不要看是中藥啊亂七八糟**泥巴地放在一起熬起來,寧肯它是這樣熬。有許多東西啊現在才發現,把它製成西藥一樣,效果就不同。當然,像高麗參這個它的頭是 這樣。它這個倒過來根長在頭頂向上,兩個腳在上面,這是枝杈,所以看起來像個人。我們人也像高麗參啊!人的根根在頂上,頭在虛空,土地在虛空;兩個腳啊像 高麗參的兩個杈杈。所以人要死亡、人要衰老,先要從腳上開始;等於那個高麗參的植物啊,這個枝杈一萎縮了,整個就完了。比方,我們舉個例子啊,剛才講到 「顛倒」這個觀念。
所以,修道家、修密宗的人,就曉得人的根根在哪裡,如何把這個根啊培養好。所以他做對了。 好了,當然我是講理論啊,方法沒有說、沒有講。********,就是引用這個例子說明眾生顛倒。究竟哪裡是正?哪裡又是反?都是問題,搞不清楚的。所以 他說「自應無倒智」,真正證得道了,自己本身無師自通,真叫做**。悟道那一下,不是老師幫助你悟,也不是佛幫助你悟。佛就是老師,諸佛菩薩都是善知識, 他教你走過的路、走路的方法,你照他走過的路、走過的方法去做;到了真正一旦證得菩提、悟道的時候,這個時候——無師智,不是靠老師那裡得來的,自己是豁 然頓悟。這個時候呢,自己本身智慧爆發了。智慧何以爆發呢?我們不是聽了唯識嗎?第八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種子,要注意呦!含藏了一切種子,善法、惡 法,***的智慧,所有的種子它都有。所以修持到了最高處,那個智慧乾淨的、正確的、清淨的,這一念好的種子、種性都 爆發了,連帶壞的種子、染污的種子也變成了白淨了。因此,證道、證得菩提、得道的時候,自然得無師智通,自己本性裡頭所含藏的智慧的種性、功能統統爆發。 這個時候對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所觀察的智慧,不會再有顛倒了。這是第三點,講「自應無倒智」。
這是講什麼?「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就是說,怎麼樣叫做「自應無倒智」?「謂」,拿白話來翻譯,這就是講;愚夫,我們普通就叫做凡夫、一般人。愚夫是好聽,這個是佛學的名詞;我們講很簡單、最低級的話,就是說「笨蛋」,啊,一般笨蛋們。假使得到「實境」,什麼叫實境呢?就是***,這個人悟 到了根,悟到了生命本來,證到了。那麼,「彼應」他當時應該自然「成無顛倒」了。無師自通,自然證到了無顛倒的大智慧。這種大智慧的成就的境界,「不由功 用」,不需要用功的。就是說我們現在有時候偶然得一點清淨的境界,心理偶然覺得安寧的境界,是想辦法內心上拚命搞修養來的,就是要用功而來。所以真正成 道、證道的時候叫做「無功用道」,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到達「無功用行」,不需要再下努力用功,此心隨時隨地自然就在那個境界,一點都不需要著意,一點也不要定,也不要慧、不要觀照,自然到了。所以這個叫做「無功用」。他說一般人能夠到達了境界,悟到了、得究竟實境的話,「不由功用,應得解脫」,**是一切解脫了。
我們剛才講,把普通的佛學舉 出來,這個顛倒。真的不顛倒就叫做「正見」,得正見了。得了正見有什麼好處呢?所謂見道、得正見,自然就得解脫了。解脫了身心的縛,不被生理、身體所困 擾,不被心理的煩擾所困擾、煩惑所困到了。總而言之,不被物理世界的一切物理作用所困擾。解脫,而不受三界內在的一切等等所拘束,都不困擾,就都得解脫 了。學佛的根本——到達解脫。所以一般的佛學小乘來講是有五個步驟,大乘也離不開這五個步驟: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修戒,得定,得定以後得慧,得 慧就解脫了,得到無顛倒智。那麼無功用道、無功用行,自然解脫了。得解脫以後呢?由解脫所成就了,成就什麼?成就了解脫。解脫以後所起的、所知的**,所知道能知一切法、能見一切法,無所不通,這是「自應無(顛)倒智」,第三個。
就是說,「菩薩(能夠)成就四智」,四種智慧。菩薩,大家都是菩薩啊!你不要把**大殿上那個銅的、木頭的,那個就是「表相」。譬如我們真的證到了這個境界,也就是自己*****。
第四種呢?「隨三智轉智」。 真正悟道的人,所以像禪宗、密宗、天台,這個地方都嚴重地考察了。第四種叫做「隨三智轉智」,跟到上面三種,一、相違識相智;二、無所緣識智;三、自應無 倒智。下面還有三個,都屬於三智的範圍。隨三智的成就,所以學佛……(妙音緣等錄入,雨辰校,玉樹臨風2011-05-16三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