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十四)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恆俱轉。若起第六則三俱轉。余隨緣合起一至五。則四俱轉乃至八俱。 是謂略說識俱轉義。若一有情多識俱轉。如何說彼是一有情。若立有情依識多少。汝無心位應非有情。又他分心現在前位如何可說自分有情。然立有情依命根數或異 熟識。俱不違理。彼俱恆時唯有一故。一身唯一等無間緣。如何俱時有多識轉。既許此一引多心所。寧不許此能引多心。又誰定言此緣唯一。說多識俱者許此緣多 故。又欲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寧不頓取。諸根境等和合力齊。識前後生不應理故。又心所性雖無差別。而類別者許多俱生。寧不許心異類俱起。又如浪像依一起 多。故依一心多識俱轉。

要能夠認清楚自己的現象。比如我們心理的現狀的話,我們心裡一邊在思想,一邊有 一個意識曉得自己在想些什麼,我這個想得對不對。譬如說,我想黃金的股票了,該不該買呀?這兩天黃金會不會跌價啊?石油會不會漲價啊?想去看個電影,選哪 個好啊?心裡頭有另外一個意識又看到自己:哎呀,怎麼昨天剛看了電影今天又想去看!為什麼要去買黃金的股票?這個見分馬上看到這個相分。那麼,這個見分等 於心理學現在所講有監察的作用,有監察、督查自己的作用。心相、這個心態的變化有時候不一定,情緒的變化、思想隨便出來,這個見分隨時可以見到,這是普通 的。

所以我們修持的人,心理到達某一種禪定的境界,我們的見地(就是我們的見分),知道自己已經到達這裡了:「噢,這是空了。哎,這一下我空了。啊,這個我證清淨了。」——這個是見分的作用,這兩個還是粗淺的。

還 有一個功能——證分,自己曉得我證果了、到達了。一切都可以求得證明。但是,你證果的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這個中間五見裡頭是不是邊見、邪見、戒禁取 見、見取見、身見,這要證自己——證分;證自己證分——般若智慧。心意識的作用同相分業力習慣的心態轉成了真正般若智慧,才算悟道、才算明心,才算見性; 或者證自證分才算見性。所以此中,因此學教理唯識的人,看禪宗看密宗看一切的人(對淨土不大批評),看密宗,認為即身成佛、頓悟成佛——胡鬧!不可能!含 糊籠統。

事實上,所謂禪宗達摩祖師當時傳佛心印,他叫你印證不是用《金剛經》,那是五祖、六祖改的;所謂以《楞伽經》印心,《楞伽經》是唯識大經、重鎮

那 麼我們剛才提到四禪中間,初禪「離生喜樂」,我上次提到,大家應該注意。喜的境界是心理狀況;樂是生理的狀況,身體上發樂。所以,那麼二禪是「定生喜 樂」,也得喜樂。三禪呢?心理狀況的「喜」寧靜了——「離喜得樂」,這個快感在。這都要身安和哦!這個身要安、要和。身安和,這個氣脈,所以我們現在所講 的所謂氣脈通了,真得初禪就應該通了,氣脈不通不會證得初禪,因為你身的感受還很嚴重嘛。你說打坐坐在這裡,還覺得背上——哎呀三關啦、前三關、後三關 啦,左脈、右脈,那裡通、這裡通,通了半天通個什麼?你身的感覺還在、這個肉體的感覺還在、色法的感覺肉體還在,你初禪都沒有到。你只是坐在那裡,「內守 幽閒,尤為法塵分別影事」,就是在玩那個意識狀態,在玩、玩弄。所以真得禪定,色法一定跟到轉。因為色法四大是心意識的相分,你心真轉了,相、現象一定轉 了。所以我們看普通一個人,為什麼人要看相呢?看這個人的相,這個人心好、心壞,人好、人壞,事業、功名、富貴、前途、窮通、壽夭,看得出來,因為這個面 相、身體這個相,這個相分就是他業力所發生的相分,呈現這個現象;由這個、透過這個現象,就可以知道他的業力的見分,他的妄見所生的、三世的因果所得的, 就是這個「相」。

所以我們知道身體——心意識的相分,身不得安、和,這個安、和,唯識在偏重於心意識的修法,因此不談身體,因為談身體的修 法多容易走入五見裡頭的邪見、邊見,身見忘不掉的,很嚴重。所以修密宗與道家的,我幾十年所看到的,幾乎越走越被身見困得厲害,沒有辦法解脫了。其原因 呢?很難講了。他認為一天修持有功夫啊!這個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有一個觀念,現在幾十年了,還沒有變動過。

我過去曾經有一次在雲南大學一個研 究會上講到這個問題,佛家跟道家的比較入手就有個大的差別:佛家的法門入手,不管如何,反正以「空」入手。假定一個人思想功夫真正從空的入手啊,比較灑脫 得多、解脫得多,心態態度上比較解脫,那麼人也比較可以謙和一點,既然空嘛,有什麼值得傲慢的。道家等等乃至其他外道,自然要傲慢的,我見很重,為什麼? 有道可修,我修一步有一步功夫啊!一步硬是有一步的功力不同。所以功夫越高,慢心越大。這兩個不同。這個入手,一個修有為法入手,一個修無為法入手。修有 為法入手的人容易困住就在這裡。所以走色身氣脈之路,因為道家跟密宗就偏重在這一方面。

是!你說身不能安不能得定,不錯的。我們生理假使有病,你打坐都坐不住,哪裡還談得到得定呢。叫你站著也可以入定啊!站也站不住,有時候躺下來躺也躺不住啊——身體真到痛苦的時候,身不安嘛。這個病體的業報來,你哪裡能夠入定呢?當然不能。所以色身是很重要。

但 是要知道,色身是心識的相分。它的功能,要轉色身,你作功夫還是你心意識去作的嘛!它並不是功夫來作你心意識啊!所以你只轉自己的心意識呀,它生理氣脈就 很快容易轉了。所以講修氣脈、管色身的修煉,就是現在我經常這兩天我好像天天碰到這種機會,我經常講,又有人說、又有一個修密宗的,又是哪裡,我說:奇怪 啊!這十來年怎麼不曉得是無色界天、色界天掉下來那麼多修密宗的!哪裡來的啊?

西藏在哪裡大概地圖看過的,西康在哪裡地圖上看過;那些活佛 大概照片上看過的,誰傳他的法我也不知道,怎麼那麼多修密宗的鑽出來?奇怪呢!還都傳人,傳這個傳那個,有些傳得亂七八糟,什麼都傳。唉呀!真是叫做「佛 曰不可思議」啊!真奇怪啊!我想不出道理來。老實講,我再告訴你們,真正的密宗,上乘的修法,三脈七輪一念之間可以通!

那你說:「老師啊,你傳給我好不好?」等我學來傳給你!

有 也不傳。所以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為什麼不傳?你們都會,心轉就會。所以呀,八十八結使、見思惑,你轉掉一層,氣脈就換了一層、脫胎換骨一層,就是習氣轉 了。習氣轉了,「天花」不會「落滿護身雲」。所以你在那裡搞這個幹嘛?玩了一輩子坐在那裡搞氣脈幹什麼呢?天地間那麼多要緊的事情做啊!偏要在那個身體上 轉來轉去,一天弄得蚯蚓在上面爬一樣:「哎喲!通過這裡了!通過那裡了!」怪不得我有個學生前天報告,他也是副教授,在屏東,他打坐坐了半天,哎喲感覺到 動,先是腿上動,後來慢慢手心動:糟糕!老師把我姿勢一改進就不同!氣脈通了!不過手上手心動的厲害,最後實在——不敢啊,老師改好的,不敢看。後來一看 哪,原來一個蟑螂在手裡爬!(眾笑)——氣脈通了!這是事實哦!他們同學都聽到,不過這位同學是我們這裡的特邀研究員,今天晚上不在,他回去上課了,是當 場在這裡報告的。所以,我們大家氣脈通了——所以我當場給他取個名字,我說你這篇文章寫下來,題目叫「蟑螂三昧」。(眾笑)哈!我們休息一下。

 

照 對天人表,這個「離生喜樂」有出離之感。那麼,這個時候,出離啊,出離到哪裡?出離三界;有離身(身體)之感。我們在座有許多朋友功夫很好,困在見思惑的 「貪」上面。我們學佛修道的人一定有一個觀念:「身體是假的呀!」「沒有關係,我看得很通啊,明天死、後天死都可以。」我們就給他攻擊一下,就請他明天 死,幹不幹?嚇死了!——貪戀此身。一定說:「哎!我明天還不死,雖然是假的,要借假修真啊!」都借這些理由來。

所以我們實際上,在入定、在打坐、在學佛,覺得自己看空了,你看你仔細這樣一反省,當你這一念下 去,完全在定中,你為了什麼修這個?貪!尤其身見的貪一下都離不開。不但是欲界如此,色界的天人也是如此,這就是「我」嘛!無色界天人也如此。所以無色界 的這個身、這個世界、這一層世界同他無色界天人的身,怎麼樣來的呢?上次我講到這裡請大家提起注意的,二百七十三頁,「鄔陀夷經,是此誠證,無色亦名意成 天故」。無色界,這部經說是「意成天」。就是說,意,不是我們思想意識的妄想;第六意識的空、真正空了,此空為身、此空為我,所以叫五空天,無色界的,有 人也叫五空天。

這些理我們都要曉得,為什麼要曉得呢?你說我又不研究佛學,把這些記得幹什麼?哎,你這個見不到,你修持一步一步功夫到某一 個境界,自己沒有辦法解答。你不曉得自己到了什麼程度,也不曉得自己應該怎麼樣進步,就是無智。所以剛才有位同學那寫在黑板上,《大智度論》翻譯滅盡定叫 做「滅受想定」,他剛才跑來跟我講,是不是這樣更清楚一點?我說對。《大智度論》(大乘的經典、經論)同《唯識論》,一個是般若宗、講性宗,尤其學禪的人 更注重;一個是相宗《瑜伽師地論》,這兩部論,都是真正的佛學大綱。所以我們不要寫佛學大綱,沒有資格寫,太多了。但是,他這兩部論寫了很多了。當然組織 得科學、條理、嚴謹的,還應該推《瑜伽師地論》;要讀得痛快而讀得能夠心花怒放、心安理得的是《大智度論》。兩個是同等價值、同等的功德,而兩部書性能不 同。龍樹菩薩著的《大智度論》這部書比無著菩薩著的《瑜伽師地論》還要早。換句話說,如果拿學術立場來講,《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的學術系統,《瑜伽師地 論》是彌勒菩薩的學術系統。

那麼現在我們講到意成天,所以三界天人之身也都是意成,豈止無色界而已!也都是意的熏煉,熏修自己成功。此外再 告訴大家(接近於密宗了啊,反正我是沒有什麼密不密的,我認為道是天下的公道,不是不肯跟你們說,你們真到那個程度就講),現在大概告訴你:這個身體也代 表了三界。我們由心窩子以下,差不多快到肚臍這一部分到下部是欲界,統統是欲界。由這個中宮,肚臍以上,要這樣每個人自己的四個指頭這樣併攏來,所以我們 中國話說丹田在哪裡?肚臍以下一寸三分,那麼中國的一寸三分是公尺還是英尺啊?還是漢尺?還是唐尺?你沒有辦法了。中國古代就是每個人自己左手這個指頭這 一節,算一寸三分。那麼再準確以後,四個指頭自己併攏來,這算是一寸三分。兩個尺度有大小的不同,不過你四指併攏差不多。肚臍以上八個指頭,這兩隻手,這 裡開始一直差不多到這兒——色界。由這裡(師比劃)以上是無色界。所以,修持到氣脈通(色界的氣脈很難打通哦,換句話說,頭腦的腦神經這一部分氣脈是很難 很難打通),換句話腦神經的氣脈打通了,你在禪定中隨便你站著也好、睡著也好、隨時也好,呼吸等於沒有了,那麼才談修無色界的禪定。所以這個時候至於身上 的什麼任督、奇經八脈、三脈七輪,那不在話下、不需要多談了,那自然的,也一下可以成就的,意念。

所以啊,三界天人的修持,一切等等都離不 開意念。至於其中修的方法,譬如說修到某一步禪定的功夫,有沒有可以躐等、快速的方法,很快離開了、分離了這個肉體,很快進入某一個情況,或者某一個層次 的三界、四禪、三十三天的任何一個層次(拿三十三天作標準)?不過三十三天有兩種,我們注意拿到的表。我們中國人經常講三十三天,這是欲界天的中間有一層 天,叫忉利天,就是我們這個表上的這個數字的第七位。忉利天的中心天叫三十三天,等於三十三個聯合國的區域一樣的組織。這個忉利天的中心,是這一個欲界天 的天主,在佛學裡頭嘛——釋提桓因所管轄的,欲界天的天主,就是中國人道家所講的玉皇大帝所住,忉利天的中心。這個中間有個三十三天。那麼整個的由地獄起 到三界分位,你看一直到頂還是三十三,合忉利天的中心三十三,六十六。當然忉利天中心三十三暫時不算。這個裡頭的數字又有一個秘密了,又是很妙的。所以這 個宇宙與生命的秘密都很妙的。

那麼你說三十三天這個表,我們可以作自己修持的一個測驗、一個成果,所以把天人的因果、果報都應該研究清楚 了。所以一點理不透啊,在那裡儘是靜修,沒有用啊!尤其到了頭輪、頭腦這一部分,最容易受騙的。有時氣脈差不多在這個背脊骨上來(噢,我們那個白骷髏拿下 去了,不放在這裡好,有些人看到怕的,雖然是個假的也怕),我們這個骨節到這裡這個頭輪的氣脈這個連接銜接這個中間——這是兩層,很難通過。所以身體這個 電能、氣在這裡通不過的時候,就影響了眼睛的神經變化。那麼,這個時候往往打坐啊最容易看到東西了,都是氣脈在這個地方。如果這個部分上來以後,他又看不 見了,就到了無色天了——比方啦,什麼都沒有了。在這個裡頭看到東西實際上都是生理的變化。

那麼這個東西看到了,有沒有眼通的作用呢?有時 候很相近。這個中間又是一個大問題了,這是什麼問題?也是氣脈的問題,也是生理問題,也是物質的問題了。所以到達——最可憐的,你們大家現在打坐修持啊馬 馬虎虎——真到達了頭輪氣脈通,凡是在座近視眼的朋友啊,都準備看眼科,起碼眼科的**,自己對於怎麼治療,反正這個五官的毛病統統要出,完全要出來。不 是功夫到了出毛病,是你裡頭本來有毛病,它怎麼樣一個一個交換給你排泄出來,去除了這個毛病,所以祛病延年、脫胎換骨是非常痛苦的。

還有,你們老年的朋友,不管功夫做得怎麼好,到了某一個階段,你看每一個糖尿病,內五腺出 問題,都在所難免。什麼氣脈通啊、通啊,功夫何在?這又是什麼道理呢?儘管你打坐坐得好,氣脈通了,對不對?但是在年齡的限制上,那一部分的老病,這個現 像你還是逃不過去。那麼,這個裡頭我們推開了佛法講,這個東西不能修了,可見這些東西都是騙人了,那我們上當大了!甚至上當一生都滾進去了。

但是真騙人嗎?決不騙人!可是我們看到許多的事實都擺在那裡,我們這個講實際作功夫的,你看很多修道修得好,或者是吃素吃得好的,做功夫做得好,沒有哪個不發胖的,十個總有六七個吧,都有糖尿病的,這很嚴重了!當然也活到了,可是呢,你說我們作功夫修道或者內五腺出 毛病,或者是哪裡出毛病,連這個祛病都做不到,那還能夠談延年嗎?這是拿身見來講。那麼其中道理在什麼地方?這就要參究了。那麼這叫禪那,這就是禪那,這 是話頭,話頭就是問題啊!有問題怎麼不參呢?有問題又不參,光是在那裡傻坐,這就是思惑裡頭什麼?——癡,我癡嘛。思惑裡頭的我癡嘛。癡就是笨、愚癡。一 定有個問題。

像我們學佛學道,碰到任何一個問題沒有辦法問的時候,至少佛的三藏十二部還在這裡,道家的所有《道藏》還在這裡,那種好幾天晝 夜不睡**硬要去翻吶,硬要去找,總有個道理給我找出來:「什麼道理呢?」再不然,我們這個修道是拿身來作試驗,絕對是拿自己的生命丟到實驗室裡頭來做實 驗,你就膽子大一點,我這個方法這樣做試試看,充其量下一個問題是什麼呀?死。本來要死的嘛!萬一我今天一做這個功夫這個境界死掉,死掉也是蠻好,早走遲 走一樣的。床上死同死在那個水溝裡頭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兩樣。那個爛了、臭了是一樣的,此身同我不相干啊!要有這樣的精神去研究去。所以啊,這個地方我 特別耽誤久一點。

那麼,所以有些道友們用功夫到某一個程度,你還是不管我有時間沒有時間,你跟我約時間再談。不約時間,我沒有辦法有空來找你的,也沒有分身,「分身千百億」還沒有到,還沒有入了滅盡定呢!哈!入了滅盡定又看不見了。

現 在我們再來,把原文耽誤得很久了。現在《成唯識論》開始有個麻煩的事。關於觀待道理,邏輯思想方面多一點。但是觀待道理雖然多一點,我們要注意啊,你們聽 起來很痛苦、很吃力,因為這兩次覺得好聽,**都有點功夫啊,有些青年朋友是有點興趣啊,是好奇的心理。真談到觀待道理、邏輯方面,但是同實際修持功夫有 絕對關係的,你聽得就痛苦了,你們可以試試看。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講二百七十六頁,第五行開始了,繼續上文。

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恆具轉。

所 以我們拿八識來講,一個心,就是八識心王,我們心的作用分成八個識。前面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第六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所以他說一切有 情、一切眾生,「心與末那,二恆具轉。」當我們心念一起作用(這個心就是心王,就是心的功能),同末那第七識,第七識普通叫做「我執」。第七識的「我執」 剛才有位道友問起的,三界九地見思惑裡頭的思惑裡頭這四個,末那識「四惑八大相應起」,我們《八識規矩頌》都講過了,「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 依」。哪四惑?就是這個我貪、我慢、我瞋、我癡,末那識與這四樣,這四樣只要末那識一動,有生命來就有「我」,任何一個眾生一有生命,所以「俱生」,同生 命同時存在,就有我相、我執來了,這個我執裡頭就有「四惑」。「四惑」就是這個表上有的:我貪、我瞋、我慢、我癡。這個我相裡頭貪、嗔、癡、慢四樣牢固得 很,這是末那識。所以「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恆具轉。」這兩個東西彼此隨時隨地、沒有剎那之間脫離關係,「恆」,常常的,同時轉的。心念一動,我相就 來、我執就來。所以說你打坐我覺得空了,空了——你注意!你說我空了。這兩天坐得很好,很有進步,真空了!「你空了嗎?」「是啊,我空了!」這個觀念你聽 聽看,「我」還在,所以無我做不到。說你怎麼樣?我空了嘛!——「我」還在。就是那個空的境界就是「我」,這個「我相」;那個境界裡頭是我貪那個境界—— 我癡在。所以啊,「心與末那,二恆具轉」,同時來。

「若起第六」呢,「則三俱轉」。 最厲害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一動啊,八識、七識、前五識(轉不轉是另外的問題),所以啊第六意識動,七、八(識)一定跟著動。所以我們覺得我們思想,譬如 我們睡著了,或者打坐時候覺得沒有思想——在思想,意識沒有停嘛。這個意識既然在思想,「我」的作用在,第八阿賴耶識能藏、執藏、所藏的作用都還在。所 以:

若起第六,則三俱轉。余隨緣合,起一至五,則四俱轉,乃至八俱。

所以「余隨緣 合」,前五識:眼識、耳識……那不一定,看因緣,眼睛要九個緣才看到東西,我們大家帶那個《八識規矩頌》就知道。眼睛必須要有距離、有空間、有光、有眼 睛,三個緣,其他等等這幾個配合,九個緣看東西。耳朵只要八個因素聽聲音、八緣,耳朵不要光,只要空就聽得見。鼻子、嘴巴、舌頭只要七個因素,所以「九緣 八七好相鄰」,《八識規矩頌》你們不是有些同學都背來了嗎?所以啊,前面五個識,其他的,是因緣湊合起作用。「一至五,則四俱轉」,或者一緣動,眼睛只看 東西耳朵不想聽,一緣動。或者四個五個一起動,「一至五,則四俱轉。」一個動,有時候四個不動——有的;有時一個動,四個跟著動,就是五識都來了。甚至有 些事情,我們看書或者看一個東西,或者看一個可愛的股票、黃金的股票市場,看數字報的,今天什麼價、什麼價,「兩塊、兩塊!三塊、三塊!要不要?要不 要?」那個時候八識俱轉!眼睛要看著數字,耳朵要聽著聲音,心裡緊張啊!不曉得***,一身緊張,肚子也不餓了,阿賴耶識都在轉,所以啊「乃至八俱」。有 時候要聽一個音樂,那個音樂家聽音樂聽醉了,發瘋了一樣,人家打他一下都不知道;由這一個帶到八識俱轉。

是謂略說,識俱轉義。」八識心意識統統在轉,轉就是動,動相的這個道理。

好了,這一段作個交代。你看到都是邏輯的論辯,但是你把所謂見思惑,見地到了、這個理搞透了,用起功來就快了、修持就快了,就怕你理不透,就落我癡了。

若一有情,多識俱轉。如何說彼是一有情?」 這是個問題,有人提一個問題。有情就是眾生了,有生命。他說假使一個人、一個眾生,剛才聽你說的,都是眼耳鼻舌身意,乃至七識八識都可以同時起作用;轉, 就是轉動、起作用。他用「轉」字用得很好,轉就是輪迴,我們的思想就在那裡動。轉快了的時候,所以思想用得很快的時候,自己反是覺得沒有思想。所以有時候 思想用到極度,腦筋崩潰了,好像自己沒有思想,實際上他在思想。一個血壓高、腦筋快崩潰了,你說他——無記:沒有思想嘛,那就是意識正在無記狀態中;是在 思想,不是沒有思想,自己檢查不出來。如果檢查出來的人,悟道了。所以修行的功夫,一句話:統統在反省自己。

所以呀,他說,這個「轉」字用 得好,一切有情都是……那麼怎麼樣可以說是一個眾生呢?因為這一個眾生,譬如我們每一個人是一個眾生,你看:眼睛在看、耳朵在聽,作用很多啊,他裡頭這個 六根、八識都在轉,怎麼樣可以說理論上你叫他這是一個人?怎麼可以算一個單元呢?也可以那麼講。

他的答覆:「若立有情,依識多少。汝無心位,應非有情。」他說你觀念搞錯了。一切眾生,所謂眾生啊,就是這個人。如果你根據這個人心理內在識,分成八個(乃至印度各家還 分成十一個、十二個呢)心理狀態。你照現在人照心理狀態的分析,豈止一個人裡頭這個心理變化有——現在當然還沒有那麼多,足有幾百種吧,百多種有了。現在 心理學還沒有那麼高明。那照這樣分析下去,他說那就難講了。那他說我問你,一個人修到無心位,不管是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這種到了無心位的時候,那麼 既然無心啊,意識都不動了,那就不應該算是人嘍,不應該叫眾生嘍!所以這個邏輯不通嘛。他說你問的問題觀念不合邏輯,不合因明的道理。「又」,詳細地又答 他:

又他分心,現在前位,如何可說自分有情。然立有情,依命根數或異熟識,俱不違理。」你看玄奘法師 《成唯識論》比翻的《瑜伽師地論》還難念,呵,但是他是盡了最大的能力,人家翻得真老實!這個不是翻譯,而且有些都是他的著作,所以熊十力他們學他的文 章,叫一般大學生看熊十力《新唯識論》,那不是叫我的媽,要叫我的外婆!看這個書已經叫外太公都看不懂了,別說叫媽來不及!

他說怎麼講呢? 「又」,第二、再說,答覆你。「他分心,現在前位」,唯識所講的:相分、見分;自分、他分,我的一分、他的一分。譬如我們今天樓上的大家,我們的有一個根 本的生命所有人同體的;不單我們,一個螞蟻、一個狗、一切眾生,同一個真如本性來的。等於大海水是一個,大海水起了浪,浪是海水起來,浪上又起了小波,小 波上面又起了個浪花,浪花上起了泡沫——我們根根還是一個大海水,一切眾生同體之悲。所以大菩薩證到這個,看你同我、看一切眾生就是我自己——同體嘛;等 於這個電一樣,電燈分好多盞,電能電源只是一個。我們擴音器也是用電,同電燈的電這個電源是一個,作用不同,所以眾生同體的。那麼既然起了作用以後,我現 在是我,你們諸位是你,他是他,這個我是「自分」——每個人自己這一分,「他分」——你這一分。阿彌陀佛有他的「他分」,觀音菩薩有他的「他分」。所以我 們念佛、念觀音,心到極點了,自他跟他合一了,所以要至誠念佛,自分、他分合一了。等於水波浪不起,又歸到那個本體的平靜裡頭去了,那這個功力就大了,所 以叫感應、感應,是自分、他分互相這個電流交叉了。

所以他說,「他分心,現在前位。」假使我現在想一個朋友,或者我想我的媽媽,我這裡(尤 其是父子之間、父母之間)往往很特殊有感應。我今天早晨在這裡想媽媽,我媽媽在那邊她就有感應,這是很怪的。就是媽媽在想我,我也有感應,覺得這兩天我很 不舒服,所以有幾天我告訴朋友:「我很不舒服,大概我母親這兩天不舒服。」[錄音中斷]

他說那麼講起來,自他都同體的,為什麼還有個自我的 表現呢?自我、眾生,我只是個單位。「然立有情」,那麼所謂叫有情眾生是什麼一個標準呢?「依命根數。」現在告訴我們,命根,命根分兩種,研究佛學要注意 了。一個生命存在的命根,活到多少歲數這是命根,暖壽識有一定的,業報不同,命根的長短不同;一個戒律上的命根,男女生殖器是命根。所以看命根佛學不同, 以戒律的命根的講法你不要作唯識的看了,那是生理上的命根;這是壽命的命根。所以一個眾生「依命根數」,命根的壽數,那麼所以叫一個眾生。我們今天還活 著,這個壽命還在:暖壽識,生命的活力——暖;壽命;心意識,三位一體的。所以身體毀壞、冷卻到哪一部分,冷掉了、死亡冷到哪一部分,識就消滅在哪一部 分,但是阿賴耶識是最後走的。所以「立有情」,所以講一切眾生,「依命根數」,依這個數字建立,就是活一百歲的,這一百歲的眾生。

「或 (者)異熟識」,異熟我們講過的,所以你看其他的經典上翻譯的:中陰身或者是果報報身。只有這個法相宗玄奘法師翻的啊,他小心得很,他不是隨便翻,不叫報 身,叫異熟。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報身哦,大家現在都是報身。佛是佛的那個報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菩薩是菩薩的報身,相好莊嚴,都是功德來的。人的一生活 著,壽命的長短或者身體的衰弱多病,一切都是受報而來的,所以這一個肉體就是報身,我們的也是報身。諸佛菩薩成就的是「應化身」,為了教化眾生而來的,自 己願力來的。我們的報身是業力來的,胖的、瘦的、長的、短的,長的漂亮不漂亮的、多病不多病的、五官俱全不俱全的,乃至生理健康,都是業報的關係。

那 麼這個業報怎麼來的?異熟。果報包括無數的時間、無數的空間。所以再三向大家提,學佛的人這兩首偈子一定要注意:「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學佛的人第一個先要瞭解這個。這個已經寫了好幾次了,不要寫了吧?黑板上還要不要(寫)?如果每一次靠紙來記,很麻煩哦!再念一道:「縱使 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修持都是從第六意識,清淨意根、斷意根的結使, 這是基礎。好,所以說他說眾生來講,或者依業報的異熟識,異熟識就是一個。「俱不違理。」[斷錄]

……你有什麼問題呢?不需要問。就是這個意思。

彼俱恆時,唯有一故。一身唯一,等無間緣。」 好了,問題答到這裡,也有人鑽出問題來了。所以啊,學唯識的人非常講邏輯的,也非常科學,一個一個問題,雞蛋裡頭挑骨頭,必須要把這些問題挑完了,下面再 有別的東西。這又是作功夫的。「彼俱恆時,唯有一故」,他說好了,那麼所謂命根,一個眾生一個單元啦,一個生命的單元,隨時隨地,只有一識,異熟識的眾 生。譬如我們死了,完全昏過去了、悶絕位,真的死亡了——悶絕位;悶絕位過了以後,覺得醒轉來了,我們普通叫靈魂嘍,就是中陰身;中陰身是異識,中陰身就 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當然他也感覺到有身體,也看得到。中陰身自然同一切得了五通的人一樣,山河牆壁都沒有阻礙的。中陰身任何牆壁像這種也沒有高矮隨時可 以來,算不定我們旁邊站的都是,這沒有什麼稀奇——但是這裡來不了。

中陰身什麼地方可以去?兩個地方不能去,一個菩提道場不能進入,一進入 成道了嘛,他成佛了,中陰身也可以;一個是不能入產門,一入產門投胎了,就轉生了,不叫做中陰身了。所以中陰身連產房都不能進的,一進到那裡譬如一股吸力 一樣,他就入胎了。所以中陰身只有一識,「一身唯一」,中陰身只有一個。噢,他說中陰身這個識只有一個,「一身唯一」,那麼好了,一個身體上,整個講起來 八個識只有一個識——阿賴耶識,怎麼樣叫等無間緣呢?

如何俱時,有多識轉。」他說,那麼,一身為什麼有「等無間緣」?這學唯識要知道了。我們講因緣會遇,就是邏輯問題,你不要好像同我們作功夫沒有關係啊!修道作功夫這些都要搞清楚哦。好了,我們現在先解釋因緣。因緣,先講生命的來源。

第 一個,我們本身的因緣——親因緣,我們自己帶來的,多生,也是「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親因緣。這個親的因緣是哪裡來的呢?過去生的所作所為,「種 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我們這一生的行為,變成他生來世(不管做人、做牛、做馬),個性不同,遭遇不同,這個業識的種子帶來的不同,「種子生現行, 現行生種子」,變成未來的種子,這是親因緣,本身帶來的。

那麼父母的後天的遺傳,社會時代的環境、歷史時代的環境、家庭的教育,這些是「增 上緣」。所以一娘、一個母親生九個兒子、十二個兒子、三個兒子,「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一個個性都不一樣。也許哥哥很仁慈、兄弟很暴力、或者妹妹 很壞,那不一定,他自己帶來的種子不同。再加上父母遺傳,懷孕的時候或者喝過酒以後,或者她是陰天懷孕的、她是晴天懷孕的,她是上半個月懷孕的、她是下半 個月懷孕的,乃至於上半夜、下半夜,中間微細分析起來太多了!在一個房子裡頭住著,前一個房間懷這個孩子、後一個房間懷這個孩子,向東懷孕、向西懷孕,都 有問題,這是增上緣不同,因緣會遇不同。

增上緣以後,生下來以後我們受後天的教育受了以後——所緣緣。由這些因緣,我們有了生命以後又造 業,善業、惡業、無記業,不管你怎麼樣造了,這個所緣緣,因為我們覺得自己很聰明,尤其讀書……所以昨天下午我們這幾個人一起吃飯講,講到我們陳教授,有 感慨了,說:唉,時代教育普及了,究竟有好處、有壞處?是個問題!我說我的結論告訴你:沒有好處,只有壞處!當然長的道理很多了,短的結論——我們正在吃 飯,我說譬如我們這幾個人,就是因為受教育之害,如果不讀書,不懂事,做個愚蠢的人不是蠻舒服的!(一笑)只是那麼講法啊,這就是所緣之緣。一個連鎖關 系、一個連鎖關係。等於說,知識越多、煩惱越深、痛苦越大,所緣之緣不同。那麼這些業果呢?連鎖起來,又變成來生的種子,「等」,等就是平等,也可以「等 流」,像一個水一樣流過來是平等的,只要有坑就一起流過去,它不分,只要可以有下流的地方這個水是一定流——等流,平等地流過去。這個生命之流就是一股流 水一樣,平等地流。「等無間」,永遠沒有間斷過,就是輪迴在轉,所以俱轉——等無間斷的緣。

只有因緣是親因緣,本身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後面三個是疏因緣。增上緣等等變成親因緣——種子生現行的疏因緣。這個我們要注意的。

現 在,因緣不只講生命的道理,乃至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因緣具備。我們現在這四緣的道理聽懂了,任何做一件事情,都要四緣具備。譬如我們拿現有的世間法 來講,你要做生意:資本,你要本身資本這是你的親因緣;我有了本錢,還要找個地點,做工廠或者做店面,租給你或者買來——增上緣。還要人來入股,或者還請 到好的幹部、好夥計,幫你忙的好的職員,這是增上緣。然後啊,拿這個資本去買貨啊,或者開工廠啊——所緣之緣。把賺來的錢又投資進去,投資進去又更發展, 發展、投資,投資、發展——所緣緣。搞了半天最後還是垮了台或者賺了錢——等無間緣。最後發了財的人以後啊,最後死的時候還是兩手空空走掉了,走掉了以後 給子孫,子孫再敗了,敗了後子孫又去賺錢——等無間緣。世間就是那麼流動。所以是等流,沒有間歇。

好,他現在問:這個一身唯一個等無間緣,只有一樣,四緣裡頭一種,等無間緣是促成你輪迴,就是果報,生命的三生因果。

「如何俱時有多識轉」呢?同一個時間,怎麼樣有八識在等無間裡頭一起轉動?他等於說,你問得很有趣。「既許此一引多心所,寧不許此能引多心?又誰定言此緣唯一。說多識俱者,許此緣多故。」 他說你既然瞭解了,我們這個心識的作用,任何一點一動,譬如眼睛一動,看到東西,「引多心所」:「哎呀,這個人好看、這個畫好看,打聽一下多少價錢。」耳 識什麼都來,還要自己又在看、分別,「由一引多」。所以你們看禪宗的,你們大家因為研究禪宗啊,不懂教理,都同文學境界迷去了。我經常告訴你們林酒仙悟道 那個歌,喝酒的那一首詩,作得非常好,他說「一點動隨萬變,江村煙雨濛濛」,「一引多心所」,或者一念一動——「一點動隨萬變」,一點動,萬象都變了,所 以「江村煙雨濛濛」。一念一動,無明起來了,到處都看不清楚了。「許此一引多心所」,一可以引出多種心所,「一引多心所」,心理的心態,譬如貪嗔癡慢疑, 這是心所。「寧不許此,能引多心」嗎?他說這個理由,邏輯是一樣的,所以一心可以引起多識同時俱轉。他說,再告訴你,誰又說、一定講這個緣只有合於一、只 有一緣呢?為什麼等無間緣一動,「說(於)多識」眼耳鼻舌身意一起同時轉呢?

又,欲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寧不頓取。」 他說,再告訴你,我們要在這個地方體會:我們在同一個時間,眼睛需要看、耳朵也需要聽,尤其一個人忙的時候,眼睛要看、耳朵要聽,等於剛學開汽車的時候, 眼睛要看著,身體還要感覺,腳還要踩油門,這裡手還要拿方向盤轉來轉去的,在這個時候,「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各種境界、外境界現前。你眼耳鼻舌身 意一起都會來接受,同時頓現。因為這個時候,「諸根」,生理的意識眼耳鼻舌身功能;「」,同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內外相合,他的心理的作用、意識力量,「力齊」同心協力的現象一樣。他說是這個道理。

你 看我們聽了這些好無聊,在論辯來、論辯去,聽得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啊,為什麼法相學在中國始終吃不開?我們的民族喜歡文學,不大喜歡邏輯科學思辨。一碰 到科學思辨,我們民族性不大喜歡,因為我們是「差不多先生」,「大概這樣,差不多啦!就是那個樣子啦!」「醬油跟醋倆差不多啦!」醬油裡頭倒一點點,多滴 一點點去,「酸,太酸了!」「差不多啦,可以吃就行了!」

科學精神不能差不多,不可以差不多。真正的佛法是個科學精神,不可以差不多。所以呀,法相學就是不可以「差不多」,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多;你「差不多」不能連起來用,這是學科學的頭腦。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多,不多就是少,他會那麼跟你倆論辯下去的。

所以唯識學,如果真到了西方人研究——但是也困難,他基本文化不相信唯心,這個問題在這裡。那麼現在我們瞭解了,順便給你們報告這個東西方文化思想的差異的問題。

現在我們說,當我們對著一境,多識同時俱轉,對不對?這個大家理論上承認。我請問大家,這裡靜坐做功夫好的人很多,當我們在靜坐的時候、你覺得空靈的時候,是不是多識一時俱轉呢?江尼彬你說對不對?怎麼樣說法?(同學答話。)哦,對!我剛才講錯了,「寧不頓取」,這裡不是「轉」——(是)取證。當你進入到……很好的。「寧不頓取」,頓取的,多識頓 取。第六意識真到清明,真到了禪定境界;禪定,千萬不要搞錯了,以為什麼也不知道,除了無想定以外,那你就不是定了,統統不是,那是昏沉。真的禪定是非常 清明的,清明到極點。所以真得定了的時候,所以告訴你,「聞蟻斗如雷鳴」,螞蟻打架你聽到如打雷一樣大的聲音,任何一個灰塵落地幾乎都知道。心境的清明, 所以照見一切,照天照地,更清楚。說我入定了不知道,你那個不曉得叫無記定、昏沉定啊!當然不是無想定,更不是滅盡定。這千萬注意啊!所以,這個還不是定 的境界。

我們在心境清明上的時候啊,「諸識」六根可以頓用。[此時引磬響]所以大家心思在忙亂的時候啊,你當時只能夠思想,不能看東西了。 當你想一個問題想專心了,東西過來都看不見了,跟你講話聽不見了,這是意識阻礙住了,尤其是意識;這個意識心亂的時候、煩惱的時候,什麼都擋住了。所以真 到清明的時候,可以頓時俱轉。因此得定了的時候,此心可以多用,一念之間可以多用。所以小說《三國演義》上寫,那個人還不是作功夫哦,跟諸葛亮一樣的—— 龐統,在做官的時候,同一個時間叫所有的犯人一起報告(問案),手裡還拿著批公文,個把兩個時辰,不過三四個鐘頭,把幾百件案子統統又批好又判決好,統統 都沒有錯。那個頭腦是不得了!沒有什麼——寧靜,寧靜到了就可以這樣,可以頓取。因為「諸根境等,和合力齊」故。所以這個地方如此體會。我們今天到時間, 只好到這裡。

二百七十七頁還沒有完,現在有同學提問題。上次講到一個人真正證入禪定的境界,第六意識清淨的現量,六根的互用更清明,不是在 昏迷昏沉的狀態。那麼有一位同學提出來問:一個人進入禪定以後,對於外來的一切音聲,比平常更清楚若干倍,甚至不以數量計數、很清楚,是不是每一個禪定境 界都是這樣?

這個問題很重要。不是每一個禪定境界都是這樣的。所謂經典上說「無量百千三昧」,每個境界不同。比如進入無想定,那麼外界一切 關閉了,可以使它關閉,六根六識同外界都可以不接觸了。譬如進入大休息定,也是一切外界同內境是毫不相干。例如把清明意識配合我們根塵的任何一種境界,例 如說,我們有意的修光明定,那麼在光明的感受就增強。例如我們假使修觀音法門「音聲定」,第六意識在清明的境界上,音聲的感受那聽得很遙遠,但是不能著 境、著相,一切著境、著相就進入魔境。不著境、不著相,那就是很自然的。所以呀,上次所講的只是舉一個例子,不能說全體的例子都是這樣。現在這個問題我們 答覆了。

繼續《成唯識論》上次問題沒有完的原文,二七七頁的第四行,上次的問題沒有答覆完。「又欲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寧不頓取。諸根境等,和合力齊。識前後生,不應理故」。這是答覆問題的。

就 是說我們心意識的作用,譬如這個意識同前五識,「一時取多境」,同一個時間眼睛在看、耳朵在聽,身體譬如還在發冷,或者是發熱,感受、身體的感受等等,都 是同時來的,當然可以。就是說,第六意識「一時取多境,多境現前」是可以的。所以上次我們提到,一個人在絕對的冷靜、意識清明之下,一心可以多用,六根清 淨。所以這個是修定、寧靜的功夫與不修定的差別。譬如我們有時候,當我們普通一個人,你要去看一個東西、注意一個東西,第六意識譬如配合眼睛看電視、又在 聽聲音,旁邊再有第二個、第三者給你講話,你或者是聽不見,或者是很厭煩。如果是一個第六意識非常寧定有修養的,不一樣了,電視也看到、聲音也聽到,其他 人的講話同時一時具覺、都顯現,所以在一剎那間、同一個時間可以做很多件事,所以經上佛也講:「六根並用」,同一個時間都可以用。但是意識還是一個。為什 麼能夠做到這樣呢?因為定的功夫、定的修養。譬如一個明鏡擦亮了,假使一個大鏡子擦亮了,拿來一照,我們全堂人所有的影像都在內,一時之間頓取,不是漸 取,不是一個一個來的——頓取。

如果沒有正定的修養,所以啊,我們普通就很呆板、很死了。譬如普通人看書,假使在看一個公文、看一個重要的 書、看一封信,旁邊人講話、做事都不知道。所以也有人可以,天然的修養高的,那麼同時在看一個重要的書看什麼,再有人同時講話,嘴裡還可以答覆他,事情處 理得清清楚楚,並沒有亂搞,這都是寧定、意識清明的道理。所以他說,「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寧不頓取」。「寧」字,在古文的用法,就是說人家問問題的 人認為「識」、一個識只能一個用處——他說不是這樣的,可以多用途的,我們心境的現狀就有那麼偉大。凡夫境界沒有經過寧靜、禪定的修養,做不到而已。所以 說「寧不頓取」,「寧」就是「哪裡」,哪裡可以說同時之間可以接觸到外境?為什麼能夠如此呢?「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意的根在哪裡?意的根古人說 在心,實際上意的心,古人把心腦連起來就是腦,連腦。所以說「諸根、境」,同外境,根是六根,境是外境、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等,和合力齊」,同一個 時間。

譬如說我們大家現在坐在這裡,自己要體驗,不要光講學理的思想,對自己聽了、研究了佛經沒有用處,何必去研究佛學呢!我們學佛學是為 了自己,嚴重地為了自己,求證、了道,自度而後度他。所以現場就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比如我們大家現在手裡拿一本書看,這是意識配合眼睛在看書;同時意識又 配合了耳識在聽我講;同時左右旁邊的人坐在這裡大概都知道,光線亮不亮、感受空氣好不好,六根並用,意識還是一個。可是大家我們在這個時候、在這個場合、 在這個樓上,因為在研究一個佛學、聽一個佛學,雖然不是最高的禪定,心境自然比平常寧定,所以你就可以體會到。因此曉得有人讀書不是那麼辛苦。古人說某某 人讀書是一目十行,一個眼睛一下來,不是一個字一個字來,這一行統統來了都讀完了,這一行一翻就過去了看完了。道理是什麼?不是他眼睛厲害——心境的寧 定,意識的清定。所以這個時候,他說「諸根境等和合」,像我們現在一樣坐在這裡,身體有感覺,又看到書,又在聽到,根境和合、同心協力,講它的作用同心協 力,所以心境很專一,聽得很清楚。所以專一並不是把自己捆綁在某一個小點上。擴而大之呢,所以真得定的人,神而通之,所謂真正神通不是那麼怪眉怪眼的。真 正神通所謂天眼通並不是一般人說的眼睛那麼翻上去看、有些是瞇起看——沒有這回事。真正的天眼通很自然,普通人的眼睛一樣,他的視力擴大得等於雷達一樣, 就照見了、就透視了,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定的修持。

所以,「識前後生,不應理故」。他說,一般錯誤的觀念,認為眼睛看到了、眼識看到了前面的東西,眼識通知了意識,意識說:「哦,這是一幅畫。」這個中間有生滅次序的——他說不是道理。識、六識起用的時候同時俱生,是頓起,不是漸起。這是一個答覆,一個理由。

現在又是一個理由:「又,心所性,雖無差別,而類別者。」 他說再一個問題答覆你,第一次問的問題。我們心所性,注意這四個字,研究佛學、研究唯識的佛學,非常仔細,它是個科學,不要隨便讀過去,什麼「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很容易讀過去,這不可以的。我們瞭解,自己的心王是「能」;我們的所有思想,一切的作用、六根作用、起來的思想、情感、情緒等等,就是「心 所」。一個能,一個所。譬如電是能;電燈、電話、電視、擴音器是電能所發出來工具不同的「用」,這許多不同的用叫做心「所」。譬如我們意識心指揮了眼睛可 以去看,指揮耳朵可以去聽;聽、看、感受等等,這是我們心「所」的作用。能夠聽、能夠看、能夠感覺,那是心的「能」。能、所要分開。

所以這 個文字告訴你,玄奘法師綜合了這個文字,「又」,又一個問題,答覆你這個問題:「心所性」——這個性就不是明心見性本體的性——(指)每一個不同的性質。 所以我們講,千多年來,尤其是最近一個世紀以來,講唯識很多好笑的地方,搞錯了的。這個三無性,因為抓住一個無自性、三無性這個名詞,所以你們禪宗啊、什 麼宗啊講明心見性根本是外道——哎,法相經典上講「三無性」嘛!都是這個「性」字。所以這個也可以說對我們中文不瞭解。中國佛經上有一個困難,是蠻困難 的,常常看到「心」字、「性」字。詞彙不夠用,都拿一個字借用,懂了中國古文學就曉得都是假借的方法。妄想的思想的這個心,妄心我們也可以用這個「心」字 代表。所以心所也可以用「心」字代表,心的能也可以用「心」代表。所以你看唯識常常是:「心心」,兩個心字,你就要注意了,上一個「心」是講心的能,下一 個「心」是講心所。所以諸法無自性,是一切法、一切有為法、心法等等,他自己本身唸唸空、沒有永恆的存在,所以他自己的性質是不存在的。譬如這個茶杯,它 是化合、化學的物品做攏來,經過一百年或者十年,它是沒有,本來是空的,人為把它做攏來,因緣湊合。將來毀掉,這個東西變成灰塵,還是回到空,茶杯無它的 自性。這是講無自性,一切現象界「諸法無自性」。那麼,這些茶杯都是因緣湊合,它的根本那個能是什麼東西?那個能沒得名稱,叫它「如來」也可以,「真如」 也可以,「阿賴耶」也可以。所以諸法無自性,那句話是講有為法沒有自性的存在、不能永恆地存在,它並不是說明心見性那個「性」字無自性——講錯了。因此 啊,一般搞唯識的人,通這個有,不通空宗、性宗、不通般若啊,又錯了,錯得一塌糊塗!那真是叫做罪過無邊啊!為什麼?所以現在人,我經常勸一般同學們,懂 了一點佛學,不要輕易寫文章啊!現在的見解寫下去,一錯了,害人那比殺人都厲害,叫做殺人的慧命(智慧的壽命),耽誤了後人的見解,就是殺人慧命,比現在 殺了別人、害了別人還嚴重。所以不要愛發表慾、不要愛出風頭。我常常說,我要寫文章啊,賣小說啊亂七八糟地寫,那我一個月,光寫文章我可以稿費拿到十幾 萬!因為我自己認為文章亂七八糟舊的新的我都會寫,黃色、綠色、紅色什麼色都會寫。但是你看我不輕易寫一點文章,除了佛學以外我很少寫。乃至別人讓我寫壽 序,我不會給人家寫,寫個序文我都不寫。你說人家作壽你寫啥?好還是壞呢?所以我能說他「你這個人很壞」嗎?不能。這個人絕對好嗎?不能說假話。所以我寧 肯送禮送得很重,你讓我寫「壽序」我不會幹的。對文字的負責,不能殺掉人家的慧命。尤其一般喜歡玩筆桿的朋友要特別注意呀!一篇文章一下去不得了啊!你的 錯誤,千千萬萬人跟著你錯誤了。所以馬克思一個東西的錯誤,共產主義、唯物思想,你看,這個幾十年、百把年,全世界死了多少人!這個風潮還沒有過去。文人 筆下寫一寸,軍人、武人就把命都送掉了千千萬萬,你不要看文人「百無一用是書生」哦!所以啊,有許多寫佛學的文章,不要亂搞啊!小心啊!這是因果很大的! 好,現在我們回來。

「又心所性,雖無差別,而類別者。」這怎麼講呢?我們心理的現狀發出來作用。譬如說,我們念佛,什麼佛、什麼佛,這是好 事;可是我們同時也可以罵人:你這個混帳!好討厭啊!我在念佛,你來打擾!這個傢伙,這個真可惡啊!一邊還在「阿彌陀佛」,心裡在念;一邊還在罵「可惡 啊!」這兩個作用,乃至於三個作用,都是心所——心態、心理現狀。這個沒有差別,都是心起了作用。「而類別者」,可是「類」、有分類,「阿彌陀佛、阿彌陀 佛、藥師佛、不空佛、南方寶生佛、東方藥師佛……」我們儘管念,一邊罵「好討厭啊,位置也不給我擺好!」心裡在怨恨——同時這個心理當中。心所是一樣的, 有類別,一時善、一時惡,有類別,所謂分類的差別。

許多俱生,寧不許心,異類俱起。」他說這個問題你們不要懷疑的,因為上面的問題我們前幾天講了。提出問題的人。現在這個問題一路答下去。

「許 多俱生」,「許」就是等於現在的白話「你已經承認」。這個心啊,可以一時、剎那時間,多種心理一時起用,這是你承認的,我們也瞭解了。「許多俱生」,同時 生起。「寧不許心,異類俱起」啊?那麼你難道就不瞭解自己這個心理狀況,這「異類俱起」,一邊「心」善、惡、無記,乃至各種心理同時可以起用,對不對?我 們凡夫也做得到。譬如我們到人家那裡去應酬,或者人家結婚,或者到一個會場開會的地方,或者什麼典禮開會,你忽然一來了以後,大家都:「哎!你好!我 好!」其實心裡一點都不好,心裡還在埋怨,很不願意來開會,只好拉來開會。然後看到這個人說:「噢!你也來了!好久不見哦!你好你好!」心裡想:「這個家 伙走開遠一點最好,我不想跟他兩個來往。」對不對?有沒有這個心理?「寧不異類俱起」,心的作用,不同的種類,厭惡同愛好。譬如我們去買一個東西,看到這 一盆花,想買,哎呀很好看哪!多少錢?十塊錢。心裡想:好貴!——一邊好這個花,認為好;一邊又討厭這個錢拿出來心痛。異類心理同時起。所以要我們認清楚 心理的現狀是如此。

你說這些道理懂了,同我們修持有什麼關係?絕對的關係。所以學佛修道,從作人很平凡的心理開始,千萬不要作稀奇。你能夠 把此心,染污兩種:一個是黑的、一個是白的,拿兩個符號作標記。壞的心理,所謂修行、修行,慢慢同時俱起,把這個壞的心理,黑的洗淨了,變成純白了,沒有 不成功的。這是心理狀況。所以呀,他跟我們講的普通的心理狀況,我們懂進去了,是「異類俱起」,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我們在座許多 人學佛打坐的,最大不要走入一個錯誤的路,以為坐起來入定什麼都不知道。可是我現在這兩天反是不對呀,精神特別好,越坐嘛……坐是坐得住,哎喲可是什麼事 情越清楚。——並不壞啊!是這樣啊!那是因為你生理在靜態以後,慢慢生理氣機變好了,健康起來,健康起來這個過程當中精神就是六根特別旺、強健。六根強健 加上你這個意識因為經過念佛或者靜坐的訓練修持,更清明了,所以啊,反是變得多了。變得多了以後你把這個理一通啊,這個鏡子一樣擦亮了,它能夠一時之間都 照見別的東西,你不管嘛!你鏡子擺在那裡照,而不起作用,不迎不拒;念頭來,我也不歡迎;念頭跑掉,我也不追尋。慢慢就進入一個好的境界了。可是因為你這 些理不明白,不曉得這個心異類可以俱起的,所以你在清明境界裡精神好了反是討厭了,這怎麼辦?因為你下意識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入定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就犯 這個錯誤。所以教理不通,佛所教我們的修持的道理不通,三大阿僧祇劫、你再加三倍也不能成佛,白修了!所以要特別注意教理!好,剛才講,對於心理狀況到某 一種是不迎不拒。

」,又一個問題,最後他講,「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識俱轉。」 他說這個道理啊,結論告訴你,我們心境的心識、心意識應用狀態,佛經常拿海水、拿波浪來比。譬如海水,譬如我們看一池水、很清明的時候,外境界風一動,水 上就起波浪了。「依一起多」,波浪起了多少啊,一層一層的浪,再加上海水的話,一層一層浪,大的叫做「浪」,浪的上面又是小浪,那叫做「波」,波跟浪不 同。海水起浪,浪上面小浪又是波,波上面還有泡沫,泡沫上面還起水花呢!同一個時間,一個風一來,或者海水一動、這麼一打,你看,波、浪、泡沫、水花,同 時俱起。但是同海水有沒有妨礙?我們都曉得,現在人學科學應該都瞭解,不管波浪滔天有多大,深海底層海水動還沒有動過的,還是清靜的,還是非常寧靜的,同 我們心境一樣。所以我們的心境起作用,意識前六識波一起來就有波浪。那麼,這個波浪什麼變化的?依心而來。所以我們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識的意,不過 是心境上起的波浪而已。所以說,「又,如浪像」,「像」是什麼呢?剛才講過,一個鏡子裡頭的像,一個鏡子擺在這裡頭,一個人來照,鏡子裡一個人;這個鏡子 很大,如果有一萬個人來照,它同時之間一萬個人都站在裡頭;但是始終是一個鏡子。所以波浪滔天始終是水的作用,都是心所變相。所以我們自己不要被自己心念 的變相騙住了。

譬如大家學打坐,哎喲我又聽到聲音了,我又看到什麼,那是心的變相,根本不要理。有些人不知道這個理,「哎呀真的啊,有個聲 音叫我名字啊,嚇死了!那是魔啊!」我說那是你魔你自己嘛,你愛魔你就去魔去了嘛!知道了,一笑。常常說,你懂了佛學,「噢,在裡頭有鬼呀!有什 麼……!」我說我一生啊就是要去求證這個鬼,常常到黑夜地方一看,一進來突然一進,「哎喲!那裡是有個鬼一樣。」我立刻一分鐘一秒鐘不停留,一定過去要抓 他!到那裡什麼都沒有,哦原來是個紙盒子啊!這是識變,就是這個識變、心浪的變化。所以你不要被自己心境的現象騙了。你要抓自己心的根本;你不要把浪當成 水,你要認整個的大海水;浪花是它的現象而已。像鏡子的相,是它的相,你管鏡子不要管相,你就能夠照見一切了。所以《心經》上告訴你「照見五蘊皆空」,要 「照」。你不用照的功夫,就糟了,五蘊就不空。(第14集終,妙音緣錄入,雨辰首校。玉樹臨風2011-05-12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