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十二)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唯說不還三乘無學及諸菩薩得此定故。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皆得後起。有義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余 伏或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變異受俱煩惱種子障定強故。彼隨所應生上五地皆得後起。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後不斷退生上地者。豈生上已卻斷下惑。斷亦無失。如 生上者斷下末那得生惑故。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惱。但由惑種潤上地生。雖所伏惑有退不退。而無伏下生上地義。故無生上卻斷下失。若諸菩薩先二 乘位已得滅定後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若不爾者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能起此定。論說已入遠地菩薩方能現起滅 盡定故。有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經說菩薩前六地中亦能現起滅盡定故。無心睡眠與悶絕者。謂有極重睡眠悶絕令前六識皆不現 行。疲極等緣所引身位違前六識故名極重睡眠。此睡眠時雖無彼體。而由彼似彼。故假說彼名。風熱等緣所引身位亦違六識。故名極重悶絕。或此俱是觸處少分。除 斯五位意識恆起。正死生時亦無意識。何故但說五位不行。有義死生及與言顯。彼說非理。所以者何。但說六時名無心故。謂前五位及無餘依。應說死生即悶絕攝。 彼是最極悶絕位故。說及與言顯五無雜。此顯六識斷已後時依本識中自種還起。由此不說入無餘依。此五位中異生有四。除在滅定。聖唯後三。於中如來自在菩薩唯 得存一。無睡悶故。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恆俱轉。若起第六則三俱轉。

……犯了癡戒。慢心,有道人會犯這個慢心哦。不會有這個慢心:嗨,覺得我啊吊兒郎當,沒有什麼!說「我有道,我是比你好啊!」——那是蘿蔔的果位。所以啊,欲界的惑業的種子,這二性繁雜,障定了。

「唯說不還,三乘無學,及諸菩薩,得此定故。」

唯 有第三果羅漢到達了不還天、不還果了,三果羅漢在無色界中證果了。換句話所以你要注意哦,也包括這個色身,我們到了色界的人可以做得到啊。你們打坐修定, 氣脈真正通了,只有光明,沒有身體的感覺,就是與色界相近了。再進一步,光明也沒有了,空即是我、我即是空——在無色界中。

所以,你還在身 上搞氣脈,「哎呀,任脈通了,什麼腰通了,頭頂通了……」你通吧!慢慢通吧!通到哪一年去啊?那都是在欲界裡頭搞。為什麼?四個東西:憂喜苦樂,功夫進步 一點就高興,不進步一點就煩惱——心理上。氣脈通了:哎喲好舒服啊!氣脈不通:哎呀好苦哇!就在這裡頭轉,都在欲界裡頭滾。以如此的修持,以為自己得道證 果,你想想看,這是什麼果報?所以要注意啊!

只有到三果羅漢不還果,及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道,到了無學位,不需要再學了。前天我聽顯 明法師講《法華經》,告訴你們什麼叫有學、無學位,講得很清楚了,我不需要再講了。到了無學位的,以及一切大菩薩,才能得滅盡定;還沒有到涅槃哦。滅盡定 你注意哦,上次講過,「相似涅槃」。

「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皆得後起。」所以,三乘無學以及三果羅漢們,他們有自己心靈的感應。一動念,要 入滅盡定,就超過了「生上八地」。但是這個定,起是後得智起來的,得滅盡定。我們現在用第六意識是思想妄念起,不是後得智起的,不能進入此定。思想分別妄 念都空了,那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後得智才能進入此定。這是一派的理論,玄奘法師也把它拿來放進來,給大家參考——有一派修持的經驗如此說。

「有義」,另外有一派,這些大師們修持證果的經驗,「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要斷除了四禪天以下的余惑;「余伏或斷」,及余的習氣的力量,或者降伏下去,或者斷除了,「然後方能初起此定。」才能夠進到滅盡定的境界。

「變 異受俱,煩惱種子障定強故。」為什麼呢?在四禪天的境界,「變異受俱」,這變異生死的感受。什麼感受?我們這個感受最厲害的是苦、痛苦,生理上的痛苦、心 理上的痛苦與快樂,苦樂兩個相對,剛才講過憂喜苦樂這四種。你看在我們心理上幾時完全沒有過?我們心理隨時在這四種裡頭變化,在變異。一下高興;不高興的 時候嘛,不舒服,不舒服就是憂愁;樂極就生悲;悲極了發瘋了又生樂——那個非量境界的樂。悲痛到極點有時哈哈大笑,那已經神經了,是非量境界的樂;但是也 算樂。人都是憂喜苦樂在「變異受俱」,這都是煩惱的種子,這些東西障礙定力是最強的。心理不平衡,不能得定。

「彼隨所應,生上五地。」四禪以上的「五地」,三界天人表上面,四禪天上面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皆得後起」之以後才能夠進入滅盡定。

「若伏下惑」,斷除了,或者修持努力把下界的這些見思惑(貪嗔癡慢疑)伏下去,才能夠生起這個定,「能起此定」。

「後不斷退」,那麼得了這個定以後,永遠不會退墮了。

「生上地者,豈生上已,卻斷下惑?斷亦無失。」他說,所以前面這一段這一派所講的理論,必須要升到高一層的境界,才能夠把下一層的種子發現。

這 個道理怎麼樣說?等於說我們打坐的學佛的人,今天進步了一點,才覺得:哎呀昨天很糟糕,那個念頭很不對呀。進步了、上地了一點點,發現下面、昨天的錯誤, 對不對?那麼,這是一派的說法,剛才前面一派。那麼,另一派的說法不是的,就要當場自己檢查出來這個心理境界,現在自己這個功力境界在哪裡;已經到哪裡, 趕快丟掉,才能夠上進。簡單告訴你就是這樣,免得被他文字困住。

所以他說,生在上地以後,斷了下地這個習氣,「斷亦無失」,他說這種理論也沒有錯誤。這一段你要知道,都是因明道理了,這叫做「觀待道理」,在作功夫的思想論辯上在討論、邏輯的討論。討論了「證成道理」,真正修功夫經驗是如何。

「如 生上者,斷下末那,得生惑故。」因為生了上界以後,再進一步了,才能夠斷除第七識的與生俱來的我執的煩惱。所以功夫禪定修行不進步,你想斷除自己的煩惱是 做不到的。換句話說,注意哦,我們再放下經本研究,你說修行人勢利不勢利啊?非常勢利。修行人現實不現實?非常現實。你不進一步,沒有辦法發現自己現在的 錯誤,你看多現實!不積極地求上進,你永遠停留在下界,你看多勢利呀!這就是真現實。所以儒家的道理也一樣,你們《大學》都念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 新」,以為日新電影院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要求進步。如果滿足於今天的成就,就是墮落、就是退步了。修行人隨時隨地是在上進的,要有這種 精神才叫精進修持。停留到這一秒鐘的成就為滿足,就是退墮的人,就下去了。所以不到無學地就不可以有停留,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隨時在求進步; 只有明天,沒有今天,今天的成就都不算數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惱。但由惑種,潤上地生。雖所伏惑,有 退不退。而無伏下,生上地義。故無生上,卻斷下失」。這一段,我們剛才都簡單明瞭把意思給你講過了,我們不在文字上玩了。因為我現在我也在發心,不過我的 發心不知道有結果沒有,我正要把這個譯成白話。我看大家太痛苦了,把它譯出來整個變成白話,你們一看就懂了,免得那麼痛苦。給玄奘法師那個骨頭一樣在啃 啊,一個字一個字啃啊,啃不清楚的。所以我準備為大家、為未來的人下一道工夫,希望我有精神。我現在每天都抓住夜裡抓住精神搞它一個鐘頭;朱博士正好在這 裡,叫他整理,他已經整理十幾張紙出來了。那麼這一段暫時不講。

道理講完了,現在繼續下去,這是論辯的道理。

「若諸菩薩,先 二乘位,已得滅定,後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如果修大乘道、菩薩道的人,先修小乘,已經證到聲聞、羅漢的果位了,後來馬上回心發大心、發菩提心, 轉入大乘菩薩道的人。他說這一類的人,因為他小乘的功夫四禪八定都到了,定力已經到了,再發心做大乘菩薩道回心向大,所以大菩薩們他在任何時間要入滅盡定 就入滅盡定,隨時可以做到。「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若不爾者,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能起此定。」 假使不是呢,不是從小乘裡頭轉過來的大乘菩薩;換句話學佛要注意哦,真正的學佛、規矩修,先學人乘十善業道;人乘修好了,修天乘,修四禪八定之初禪;再修 好了,就聲聞緣覺。這是等於我們現在的讀書,幼稚園、小學、初學、高中、聯考到大學、轉研究所,讀大乘,就是規規矩矩一路進修。當然,也有聰明人半路插過 來走大乘,那麼定力都沒有修過的,沒有修過四禪八定、一點定力都沒有,那只要心發的大,心發的大有什麼?——善行做得多。你不要以為自己「我是學大乘」, 你一乘都不乘啊!日行一善你都做不到,你做了哪一點好事啊?只有偷了人家麵包吃,造了罪孽;雖然只偷一口麵包吃,盜戒犯了,哪裡容易學大乘!所以他假使不 是這樣正科生轉過來,「若不爾者」,那麼是大乘菩薩,或有乃至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永遠降伏了一切根本煩惱。大菩薩不一定哦,還有欲界的煩惱沒有斷,修 惑雖然沒有斷,在大菩薩的大願力與善行之下等於已經斷了,隨時可以入滅盡定。因為他這個心力大、智慧大、福報大,可以入此定。注意吧!所以,學佛很簡單, 沒有別的話,你不要隨便吹牛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諸佛教」,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口口聲聲在書本上轉,學識好、佛學理論講得好,平生沒有做過一件好 事,哪裡能夠證道啊!你打坐坐死了,變一塊石頭而已,有什麼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這個!「是諸佛教」哦!至於修定呢也很簡單,「自淨其意,是 諸佛教」。第六意識先掃乾淨,貪嗔癡慢疑掃乾淨,就行了嘛。

所以剛才講行菩薩道,為什麼還在欲界還有欲?同普通人一樣,男女飲食都有,修惑還沒有斷,七地菩薩以上,為什麼可以入滅盡定?願大、善行大,功德到了智慧也到了。他換句話說,大菩薩提得起放得下,要切斷就切掉了,才能夠起此定。

「論說」,《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已入遠地菩薩,方能現起滅盡定故」。所以《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告訴你,已經到了第七地「遠行地」的菩薩,才能夠可以進入滅盡定。

「有 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但是菩薩地不一定哦,剛才引用了彌勒菩薩的話,現在玄奘法師又引一段,在哪裡他沒有講,你要佛經看多了你就懂了—— 《楞伽經》告訴你。只要證菩薩發心的人、初地菩薩,如果要進入滅盡定就可以做到、修到了,永伏一切煩惱,等於大阿羅漢。所以十地菩薩是有次序的。但是,你 看在《楞伽經》上說,初地等於十地,十地等於二地,二地等於八地,八地等於六地,六地等於五地,搞了半天一地也不地。——就是一個心地。所以《圓覺經》上 告訴你「本無次第」,「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圓覺經》上的話,「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 實。」《圓覺經》有這一段,你們自己去翻看。就是說,本無次第。

「彼十地中,皆起此定。」只有行大乘菩薩道修的人,在十地當中任何一地,要入滅盡定都做得到。

「經說」佛經上講,「菩薩前六地中,亦能現起滅盡定故」。

好了,把滅盡定、無想定交代完了。

現在我們不要忘了,我們唯識學講第六意識,同我們最切身有關的。我們現在大家在念佛、打坐、修密,修顯教、修密宗一切修行,是不是從意、心意下手啊?對不對?所以先要認識意地的修持。

意 地,我們引用禪宗六祖的話,講修行,六祖怎麼說?「六七因上轉」,修行第一步先第六意識這個心念在轉。「五八果上圓」,前五識同第八阿賴耶識證果的時候才 會圓滿。所以你要曉得前五識包括身識,你說氣脈真正地通啊——除非你證果了,就懂了。所以先從心理意識。那麼心地的意識,所以我帶領大家先認識,不要搞錯 了,(以為)無念就是定;如果(認為)無念就是定,無想定、無記、滅盡定三個境界不認識清楚,往往在昏沉無記中,自己以為在入定,不得了!那修的果位是什 麼?來生變豬。不但不會證聖果,而且變畜生,因為把昏沉當定。因此剛才有人問,為什麼從這裡講起?重點在這裡。你知道吧?現在瞭解了吧?剛才有人問的第一 個問題是很重要,為什麼我偏偏要從這裡講起呢?

現在再講意識地,還有五位很重要。無想定講了,意識地五位是什麼?哎,張照顯,你說五位是什麼?「無想」,我給你報;第二個,「滅盡」;第三呢,「睡眠」;「悶絕」等等,這五位要記得。

現 在跟著下來,睡眠,什麼叫睡眠?睡眠也等於無想,這就是說第六意識不起作用了。你千萬不要認為第六意識不起作用自己當成是無心,「我已經得了無心定了。」 有些人做事,或者罵你打你一下,「哎呀,對不起啊,我無心的。」——沒有無心的事,絕對有心。但是那是無記,不叫做無心。無記是介於善惡兩者之間。所以我 們有時候普通腦子呆呆的,讀書也讀不下去,悶悶的,那是無記。所以你們打坐把無記當成無心,不得了啊!那錯誤大得很啊!千萬注意啊!所以剛才告訴一個道 友,你學佛多少年,為什麼不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一句呀?你以為自己空了?你通通在無記中,來生要變豬哦!真的呦!你看那個豬啊、牛啊吃飽了「哼哼哼」就 睡覺了。真的啊!我是有講有演、叫做講演哦,給你們講老實話哦。嚴重告誡!因為我這樣我就沒有責任了,不然不告訴清楚就有問題。所以無心、無想、滅盡、睡 眠、悶絕,五位。

無心睡眠與悶絕者,謂有極重睡眠悶絕,令前六識皆不現行。疲極等緣所引身位,違前六識故,名極重睡眠。

睡 眠在這裡沒有講,其它佛經告訴你。那麼睡眠分兩種,一種是地、水、火、風四大不調、身體不健康,需要睡。一種是心疲勞,心理的不健全、意識不清明,所以要 睡眠。所以修行到家的人沒有睡眠的,告訴你。所以有些人用功到了,「哎呀,我失眠了。」我一看,是用功有一點進步他當成自己失眠。尤其加上現在的醫藥, 「哎呀不得了」,自己找藥吃。我都……沒有辦法,你去找醫生去吧。修行人,自己為了斷除睡眠想盡辦法都想不到,為什麼怕自己失眠呢?而且我告訴一個朋友, 你失眠了三十年有什麼不好呢?你活了六十年等於人家活一百二十年。因為普通人一半(時間)都在床上,糟蹋了的麼。睡眠是習氣啊,睡眠是一種生存——哎,你 們不要亂記!記下來,身體不好還拚命不要睡眠,那病了不要怪我。那要功夫到了(才行)。

「此睡眠時」,他說睡眠的時候,「雖(然)無彼體」,睡眠沒有自體,就是睡眠。「而由彼似彼故」,就是它睡眠這個境界好像是無心,其實不是。睡眠就是睡眠,不能叫無心;它的本位就是睡眠。「假說彼名」,所以他屬於第六意識的五位裡頭。

「風 熱等緣,所引身位。」為什麼要睡呢?風,風就是什麼?氣不對了。所以人為什麼會打呵欠?疲勞了、要睡了打呵欠,腦子裡頭氧氣不夠了,就是風大、氣不夠了, 他腦神經細胞要休息了。腦子裡頭氧氣不夠就疲勞想睡了。所以打阿欠,打阿欠是氧氣不夠了,裡頭碳氣太多了。所以功夫到了的人,氣機充滿,頭輪脈打開、氣脈 打開,自然沒得睡眠了。所以修道到家的人,身輕如葉,晝夜長明。晝夜長明就是沒有睡眠,永遠是清醒的。所以佛者覺也,永遠是清醒的。所以睡眠這個位子, 「風熱」體能的體溫,或者這個人的體溫太高了太低了生病了,發燒就要睡了。高燒,體溫增高。「風熱等」,很多,《成唯識論》這裡,地、水、火、風哪一樣不 平衡,他就要睡眠、昏沉了。「風熱等」,你注意「等」哦,這地、水、火、風四樣,四大哪一點不調和,就昏沉愛睡了,帶動你第六意識也昏沉了。「風熱等緣, 所引(的)身位」,所以身體睡著了。

「亦違六識」一睡眠了,第六意識不起作用了,不清明了,「故名」所以叫做睡眠。

「極重悶 絕」,所以睡眠呢也可以叫——其實呀跟悶絕倆差不多,同昏過去了、死過去了差不多,睡眠是個小死。所以學佛的佛的弟子們戒律,睡眠要你心輪觀太陽而睡,慢 慢練習自己第六意識永遠清明。當然,我們這些同學們大概都有經驗,觀太陽月亮,一觀到右側而臥,很容易睡著了,然後睡得很舒服,第二天:哎喲老師啊,觀太 陽睡得好舒服啊!你說該不該打?對,就是因此……但是,講現在醫學呢?很好。醫學告訴你,你真睡不著,觀足底心,觀大腳指頭,有一塊黑點、黑洞,慢慢地要 這個黑洞慢慢慢慢上來,就睡著了,沒有失眠了。可是我不主張你哦,話跟你講了,這是為了救治你們身體,常修的結果容易進入無明,不好。

「或 此俱是觸處少分。」所以睡眠,人睡著了,不能叫無心哦,就是第六意識不起現行。它屬於「觸處」,色聲香味「觸」,身體方面的,觸處不發生作用了。但是不發 生作用,「少分」還發生,你睡著了,一個蚊子來咬你,你會「啪」去打,那個時候你是有意識啊?沒有。意識有,在什麼?在無記裡頭住的。

無記有無記果報,所以,你打了這個東西呢,將來你把它打死了,所以我們人有時候走路,忽然牆上擦掉一塊皮,也就是受無記果。一切皆有果報。所以這個睡眠是觸處的、少分的。

「除斯五位,意識恆起」,除了無心、無想、滅盡定、睡眠、悶絕五位以外,我們這個意識總歸在的,你空不了的,意識沒有辦法空得了。

那麼有人問了,「正死生時,亦無意識」。死去了斷了氣,那一個悶啊!那叫大悶絕,那個時候有沒有意識?沒有。什麼時間呢?醒轉來、起來,中陰身來了,這就是中陰身,意識生起了。所以剛死過去那一陣是悶絕,其悶絕位。

「何故但說,五位不行。」他正死了的時候,意識也沒有,為什麼只講五位呢?

「有義死生,及與言顯,彼說非理。」他說有人說,這個生死也算一位、算六位嘛,死的時候應該講出來,為什麼不講,只說五位有呢?他說「彼說非理」,另外一派講,這個不合理、不合邏輯。

「所 以者何」,什麼理由?「但說六時,名無心故」,現在告訴你怎麼樣才修到無心位?所謂一切無心。怎麼叫無心位?無心位啊,就是沒有意識現行,那只有這六樣。 六時是什麼?無餘依涅槃、無心、無想、滅盡,包括這個睡眠、悶絕,死亡不屬在內。他說死亡已經是另外一個名稱叫死亡。所以啊,他說只講意識無心,「前五 位」。所以,我們歸納一句話,禪宗祖師也告訴你,「莫道無心便是道」,不要認為無心就是道,「無心更隔一重關」哪!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真正學禪的大宗師, 像臨濟、溈山禪師都是唯識學的大師,他們都是學過唯識來的,所以悟道的成就那麼高,教理通達得很。這些《五燈會元》、《指月錄》、《傳燈錄》上沒有,你就 要看臨濟的傳記了,他先是學教理的啊。「及無餘依」,這是六位。

「應說死生,即悶絕攝」,所以說在理論上,生死交關這個時候,屬於悶絕這一位。

「彼是最極悶絕位故」,死悶過去了,是意識完全斷絕了,是最高的悶絕位。

「說及與言,顯五無雜」,所以現在只講五位是無心位,這個沒有錯誤。

「此顯六識」,這一段就告訴第六意識。「斷已後時,依本識中,自種還起。」所以像我們睡眠、悶過去了、昏過去了,這意識斷了,其實在第八阿賴耶識意識種子沒有斷,所以一醒來又起。

「由此不說,入無餘依」,所以這個不叫做無餘依定。

有學心理學的人,到這裡有沒有問題啊?我看有問題。潘明定,你說,有沒有問題呀?沒有想到?我替你提。

「此 顯六識,斷已後時,依本識中,自種還起。」就是說六識在這個悶絕、斷過去了以後,拿五位裡頭悶絕來講,等到清醒過來第六意識還存在,對不對?好!但是現在 心理學有一個現象,一個人絕對昏過去了、受了大刺激以後,醒了以後忘失了記憶,那你就問我了:第六意識還在不在呀?洪醫師怎麼說法?洪醫師啊,你是怎麼說 法?

第六意識還在。受了重大的刺激悶過去了,醒過來記憶忘卻了,有時候個性都變了,但是他的意識本位沒有變,這個叫什麼?「變異受」,意識 的變異受。那麼現在心理學上就是人格的變換。意識還是那個意識,「變異受」,人格的變換。那麼如果用治療的辦法,醫學幫忙這個第六意識恢復,那很麻煩了。 如果腦神經沒有受損壞,用別的方法、用各種方法容易恢復;假定腦神經受了損壞,第六意識所依賴的機能受了中斷,那個意識要使它恢復境界呀,要最高定力的 人,在他那個非量境界裡頭指示他、引導,可以恢復意識的清明。這不是現在醫學所能瞭解了。你記住,將來作實驗的時候曉得,啊。剛才我就交代了啊,這些問題 你們平常問過我,沒有時間答覆你,現在告訴你了。

跟著下來,「此五位中,異生有四,除在滅定。」他說,這五位,無想、滅盡定、睡眠、悶絕等等五位,一切眾生(異生)裡頭有四,除了得滅盡定的人。「聖唯後三」,聖人、得了道的人得了滅盡定啊,只有後面三種,無想定的境界會有,滅盡這些有。

「於 中如來,自在菩薩」,修持到了佛地的境界,或者證得菩薩境界,不管哪一地,就是心念得自在者,只有「存一」,只有什麼?涅槃境界,意識證入涅槃是絕對清 淨,也沒有睡眠了,不需要睡眠了;也沒有悶絕了,沒有無明;更不會走錯誤路子進入無想定的境界,而且不需要滅盡定,自性涅槃。這是第六意識的道理。

所以,「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恆俱轉。」所以說,這個八個識,一切眾生心一動,心就是心王了、八識心王,心王一動,第八阿賴耶識與第七末那識我識,這兩個馬上就變動。換句話說,你們要體會,有些人修定力比較高一點,在定中,我常常問你們,為什麼要出定呢?還是腿麻了?還不是腿麻,——心要出定,心的定力不夠。就是一切有情,心一動,末那第七識這兩個就動了,意識跟著動。

「若起第六,則三俱轉。」假使第六意識動了,那麼後面兩個第七第八(識),前面前五識,這三位,前五識、第七、第八(識)都跟著動。

至 於其他的識變,識是表層哦、意識中間哦,其他的識變,「余隨緣合」而來的。譬如我只用眼睛看的時候,耳朵不一定聽,耳識不起作用;光想聽人家:哎呀這個家 伙講什麼?自己眼識就閉起來了,這時耳識起作用。「起」,或者前五識五個都起,那麼四個「俱轉」,四個跟著轉。乃至用意久了……[斷錄]

所 以現在我們由無想定介紹起,講到第六意識怎麼樣修到這無心境界,因此講無想定、滅盡定這一段,這就叫做轉識成智,「轉義」講完了,第六意識的「轉義」。所 以現在我們曉得了,為什麼講這一段,叫大家修行用功在心地上、意識上特別留心啊!心行的貪嗔癡慢疑,檢查又檢查,仔細更仔細。大家貪嗔癡慢疑你絲毫沒有動 搖,那怎麼樣能夠成道啊!在見解上思想上呢?邪見、邊見,你看都一點都沒有動啊!見取見、戒禁取見更厲害,都沒有動過啊!所以,把這一講關於文學性的特別 發給大家,要大家注意,你不要當文學境界看,裡頭引的都很多。所以我們在這裡不管你男女老幼,許多講修持的人,哎呀,一到某個時候,那個瞋心習氣爆發,貪 嗔癡慢的爆發,比一切沒有修行的還厲害!你們特別要重視哦!你說我對不起啊,你說這是我當時功夫的過程啊……你這個過 程一犯,那個因果是多重啊!你以為過了就算了的啊?千萬注意啊!那麼這一章東西裡頭大家帶回去研究,尤其前面這一段,這位葉女士、葉瓊章、葉小姐,所以我 斷她是再來人也。在中國歷史上古書上這些再來人記載很多。她到那個時候,嘿!她走了。她也用不著……現在的人要吃安眠藥來抗拒這個家庭、反對婚姻啊,她不 需要,她也沒有抗拒。好嘛,你說嫁給誰就嫁給誰,到時間她就回去了。你看她的境界就是這樣。我們今天到這裡為止,不能繼續了。下個禮拜三、禮拜天還照舊。

 

把兩張表啊都帶來了啊,「三界天人表」同「九十八結使表」,非常非常重要噢!希望大家都帶著,如果沒有的話,找旁邊有的人坐到旁邊去。這兩張表很重要,今天就要討論到了。

我 們現在《成唯識論》先提出來的是第六意識的有關於修持的這一部分。我們人要修持,一切都在意識上起修。不只佛教,世界上的一切宗教、一切哲學、一切的學 問,講人生的修養,就是如何修善,怎麼作善,這是佛教的佛所教的修養也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偈子,大家要記住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 教。」這個大家必須要記得的啊!我們再講一道,好像黑板上都有過的,都要記下來,千萬不要靠筆。照我們老一輩子讀書的方法,靠腦子,不靠本子;靠本子記錄 啊,你的意識已經不行了,覺得已經記好了交給本子了,自己決不肯用心。所以現在人讀書讀了半天,非常用功,花的精神花的很多,而不能夠把學問會之於心,就 是不用記憶這個辦法。據我的經驗、幾十年經驗,因為新舊的教育、文武的教育,差不多我都受過了。所以要記一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 教」。一切佛的教育不外乎這個,不管大乘、小乘。另外,我們修持學佛必須要瞭解一切佛法、一切宗教、一切學問建立在三世因果,尤其是佛強調這個六道輪迴, 所以「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所造的業,善業、惡業、無記業,不會喪失的;「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因緣會遇的時候,包括了無盡的時間、無邊 的空間,不一定的。所以人生的遭遇,有時候不是前生、大前生的事,不曉得自己無量劫來的因果。這兩個偈子一定要搞清楚。

現在我們曉得,這兩個偈子是一段,基本上要瞭解。不管你學禪宗密宗、什麼宗、什麼高遠的思想、怎麼樣高遠,都逃不出這個範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修的法門,淨,不是清靜的靜,是乾淨的淨,「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佛的教化,講來講去就是這麼一個東西。

那麼我們這個意啊,怎麼樣能夠淨?絕對的乾淨,不是普通的清靜、靜下來的靜,不是動靜那個靜。同染污相對的,乾淨那個淨,白淨。

那 麼我們現在曉得,《成唯識論》所以特別先提出來這一段來研究。有五位這個意識,同前面五個識幾乎相同,重點還在意識,不起作用的時候。兩種定叫做無心定, 我們都聽過的,注意啊,我再給大家,今天要討論作功夫的啊、實證,不講理論了,就是講證成道理,如何證果成功的這個道理。不是觀待道理,不是光講邏輯;不 講因明瞭。

意、這個意識有五種位置上不起作用,都叫做無心定:一個是無想定,一個是滅盡定。無想定要注意!大家特別千萬注意,這個同自己作功夫、尤其作功夫的人注意啊!這個無想定不屬於四禪八定裡頭的,要注意哦,四禪八定沒有它。

那這個天人表上有四禪八定,你可以查。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三禪離喜得樂(也稱離喜妙樂)、四禪捨念清淨,這是四禪;加上四個定境: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叫做四禪,就是包括了八個定境。

前面四禪的定境在什麼?只有一句話:「心一境性」。這個心就是意識心,就是一境了、一個東西了、一個境界了。那麼,沒有無想定哦。所以無想定所得的果報——生無想天。三樣了啊,兩個無心定,一個是無想定、滅盡定。

滅盡定呢,不屬於四禪八定,是九次第定、第九位了,四禪八定另外的。滅盡定得了,是阿羅漢果;不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是大菩薩、是佛。小乘的果位到了滅盡定,到了極點了。

所 以我們曉得,這個意識這個狀態,所以大家打坐,說思想覺得自己空了、覺得自己有什麼感覺——統統在意識裡頭玩!沒有逃出了意識。你意識根本不要說空,你干 淨都乾淨不了!不要在那裡自欺了。打坐境界坐得好有什麼用?氣脈通了又有什麼用?那個意識在那裡玩貪嗔癡啊。但是有沒有用呢?我們再來討論。先認清楚我們 講過的課。

這三種以外的意識,這三種,無想定果然不屬於四禪八定、不屬於九次第定的範圍;但是你要修持到完全意識不想,不容易哦,做不到 哦!做到了,已經超過三禪以上,到四禪天的境界了。我們如果借用中國道家的話來做一個方便法的說明,就是做了神仙,不當正位的人,不歸位,沒有階級、不想 做官,等於我們做人一樣不想做官,也不想當皇帝——散仙、散位的,悠遊自在,他不歸位。

這無想天在四禪八定裡頭它是凡夫所居的天,凡夫、普 通人也做得到,不屬於證果。所以呢,無想定也叫做外道定。因為修到了意識完全滅除了、不想了,他認為這個就是得道了;所以呀,他沒有認識清楚何以能夠修到 無想,還是你意識做到了無想。後面的能,能做到、修到無想是什麼?這還是心的作用、識的作用。他不去認清楚,所以屬於外道的範圍——心外求法。

這 三種意識是不起現行了。我們普通人呢,有兩個情況之下意識不起:一個是睡眠,大睡眠,睡得很沉,疲勞到極點、煩惱到極點、灰心到極點,大睡、睡得很沉,第 六意識第七識不起現行。睡著了做夢,做夢意識還是在動啊,不過不是明瞭意識在動;意識的另一面,獨頭意識在活動,就是現在心理學所講的下意識在動。獨頭意 識是第六意識,下意識就是第六意識。所以睡眠這個位置呀,第六意識不動,沒有了。那麼我們打坐修道的人,你修到覺得自己沒有念頭,要檢查清楚哦,是不是昏 沉?昏沉跟睡眠兩個位置的差別,昏沉也就是睡眠的一種。好像自己沒有睡著,實際在睡,不要認為這個是定境;正在睡眠中,不是定境,要搞清楚的。這個睡眠這 一位,這一部分、這個境界裡頭,也是個境界呀!你不能說凡夫沒有境界,境界是個統稱了。

另外,悶絕、昏過去了,意識也沒有了,不起現行。但是意識不是斷了,只是不起現行。第六意識習氣的種子還在。為什麼不起現行?它無緣了,沒有攀緣了。等於這個電,沒有機器,它電的功能發揮不出來;電的功能還是在的。

所以,我們要瞭解這個,《成唯識論》講得很清楚。這是第二節今天要同大家檢討的。

研 究了《成唯識論》結論,剛才我們講了幾個禮拜,就是意識的所謂五位,這五個部分,意識不起現行的作用。現行,唯識學的專有名詞,也可以說現在的心理上的動 力,心態的動向不起了。拿現在講是心態沒有動向了。應該說,這個時候如果檢查心電圖的話,是平靜的,沒有起波動性了,等於死亡了一樣、停止了一樣。

那 麼有一次他們幾位醫生把我抓到了作試驗品,拿心電圖、腦電圖都給我帶上,把我凍得要死、凍感冒了,搞了半天,哈,那麼心電圖,然後那麼可以有一段,當然那 是搞一下下給他們試了,心電也可以是平靜了。本來心電圖這樣跳、這樣跳,可以這個樣子走過去。那還不是真的,那還故意有意控制到給他們。真到了無心定,更 嚴重了,等於死亡,看起來在儀器上等於死亡,不是說無心定就是死亡啊。

所以死亡的時候,屬於最重的悶絕這一個環境,所以死亡不屬於這五位裡頭。那死亡大家都知道,那個時候意識有一段是不起現行。等到死亡過後意識又起現行的時候啊,那變成中陰身了,要轉生的時候。中陰身的問題我們已經講過了,暫時不討論。

現在,再結論給大家說,我們要記住。所以這一次講《成唯識論》主要為了這裡一般同學們或者外面的我們自己一般道友們講修持的人,特別要注意,意識五位不起現行。

無 想定、滅盡定、無想天,由無想定所得的果報,生在無想天變無想天的天人。無想定平常我們現在活著修到無想定,修到此身、這個肉身壞了以後,一念之間生無想 天,變天人。當然在無想天的天人,都在光明中,一片光明。雖然有光,是沒有煩惱;沒有大煩惱,細煩惱還是有。無想就定了——五百劫,那這個地球世界的形 成、世界的毀壞不曉得經過多少次了,他還在定中呢。加上凡夫境界的睡眠、悶絕,五位當中意識不起現行,不呈現出來,也可以說現在意識就沒有了。這個意識沒 有了,在普通佛學我們所謂說「空」,你空個什麼?是意識覺得空了,意識空了。意識空了談何容易做到啊!意識要真正空了,在小乘的極果——無想定不算意識空 哦!無想定,我們聽了《成唯識論》你注意,所以教理跟修持兩個要配起來,不然你教理學了幹嘛呢?佛經佛學聽了光來搞哲學,沒有用,搞哲學是散亂、妄想嘛。 你修持到了,哲學自然通了,那念頭一起,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是證成道理。

所以無想定跟無記又有什麼差別呢?無記心,就是這個人、普通人, 我們記憶力差,萬事容易忘記,這都是無記以內。無記、無記性是過去生的業報,煩惱障重。換句話無記性呢,這個人昏沉重、頭腦昏昏地。無記人,譬如普通一個 人、記憶力差的人,他的思想還更亂,所以記憶力差了。思想集中注意力專一的話,記憶力一定好的。你們注意哦,所以讀書記不住,尤其你們現在,現在人靠筆 記、靠筆、靠紙幫助記憶,簡直是差勁得很。所以像我的習慣,到現在做卡片做什麼,我都還不得已而用之。完全是一念就可以把它記住,一念一定記住。有時候這 一張紙,比如說我告訴你經驗,看完了以後記住了,當然這張紙不要;萬一想不起來,我想起來不是想一句話,連這一張紙整個就擺在前面了一樣。要這樣專哦!否 則都屬於無記。所以無記是自然的果報,昏沉,也可以說是大散亂,所以無記也是大煩惱;不善業,雖然不屬於惡業,是不善之業,是果報來的。所以無記跟愚癡、 笨,當然連在一起。

無想定可不是無記哦!這理由,中間差別的在哪裡?我是意識把一切念頭、心理的現行、心態把它切斷了,切斷不是壓制——無想。你說它有境界沒有?境界是什麼?境界是所求的是無想,對不對?我們都講過的啊,提起大家注意。

這 不是講經了,這叫做說法,你們看到佛教裡頭有講經、說法,這樣離開經典討論就是說法,不是講經了。那麼在古代叢林之下大方丈來說法不是這樣了,嚴重得很! 旁邊站著的像皇帝上朝一樣,合掌、穿衣,檀香燒得呀,蹭了半天那才上來:「唔!啊!」說法了。呵,那很嚴重!那是形態。要注意啊,這是順便岔過來的話。所 以要大家注意這個地方。無想跟無記是差別如此。

至於滅盡定呢?那不是無想了,更不是無想了。無想定屬於外道,因為他覺得修到了「想」沒有 了,思想把它停止了。我們現在覺得最痛苦、人之所以痛苦啊,有兩個東西:一個身體的壓力、感覺的壓力,整天感冒、頭痛、哪裡痛、難過,一身都是病啊!沒有 一個健康的人。除了成了道報身轉了,報身真修到空了。個個都有病的。就是你們功夫做得很好,也是隨時在病,輕一點就是;這個氣哪裡走通了、哪裡沒有走通, 這個苦受、苦樂的感受始終存在。

所以無想定真要修到還不容易呦!你們注意《成唯識論》:「令身安和」,注意哦!身不安和,要達到無想你做得 到嗎?就像神經痛把你牽住,你想「不想」,嘿,它跟你倆不客氣,那個感受會牽扯你難受啊。所以苦樂與憂喜你去不掉。所以無想定修到了也很舒服哦,那真舒 服,沒得煩惱,是舒服啊。像我們有時候世間做人覺得煩極了,能夠睡著睡一大覺,哎呀把煩惱丟開,那多好啊!所以人做不到啊,有些人喝酒啊,所以李白、李太 白,當然不太黑了(一笑),他就借酒澆愁,結果喝了酒也不醉,「借酒澆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啊!那完全講心理狀態。你想「不想」,做不到哦,思想要 來。所以你不要看無想定、外道定,外道定你看看它的位置,三界天人表,很高的位置哦!色界裡頭的天人哦!不是人能夠做到哦。這是學佛的基礎。我們中國的佛 法就是喜歡講大乘,大乘不錯啊!小乘都基礎沒有打好,功夫沒有做好,免談大乘,你怎麼大得起來啊!聽了經,以為禪啊、什麼都懂了,講理還好;起心動念、你 這個念頭你都沒有辦法控制,你談什麼叫做定、叫做戒呢?都是空話!

好,那滅盡定呢?比無想定更嚴重了。滅盡定是聖人的位置、羅漢位置,得道 的聖人。清清醒醒知道,而使貪嗔癡慢等等一念不起,不是壓制、也不是無想,它自然水平一樣,不流;是滅盡一切煩惱,滅盡三界中間的煩惱不起了,這才到達滅 盡定。滅盡定了以後,證到羅漢果了。羅漢果不來了,不來什麼呢?不來人間,比人低級的什麼餓鬼、地獄、畜生更不來。高置位置,不在人間。所以你看我們禪宗 有個祖師:「通玄峰頂,不似人間;白雲萬里,滿目青山」,雖然這是大菩薩的境界,但是借用來比,得到滅盡定的大阿羅漢,不來了。他跳出三界沒有?差不多跳 出了;對不起哦,還不一定跳得出來。你看三界天人表裡頭沒有滅盡定。但是大阿羅漢這樣算跳出三界啊?沒有哦。一定八萬四千劫不動,那不曉得多長的時間,都 在這個定中。「灰身滅智」,這個身體沒有了,肉身不要了,報身沒有了;智也不起、心也不動了,就在這個境界。但是他不回心修大乘的話,嘿,八萬四千大劫, 余習未脫,剩餘的殘習、習氣,就是死灰——死灰裡頭、冷灰裡頭還可以爆豆哦,冷灰有時候還可以藏東西的哦,還可以培養種子的——余習未脫。是難哦!所以八 萬四千大劫以後,一樣要出定。這些道理先要搞清楚。

好了,那我們回轉來看。我們先看三界天人表,人在欲界中,欲界中的人,當然,人道中不及 天道,什麼是天道呢?[錄音中斷]照臨這個太陽月亮的系統內的。我們暫時不研究科學問題,它究竟在哪個星球或者什麼暫時不管,我們先講理性的。四天王天是 欲界天,四天王天以上忉利天是階級高一層,階級怎麼(高一層)?就是他做善行的功德、仁道的道德高一層,果報就高一層,所以上去是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 (兜率陀天,就是現在彌勒菩薩在那裡是兜率天的天主。)再上去一層——他樂天,也有個翻譯叫化樂天,也有叫樂化天;再高一層——他化自在天,這些範圍都屬 於六欲天。

怎麼叫六欲天呢?同我們一樣,眼睛好色、耳朵愛聽,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樣樣俱全,但是比我們位置高。怎麼樣高起來的 呢?在人中善人修善得福而生天的。修哪一種善呢?拿佛法的規律呀,不管大乘、小乘、出世、入世,以十善業道為標準,十種善業。十善業道,身的三種:不殺、 不盜、不淫。口業四種,我們人這個嘴巴最容易自然在做四種壞事:妄語,說謊話。兩舌,自己傳過來傳過去,使人家發生意見,發生痛苦、煩惱——兩舌,兩面 刀。惡口,罵人或者是咒人。綺語,講些話不著邊際,一天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就是綺語。那麼都戒掉。就是說有人不需要受戒,有人天生有些好人,不講 人家是非,他這個兩舌戒過惡就少了。天生有人嘴巴不會罵人的。我很多朋友,不像我;我這個人雖然學佛啊,可是那個醜話照罵不誤。有時候我覺得講道理講不 通,與其勸你為善,故罵一句話,他就不做了。意業三種:不貪、不瞋、不癡,歸納成十善業道。不管哪一種宗教、哪一種道德,修十善業道都是得福報,生天。

我 們一切的守戒律,有三皈、五戒,及拜佛唸經修種種善,你說什麼在修啊?意識在修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哎呀我得拜一下佛啊」,「哎呀我 今天放生啊,我多做一點善事啊。」如此的修行都是修福而已,修福報。修福不是壞哦!大乘菩薩不修福、不以十善業道為基礎、一點行為一點善事都不做,你想成 佛,有這樣便宜的事?不要瞎扯了!你《金剛經》去金剛吧,還不如抓一點錢去買金剛鑽!怎麼做到啊?

但是,你要曉得這個是什麼?要不要修定 呢?當然要定啊!什麼定?凡夫定。專心嘛!堅心。做善事的人,還是第六意識在修啊!不堅心、沒有意志做得到啊?做不到的!有許多修道的人、許多學佛的人, 乃至學密宗的人、學顯教的人,你要曉得,修行一生,不過在修福中行,修福的境界在走,這也是定哦,也很舒服哦。六欲天的天人你修到了,當然有道德,道德就 是戒耶!修善就是戒耶!我想你對我不起,格老子要打你一拳,就出了氣——「哎,算了,原諒你!」這是意識上多大一個轉彎哦,切斷。這是戒哦,這是定啊!沒 有定力做得到?想想又氣起來——「哎!算了!」又是戒,又是定;也是慧呀,這凡夫的戒定慧啊。「哎呀算了!何苦呢?我原諒他。」也要戒定慧。所以我們許多 修行你檢查自己你作的功夫,這是真修行了。不要以為打坐就是修行。等一下就給你講打坐、坐到怎麼樣。這是生六欲天。

但是六欲天你要曉得,忉 利天,釋迦牟尼佛的母親生了釋迦牟尼佛以後,升忉利天、天主、天人,當然變男生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你看在《華嚴經》上為母親說法,就是肉體上升忉利天,為 了度她,跟母親說佛法,其實這個母親已經變成忉利天天主了。所以他上去以後,你看佛的那個旃檀香像、佛像,他上去了好幾個月沒有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釋迦 牟尼佛呀,弟子們懷念得不得了,找一個檀香刻了他的像,就是這樣來的。這個檀香像後來留在中國,現在不曉得到哪裡了。那麼,佛從忉利天說法下來,大家弟子 們聽到佛要回來了,等於出國回來了,都去接他。有一個比丘尼,是他的弟子,叫蓮花色,女眾裡頭的領袖,她已經有神通;照佛的他那個集團——可以叫它集團, 那個時候不是教——那個教化的集團裡頭的規矩,就是戒律,出家女眾要排在男眾的後面排隊。蓮花色比丘尼……(寫黑板筆記的同學問,師反問:蓮花生?不是, 蓮花色比丘尼,對、對,蓮花色,你寫的沒有錯。蓮花生那是密宗的那個教主。這是蓮花色比丘尼,女的,搞清楚噢。)

(師這時對一同學說:喏, 同學講錯了你就笑他一下,犯戒,你知道吧?哎,你覺得,「嘿,可笑!」你看,起心動念,學佛的人。學佛修行在這裡哦,平常我不是跟你講。哎,你儘管打坐功 夫做得好,這個動作,完了!就失德了。你們以為那麼容易呀!這就是修行,真的跟你們講,真的哦!這就是在第六意識心行上,你自己檢查,這個時候是什麼?五 十一心所——譏嫉,犯了嫉妒的毛病,同時輕視人家——慢,我慢。真修行就這樣檢查哦!你以為打坐啊,人家有可憐的事情求你一下:「沒有空!」——瞋念哦! 在這個地方檢查。就是抓住機會教育告訴你。)

現在,我剛才講到哪裡了?不要失念,無記了!(一笑)。好,回來。蓮花色比丘尼聽到了,有神通,化身成國王、男人,站在前排來歡迎。佛下來看第一眼就罵她:「你怎麼這樣?退回去!」以神通取勝,欺人嘛,這不可以呀!所以給她呵斥一通。

那 麼一班的弟子把這個刻的檀香的像抬起來接他,佛一看,噢,你們搞了這個!就摸摸檀香他的像:「哎,這個時候你是我啊?我是你啊?」那個檀香像笑了,檀香像 活了!這是神通還是心的作用?——心物一元的道理。這個旃檀香像後來千百年後流到中國來了。這個講到忉利天的故事偶然提到,這是天人境界。

我 們曉得修十善業到天人。所以你們說,守戒打坐修定,學佛什麼都不要。如果沒有了道啊,剛才我講,舉這個同學的這個行為、心理行為,就是笑人家一下這種行 為,我馬上阻止,在修行上指給大家看。如果這個心念意識境界沒有「了」,沒有用哦!充其量你修得再好,坐得不能再好了——天人的福報。我不是講笑話,是真 話哦。大家佛學沒有好好研究。你這一些行為再修得好,好了以後福報大;福報大了升天;升天以後,所謂六欲天,哪一種六欲?同我們一樣,我們也在欲界中,欲 界最大的要的是什麼東西?孔子說過:「男女飲食,人之大欲存焉。」吃的;兩性之間、男女之間;乃至要享受。這個六欲天的天人同我們是一樣的,境界不同。等 於我們人中,窮人的享受同大富大貴人的享受一樣的哦!用的東西不同,那個享受是一樣的。你們去看,到鄉下,窮苦落伍的地區的那些人,哎呀勞苦啊、做勞工做 得要死啊,然後下來,倒一杯濃茶一喝,一支煙一抽,在那裡:「啊!好哇!」那個是享受哦!那個同你大富大貴,在冷氣機、在什麼機,冷氣機、三機、什麼機都 開了,吃的香檳酒、什麼酒,一樣的哦!這個享受的意境是一樣的,情況不同。

所以你修得好,生了六欲天,還不是男女飲食兩種!就是彌勒菩薩現 在他在那裡,他還在享受這個,不過他不同。兜率天是欲界天的中心的天,中心裡頭還有個中心,等於我們這裡有個禪堂,彌勒菩薩在那裡做天主,但是他要說法的 時候退入彌勒內院,那都是清修的,都在戒定慧中。所以一般學佛的人,想往生跟著彌勒菩薩的,是發願往生彌勒內院,不是往生彌勒外院哦!外院在兜率天中就迷 掉了,那個福報太大了,太舒服了!所以欲界六欲天中天人有些什麼好處呢?所以你們要看哪,你們大家研究佛學,搞了半天,這些好像當小說,不去看它;小說最 有味道啊!所以你們個性不愛看小說就糟糕了!

(六欲天中,)有傭人,有駕駛,而汽車不要擔心了,不坐汽車;那麼六欲天有君臣,有領袖,也有 王。譬如我們假使做好人,生到六欲天,能不能當天王呢?那你還沒有資格啊!那功德福報更要大。有尊卑上下,同我們一樣,有君臣、妻妾、父子。男女之間的享 受呢?生到六欲天天人,各種天不同,每個境界不同、福報不同,起碼一個天子是五百個天女,換句話說一個人是五百個太太。你戒律修好啊,不得定慧你將來走上 這個路子啊,哼!福報完了墮下來更嚴重哦!三校8800

而每一個太太、天人有沒有吃醋呢?你們問一問——有!但是高的天人,五百個太太每一個都覺得這個丈夫跟我倆在一起:「那四百九十九個大概他都不喜歡!」她每一個人前面都有他一個;實際上他只一個人。福報到如此!所謂你看,做男人、做女人聽到寂寞了 啊!六欲天。飲食那更舒服!交通工具呢?交通工具啊,嘿!六欲天中,所以我們中國道家說劉安得道,「淮南王升天,雞犬飛昇」。六欲天有畜生道、天人的畜生 道,業報比我們人中畜生道輕了。那麼六欲天的天人交通工具坐什麼呢?——這種畜生道。所以我們中國講神仙騎白鶴呀、大鵬鳥啊,是六欲天的天人境界。

我在姑妄言之,你們姑妄聽之吧!你當神話也好、當小說也好,不過保留存疑可以。因為許多像現在科學一樣,宇宙間我們不瞭解的事情太多了。什麼騎馬啊、孔雀啊。那麼高一層天,有些畜生沒有了。啊,大概給你講。這個是六欲天。

到了他化自在天的境界,那就更大了。意念一動,人中生人啊!我們中國有些神仙小說上描寫,手在牆上畫個圓圈,拿錢一丟進去,就有戲劇來了:「喔,天女出來了,唱……」

(第12集終,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2011-05-09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