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 玅境老和尚

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 玅境老和尚

一、講記前言

[日期:2011-02-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講記前言

作者‧譯者

《瑜伽師地論》為彌勒菩薩所說,原為梵文,後由唐朝玄奘法師譯為漢文。

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上看,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主要就是為學習《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到印度從戒賢論師聽聞這部論,有一個故事。

戒 賢論師原患有風病二十餘年,時常發作。在玄奘大師抵達那爛陀寺前三年,病發時尤其痛苦,於是想要自盡。這樣動念以後,夢見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 薩,其中文殊菩薩對他說:「你以前做國王時虐待老百姓,所以現在受此果報。你現在若自殺,這個罪業並沒有結束,死了還是要受苦。你應該要發大心弘揚佛法, 才能消滅罪業。現在從支那國來了一個出家人,正在路上,你要等他來,為他講《瑜伽師地論》。」夢醒之後,風病即漸漸痊癒。當戒賢論師見到玄奘大師時,問 他:「從你的祖國到這裡來,前後需要多少時間?」他說:「三年。」與夢兆相符。由此可見,玄奘大師到印度學習《瑜伽師地論》,有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 勒菩薩的因緣,勸請戒賢論師不要自殺,而專為玄奘大師講《瑜伽師地論》。戒賢論師為玄奘大師講解此論,一共講了三遍。

《瑜伽師地論》的特點

趣 向三乘的修行者,希求轉凡成聖,趣證涅槃或無上菩提。彌勒菩薩大慈大悲,教化人間凡夫轉凡成聖之道,以漸次教授的方式,從我們能領解、能做到的地方說起, 讓我們發道心,知道應該如何起步,既能符合佛的法印又能契機,下手處不會說得太高。《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內容由淺而深、有略有廣,它不是佛法概 論,而是全面而詳細的、深刻而有次第的開示了全體佛法。論中闡明一切凡聖的因果 -- 生死的緣起及涅槃的緣起;開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修行的道次第,將由凡轉聖的過程、條件及方法做了完整詳細的說明,完備地介紹了修行的次第,就如同 一張道次第的詳細地圖,若能循此路徑,則可避免歧途,安全地到達解脫的目的地。所以,本論為有心於聖道者之所必學!

雖 然我們是尚未成就聖道的凡夫,但是學習《瑜伽師地論》能建立符合佛意的正知正見,對於一切修行的法門,可以此聖教量作為量尺,不會隨著別人的舌頭轉。若 依此起修,即能開展正確的修行,這件事非常希有難得!若是能夠認識《瑜伽師地論》這樣的重要性,即便用多年的時間去學習,也是值得的!

近 年來,漢傳佛教徒歡喜靜坐的風氣漸盛,可是不容易取得正確的、圓滿的習禪知識。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第一就是學習天台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 蜜》、《摩訶止觀》、《小止觀》。第二就是學習《瑜伽師地論》,尤其〈聲聞地〉中對於靜坐修奢摩他的教授,說得非常詳盡,為其他經論所不能及。其中說到色 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以及慈、悲、喜、捨四種三昧等,這是現今我們漢傳佛教徒特別需要努力的部份。所以,歡喜靜坐的人尤其應該學習《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對於聖道次第、禪法等的開示全面而深入,源頭來自於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是修學聖道已經成功的大聖人,他對我們開示了這個修學聖道及習禪的法門,我們應該百分之百的相信!想要坐禪、成就聖道,應該從這裡開始學習!

論題略釋

「瑜伽」,是印度語,翻譯成中文是「相應」義。相應者,相合也;通說三乘的境、行、果、教中,都具有相應的道理。

(一)境瑜伽:心所緣慮的一切染淨境界,都具有不顛倒的第一義諦真理。佛應機而宣說的教法,能恰如其分地說明諸法實相,與真理不相違背;依之修行,能順向第一義諦,能到達涅槃彼岸。故知境與教理、修行、果證,都是相呼應、相契合的。

境瑜伽通於一切境界,諸佛聖者為契理應機,而對境瑜伽有種種異說。其中可以用觀待、作用、證成、法爾四種道理,去貫攝通達教理行果,令境與行果、行與果法得以相應。

(二)行瑜伽:佛法中一切修行的法門都是相互隨順的,都是向於第一義諦的,都是符順佛的教導的,都是進趣大般涅槃的。因此,行與證也是相隨順的。

行 瑜伽通於一切修行法門,諸經論中或以三十七道品為瑜伽,或說止觀雙運為瑜伽,有以菩薩五地或八地以上之悲智雙運為瑜伽。從初發心修止觀,到止觀雙運、悲智 雙運次第漸進,佛所宣說的一切修行法門都能更相隨順,稱正理、順正教、趣正果,如是相應。但依《瑜伽論釋》的解釋:「正取三乘觀行,說名瑜伽。」意指此處 主要擇取三乘觀行為相應之正義。三乘行者依符合佛陀聖教義理之法門不斷地進修止觀,即可獲得殊勝的三乘道果。由此可見,以修止觀為瑜伽,是符合正義的。

(三)果瑜伽:修三乘聖道所成就的果德,也具有相應之義。小乘初果乃至四果、辟支佛、三明六通等;大乘十地菩薩乃至佛果、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有為、無為功德,此一切果皆更相隨順,與因位的行修相應,亦與第一義諦真理相應,都是符合佛陀正教的。

(四)教瑜伽:佛由大悲心的推動,為眾生宣說其所覺悟的法性真理,這清淨法界等流能恰到好處地顯示真理,與第一義諦相合。若隨順佛教,亦能契合於修行,引發聖道,成就三乘殊勝果位。因此,教理也有相應之義。

總說相應義,若以智慧貫攝通達三乘的教、理、行、果,則能緣心在一切境界上活動時有方便善巧,其所對境即皆成為清淨無染的佛法,是名相應。

「師」,具巧便慧,能適時應機契理的調化弟子,為眾弟子所仿效者之美稱。《瑜伽論釋》有二解。一、三乘行者次第串習聞思修,行久功深,漸次成就三慧,自行滿足,又能展轉饒益同梵行者,是名瑜伽師。此瑜伽師之程度,通於內凡之加行位及聖位之聲聞四果,乃至十地菩薩。

二、諸佛如來圓滿成就一切功德,用無量無邊的法門,能隨眾生根性所適宜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調化一切凡夫乃至入聖位之弟子,能隨時隨地有次第的、恰到好處的教令諸弟子修習正行,是名瑜伽師。這是已經成就佛果位了,是最圓滿的瑜伽師。

「地」,生成住持義。《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從〈五識身相應地〉開始,乃至到〈無餘依地〉,凡聖因果統無不備。若能隨順學習此論,依之起修,則能生成、住持三乘聖道而不失壞,猶如大地,有生成住持萬物之功。

「地」 的含意,《瑜伽論釋》又有四解:一、境界義:〈本地分〉之十七地,是瑜伽師所活動的範圍與處所。二、所攝義:此十七地攝屬於一切瑜伽師。三、所依義:依, 是依止。諸瑜伽師依止十七地的教授範圍而修習,即能增長功德法,無漏聖道因此得以現行。四、所行義:行,指心的活動。凡夫捨棄世間五欲,修學佛法而未獲成 果,此時是很艱難的。但是,當修學十七地成就聖道時,即可於大自在的境界中受用法樂。如是次第昇進達於佛果位時,清淨平等的無分別智即常與離一切 名言相的、不住生死與涅槃的境界相應。此說第一義諦是瑜伽師的心所活動的範圍。

始從凡位直到佛果,隨其修行的淺深,十七地是屬於一切瑜伽師的,而一切瑜伽師也攝屬在十七地之中。

「論」, 《俱舍論》:解教誡學徒,故名為論。《瑜伽論釋》:用問答的形式,簡擇觀察諸法的體性與相貌,名之為論。或說「論」是以言語讚歎、訶斥的意思。在本論中, 彌勒菩薩是以訶斥生死的苦惱、讚歎聖道的功德,開示我們發菩提心、學習《瑜伽師地論》,也就是勸導我們學習教、理、行、果,修習止觀,以成滿瑜伽 師的功德。

論綱簡介

《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共為五分。

一、〈本地分〉:《瑜伽師地論》依〈本地分〉立名,內容是說明三乘瑜伽行者必備的條件與知識,其餘四分則是解釋〈本地分〉的。由以此第一分為根本,故稱之為〈本地分〉,共有五十卷。

〈本 地分〉之十七地,分別為:〈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 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及〈無餘依地〉。

二、〈攝決擇分〉:解釋十七地的深隱要義,有三十卷。

三、〈攝釋分〉:分類統攝四部阿含的經義,通說一切《阿含經》的內容,有二卷。

四、〈攝異門分〉:《阿含經》中以不同的名相,表達相同內容的解說,有二卷。

五、〈攝事分〉:解釋三藏之要義。其中大部份是解釋《雜阿含經》的修多羅,少部份解說毘奈耶及論議。有十六卷。

《瑜伽師地論》的內容大要,可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介紹小乘,共有三十四卷。第二部份:介紹大乘佛教,從三十五卷開始到第五十卷。由五十一卷的〈攝抉擇分〉開始,就是解釋前面的五十卷,其中也包括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教義。

小 乘佛教的部份:〈五識身相應地〉中學習什麼是心,〈意地〉說到六道輪迴;會合二地大意,即教授苦諦義。什麼是苦?就是你的虛妄分別,另外沒有苦。其後〈有 尋有伺等三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無心地〉等,使我們明白世間是苦,教我們厭離;又說到禪定,更是我們所需要的,應該學習的。 進而正式介紹小乘佛教,有〈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三地,乃至〈聲聞地〉;從初入佛教開始,一直到最後得阿羅漢,將小乘學者修行的方法及次第, 說得非常完整而微細。其中〈修所成地〉是〈聲聞地〉的縮影,更精簡地說明轉凡成聖的方法。所以,佛教徒希望掌握修行次第的精要,應該學習〈修所成地〉。

從 三十五卷開始到五十卷是大乘佛法,內容大要是以發無上菩提心為始端,次後修六波羅蜜,得無上菩提。此中解釋六波羅蜜之禪波羅密、般若波羅蜜,特別深奧。第 三十六卷的〈真實義品〉,詳細解釋唯識三自性--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及大乘唯識的殊勝觀行--四種尋思、四如實智,這是大乘佛法所修 的聖道,一定要在奢摩他中作如是觀,借重定來加強心的力量方能悟入,這在大乘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註解

玄 奘大師從印度回到中國,翻譯《瑜伽師地論》以後,有很多人學習這部論,所以當時與此論有關的著作非常多。但是,現在我們在藏經裡能看到的注解中,完整無缺 的只有唐朝新羅的遁倫法師編集的《瑜伽論記》,他是匯集各家注解來解釋這部論的。另外,有窺基大師的《瑜伽師地論略纂》,只解釋到〈本地分〉的五十卷。此 外,還有一些殘缺的著作,其他都佚失了。印度也有大德注解《瑜伽師地論》,即最勝子的《瑜伽師地論釋》。在《瑜伽論記》上提到,它原來有五百卷,但玄奘 大師只譯出一卷。

近代還有一部注解,是清末民初北京三時學會的韓清淨居士所編著的《瑜伽師地論 科句披尋記彙編》。可惜此書當初打字印刷時,校對有問題,內容略有缺漏。韓清淨居士是有名的唯識學者,對於唯識非常熟悉,他將《瑜伽師地論》詳細分科,使 論文的綱領次第井然,義理容易顯現。又有《披尋記》將論文前後互相印證以解釋《瑜伽師地論》的文義,對於學習者的理解很有幫助。所以,我們學習《瑜伽師地 論》時,可以採用韓居士的科判,並參考《瑜伽論記》、《瑜伽師地論略纂》及《披尋記》。

編者按

玅 境老和尚於一九七三年在美國加州奧克蘭成立法王寺後,開始深入研習《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等唯識經論,有感於《瑜伽師地論》對修行的境界與理論說得 詳細,在創辦法雲寺禪學院時,即帶領學眾深入研讀此論。而其中第二十卷的〈修所成地〉是〈聲聞地〉的綱要,精簡完備地開示了修行的次第。若有新生入學,和 尚即囑付應先學習〈修所成地〉,令其能儘早理解修道次第,能於日用中起行。其後台灣、美加等地,凡依止老和尚所成立之《瑜伽師地論》研討班,亦皆依教 示從〈修所成地〉研習起。〈修所成地〉在《瑜伽師地論》中、及在聖道的聞思修學上之重要性,由此即可略見一斑。

老和尚曾三次宣講〈修所成地〉。其中,第一次在法雲寺禪學院的正式課程中為學眾所宣說者,以及最後一次於二○○二年在台中清涼寺禪七中為禪眾所宣講的版本,最為完整。此講記即依據此兩次的宣講編輯而成。講記前言則依老和尚在學院講述《瑜伽師地論》時的「初發論端」,以及二○○二年七月在美國加州聞思修居士林宣講「《瑜伽師地論》概說」的相關內容,綴輯成文。

以涅槃為上首,學習經論確立正見,依正見起止觀正行,進期轉凡成聖;這是聞思修習佛法的目標與常軌。敬祈同行願者,在學習了〈修所成地〉,掌握道次第要義後,還能進一步學習《瑜伽師地論》,依教起行,乃至成就聖道,令教法、證法由是得以久住世間!

【書籍目錄】
第1頁:一、講記前言 第2頁:二、修所成地.一
第3頁:二、修所成地.二 第4頁:二、修所成地.三
第5頁:二、修所成地.四 第6頁:二、修所成地.五
第7頁:二、修所成地.六 第8頁:二、修所成地.七
第9頁:二、修所成地.八 第10頁:二、修所成地.九
第11頁:二、修所成地.十 第12頁:三、修所成地.十一
第13頁:三、修所成地.十二 第14頁:三、修所成地.十三
第15頁:三、修所成地.十四 第16頁:三、修所成地.十五
第17頁:三、修所成地.十六 第18頁:三、修所成地.十七
第19頁:三、修所成地.十八 第20頁:三、修所成地.十九
第21頁:三、修所成地.二十 第22頁:四、修所成地.二十一
第23頁:四、修所成地.二十二 第24頁:五、如何修習四念住
第25頁: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簡介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