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好自端嚴 玅境老和尚

好自端嚴 玅境老和尚

五、好自端嚴

[日期:2011-02-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各位同學、各位居士、各位法友:

我們蒙三寶的光明慈悲護念,三年圓滿了。

本學院是在一九九六年三月間開學的。蒙慧天長老遠來策劃指導,又蒙見勗法師、見品法師、見胤法師、開雲法師、宏仁法師、性淨法師、慧南法師、常柏法師、清如法師等各位法師的發心協助,至為感謝!

前天我們舉行結業考試,一直到昨天早晨,我才把卷子全部看完。從考卷上看得出來,我們的同學的確是很用功,我的心情感覺到頗多的安慰,沒有白辛苦。

但 是《瑜伽師地論》我們才學習到〈聲聞地〉的一部分,還有一大部分沒有學習;後面的〈菩薩地〉是很重要的,我們還未學到,所以,我們應該繼續地學習下去。教 務法師把各位同學申請繼續修學的報名表交給我,我們的同學經過這三年辛苦的學習後,還是不怕辛苦地願意繼續學習,真可以讚之為難能可貴了。

在 我們第一個三年開始的時候,我們先學習的課程是四念處。我曾經和各位說過,學習四念處是準備靜坐的時候用的,希望同學們從靜坐中用四念處來清淨自己的身口 意。四念處中有奢摩他也有毘缽舍那,若是把止與觀拿來對論,奢摩他是比較容易學習的;若是毘缽舍那,則我們經過多少年佛法的熏習,應該是能覺悟到,毘缽舍 那是很深奧的。

我們在〈聲聞地〉中學習了阿那般那念、不淨觀、界差別觀、慈愍觀、緣起觀;在〈三 摩呬多地〉中學習了三三昧、八解脫等,這都是屬於小乘的止觀法門。到了〈菩薩地〉中還有大乘佛教的止觀法門。但是,小乘佛法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如能有誠意 發出離心,學習小乘的四念處是可以得阿羅漢的。若是學習大乘唯識的毘缽舍那,或者是從《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中學習觀法,那當然是比小乘的四念處又 更殊勝;大小乘都是四念處,但是大乘是更深刻的,能使令我們得到無生法忍。

可是,想要學習大乘唯識的毘缽舍那或中觀的毘缽舍那,按照一般的情形,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畢業的。就算是你的智慧高明,從文字上已經能夠明白「非離彼能詮,智於所詮轉」的文義,或者你已經能夠通達一切法自性空;但是,你靜坐的時候,未必能觀上來,所以還是要繼續努力才行。

「解」不容易,而「行」應該比「解」還更難。當然這其中也還有差別;如果你真能如實地從文字上覺悟了諸法實相、你確實有了深刻的認識,修止觀的時候,還是有可能容易相應的,人與人之間不必然相同。

本來我們學習《攝大乘論》時,就已經學習了唯識的精要之義。但是,因為我們的智慧膚淺,還不能深刻地認識到「名事互為客」的深義,也就不能作如是觀。此在反省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舉心動念,就會明白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阿難稱譽品》云: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無量戒眾成就,無量定眾、慧眾、解脫眾、無量解脫知見眾成就。復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當知是人為如佛。

(T08.288a)

當知此經的正憶念──即是毘缽舍那,威力甚大!

我希望我們能堅定意願,學習《瑜伽師地論》的大乘唯識觀完畢後,能再學習《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智度論》的毘缽舍那,此時,我們修止觀,應該容易多了。如果我們肯精進勿懈怠,我相信各位是能有成就的。

我們學習了三年的四念處,每天都有靜坐的課程,現在,我們應該反省一下,我們學習了四念處,成績怎麼樣?

八 九年(六四事件之前),我在報上看到一則消息,當時蘇聯的領導人戈巴契夫到中國大陸訪問,他開記者會時說:我來看一看你們中國推行社會主義的成績怎麼樣。 我看到這句話,心裡很不是味道。本學院在九七年九八年間來了一位同學,他遇到一種因緣時說:你們學習四念處已經那麼久了,還是這個樣子呀!我聽見這句話, 也一樣不是味道。

但是,現在我們自己問自己:我學習了四念處的成績如何?

我 們學習文字的佛法也好,學習無文字的佛法也好,對於別人不要苛求,但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可以多一點;也就是說,我要要求自己不斷地再努力;這樣也就很好 了。若說我三年一定要得到無生法忍,那樣的要求是太過了。尤其是我剛才說,我們對於小乘佛法或者大乘佛法中的止觀──四念處,還有一大部分沒有學習,而且 多少有些懈怠,若要求你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道,這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即使我們把〈聲 聞地〉學習完了,你若只是文字上讀一遍,這還是不及格的。你一定要真實去思惟裡邊的道理,能掌握到其中的精義,這才能算你學習了一遍;而這時候也還不能說 你就是畢業了。你一定是要學習又學習,又能多思惟,在文字上如實地通達,才能算是有資格開始學習止觀。嚴格說起來,我們現在還沒有開始修止觀。但是,我希 望我們第二個三年,能夠達到這個程度。

我常好說「我們出家人」,這句話使得在家居士譏嫌我,說我把在家居士和出家人分開了,但是我現在還要這樣說。出家人放棄了世間上的欲來到寺院裡過這種清淡的生活,一切都是清淡的境界,有什麼事情能讓你感覺歡喜的呢?我看是沒有!

但是,要是你能夠把經論上學習的佛法在靜坐的時候能夠用,經行的時候能夠用,與人談話的時候能夠用,舉心動念的時候都能夠用,假設你能夠作到這樣,不說大話,只要能得到欲界定的第九住心「等持」,我認為你開始能夠有一些享受了。

這 時候雖然還沒有輕安樂,但是,與以前動亂心的行相比較,可以說有多少好境界了。你的心情會好一點,隨時心一攝念,就能夠寂靜住,一坐十二小時、二十四小 時,腿也不痛,或者痛,但是不在意,心裡只是明靜而住。這時候心情是愉快的。若是你能進一步再得到未到地定,有了輕安樂了,你就很明顯地知道自己沒有白出 家;雖然受了多少年的辛苦,功不唐捐。從未到地定再上去,要想得初禪就很容易了。不像我們初開始靜坐時內心散亂極重,腿子也痛,痛得不容易忍受,非得起來 跑跑不可;若是得了「等持」,內心就太平得多了,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快樂。

先前你出家的時候,父母反對,哥哥不同意,姊姊也不同意,雖是執著自己的理想,依循自己的意願去作,也得到滿足了,內心還是感覺不舒適的。到了這個時候,你的心裡終於能夠有點安慰了。

雖然是在家居士也和我們一樣學習佛法,但是他的生活環境和我們完全不同;他若是學習佛法深刻一點,也是能夠忍可出家,否則,就會說:「不要出家!我在家也一樣可以修行嘛!」其實,怎麼能一樣呢?完全不一樣嘛!

在 我們的佛學院開始的時候,慧天老法師提議我講一講我的教育理念。當時我說,我們來到這個佛學院要作兩件事:第一,學習佛法的正知正見。學習知道什麼是佛 法?我們出家人究竟是幹甚麼的?第二,學習調心。我們的心久遠以來就是與貪瞋癡一起活動,現在,你發了出離心,不願意再作苦惱的生死凡夫,而志願得聖道。 但是,願得聖道,是一個空願,怎麼樣滿足這個願呢?就是須要調心,用所學得的正知正見來調心。

當你的心行開始進步,就能逐漸地趣向聖道。如果你所發的是出離心,你能得初果;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果位,但是,他是聖人,不是凡夫。我們中國佛教向來宏揚大乘佛法,對於小乘佛法不是那麼樣地注意,然而,小乘初果雖然不那麼圓滿,他是聖人了,我們應該對他生恭敬心。

如果你能發出離心,又能發無上菩提心,當然是更了不起。不過,我們應當知道,如果你還沒有發出離心,你說你發了無上菩提心?這是妄語!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絕對是具備出離心的。所以我們要想發無上菩提心,先要學習發出離心。

我 們觀察一個人的身語意行:他從大殿走到教室,又從教室走到齋堂……;他有時候這樣說話,有時候那樣說話……;從這些地方能看出來他有沒有發出離心。你若是 發了出離心,你自己也可以感覺到與未發出離心的時候,大不相同。這時候你對於戒定慧的學習,對於經律論的學習,如飢渴者想要飲食那樣,對於自己所規定的功 課,你都是能嚴格執行的。我有這樣的思想:你雖然沒有發無上菩提心,若能發出離心,還是了不起的!

如 果你發了無上菩提心,雖然還沒有得無生法忍,還是凡夫,但是,你是菩薩。能發無上菩提心是很了不起的人,這是一位大人。你若能多讀經論──在《華嚴經》善 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到彌勒菩薩那一段文中,或者《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等大乘經論中;你去感受一下那種發無上菩提心的境界,發了無上菩提心的時候,你所表現 出來的身口意是完全不一樣了。

但是,發無上菩提心、發出離心不是突然間的事,要經過深入學習佛法,又能認真地思惟,經過多少次的激盪,才能夠從心底真誠地發出來出離的意願;發無上菩提心,亦復如是。

我剛才說過,我們雖然學習了三年,但是《瑜伽師地論》中〈聲聞地〉還沒有學完,〈菩薩地〉還沒有開始;我們如果發了出離心,發了無上菩提心,當然不應該就此停下來,還要繼續努力才可以!

最後我想要說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佛涅槃後百餘年,在優婆毱多尊者的時代,也就是阿育王在位的時代。有一位天護長者他發動許多人到海上去採寶,他與這些人一起發願,若是順利成功,回來之後要舉辦一個無遮大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供養一切人。

當 時有一位阿羅漢比丘尼知道這件事後,她就入定觀察這件事成功沒有?成功了!無遮大會舉辦了沒有?舉辦了!有多少人來參加呢?阿羅漢有一萬八千人,見道以上 的學人則有加倍之多,還有很多很多的人都來了。她又看一看這麼多人中,誰是第一上座呢?喔!是一個凡夫比丘,他沒有得聖道,只是持戒清淨而已,但是他的戒 臘最高。

佛是這樣規定的:不管你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未得果,只要是比丘,以戒次為定,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

這位阿羅漢比丘尼在定中觀,這一位凡夫比丘年紀很大了,現在還沒有得成聖道,他有沒有得證聖道的因緣呢?有的!

這位比丘尼一日有意地來看這一位老比丘,頂禮之後,就對老比丘說:「你應該好自端嚴!」說完就走了。

那位老比丘聽到這話,心裡想,是什麼事情呢?喔!我很久沒有剃鬚髮,髮也長了,鬍子也長了。於是就理理頭髮,剃剃鬍鬚。

這位比丘尼回到住處又入定,看看這位老比丘聽懂了她的話沒有。他沒聽懂。過了幾天,這位比丘尼又來了,作禮之後,又對這位老比丘說:「好自端嚴!」

老比丘聽到這話,心裡想,上一回說我不端嚴,我已經理了髮、剃了鬚;現在又說我不端嚴,於是又加以反省:「喔!我這衣服破爛了,顏色也不對。」於是把衣服洗一洗、染一染、補一補。

那位比丘尼回去後,又入定觀察,那位老比丘依然沒有聽懂她的話。於是比丘尼又來了,又對這位老比丘說:「大德!好自端嚴!」

這老比丘火了,說:「你已經兩次說我不端嚴,我已經理了髮、剃了鬚、洗染衣服了,我還有什麼不端嚴的呢?」

聖 阿羅漢比丘尼對他說:「我們是佛教徒,在佛法中不是以外相莊嚴為莊嚴,不是理髮剃鬚,穿上好衣服名為莊嚴;要得聖道──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時 才是莊嚴;不但是身清淨、語清淨,還要意清淨,這時候才名為莊嚴。我告訴你『好自端嚴』,是要你修聖道、斷煩惱的意思。」

說完這話,這位老比丘哭了,他說:「我年紀老了,不能夠努力修四念處了,我一靜坐就打瞌睡,我的心沒有力量,已經不能那麼努力了!」

比丘尼告訴他:「情形不是這樣的,你聽說過有一位優婆毱多尊者嗎?」

「聽人說過!」

「他能善巧教導人修止觀的,你到那裡去跟他學習,你就能得聖道!」

「啊,是的!是的!」

這位比丘尼給了老比丘信心,於是老比丘就整理了行裝,到優婆毱多的住處來。遠遠地有人來迎接他,為他打洗腳水。

這位老比丘說:「我沒有見到優婆毱多尊者,我不洗腳。」

別人告訴他:「為你打水的就是優婆毱多尊者呀!」他很激動,非常歡喜,就把腳洗了。

這時候優婆毱多尊者下令打板到禪堂去靜坐。很多很多的阿羅漢都來了,這位名字叫作阿沙羅的老比丘也到那兒靜坐,但是,他坐著坐著就睡著了。

禪 堂的規矩,誰在靜坐的時候睡著了,維那就來警覺他一下,並且給他一盞燈,換他去巡香。這位老比丘被警醒後,就拿著燈去巡香。這時候他看到優婆毱多尊者入火 光三昧,全身放光;不止於此,所有的阿羅漢在禪堂裡都是放大光明。他看到這種境界,心裡面受到極大的感動,生出大歡喜,這一歡喜,靜坐的時候也就不再打瞌 睡了。

此後,他不斷地努力修習,不是很久就得阿羅漢了。得阿羅漢之後,他就向優婆毱多尊者告假回到原來的住處。

那位有神通的聖比丘尼又來看他。這一回,這位比丘尼告訴他:「你今天才是真正的莊嚴!」

老比丘也說:「多謝你的恩德,因為你的鼓勵,我才有這樣的成就。」

我 們在這個小小的佛學院學習了三年,我剛才說,我們其實還沒有畢業,三年畢業是將就一般人有限度的精進而方便安立的制度,實在是沒有畢業這回事,我們還應該 繼續努力。但是,懈怠是與生俱來的,要勉強自己繼續努力,這是不容易的事。所以我說要發出離心、要發菩提心,由願引導我們不間斷地繼續努力。

其 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我們要常常反省自己還不莊嚴,不莊嚴就是醜陋,要注意這件事啊!我們的身體是前一生的果報,它很難改變;但是內心的醜陋是可以改變的。 在《阿毘達磨法蘊足論》中講六隨念,其中「念法」的那一段文透露出來一則意外的最佳消息:只要你肯用功學習聖道,你現在就可以得成聖道,不是等到將來才得 聖道。

在修止觀的過程中,對於文字的佛法,我們學習起來已備感困難,要修止觀豈不是更難嗎?難與 不難,其中的關鍵是「解」的部分要準備好。什麼是「諸法無我」?什麼是「諸法畢竟空」?你要能掌握到它的真義。另外,修學聖道的前方便,在《瑜伽師地論》 中說得非常詳細,你也要注意不要違犯。然後,你或者修大乘佛法的四念處,或者修小乘佛法的四念處,你都可以得聖道的。但是,你要常常憶念你的出離心、無上 菩提心,憶念你自己還不莊嚴,還是醜陋的,藉以督促你自己勇猛精進,那麼,這件事就容易成功。

我 曾經說過一個譬喻,就像匠人要作一張桌子,要先把所有的配件都準備好,最後,他把所有的配件很容易地組合起來,就是一張桌子。修行亦復如是,並不是一件難 事。佛在世的時候,在家居士也有得到初果、二果、三果的人,更何況是出家人呢!所以,不要忘了自己的出離心,不要忘了無上菩提心,不要忘了我現在還很醜 陋,不要忘記勉勵自己精進,你是可以成功的。

我們感謝佛菩薩三寶的慈悲光明加被,也感謝多位執事 法師的協助,還應該感謝各位護法居士的護持,我們才能在這裡繼續地學習。要注意:佛法衰微了、正法要滅了;眾生在大苦中,甚為可憐!希望我們為佛法、為眾 生,亦為自己努力學習,能無負於《阿毘達磨法蘊足論》中真實不虛的開示!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六妙門講記.一 第2頁:一、六妙門講記.二
第3頁:一、六妙門講記.三 第4頁:一、六妙門講記.四
第5頁:一、六妙門講記.五 第6頁:一、六妙門講記.六
第7頁:一、六妙門講記.七 第8頁:一、六妙門講記.八
第9頁:一、六妙門講記.結 第10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一
第11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二 第12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三
第13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四 第14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五
第15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六 第16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七
第17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八 第18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九
第19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結 第20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一
第21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二 第22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三
第23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四 第24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五
第25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六 第26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一
第27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二 第28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三
第29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四 第30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五
第31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六 第32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結
第33頁:五、好自端嚴 第34頁:六、談心莊嚴
第35頁:七、四護法門 第36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一
第37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二 第38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三
第39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四 第40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五
第41頁:九、如來大勢力 第42頁:十、午後法語.一
第43頁:十、午後法語.二 第44頁:十、午後法語.三
第45頁:十、午後法語.四 第46頁:十、午後法語.五
第47頁:十、午後法語.六 第48頁:十、午後法語.七
第49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一 第50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二
第51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三 第52頁:十一、第二個三年.四
第53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五 第54頁:十一、第二個三年.六
第55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七 第56頁:十二、從佛學院到禪學院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