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七覺支講記 聖嚴法師著

七覺支講記 聖嚴法師著

《阿含經》中的七覺支修持及其功用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阿含經》中的七覺支修持及其功用
  
  一、先行修持
  
  具足善根之人,已親近善知識、聞善法、生淨信、正思惟(如實作意),正念正智,具護諸根,具身口意三妙行,修四念處,修七覺支。
  
  這是說,已經具足善根或已親近善知識的人,必須要聽聞善法,生起清淨的信心,然後對自己所聞之善法,如實思惟。這是先要具足正念、正智慧,然後保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勿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污染,便能轉身口意三業為三妙行,再從四念處著力修持而進入七覺支的階段。善根許多人都說自己沒有善根,煩惱很重,請問在座的諸位,你們算不算是具有善根的人呢?如果你們沒有善根,今天怎麼會在這裡聽聞佛法呢?只要有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的意願和因緣,就是有善根的人了。例如有人偶爾打開收音機,正巧有人在講佛法,便是因緣來了;也有人在我們禪中心(Chan Center)門前等公車,因為車子久久不來,就好奇的想看看禪中心究竟是做什麼的,進來之後我們給他一份資料,看了覺得還不錯,結果下次就來親近道場。這些人都是有善根的。
  
  過去有一位替我做英語翻譯的王明怡居士,他因為頭痛而來跟我聞佛法學打坐,半年之後頭不痛了,他就死心塌地為我義務做了二十年的口譯工作。還有一個例子是,有一位牧師帶他的太太來跟我學打坐,他太太上了兩堂課之後,便再也不去教堂了,因為我教她的方法,將她二十多年的失眠症治好了。事實上,這都不是我的力量,而是源於他們自己的善根。
  
  還有一位在航空公司服務的地勤人員,有次去日本出差,回來後就高燒不退,醫生也看不好。有人跟他說:「聖嚴法師今天要上飛機,你可以請他幫忙。」就在我臨上飛機前,他的同事便要我幫他的忙,我就拍了他一下肩膀說:「好了,沒事的啦!」說完我就上飛機了。結果這位地勤人員真的就退燒了,於是到處替我宣傳說:「聖嚴法師真靈啊!我燒了好幾個月,被他一拍,就好了。」其實,我不相信自己有此能力,而是他自己的善根因緣。親近善知識「知識」是指與自己有互動、有關係的朋友。朋友有兩類:(一)善知識:是對我們有益的善友、益友、諍友、良友。儒家所主張的「友直、友諒、友多聞」,也是指的善知識。(一)惡知識:是對我們無益的惡友、損友、劣友、險友。既然無益,為何又要結交如此的朋友呢?那是因為臭味相投,故又被稱為狐群狗黨。例如賭友、酒友、毒友,都是惡知識。聽聞善法善法是能夠幫助我們袪除煩惱,生起智慧心和慈悲心的方法及觀念。沒有智慧,會讓自己生氣、不快樂,也容易受他人影響而起煩惱;沒有慈悲,容易使得與我們有互動關係的人不快樂、受傷害。所以,使自己快樂,是智慧;讓他人快樂,是慈悲。我們在書本上看到善法,或聽到善法之後,如果生起信心,照著實踐,對己、對他人,都是很有用的。所以在聽聞善法之後,應身體力行、繼續實踐。生淨信和正思惟淨信,是清淨而正確的信心,這有兩個原則:一是在觀念上具有佛法的正知見,也願意接受這樣的正知見;另一個是在用了佛法之後,從經驗上得到利益而生起堅定的信心,這也就是正思惟。就像有一對夫婦,他們同時罹患了癌症,說起來這是很遺憾、很痛苦的事,我知道後在電話中用佛法勉勵他們,要他們有願心、有信心;後來他們兩個人病都好了,就發願在法鼓山美國分會長期做義工。這也是因為他們有善根,所以能親近善知識、聞善法、生淨信、正思惟,他們的例子,就是現身說法的菩薩。正念正智,具護諸根正念是與正法相應的心念,正智則是與煩惱不相應的心念,隨時隨地用正確的佛法,便能少煩少惱;經常以佛法作觀照,便是正思惟。
  
  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經典中比喻守護六根,好像烏龜為了保命,必須把頭尾四腳藏在殼內。要使六根獲得清淨,不受六塵污染、刺激、誘惑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經常地全面守護。就像我戴的眼鏡,如果要它永遠保持乾淨是很難的,因為經常有各式各樣的灰塵、髒東西污染我的眼鏡,我必須時常擦拭它、保護它。
  
  過去有位美國青年,跟我學佛十多年,常來參加精進禪修。每次禪修結束,都會有授五戒的儀式,他說他剛打完禪七時,五戒守得都很清淨;兩個月之後,漸漸地就一條戒、一條戒的破了。然後他就再來打禪七、再授戒,如此一次次地重複著。他問我:「破了戒要怎麼辦呢?」我說:「知道破了戒,就要懺悔,有戒可破是菩薩,無戒可破是外道,總比從來都不持戒,不斷地做壞事要好得多了。」護諸根,是小心保護六根,並非學佛的人從此就不再犯錯,犯了錯,懺悔、改過,繼續持戒護根就好。
  
  能守護諸根,一定能夠用身體、語言、心念來修行善法。能守護諸根的人,修習四念住、七覺支等,便容易得力了。
  
  具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未生之五蓋不生,已生之五蓋令斷。便能修七覺支了。
  
  有了善知識,還要有同修善法的伴侶、精進淨信的弟子。跟著具正見、有道心的伴侶,互相勉勵、共同學習,使得未生之五蓋不要再生起,已生之五蓋盡快斷除。
  
  五蓋主要是在打坐、修禪定以及修七覺支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五種障礙。蓋,是指將能開啟智慧心和慈悲心的功力蓋住了,因為當有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生起時,任何善法也無從修了。不論是貪著順境、瞋惡不順境,都是修行的心理障礙;昏沉、睡眠使人無法用功;散亂、掉悔使人心不安定;狐疑不信三寶、懷疑自己沒有善根,修行便不得力。只要有了五蓋中的任何一蓋,修行之時,便會發生身心的問題而容易退失道心。
  
  今年春季,在象岡道場的一次禪十修行期間,有一位初次來參加禪修的女教授,在禪堂裡很不舒服,熬到第五天時,她開始懷疑自己大概是沒有善根的人,不適合來禪修,修了對她也沒有用。既然如此,還在這裡掙扎什麼呢?於是站起身來,準備離開象岡,臨走之前,又覺得對不起師父,也對不起佛,於是面向佛像頂禮三拜。可是,當她拜完佛、看到佛像時,身體上的不舒服感竟然全部消失了,抗拒修行的心也沒有了。當下她反省到過去這幾天,都是由於自己的執著,求好心切,結果愈來愈不能安心;反而在準備放棄之時,因為不再急於追求成效,所以變得輕鬆起來。於是重新回去打坐,從第六天直到禪十圓滿,她愈坐愈好。
  
  聞妙法已,身正、心正,爾時次地修七覺支。
  
  所謂次第修,就是從七覺支的擇法、精進、喜、輕安、捨、定、念,一個一個逐次修行。在聽聞微妙的佛法之後,就可開始修行七覺支了,但要有正確的身體坐姿,以及正確的心念。
  
  正思惟,未起之七覺支令起,已生之七覺支令增廣。
  
  思惟不是思想,而是時時刻刻作觀照,清楚知道要照著七覺支的次第修起,精進不懈。尚未修的七覺支,要趕快修;已經修的七覺支,則要繼續修,使得力量更強,範圍更廣。
  
  有食有不食──
  
  七覺分依食而住:於七覺分,逐一如實思惟。
  
  七覺分不食:於七覺分,不逐一如實思惟。
  
  七覺支,可以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次第修,名為「依食住」,亦名為「逐一如實思惟」;也可以整體來修七覺支,名為「不食」,亦名為「不逐一如實思惟」。這有點像四念住裡的別相念與總相念。別相念,是一個念住一個念住的逐次分別修;總相念,則是在每一個念住內就包括了其他三個念住。所以七覺支的七個項目,可以逐項思惟,也可以只思惟某一個項目,而其他六個項目也都含攝在其中了。
  
  二、七覺支的修習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雜阿含》七二九經。大正藏二196上。
  
  遠離、無欲、滅,稱為三界,依此三界,就能趨向於「捨」了。所以行者首要遠離所有障礙修行的人、事、物,否則就無法修行。其次要無欲,修七覺支不僅要離開五欲,心中也要沒有想得到什麼欲求。第三要滅,滅除貪、瞋、睡眠、掉悔、疑的五蓋煩惱,凡是有煩惱出現時,隨時要將它化解。
  
  二十多年前,有位年輕的居士來跟我學禪修,他非常用功,可是他的父母要他結婚,他問我說:「師父,我想結婚,但是結婚是不是一種障礙?」
  
  我說:「你既然想結婚,還問我做什麼?如婚姻對你造成干擾、困擾,就是障礙。如果結婚之後,太太是你的助道因緣,那就是菩薩伴侶而不是障礙。這要看你娶的是怎麼樣的太太了。」
  
  他很高興的說:「對,我娶太太,就是要度一個眾生啊!」
  
  婚後不久,他又來跟我說:「師父,我太太從小是在教會學校讀書的,她說如果我願意去教堂,她將來也會來我們的寺院,我準備把教堂裡的人都度過來。」
  
  後來他生了孩子又來問我說:「師父,佛教徒的小孩要到七歲才能皈依,而基督徒的小孩出生之後,馬上就可以受洗。我太太的意思是先讓孩子受洗,七歲時再來皈依三寶。」奇怪的是,不但他的太太、小孩,始終沒有來過寺院見我,從此之後,連他自己也不見了。他要度眾生,結果反被眾生度走。
  
  其實,結婚並不是壞事,如果在婚前跟太太或先生說好,請對方來皈依三寶,或來參加幾期禪修,這樣修行就不會變成障礙了。否則好像只有躲到山裡出家,才能修七覺支,其實這是錯的,不論在家、出家,任何人都能修七覺支的。因為釋迦牟尼佛教導的三十七道品,是對僧俗男女四眾弟子而講。在家人要完全遠離、無欲、滅貪瞋等五蓋,雖是不可能的事,但在修行生活中,隨時練習依此三界,便能對身心的安定、觀念的調整,產生很大的幫助。
  
  七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雜阿含》七三三經。大正藏二196中。
  
  如內身身觀念住,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當於爾時專心繫念不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如是住者,漸次覺分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七三三經。大正藏二196中。
  
  經典告訴我們,七覺支如果要修圓滿,必須從四念住開始修起,先觀身,包括觀內身、外身、內外身,也就是觀身體的三十六物之後,再依次觀受、觀心、觀法,繼續不斷、專心不忘,這就是七覺支的念覺分。
  
  念覺分是七覺支中的第七覺支,何以經文此處是放在第一?因為正在修時,定與慧同時要照顧到,四念住重在觀慧,是入手工夫。故在經論中也有將念覺支,置於第一覺支的。修完念覺分,再修第二、第三……,依次修到第七的捨覺支。每一個覺支都不能離開身、受、心、法四念住,否則便失去著力點。
  
  善知方便修七覺分。──《雜阿含》七一九經。大正藏二193下。
  
  修七覺支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是從袪除五蓋,修四念住觀等方法,來調適身心,這叫做善知方便。方便就是用適當的方法,便利在修行過程中,順暢獲益。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凡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理論觀念及方法技巧,都稱之為方便。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狀況,運用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來協助他們獲得法益,即是方便。
  
  所謂對症下藥,百人各有百病,百病各有千症;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也會生不同的病,即使是同樣的病,也有千變萬化的症狀。智者會針對病症,給對治的醫療和藥物,不能用死方法來治變症,修行七覺支也是一樣,就是要善知方便。
  
  佛法也有各種不同的層次,給予不同的方便,這個方便是針對眾生的煩惱病而說的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任何一法,全部是方便法。而真實法是不可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也就是禪宗所講的直指人心的教外別傳,又稱為不可思議境界。
  
  不過,請不要把沒有原則的隨便,誤以為是方便。例如有一個早春的下午,我在外面弘化,忘了帶禦寒的衣物,天氣卻突然轉涼,我覺得很冷,有位好心的男居士願把他的大衣借給我披。正好旁邊有位穿著毛皮大衣的女居士,說她的大衣很暖和,要我換上她的衣服保暖。請問諸位,我能不能穿上那件大衣呢?
  
  不要說我是個和尚,即使是一位男居士,披上一件女人的毛皮大衣,也是很奇怪的事。
  
  方便不是隨便,還是應該有它的原則。也許有人會問,如果只有那一件毛皮女大衣,而我又非常冷,不穿就會凍出病來,穿了又不像樣,怎麼辦呢?很幸運,我還沒有遇到過這種窘況,讓諸位自己去參這個公案吧!不過,在戒律裡,是允許比丘在冬天穿獸皮的,但不是女性穿的款式,而且規定必須是自然死亡後的獸皮。
  
  善巧方便,取內心相,攝持外相。──《雜阿含》六一六經。大正藏二172下。
  
  這三句經文的意思是說,修七覺支的時候,要有善巧方便,向內觀照心的狀況,既已向內觀心,心外的種種狀況,便已攝歸內心。其實只要你的心向內觀,即可不受外相的影響;因此今日南傳佛教所授的四念住法,即名內觀法門,乃以內觀攝持外相。
  
  向內觀心是「取內心相」,以觀心而使身心及環境統一,便是「攝持外相」。外相,並不一定是身體以外的人、事、物,身體的狀況也是外相。初修之時,往往要以外相的呼吸,作為心之所依,也就是要有外相,做為所緣境。心安之後,始攝外相的呼吸而內觀於受、心、法的苦、無常、無我。
  
  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雜阿含》六一五經。大正藏二172中。
  
  所謂「善繫心住」,是指已懂得如何把原本散亂的心念,用方法使之繫於一境。就像有一種稱為引磬的法器,有一條繩子連繫一根金屬棒及一根引磬口上,永不離開,相互為用;也像猴子被鏈條繫在樁上,便不會闖禍。心住一境,便能得定。
  
  住是住於一境,而非思前想後的散亂狀態,也就是止於一念的定境。不過心住於一境,並不等於日思夜想的迷情,例如曾有位男士聽了我說的定境之後,便告訴我說:「修定我懂了,只要心裡老想著同樣的一件事,就是入定了。我也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初我在追女朋友時,日日夜夜都思念著她,連茶飯也沒有味道,這就算是入定吧?」
  
  當然不是入定;這是男女之間癡情迷戀。愛情的執著,是一種情緒的持續,入定則是輕安心的增長,平靜心的持續,所以對愛情會有「意亂情迷」的形容;修定是由集中心而進入統一心的定境,名為繫心於一境。
  
  所謂「知前後昇降」,是指清楚前一念與後一念的狀況,前一念修別相念,後一念轉為總相念,是昇;前一念修總相念,後一念退為別相念,則為降。前一念總修七覺支,後一念逐一修七覺支,是降;前一念逐一修七覺支,後一念總修七覺支,便是昇。若在修定之時,則以昏沉為降、掉舉為昇,心明為昇、心暗為降。
  
  隨時對治。
  
  於心微劣猶豫時、於心掉舉猶豫時,合法適時修七覺分。
  
  知道前後昇降的狀況,就要隨時隨地對治「微劣猶豫」及「掉舉猶豫」的兩種狀況,才能如法而適時地修七覺支。佛經告訴我們,在心念微劣猶豫、提不起勁時,或是在心念掉舉猶豫、浮動不安時,應該及時用方法來調理,才能順利修行七覺支。
  
  猶豫,是對自己、對方法沒有堅決的信心;微劣的狀態,是心力不夠,或者體力不濟;掉舉的狀態,是身心浮躁、忽昇忽降。
  
  三、修持七覺支的功德
  
  生病時治病。──《增一阿含》一三九‧六經。大正藏二731A。
  
  對治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雜阿含》七○四、七一一、七一四、七一五、七一七、七一九、七二五經。大正藏二。
  
  能作大明、能作目,增長智慧,轉趣涅槃。──《雜阿含》七○六、七○七、七一三經。大正藏二。
  
  善積聚、成不退轉,令眾生清淨,離諸煩惱。──《雜阿含》七○八、七○九、七一一、七二○、七二五、七三一、七三二經。大正藏二。
  
  得心解脫、慧解脫,四種聖果、七種福利。──《雜阿含》七一○、七三四、七三五、七三六、七三九、七四○經。大正藏二。
  
  對治七使。──《增一阿含》卷三十四‧三經。大正藏二739上。
  
  貪欲使者。念覺意治之。瞋恚使者。法覺意治之。邪見使者。精進覺意治之。欲世間使者。喜覺意治之。憍慢使者。猗覺意治之。疑使者。定覺意治之。無明使者。護覺意治之。──《增一阿含》卷三十四.三經。大正藏二739上。
  
  由經文中得知,修行七覺支可以治療我們的身心諸病,而得身心的健康。因為修七覺支的調心,必先調身、調睡眠、調呼吸、調飲食,所以既能治煩惱諸病,也必能有益四大色身的調和。
【書籍目錄】
第1頁:三十七道品第六科 第2頁:何謂七覺支?
第3頁:七覺支的意義 第4頁:《阿含經》中的七覺支修持及其功用
第5頁:大乘經論中的七覺支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11-21 18:54:31
此是人間燈塔,眾生當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