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五根五力講記 聖嚴法師著

五根五力講記 聖嚴法師著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五根?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五根?
  
  佛學是一種學問、一種方法,是可以用知識、書本以及老師來傳授的。如果僅僅聽到佛學,懂得許多經論,甚至也很會講解一些經論,在佛門中形容這是「說食」、「數寶」。說食就像到餐廳裡唸菜單一樣,唸給人家聽這是什麼菜、那是什麼菜,可是自己並未吃到;數寶則好比到銀行替人家數鈔票,數完了,鈔票是銀行的,與自已沒有什麼關係。因此,有些人也許對佛學理論很清楚,然而對自己生活的態度以及人格的修養,並沒有幫助,這叫販賣知識,也稱作「說食數寶」。
  
  我的師父東初老人曾跟我說過:「懂四句不如能夠用一句,講十句不如能夠行一句。」行就是修行,沒有修行的心,它的根是淺的、浮的,無法紮實,所以要不受誘惑是相當不簡單的。我從一九七五年到美國,至今已有二十六年,在此期間,我講了許多經、許多法,也指導了很多人修行,但是聽我講法的人不一定跟我修行,而跟我修行的人也不一定能夠持久。今天在座聽講的,居然還有五位是跟我修行了二十多年的弟子,他們之所以持續修行,主要原因是他們參加禪七,在禪修的過程中得到一點益處、一些體驗,對他們的生活有幫助,對他們的心產生安定的功能;在座親近我超過十年以上的人更多,他們多半也是打過禪七,知道不斷地用佛法在生活中體驗,用佛法調心,這就是修行了。如果只知道有佛學,而沒有用佛法來調伏自己的心,信心是不容易建立起來的。
  
  接下來就進一步介紹修行信、精進、念、定、慧等五種善根的方法:
  
  信根增長
  
  信根是篤信正法的三寶、四諦等,能生一切無漏禪定而得解脫;信力是因信根增長,對三寶虔誠,能破一切疑惑,不受邪信所迷。
  
  信心是不容易建立的,建立了之後也很不容易堅固,有的人今天相信了,明天又會改變,而這裡的「信根」是指信了之後不再改變,稱之為信根增長。
  
  信根增長意思是說「信」是個基礎,然後還要繼續不斷地增上信心的力量。在此舉出信因果、信因緣、信佛法僧等三個項目:
  
  一、信因果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災禍與幸運,必有其原因,不用害怕逃躲,不宜得意驕傲。
  
  因果簡單的說就是,曾經有過的行為,必定有它的結果,現在所得到的、面臨到的種種幸或不幸,樂或不樂,這都是果。而果是從哪裡來的?一定有它的因,有的在這一生中知道或不知道做了些什麼,有的則是在過去無量的生死之間,曾經造過種種的因,而到這一生來接受果報,因此,講因果必須要追溯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能夠這樣,才能將因果講得比較公平,也就不會對自己的遭遇怨天尤人,不會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否則,因果是無法講清楚的。
  
  自從九一一恐怖事件之後,美國仍然處在恐慌、緊張的狀況下,大家都沒有安全感。當時我正要從台灣到美國,在台灣的許多朋友都希望我不要去美國了,他們說:「美國現在好危險啊!特別是紐約剛剛發生九一一事件,還有,美國正在流行炭疽熱病毒,處處都在恐慌中,希望師父不要再去美國了。」我說:「我的想法跟你們剛好相反,哪裡有危險,我就要跟那個地方覺得不安全的人在一起,或許能為正處在恐慌中的人們,帶來一些安全感吧!」
  
  事實上,不論是在東方、西方,或者是過去、今天以及未來,地球這個環境是從來沒有安全過的,有的是人為的災難,有的是天然的禍害,但是,現在世界的人口數,卻比過去增加許多,可見得死去的人還是要比活著的人少了許多。
  
  我是相信因果的,所以我又跟台灣的朋友們說:「如果我現在應該在意外中死亡,那麼也不一定要到美國才有危險,留在台灣也是一樣的,我可能會在洗澡時發生意外,也可能在上、下樓時不慎從樓梯上摔下而亡。如果從因果上來講,我現在還不應該走的話,那麼到任何地方,意外都不會降臨到我身上的。」就像東初禪寺的幾位信眾一樣,他們都在紐約世貿大樓工作,可是就在恐怖事件發生時,他們剛好都去渡假了;相反的,有的人不在那裡工作,本來不應該去的,偏偏陰錯陽差在最危險的時刻趕上了。因此,應該安全的人,即使遇到危險也能逢凶化吉;假如應該在此時往生,即使不該去的,因緣也會將他推到那個地方去。
  
  二、信因緣
  
  諸法因緣生,自性即是空。若遇災禍,當以智慧來預防,也以智慧來處理,就可避免災禍,或減少災禍造成的損失及悲苦。若遇幸運,當以努力來增加它、持續它,並以慈悲心與他人分享。如此一來,就可既不畏懼災禍,也不奢望幸運,便是「空」的體驗。
  
  任何事情的發生,不論危險或安全、痛苦或快樂,都是不同的因素相加所得的結果,但是從因至果之間並不是單純的一直線,因為其中加上了不同的緣。也就是說,以因果而言,可能會遇到危險,然而如果能多做一些預防的準備工作,危險的程度可能就會減輕;譬如現在多做一些護持三寶的功德,多做一些有利於眾生的好事,觀念、想法就會轉變,命運自然也就會改變了,即使有危險,結果也不會那麼嚴重了,這就是因緣。
  
  信因緣就不會對自己當前的命運哀怨和失望,不會對自己當前的成就自滿和驕傲,因為只要因和緣一有變動,目前所遇到的狀況就會改變,好的可能變成壞,壞的可能會變好。所以相信因緣的人,必定會面對現實,並且運用智慧來妥善處理種種狀況。
  
  就像二○○二年九月在台灣發生了水災,不少人因此而往生。當時在花蓮有兩個村落分別遭遇土石流的侵襲,一個村在大水災時,房子倒了,人也都往生了,甚至連屍體都找不到,因為他們沒有經驗,沒有警覺。而另一個村同樣遇到大水,房子也都倒了,房子裡不僅進了水,而且堆滿了兩尺高的石頭,但是卻無人死亡,這是由於他們提前做好準備,一旦發生大水時,整個村民都能順利逃了出去。
  
  在台灣南投也有一個例子,有一位先生每天都在念佛、誦經,他的家裡共有十幾個人,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他很久沒去台北了,就在發生水災的那天晚上前往台北,結果就在一夜之間,他在南投的家整個不見了,不但房子不見了,人也都不見了。在一九九九年的九月二十一日,台灣發生了大地震,在震央範圍之內的寺廟幾乎全倒,但是寺廟內卻無人傷亡,當我問他們怎麼可能倖存呢?他們說:「當時我們並不覺得害怕,房子倒下時,我們很鎮定的找到出路。」我並不是說信佛誦經的人就不會遇到災難,而是說可能有改善或避免的機會。
  
  因此,我相信類似紐約世界貿易大樓被炸毀的事件,不會再次在美國發生,因為大家已有了警覺心及預防心。像生化武器的炭疽熱病毒,如果具備防禦的措施,也並不是那麼可怕,只要小心謹慎即可。
  
  如果有堅固的信心相信因果、相信因緣,便沒有理由會恐慌、害怕,但是仍然應該做好安全措施,使得危險性減至最低。當然,該走的時候還是會走的,可是不須要恐懼,如果經常神經兮兮的覺得處處都在危險之中,本來沒事的,結果可能因此反而將自己嚇出病來了。因此,請諸位還是好好的照樣過日子,只需稍微小心一些即可。
  
  三、信佛法僧
  
  佛教是由「佛法僧」三寶組成,佛所說的話是法,我們信佛,所以相信佛說的法是很有用的;以法來修行,就需要有傳承,需要有老師,需要有團體共同的勉勵和規範,這就是僧。因此,需要用佛法的時候,就不能夠不信三寶。當我們用佛法來幫助自己,幫助他人的時候,必須相信佛法是正確的,佛法對我們是非常有用的,只要有佛法,什麼困苦危難的問題都可以解決。
  
  因果和因緣,以及三十七道品所有的道品次第的修行方法,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而道品次第的方法就是法,法是要由老師來教的。所以對佛法僧三寶要有堅固的信心,而三寶中主要信的是「法」,用佛法來幫助我們調心,改變自己的行為,多與人結善緣,對人多說好話、做好事,能夠如此,心裡就會平安,命運自然也會改變。
  
  精進根增長
  
  精進根是於正法,修四正勤,無有間雜;精進力是因精進根增長,能除身心懈怠,斷諸惡行。
  
  精進事實上就是四正勤,再予以加強就稱之為增長。四正勤有四個項目:「已生的惡不善法令斷除,未生的惡不善法令不起,已生的善法令住不忘,未生的善法令之生起。」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有人說他自己在一生中沒有殺過人,沒有做過強盜,或未曾被法院判刑坐牢,所以這四個項目皆已具備了。其實,坐牢的人並不一定是壞人,沒坐牢的也不一定是好人。有的人很明顯傷害了人,卻還不承認,也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經常跟自己過不去,還老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算是善還是不善呢?
  
  有一次在禪七期間,我在禪堂裡看到有一個人在打坐時老是在趕蒼蠅,蒼蠅一飛過來,他就拍趕一下,我問他在做什麼?他說:「蒼蠅可惡、討厭。」我說:「是你自己心生可惡、討厭。你引誘蒼蠅來對你發生興趣,牠是沒有煩惱的,牠只知道你的頭上有好東西吃,有好東西聞,現在你趕快到洗手間去,把頭跟臉洗乾淨,蒼蠅就對你沒興趣了,否則,牠還是會不斷盯著你繞。」像這樣的例子,究竟是蒼蠅做了壞事還是他做了壞事呢?這位先生坐了兩炷香之後就請求小參,他說:「師父,我是心生煩惱做了壞事,可是您也做了壞事呀,在禪堂裡是不應該有蒼蠅的,你將牠放進來,所以我就受到干擾了。」我跟他說:「現在大家都很有福報,有紗窗可以防止蒼蠅、蚊子,釋迦牟尼佛在樹下修行六年,那時候也沒有紗窗,甚至還有鳥在佛的頭上做了一個鳥窩,但是釋迦牟尼佛如如不動,根本不受影響,仍然在那裡打坐修行。」
  
  善與惡,有相對性與絕對性的分別,一般人講的是相對性的,比較好或比較壞。而絕對性的善與惡又是什麼呢?絕對的善,是心不受任何的境界狀況所動、所影響,其禪定和智慧皆已成就;絕對的惡,則是極罪惡之行為,如殺人、放火、搶劫、強暴等。若以精進修行的角度來說,應該朝絕對的善去努力,相對的善還是不夠好也不夠正確。
  
  有一次我在公園的樹下坐著,來了一位不認識的年輕人,他突然在我的背後叫我不要動,我還以為他要搶劫,接著聽到他在我頭上拍了一下,說:「啊!好大的一隻蚊子呀,牠正要咬你,我把牠打死了。」請問諸位,這位年輕人究竟是做了好事還是壞事?對我而言,他幫了我的忙,似乎是做好事、存好心,但是蚊子只是要吸我一口血,而他卻要了牠的命,這不是太不合理了嗎?
  
  以眾生平等的立場而言,這位先生的心是不善的,他對眾生是以差別心來看,認為只有人類才是最尊貴、最重要的。其實,對蚊子來說,人類只是牠的食物之一。
  
  很奇怪的是,當我與許多人在一起時,蚊子多半只叮其他的人,叮我的機會不多,只有當我一個人時,牠因為沒有選擇才會來叮我。有人說師父的血比較冷,所以引不起蚊子的興趣。我想應該並非如此,或許是因為我把所有的小動物都當成眾生來看,沒有想要傷害牠們,或與牠們對立,特別是在我打坐狀況很好的時候,這些小動物可能把我當成是一棵樹、一根木頭、一根草,不會來打擾我。
  
  我們的心之所以經常隨著境轉的原因,主要就是會被環境所誘惑、所刺激,在這種狀況下,心是隨著環境在動,這叫「心隨境轉」,這個心就不是善心,不是好心了。如果心能夠非常的安定、清楚、清明,連環境也會受心的影響而改變,用心來改變環境,這叫「境隨心轉」。因此,當心受到環境影響時,要告訴自己,自己的心已經跟不善相應了,必須調整自己,知道環境是環境,自己是自己,不要受其影響、刺激而產生心理的活動,或行為上的偏差,否則,自己的心就已經是不善心了。
  
  因此,凡是讓自己痛苦、煩惱、情緒波動,或者影響他人也陷入痛苦不安的種種行為,在不利於己也不利於人的情況下,不論是用語言的行為、身體的行為以及心理的念頭,都叫做不善。凡是對自己的情緒及生活有安定感、安全感,同時將健康的念頭以及語言等行為,分享給生活環境內經常在一起的人,這叫做善。
  
  進一步,我們要能夠做到,即使是生活環境不在一起,而是間接接觸的人,也要有利益他們的想法、語言以及行為。也就是說,自己已從煩惱得到解脫,解脫就是智慧,就要把自己從佛法獲得的智慧分享給他們,那便是以慈悲心幫助他人,使他們從痛苦煩惱中得到解脫,那就是最好的善了。經常過著生善而止惡的生活,便是精進根的增長。
  
  曾有一位女士跟我說:「師父,請您把我的先生也找來一起修行,好好用佛法管一管他!」我問她自己是否需要佛法呢?她說:「我沒有問題呀!是我的先生經常使我煩惱,家裡所有的問題全在我先生一個人的身上。」在台灣我也遇到過這麼一位先生,因為他的太太常常在法鼓山做義工,那位先生對我說:「我的太太什麼都好,就是學了佛不好,現在回來老是教訓我,不准我打牌、釣魚、喝酒,不可以的事太多了。未學佛前,她不會有這麼多的問題,學了佛之後,每次回來都告訴我說:這是師父講的,要怎麼、怎麼……。」
  
  我說:「你太太真的壞嗎?假如她回來陪你打牌、釣魚、喝酒,是不是就好了呢?」事實上,只要對身心的健康、人格的成長是正面的,才是好的。而且這位先生不但有高血壓,還有糖尿病,由於經常打牌打到夜不歸宿,又常到海邊釣魚,他的太太非常擔心他的安危。於是我又對他說:「你太太存心是好的,只不過講出來的話可能使你煩惱,希望你從這方面去包容她。」那位先生後來也參加了三天的禪修營,同時向我保證從此以後再也不打牌、不釣魚、不喝酒了。我告訴他說:「你要好好謝謝你的太太,因為她罵了你,對你來說當初她是做了壞事,結果卻是好事。」同樣一件事,一個是主觀的,一個則是客觀的,善與惡的標準就不一樣了。
  
  念根增長
  
  念根是於正法記憶不忘,時時處處修四念處;念力是因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念念修習四念處法:觀身、觀身受、觀心念住、觀法念住,於四聖諦法,記憶不忘。
  
  修四念處法門可使得善根增長,即為念根增長。四念處「身、受、心、法」的基礎是依據四聖諦「苦、苦集、苦滅、苦滅之道」而來。四念處有分析及理解兩種功能,可以從四念處的觀想轉變成為自己的觀念,從而體驗到「身、受、心、法」經常都是在變化的,是無常的,是空的,是無我的。
  
  一般人將「身、受、心、法」當成是我,於是產生了種種執著,因此有苦與苦集。如果有了觀念上的轉變,順著修行離苦的方法,就可以斷苦集,而證苦滅,寂滅為樂,便是徹底離苦得樂,但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許多人明知道佛法的觀念很好,道理很對,然而有痛苦、煩惱時,還是放不下、擺脫不了。因此,修四念處之後必須要修四正勤。
  
  四念處的四種功能:
  
  一、觀身不淨
  
  不淨可分為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如果身體不洗澡、不漱口、害了病,就會產生污垢油膩,或是將現在這個大殿的門窗全部關緊,幾個小時之後,就會聞到異味。觀身不淨,可以對治身體的執著,因為每個人都愛自己的身體,多數人認為自己的身體是最好的、最可愛的,只有少數人偶爾會討厭自己的身體。
  
  另一層身體的不淨,是指因為有身體,就有了自然的生理反應,如飲食、衣著,以及性等的需求,所謂的「飲食男女」,就是食欲和性欲,這些行為為身體帶來了不清淨的業。因為身體是由物質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構成,由物質的五根產生了五欲,五欲的需求,便會造成種種的不善業,因此稱它為不淨。
  
  凡夫眾生的身體通常被稱為臭皮囊,因為在皮膚下包著的是血液、肌肉、骨骼、內臟等,在活著健康的時候,這些是沒有問題的,可是一旦不健康或死亡時,皮膚下所包著的東西全部都成了廢物,甚至是有毒的東西。因此,觀身不淨有兩類,一類是肉體的本身就是不淨的;另一類則是因為有肉體,其五根會製造一些不淨的業。所以從眾生的角度來看,沒有害病時身體是清淨的,害了病之後的身體則是不清淨的。
  
  可是從佛或解脫者的立場來看,身體是不垢不淨的,沒有什麼清淨、不清淨的問題,因為身體只是一個工具,用身體來修四念處法、修四正勤,修四如意足,這不是很好嗎?只是以眾生的立場來講,因為不知道它是不淨的,結果把它變成了一個製造惡業的機器,所以佛法要用觀的方法,教我們如何觀照身體是不淨的。
  
  觀身體的方式有兩種:
  
  1.在打坐時觀:打坐時觀身,就是體驗身體的感覺、感受。剛打坐時,也許會覺得身體好自在、好舒服,等時間稍久,身體就會產生許多的問題,譬如痛、癢、酸、麻、冷、熱等,這便是不淨。
  
  2.在日常生活中觀: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觀自己的身體,例如最近我們有一位義工老菩薩,在關門時不小心將自己的手指壓斷了;還有一次我看到有個人站起來匆匆忙忙走出去時,把頭撞到門框上去了。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了身體是不可靠的,事故的無常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使身體受到傷害,這也叫做不淨。
  
  但是,請諸位不要誤會身體不淨是負面的,從佛法的角度來看,觀身不淨是一種智慧,是正面的,是讓我們少一些執著,少一些心理的不平衡。因為凡夫根本不知道身體是不淨的,在遇到不淨的狀況時,無法平衡地接受這個事實;如果已經知道身體本來就是有問題的,當出現狀況時,也就不致有煩惱了。
  
  二、觀受是苦
  
  受是從身體著力的,沒有身體就沒有了著力點,所以不要以為身體不淨是不好,觀身不淨絕對是正確的。用身體來體驗身體的覺受,受是通過身體而得的心理的反應,因為身體有了狀況,才有受的反應,那便是眼晴接觸形、色,耳朵接觸聲音,鼻子接觸嗅覺,舌頭接觸味覺,身體接觸粗、細、滑、濕、冷、暖等;也就是當五根接觸到五塵時,產生心理的直接反應,就叫做「受」。既然受的反應,是從身體的觸感而產生,所以身體是個修行的工具,如果沒有了身體,五根五力就無從修起。
  
  受又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
  
  1.苦受:佛法將苦分為三種──苦苦、壞苦、行苦,一般人所謂的苦受是痛苦、沮喪、難過,此是「苦苦」。
  
  2.樂受:又稱為「壞苦」。有人認為只要是喜歡的事,或對身體有快感,心裡舒暢、舒服的,都是樂受。但諸位一定聽過「樂極生悲」、「春宵苦短」,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不可能永遠保持快樂。
  
  3.不苦不樂受:又稱為「行苦」,「行苦」的行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的「行蘊」,這是一種微細的心理現象。必須要在達到相當深的禪定之後才能體驗到,因為定力是不可能持久的,再深的禪定也會退失,所以叫做行苦。有人認為入了深定之後,好像很安全、很快樂,可是出定之後煩惱照樣現前,清淨、安定的心不可能持久。另外有一種深的不苦不樂受,那是在定中,當禪定到了無念,捨去任何妄念時,只有在一片明和淨的狀況下,沒有什麼苦與樂,甚至將定中的快樂也捨去,這種不苦不樂在如此深的禪定狀況下,也叫行苦,因為即使達到最高境界的禪定,還是會退失。所以觀受是苦,是要放下所有一切的受,出離這三種苦,才能夠出離苦海而得解脫。
  
  三、觀心無常
  
  心的念頭,就像瀑布一樣,水幕不斷往下奔流,看起來似乎有個瀑布,其實是一個幻象,那只是一串串的水,一直地往下流注,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瀑布掛在那裡。心念就像瀑布的水,前一秒鐘的瀑布成份和後一秒鐘的瀑布成份,早已不是同樣的東西。心念持續不斷地在轉動,看來是連貫的,其實是不同的,這便是無常。
  
  許多人一聽到無常,就悲觀的認為一切都完了。反正是無常的,管它做什麼;反正是無常的,還需要這麼認真嗎?這些都是負面的看法,這是不懂得佛法。無常的意思是要我們在成功、快樂時,不要太得意、太興奮,快樂的成果或許還能夠持續久一些;在痛苦、悲傷時,也要幫助自己讓痛苦的時間以及程度減輕或縮短,因為痛苦也是無常的,它是會變的,這樣就不會絕望,而能夠平穩地往前走。苦也好,樂也好,以平常心來生活,生活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種善根,使五根成長。
  
  四、觀法無我
  
  通常,身心都是在三種「受」與三種「苦」之中打轉,一般人將三種受當成我,也把三種苦當成我,如果能看到身心的種種現象,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在其中,一切的身心現象的我是假的,這就是無我了。沒有那個痛苦、煩惱虛妄的我之後,只有智慧與慈悲,那就是解脫的人了。
  
  定根增長
  
  定根是攝心不散亂,制心於一境,寂靜不動;定力是因定根增長,能破一切煩惱亂想,發起諸種禪定解脫。不為色、聲、香、味、觸等五種貪欲惡不善法所誘惑困擾,不為昏沉掉舉亂心所障礙,使心住於一境。於定不起執著,自在遊戲於諸種禪定。
  
  定根是從信、精進、念,然後再修定,主要修的是四神足,四神足是修四種定的力量之後而產生的功能。「定」原則上是心止於一處,沒有妄想、雜念而進入禪定,稱之為「心一境性」。定是有層次的,世間的定是從身心輕安、未到地定、色界的定、無色界的定;可是要求解脫的定,則必須從世間定一步一步往上走,此為出世間定,也稱為解脫定。
  
  五根裡的定根,其目的是在解脫,而解脫定又稱為滅受想定、滅盡定。那是從定境出離,不以定境為解脫,放下對定的執著,此時,不執著欲界的五欲,也不執著色界、無色界的定樂或定境,到這個層次時,就是出世間的解脫定了。
  
  在印度,不論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或之後,各哲學、宗教的派別,都有一個目標,就是解脫。而每一派對解脫都有不同的解釋及定義,也以不同的方式來達成解脫的目的。釋迦牟尼佛對解脫的定義、方法以及步驟,是綜合了各派的方法和觀念,再經過自己的經驗,得到一個有系統的次第,稱之為四禪八定,最後是九次第定;四禪八定是世間的定,九次第定則是八定之後的出世間定。「定根」所指的其實是九次第定,不過從輕安開始,就可以算是定的善根出現了。
  
  也許對諸位而言,根本沒有想要入定,聽到這個「定」,不知道對自己究竟有什麼用呢?打個比喻來說,這就好比銀行裡有許多的存款,每個人都有份,都可以去提款,但是要怎麼去提、怎麼去用,就要看每個人自己的想法了。所以「定」是要從方法的練習,才能嘗到其中的滋味;其實不要說入定,即使是得到輕安,已經是很有意思的事了。
  
  在某一次禪七期間發生了幾個有趣的故事:有位菩薩在前幾天打坐時的心是散亂的,方法也用不上,但是在回家前的兩個小時,她認為反正只剩下一點點時間,就馬馬虎虎吧,結果反而那兩個小時內,方法用得最得力。
  
  另一位菩薩在此次禪七中是最忙的一位,不但要擦一百多個窗戶,還要監香以及照顧小參的人,但是工作多並不影響他的修行,只要開始打坐就可以連坐兩個小時,而且坐得很好。
  
  還有一位菩薩在打坐到第四天時,居然連續坐了五個小時,對禪堂裡的狀況似乎是知道,曉得人家去吃午飯後又回來打坐,也聽到木魚聲以及引罄聲,一直等到他要方便時才起座,否則還可以繼續坐下去。在那段時間裡,身體的感覺是有的,但他覺得跟自己沒有關係。
  
  因此,修定並不一定要入定才有用,在修定的過程中就已經在種善根了。入定是必須經過長時間的修行,普通人是辦不到的。從經典裡得知,在練習著修定的方法時,會發現自己的心非常混亂、不平衡,不容易接受自己的指揮;瞭解這一點之後,更應該用禪修的方法,幫助自己性格的穩定和人格的成長,減少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矛盾衝突。
  
  打坐時能夠入定,當然很好,不能入定,也沒有關係,但是修定的方法還是要用。其方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得情緒平和、穩定,不受環境的影響而波動不安,這就是修定的功能。二○○一年九月十一日在紐約發生的攻擊事件中,我有位學生親眼目睹飛機撞上紐約世貿大樓,當時她還覺得很奇怪,飛機好像是在開玩笑似的,對著大樓直撞過去,事件發生之後,她有很長一段時間心裡無法安定,後來她來參加禪七,禪七後我問她的狀況如何?她說:「雖然心裡的影子還在,不過用方法調心之後,已經好多了!」
  
  修定的方法能幫助我們安心,在遇到任何狀況時,心不會亂,而且會恰到好處地來處理、應變。譬如紐約世貿大樓在面前倒下時,能逃的盡快逃,能救人的想辦法救,但是心不能慌張,否則不但救不了人,自己也會非常危險。因此,修定的工夫能讓我們臨危不亂,也就能夠逢凶化吉,危險的程度就會減輕許多。
  
  心如何能夠不受環境影響?一方面要靠觀念的調整,另一方面則要透過方法的練習。觀念是指經常要有無常及應變的心理準備。「小心」這句話是人人都會說的,但是小心往往是擔心而不等於會照顧自己,真正的照顧不是擔心,而是隨時留心自己生活的環境以及動作,準備著遇到危險發生時該如何應對,這是心理上、觀念上的準備。此外,在危險狀況發生時要如何用方法?中國的佛教徒們都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將危險交給佛菩薩,心中就不會那麼恐懼了;還有,注意自己的動作,注意呼吸、體驗呼吸以及數呼吸,用這種方法來調整心情,當危機出現時,便能從容去處理而不會慌亂。
  
  慧根增長
  
  慧根是於四諦法觀照明了,是由定中觀智所起,了知如實的真理;慧力是因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一切煩惱,可達解脫。五根之中,以慧根為首,皆為慧根所攝。知苦諦,知苦集諦,知苦滅諦,知苦滅之道諦。三十七道品次第,全屬慧根所攝。
  
  慧根是說領悟力很高,一聽到佛法就很容易接受,並且願意照著去做。在未開悟之前,慧根是從聽聞佛法開始,而佛法的基本道理就是四聖諦。釋迦牟尼佛最初度五位比丘弟子,講的就是四聖諦;以四聖諦證得解脫道的阿羅漢果,這就是慧根的力量。也就是說,從釋迦牟尼佛的智慧,產生了四聖諦的佛法,再用四聖諦的佛法來開發眾生心中的智慧而使眾生得解脫,此為慧根與慧力的關係。
  
  四聖諦「苦、集、滅、道」可分為三個層次:苦、苦集、苦滅、滅苦的道。已知苦的事實,也知道苦是因何而產生,這是集;而苦則是要從修道來斷除的。苦已滅、集已斷、滅已證,能夠親自實證四諦,實證滅苦,滅苦就得解脫,所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就是應該要做的修行已全部做完,從此以後受苦的事實已經不存在,這就是阿羅漢了。
  
  普通人是要從第一個層次學習起的,先要認定、瞭解到苦的事實,然後才會希望離苦,離苦就是要修道。前面所講的四如意足,其修行過程是在加行位的階段,而十迴向、十行、十住等三賢是資糧位,這都只是賢人的地位,尚未到達聖人的地位,修五根之中的慧根時,才是進入聖位的階段。
  
  聲聞僧是修小乘的佛法,從五停心至三十七道品,看似需要長時間的修行,相當麻煩。可是善根深厚的人,聽到四聖諦法就能從初果、二果、三果,而至四果阿羅漢果。釋迦牟尼佛度五比丘時,一開始就跟他們講四聖諦法:「生、老、病、死是苦的事實,苦是有原因的,那是由於過去所造的業,如何來解除這個苦的事實,那就是要修行八正道。」就這樣,他們先後都證得阿羅漢果。
  
  中國的禪宗被稱為頓悟法門,佛在度五比丘時,當第一遍講完,即刻有人證到阿羅漢果,就是徹悟了,這是因為他們的慧根深厚。而今天所說的內容,諸位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雖然尚未開悟,但都是有慧根的人了。慧根的深與淺是很難評斷、衡量的,不要認為聽不太懂,就以為自己沒有慧根,說不定一下子茅塞頓開,突然間就開悟了。
  
  苦諦,苦是由集而來的,前面已說過苦有苦苦、壞苦、行苦,它是有次第的。苦苦,是最容易發現、理解的;壞苦,是可以經過回憶、思考,從邏輯推理上得到的;行苦,只有在進入深的禪定之後,才可知道。一般人不承認自己是苦的,所以不想學佛,因為根本沒想到有苦可離。就像蒼蠅、螞蟻、蚊子,牠們過得很快樂,不知道離苦。因此,只有從佛的智慧才能使我們看到、相信到、體驗到苦的事實,願意用佛法來離苦。
  
  知苦集諦,苦集實際上就是造業,是苦的原因,造什麼樣的業就得到什麼樣的果。一般人只知道不喜歡痛苦的苦,但是在造業時往往覺得是快樂、隨性、自在的。譬如像阿富汗凱達組織的領袖賓拉登,他策畫炸毀了紐約世貿大樓,由於這樣一個造惡業的行為,美國以及阿富汗都死了好幾千人,而他自己也一直在逃亡。所謂造業的業,就是身體、語言、心理的三種行為,決定了造的是惡業或善業,形成業的性質。
  
  一般人很難發覺心理上的造業,但是從生理的肢體造業以及語言上的造業得知,其原動力是來自頭腦裡的,因此「意業」是最根本的。即使只是在想,沒有講也沒有做,同樣也造了業。
  
  意業又分為兩類:「思業」,是思惟上的一種意業;「思已業」,是思惟之後所產生的語言等行為。例如:如果僅僅頭腦在思考著:「我沒有錢,想去搶銀行。」但是接著又有了第二個念頭:「亂來!怎麼可以去搶銀行,這是不得了的事。」念頭一轉就不會去做了,所以思業之後有個思已業來補充,就不一定會成為事實。又例如在馬路上看到一個女孩,心想她很漂亮,是思業,之後就一路跟到女孩的家,還繼續不斷地用語言等行動去追求她,這就是思已業了。
  
  又譬如諸位知道我正在講「五根、五力」,於是動了去聽聽看的這個念頭,這是思業;接著就想盡辦法問路,並且來聽了佛法,就是思已業。
  
  因此,從所造的業來講,又可分為善業與惡業,或稱為白業與黑業。白業,又可分為兩類:「無漏業」,是指修行佛法以離苦得樂,也就是依照三十七道品,次第修習,而能斷除煩惱,得究竟解脫。「有漏業」,因為做好事而結了人緣,能得好的果報,在人間、天上享受快樂,但不一定修持得解脫的法門。
  
  無漏業與有漏業,都有共業與不共業兩種:
  
  1.無漏業:共業──基本修行的方法和觀念完全相同,譬如:信因果、信因緣,要持戒、修定、修智慧。不共業──有的是修聲聞道,有的修菩薩道。修菩薩道之中,有的偏重於辯論,有的偏重於布施,有的偏重於神通,這是由於不同的個性,就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而造了不同的無漏業。
  
  2.有漏業:共業──是指生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環境中的人,可能造了同樣的業、共同的業,因為過同樣的生活,受了大家共同的影響,而有了同樣的思想,於是朝著同樣的方向在思考、運作,將來的果報,可能就是生於同一個環境中,受同樣的苦與樂。不共業──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嗜好、習氣,即使生在同一個環境,也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就像雙胞胎長大之後,慢慢地他們的思想以及行為,就不會完全相同了,他們即使是在造共業的同時,也造了不共業,將來受報時,也就會有差異了。
  
  從共業與不共業的造作,就能理解到為什麼在同一環境、同一時代裡生活的人,會有不同的遭遇及待遇。有的人生活得很快樂,物質豐富,朋友很多,做任何事都非常順利;有的人物質貧乏,社會關係很孤獨,做任何事都不順利;有的人身體健康,有的人不健康,原因就是過去所造的業裡有共業與不共業。如果不從這個觀點和信仰去思考,就會抱怨說:「父母真是不公平呀,為什麼把我的兄弟姐妹生得這麼聰明漂亮,卻把我生得笨笨醜醜的!」也有人在遇到災難或不幸事件時,就會罵天罵地:「老天對我這麼不公平,真是瞎了眼了!」如果相信有共業、有不共業,相信因為自己曾經造了種種和他人的共業及不共業,如今才會有這樣在同中有異的結果,也就不致於再罵天罵地了。
  
  前面說過,思業、思已業是有好有壞的,好的思業、思已業就是要發願,發悲願、發弘願,發度眾生的願。發願不是只發一次,要繼續不斷地發,然後照著去做,這一生沒有做完的,發願下一生繼續再做。因此,在這一生中,如果發生了不如意或不幸的事,可能是因為善根、慧根形成,在過去世發了願要幫助人,而在此生現身說法,來奉獻、救人、救世界,結果自己受苦受難了,從思已業的觀點來說,造的便是善業。以此角度來看,九一一事件的罹難者,也可以說都是過去發了願的;我們要相信是由於他們的思已業,使得這個世界能夠更加和平相處,同時提高警覺,不再有恐怖的事件發生。
【書籍目錄】
第1頁:五根五力講記 第2頁:何謂五根及五力?
第3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五根? 第4頁:五力的功用
第5頁:五根五力的經證及論證 第6頁:問答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