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優婆塞戒經講錄 太虛大師著

優婆塞戒經講錄 太虛大師著

自利利他品第十

[日期:2011-01-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太虛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自利利他品第十

此品於二十八品中,次在第十,即為利他而成自利,成自利適能利他。

己二 勉修菩薩功行

庚一 舉德勸修

辛一 舉自利利他勸

壬一 問答菩提及道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提?云何菩提道』?佛言:『善男子!若離菩提無菩提道,離菩提道則無菩提;菩提之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之道;出勝一切聲聞、緣覺所得道果,是名菩提、菩提之道。』

菩提與菩提道,兩名當有分別。菩提、在大乘則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三乘、菩提分為聲聞、緣覺、及諸佛三種。此經之盡智、無生智,可通三乘菩提。道、指能得菩提因分之法,如四諦之道諦,及三十七道品是。不過就此處文義觀菩提道,亦即所證所成之果,而菩提則為能證能成就之智。以大乘理智如如不二言,所證菩提道與能證菩提智,不一不異,所以謂菩提即菩提道也。若離能證之菩提智,即無菩提道果,離菩提道果,亦無菩提智。若通因果不相離言,道為因分,菩提為果。大乘道果即是菩提;聲聞、緣覺所證涅槃之果,與菩提智非為同一;大乘無住涅槃,方為無上菩提之智故。常言菩提,即指無上菩提而言。

壬二 問答三乘同別

善生言:『世尊!聲聞、緣覺所得道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云何言勝』?『善男子!聲聞緣覺道不廣大,非一切覺,是故菩提、菩提之道得名為勝。猶如一切世間經書,十二部經為最第一。何以故?所說不謬,無顛倒故。二乘之道比菩薩道,亦復如是。』

云何言勝者,謂何故言大乘為勝?聲聞、緣覺不廣大者,以不能遍一切覺故。世間經書者,即指佛經外之世間講道德說仁義等之經書。

壬三 分別菩提學果

『善男子:菩提道者,即是學,即是學果。云何名學?行菩提道未能具足不退轉心,是名為學;已得求退,是名學果。未得定有,是名為學;已得定有,第三劫中是名學果。初阿僧祇劫,猶故未能一切惠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第二阿僧祇劫,雖一切施,未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如是二處是名為學。第三阿僧祇劫,能一切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是名學果。善男子!菩薩修行施、戒、忍辱、進、定、智時,是名為學;到於彼岸,是名學果。善男子!有是惠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不名為施,有亦惠施亦波羅蜜,有非惠施非波羅蜜。善男慮!是施非波羅蜜者,聲聞、緣覺、一切凡夫、外道異見、菩薩初二阿僧祇劫所行施是。是波羅蜜非惠施者,如尸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亦是惠施亦波羅蜜者,菩薩第三阿僧祇劫所行施是。非施非波羅蜜者,聲聞、緣覺持戒、修定、忍、慈、悲是。善男子!非施非波羅蜜,是名為學;亦施亦波羅蜜,是名學果。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盡智、無生智也。為此二智,勤心修集三十七品,是名為學;得菩提已,是名學果。自調諸根,次調眾生,是名為學;自得解脫,令眾生得,是名學果。修集十方、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是名為學;具足獲得十八不共法,是名學果。為利自他,造作諸業,是名為學;能利他已,是名學果。習學世法,是名為學;學出世法,是名學果。為諸眾生不惜身財,是名為學;為諸眾生,亦不吝惜身財、壽命,是名學果。能化眾生作人天業,是名為學;作無漏業,是名學果。能施眾生一切財物,是名為學;能行法施,是名學果。能自破壞慳貪、嫉妒,是名為學;破他慳貪、嫉妒之心,是名學果。受持五根,修行憶念,是名為學;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學果。』

菩提道、即修菩提之因分,即是學,亦即是學果。定有者:有三有、五有、九有、二十五有、六十二有之分,定有、即在人天。不墮惡趣者,普通須初地菩薩方不墮惡趣,即要初阿僧祇劫滿。第二劫、即初地到七地之位。第三劫、在八地以上菩薩。就布施波羅蜜,有四句分別,後當詳言。亦惠施亦波羅蜜者,須第八地以上菩薩及佛所行施是,所謂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界而究竟施也。非施非波羅蜜,第一非字,以改為是字,較通前後文義。盡智者,證阿羅漢果,知我生已盡之智。無生智者,證知再不生受後有之智,小乘要到阿羅漢果,大乘要到佛果才得。三十七品者,即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自修持戒禪定,謂之調伏諸根。十力、四無所畏、前已詳。十八不共法為佛獨有。三無失:即身、口、意三業無過失;又三隨法行:即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捨;又六無減:即欲無減,精進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又三隨智慧行:即身、口、意三業隨智慧行;又三無礙:即知過去、現在、未來無礙。阿羅漢知八萬大劫,菩薩雖知無盡劫,亦復有礙,佛為究竟無礙。以上為十八不共法。平常修行人小有神通,仍是在不可知之中,若妄用之,反成顛倒。如舍利弗為阿羅漢之上首,而觀察鴿子至八萬劫前仍是鴿子,而不知以何因緣墮鴿身,而唯佛之不共功德,乃能決知也。五根、即是五善根:信、進、念、定、慧。

壬四 正明自他兼利

癸一 示自他兼利相

『善男子!菩薩信根,既自利己,復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為實;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於身、命、財不生慳吝,是名自利。菩薩定知若用聲聞、緣覺菩提教化眾生,眾生不受,則以天人世樂教之,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薩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以故?如是菩薩於法財中生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惱,自處安樂,如是菩薩不能利他。若自不修施、戒、多聞,雖復教他,是名利他,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後轉教,是名菩薩自利利他。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現世,二者、後世。菩薩若作現在利益,是不名實;若作後世,則能兼利。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世樂,二者、出世樂;福德亦爾。菩薩若能自足如是二樂、二福化眾生者,是則名為自利利他。』

以人天世樂教他者,因觀機以大乘教化不能受,次以聲聞、緣覺法教化,亦不能受,則以人天世樂教之。令現世、後世、出世樂與福德自具化他,方為真正利益。

癸二 能自他兼利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一法,則能兼利,謂不放逸。復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聞,二者思惟。復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憐愍眾生,二者、勤行精進,三者、具足念心。復有四法能自他利:謂四威儀。復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聞,四者、布施,五者、智慧。復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謂六念。復有七法能自他利:謂壞七慢。善男子!若沙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眾中有諸過失,菩薩見已,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如其不能,先隨其意便為說法,是則名為下品菩薩。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樂近善友,二者、不樂。樂善友者,能自他利;不樂近者,則不能得自他兼利。善男子!樂近善友復有二種:一、樂供養,二、不樂供養。樂供養者,能自他利;不樂供養,不能兼利。樂供養者,復有二種:一、能聽法,二、不能聽。至心聽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聽,則無兼利。至心聽法,復有二種:一者、能問,二、不能問。能問義者,能自他利,不能問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能問義者,復有二種:一、至心持,二、不能持。至心持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至心持者,復有二種:一者、思惟,二、不思惟。能思惟者,能利自他;不思惟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能思惟者,復有二種:一者、解義,二、不解義。能解義者,能自他利;不解義者,則不得名能自他利。解義之人,復有二種:一、如法住,二、不如法住。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如法住者,復有二種: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何等八智?一者、法智,二者、義智,三者、時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他智,六者、眾智,七者、根智,八者、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者、時說,二、 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九、不呵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六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世報。如是之人能從他聽,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者、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論議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於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十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聽時為斷聞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說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

不放逸者,即『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之義,蓋須精進也。六念者,即念佛、法、僧、施、戒、天。七慢者,即慢、過慢、慢過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我慢,能壞七慢,即為七法。先隨其意然後說法者:見諸眾生過失,不能生忿怒而隨意教化之,令得調伏。善友範圍甚廣,自佛、菩薩以及一切修行有德者皆是。能問者,則更能起說者之廣說。能思惟者,則能體察考究。解義者,即勝解決定之結果。如法住者,能身、口、意三業皆如法住;如法者,能得智果。上來層層昇進,至如法住,則可得智果矣。時智者,知時節因緣。知足智者,離欲知足。根智者,知眾生根。上下智者,即知之上下根。和合說者,即說一法與他法,均能融通。隨意說者,即無礙說,欲何說皆能說之。如法說者,即契理。不輕眾、不呵眾者,為契機。不散亂者,為有條理。合義說者,即合理論。前講說法功德,下為聽法功德。自輕者,以自己難學言。五蓋: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及疑。五欲:即財、色、名、食、睡之粗五欲,與色、聲、香、味、觸之細五欲。斷聞根者,從聞所成慧而到思所成慧,再到修所成慧而得根本智,即是斷所聞言說等。

癸三 辨自他兼利人

子一 從說法聽法辨

『善男子!能說法者復有二種:一者、清淨,二、不清淨。不清淨者,復有五事:一者、為利故說,二者、為報而說,一者、為勝他說,四者、為世報說,五者、疑說。清淨說者,復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後為說,二、為增長三寶故說,三、斷自他煩惱故說,四、為分別邪正故說,五、為聽者得最勝故說。善男子!不淨說者,名曰垢穢,名為賣法,亦名汙辱,亦名錯謬,亦名失意。清淨說者,名曰淨潔,亦名正說,亦名實語,亦名法聚。善男子!若具足知十二部經,聲論、因論、知因、知喻、知自他取,是名正說。聽者有四:一者、略聞多解,二者、隨分別解,三者、隨本意解,四者、於一一字一一句解。如來說法正為三人,不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如是四人分為二種:一者、熟,二者、生。熟者、現在調伏,生者、未來調伏。善男子!譬如樹林,凡有四種:一者、易伐難出,二者、難伐易出,三者、易伐易出,四者、難伐難出。在家之人亦有四種:一者、易調難出,二者、難調易出,三者、易調易出,四者、難調難出。如是四人分為三種:一者、呵責己調,二者、軟語而調,三者、訶責、軟語使得調伏。復有二種:一者、自能調伏不假他人,二者、自若不能請他令調。復有二種:一者、施調,二者、咒調。是調伏法,復有二時:一者、喜時,二者、苦時。為是四人說正法時,有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為其給使。善男子!菩薩若知是二方便,則能兼利,若不知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先學外典,然後分別十二部經;眾生若聞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賤。復為眾生說煩惱過、煩惱解脫,歎善友德,呵惡友過,讚施功德,毀慳過失。菩薩常寂,讚寂功德,常修法行,讚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

十二部經者,為內明。聲論者、為聲明。因論者、為因明;知因知喻知自他取者,皆言因明。譬如樹林四種,喻調在家人四種。咒調者,即祈禱、迴向之類。聞十二部經於外典不生願者,真能聞十二部經者,對於外典自不樂聞。

子二 從在家出家辨

『在家菩薩先自調伏,若不調伏,則不出家。在家菩薩能多度人,出家菩薩則不如是。何以故?若無在家,則無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善男子!有道、有道莊嚴:道者、所謂法行,道莊嚴者、所謂在家。出家菩薩為在家者修行於道,在家之人為出家者而作法行。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受,二者、施。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誦,二者、教。』

此下言在家出家相互為增上緣。蓋無在家修行者,則無具善根出家之人。在家之人,能布施供養護持出家人而作法行。受者、受法。施者、布施。誦者、即誦十二部經。教、即以佛法教化。

子三 從自行化他辨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兼有四法:受、施、誦、教,如是名為自利利他。菩薩若欲為眾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為說世間之法,然後乃說甚深法界。何以故?為易化故。菩薩摩訶薩應護一切眾生之心,若不護者,則不能調一切眾生。菩薩亦應擁護自身,若不護身,亦不能得調伏眾生。菩薩不為貪身、命、財,護身、命、財,皆為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摩訶薩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菩薩若不自行法行,則不能得教化眾生。善男子!眾生諸根凡有三種,菩薩諸根,亦復三種,謂下中上:下根菩薩能化下根,不及中、上;中根菩薩能化中、下,不及上根;上根菩薩,能三種化。』

化他須應機說法,不善巧者,每開口即說法界深義,以眩自己之高深而無益於度生。佛則因眾生機之淺深而設教化。擁護自身者,即雪譏謗等,菩薩雖證生空,無有我見,以利他,不得不擁護自身故。下根者,則可說以人天法;中根者,則可說以二乘法;上根者,即可說以大乘法。菩薩三根,係就程度言。

壬五 顯在家菩薩勝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修是二利,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此示勉勵精進之意,望大眾勿辜佛恩!

【書籍目錄】
第1頁:懸論 第2頁:集會品第一
第3頁:發菩提心品第二 第4頁:悲品第三
第5頁:解脫品第四 第6頁:三種菩提品第五
第7頁: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第8頁:發願品第七
第9頁:名義菩薩品第八 第10頁: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
第11頁:自利利他品第十 第12頁: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第13頁:二莊嚴品第十二 第14頁:攝取品第十三
第15頁:受戒品第十四 第16頁:淨戒品第十五
第17頁:息惡品第十六 第18頁: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第19頁: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第20頁:雜品第十九
第21頁:淨三歸品第二十 第22頁: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第23頁: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24頁: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
第25頁:業品第二十四 第26頁: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第27頁: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第28頁: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第29頁: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 第30頁:重示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2-2-26 11:07:57
可以購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