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種善因得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種善因得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種善因得善果(第四講)

[日期:2011-01-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今年五月,我們有一個機會,訪問中國大陸,在北京師範大學門口,看到一塊題詞,上面寫著:「學為人師,身為世範。」我看到這八個字,深受感動。這八個字,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特別是《華嚴》末後的一個部分,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世尊以五十三位菩薩,分別以各種不同的身分,男女老幼、各行各業、在家出家,種種不同的身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工作。可是他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他們的身語意三業行為,都是這個社會各個層面的好榜樣、好模範。所以我們讀《華嚴經》,研究《華嚴經》,實踐《華嚴經》,弘揚《華嚴經》,要以這八個字作為標準、作為原則,《華嚴》就能夠活在我們的世間,活在我們現實的社會,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究竟圓滿的受用。這是我見到這八個字,一點點感想。

由此可知,世間人所追求的正是佛法。可惜大乘佛法在最近一、兩百年當中,被一些大眾誤導,以為它是宗教,以為它是迷信,以為它是消極,而沒有能夠認真的去研究修學,這是一樁非常可惜的事情。我們對於佛教育的弘揚,大家都是盡心盡力的在做。遵守佛陀在經教裏面對我們的教誨,佛教給我們讀誦、受持、為人演說。「演」就是做出樣子給人看,表演給人看。「說」是用言語、文字,將這些道理,將這些事實真相,解釋清楚,解說明白,讓社會一切大眾都能得到佛的教誨,都能夠得到殊勝圓滿的利益。

於是我們肯定歐陽竟無大師所說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他老人家說了,是今世所必須,就是現代人所必須要的。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歐陽大師並沒有明白的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從他的著書當中,可以明瞭他對於佛法的看法。他肯定佛法是師道,師道當然是教學、是教育,所以我們肯定佛法是教育—佛陀的教育,而不是宗教。往後的弘揚,必須要把宗教的形象擺脫,它才能夠超越一切宗教。於是,一切宗教徒都可以學佛,都應當學佛。因為佛教是教育,任何宗教徒都不反對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一個良好的教育,真實智慧的教育。於是佛陀教育超越一切的種族,一切的國界,一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這正是佛在經上所說的,他教化的物件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也是經典常講的大圓滿,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最近這些年來,我們在海內外提倡四好,回應的同修也不少。但是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或者團體,來真正推動這一個教學運動。所謂四好,就是教自己也勸別人,要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我想這四句,任何宗教不會排斥,任何不同的文化也不會排斥,任何國家民族也不會排斥。換一句話說,這個四好是一切眾生真正的共識。我們佛法常說的「見和同解」,我們把它訂在這個基礎上。

那麼好的標準必須要有。標準是什麼呢?是利益眾生。凡是與大眾有利益的,與社會有利益的,這就好。如果這個事情,好心是起心動念,好事是你所作所為,如果是為自己、為家庭、為自己一個小團體,那就不好了。也許有一些初學的同修聽到這個說法,感覺得很茫然,一時不能接受。那一個人不為自己呢?中國古老諺語裏頭,還有一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好像為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真理。孰不知,這一句話錯了。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明白真相的人,瞭解真相的人,肯定真相的人,能夠深信世尊所說的標準。

佛告訴我們,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一個事實,這並不是佛家最初提出的,而是古印度在佛教之前,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印度就有許許多多的宗教學派,是印度古老的學術。他們那一些宗教家,那一些高明的修行人,往往有相當深的定功。像婆羅門教,以後新教的印度教、瑜伽數論。這裏面不少修行人,以他們的禪定功夫,能夠看到六道的真相。不但他們能夠觀察到餓鬼、地獄,他們也能夠觀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所以對於六道裏面的情況,他們很瞭解、很明白,說得很多。

佛陀出世之後,將他們所見所聞,再加以指導;因為他們的見聞,是只見其當然,未知其所以然。六道怎麼形成的?怎麼來的?有沒有方法能夠出離?這是他們沒法解決的問題。所以世尊出世,就是為他們解決這一個難題。佛說,六道是因為一切眾生情執變現出來的幻相,我們認為它是事實,佛告訴我們這是幻相。這個幻相是情執裏頭變現出來的。情執裏面最嚴重的一個就是我執。你看那一個人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我,這一生當中,一切都是為了我。你為我,你就永遠在那裏製造六道輪迴,你怎麼能出離六道輪迴呢?所以佛講的善好的標準,是忘我,是斷除我執。於是這一些佛菩薩,佛菩薩就是徹底覺悟的人,明瞭事實真相的人,他們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為弘揚佛法。弘揚佛法就是宣導佛教育,推展佛教育。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覺悟的教育。從事於這個工作,這就好。

所以四好的標準,是存心念念利益眾生,念念利益社會。我們所作所為,無論在那一個行業,都是為大眾服務的。為大眾,大眾裏面當然包含著自己,絕不會說為大眾,自己會挨凍、挨餓,沒有這個道理。可是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確確實實是為了服務社會、服務大眾,這就是好的標準。付出我們全副的智慧、精神、勞力,把自己本分的工作作好。無論在那一個行業上,都是服務社會的,都是服務大眾的,都是給一切眾生作表率的、作榜樣的,這就是佛菩薩,這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五十三參就是四好的具體實現。這是佛在經上所說的,也可以說是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是以這個為中心。

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很了不起。孔孟之道,老莊之道,與佛道非常接近。儒家提出我們作人的標準是君親師,他是以倫常為基礎,體現君親師的大能。我們把儒道佛的思想合起來,來看、來觀察,我們領會到三寶、三德一體,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古今完人,也就是佛法裏面講的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是最完美的人,完人就是一絲毫缺陷都沒有,佛法講的大圓滿。表現在外面—三寶;內裏面是三德。三德是存好心,三寶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它是一體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社會動亂,這個動亂不是局部的,而是全世界的。動亂的現象,正是儒家所講的君不君、父不父、子不子。君是領導人,沒有能夠作一個好的領導人。作父母沒有能夠盡到作父母的責任,沒有把兒女教好。領導人沒有把被領導的人領導好;老師也沒有能把學生教好,天下焉能不亂?要想天下不亂,難!太難太難了。我們要挽救這個社會,從那裏做起呢?就要從三寶、三德一體做起。三寶,我們是借用佛家的名詞,在此地我們稱君親師為三寶。作君、作親、作師,無論你站在那一個位置上,必須同時兼有另外兩個位子,你就做好了。君為什麼沒有能夠作一個好的領導人?他只做領導,他沒有做到親,沒有做到師。換一句話說,一個完整裏面,他只做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缺陷,他怎麼能做得好?

譬如我們簡單舉個例子,你是一個公司的老闆,老闆是君。你這個公司裏面所用的這些人,這是臣,臣就是被領導的。老闆對待員工是要領導他,還要像父母親關懷愛護兒女那一種心情,對待你的屬下,對待你的員工,你這個裏頭缺乏親情。有親情,員工對老闆,感恩戴德,那你就做到兩分了,三分你就做到兩分,還缺一分。那一分是師,你是員工的老師,你要認真努力去教導他,那你就圓滿了。所以你這個老闆是君、是親、又是師。你才是個完人,你才是個菩薩。我們看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表現各行各業,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人,他都具足這三個條件,圓圓滿滿的君親師,這才是社會的榜樣、社會的模範。在一個家庭裏面,做父親的是家長。家長就是君,你領導這一個家庭,家庭成員是被你領導的,你對他們有親情,愛護他們,關懷他們。你對他們也是老師,師教導,師嚴。親情就寬,恩威並濟。施恩的時候是親,這個親心。嚴格教訓,毫不苟且,那是嚴師。你的家庭,兒女都教好了,所以作父母對待兒女,你要曉得你自己的身分,不僅僅是父母的身分,你是君的身分,是師的身分。你的兒女就教好了,你的兒女就能成才。如果單單只有父母之心對待兒女,溺愛,一切都隨順他,兒女會慣壞,不能成大器。

同樣一個道理,在學校裏作老師,老師教學生,怎麼樣把學生教好呢?你要有君心,領導學生;你要有親心,關懷學生,愛護學生,也是恩威並濟,你才能把學生教好。任何一個人,我們生在這個世間,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從事那一個行業,都必須具備君親師三個條件,那你就是菩薩了。在家庭裏面,作家庭主婦,具足這三個條件,你是家庭主婦菩薩。我在公司行號,我不是當老闆,我是當員工的,我怎麼能做到這三個條件呢?能做到。我做員工、小職員,我做出好榜樣,給我的同事、同僚來看,這就是君心了。我沒有形式上的權位領導他,我以我的智慧、德能、表現來感動他,這也是領導他。來教導他,那就是師;來關懷、愛護他,這就是親。

由此可知,這個三寶是一切眾生人人具足。問題在你有沒有覺悟?你有沒有真的把它應用在生活上?是不是真的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古聖先賢教我們作聖人、作賢人,就是完人。聖賢是完人。佛教給我們作佛、作菩薩,也是這個意思。那你真正要做得好,最要緊的關鍵是存好心。什麼是好心呢?我們用佛法來講—覺正淨。覺正淨本來是佛家講的三寶,我們在此地,把它叫做三德。內懷三德,「覺而不迷」,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對人生,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正是講知見,我們現在講的思想、見解純正,而沒有邪曲。那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出世間,前因後果,明瞭通達,我們的思想、見解正確了。

第三個是「淨而不染」,心地清淨,不會被外面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為五欲六塵所動搖,那就是不染。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你的心就清淨了。一切為眾生、為佛法、為佛陀教育。為佛法,就是為佛陀教育。唯有佛陀教育,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它是清淨的,它是平等的,它是大慈悲的。我們要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有智慧,竭盡自己的智慧;有能力,竭盡自己的能力;有財富,竭盡自己的財富,為社會造福,為眾生造福,不起貪嗔癡慢。

你看看五十三參裏面,每一位菩薩,他們作人的態度都非常謙虛,尊敬別人,實實在在是我們的好榜樣。於是我們教學的目標,肯定落實在生活的層面。這些年來,我們將佛法歸納為十個條目。我們自己的修學,是以這個為標準。我們幫助別人,勸導別人,也以這十條為標準。佛在經典裏面講得太多,文字太長,不容易記憶。我們儘量把它精簡、濃縮,十個綱目,二十個字,容易記。時時刻刻,念念之中,要與這十條相應。念佛人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麼相應呢?與這個十條相應,就是念佛。

在《華嚴經》,吉祥雲比丘給我們說了二十一種念佛的法門,這是很重要的一條。如果口念阿彌陀佛,心行都不相應,這個沒有用處的。正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那與什麼相應?「真誠」相應。我們要發真心,要以誠意待人接物。世間人、六道凡夫,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跟妄心,差別在那裏?妄心裏面有妄想、分別、執著。佛在一切經上濃縮精簡的為我們開示,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就是妄心。那麼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心。真跟妄,我們要有能力辨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誠,不自欺,不欺人。別人欺騙我們,無所謂,那是他。決定不可以說,他欺我,我當然也要欺騙他,那就錯了。他下地獄,那我也應該下地獄,那有這麼傻的人、這麼笨的人?他用虛情假意,欺騙眾生,損人利己,這個將來要墮三惡道。我們走的路子,是想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往生淨土,那怎麼能跟他同一個知見?這個是一定要覺悟的。不能看到許許多多人都是這樣做,我們應該也跟著這麼做,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了。

第二是「清淨」,清淨是自受用。我們用心,我們這個心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換一句話說,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人、對事、對物。對自己清淨。佛法中說,「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換一句話說,清淨就是真誠心的樣子。真誠是體,清淨是相,顯示出來清淨心。對一切萬物、萬事萬物「平等」,沒有分別。清淨就是沒有執著,平等是沒有分別。為什麼不要分別呢?萬法一如。你瞭解事實真相,你就不會起分別心,萬法一如。佛在經上常講:「生佛不二」,這是教給我們怎麼樣入不二法門。二是從分別生的,不二就沒有分別心,就是平等心了。「正覺」是智慧,是真心裏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只要你得清淨、平等,智慧自然就生起來。換一句話說,清淨、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萬事萬法通達明瞭,過去、未來也通達明瞭,這個不可思議。世間人以為這是神通,「這個了不起!」其實這是本能,盡虛空、遍法界,你沒有見不到的,你沒有聽不到的。你六根能力,都能夠圓滿的接觸到,這是本能。我們今天本能喪失了,看到恢復一點點的,都覺得不可思議,都覺得神通廣大,而不曉得那個是自己的本能。我們自己本能怎麼喪失掉的?就是你心被污染,你心起分別了,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夠恢復。換一句話說,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本能就恢復了。

「慈悲心」是對待一切眾生的,慈悲就是愛護、關懷,全心全力的照顧他、幫助他。對一切眾生的愛護、關懷、照顧,沒有任何條件,一律平等,那就叫大慈大悲。這個五條,是存心。我們的心能與這五個條目相應,這就是存好心。有好心,當然你就會做好事。那些是好事呢?「看破」是好事,看破是學問,是智慧的作用。宇宙人生真相,一切事理因果,全都明白了,這叫看破。看破之後,你的態度一定是放下。「放下」,不是叫你什麼事情都不幹,那就錯了。放下是心裏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放下了。而你本分的工作會做的更認真、更努力,會做得更圓滿。為什麼呢?因為你有智慧。你的智慧恢復了,你的能力恢復了,你做的當然會達到盡善盡美。

現在為什麼做不好呢?現在智慧沒有透出來,天天在打妄想,以妄想、分別、執著來做事情,這個事情怎麼能做得圓滿?所以無論從事於那一個行業,做某一種工作,都常常感到很遺憾,常常感到有缺陷,不圓滿,道理就在此地。你沒有看破,你沒有放下,你心不清淨。所以看破、放下之後,你的生活就自在了。「自在」是自受用,無論你過的是某一種生活方式,或是富貴,你過得很自在,安於富貴;或者是貧賤,你過得很自在,安於貧賤,得大自在。

我在出家受戒的時候,道源老和尚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是江蘇江北人,這個故事是真實的。他小時候出家,年歲很小的時候。他們家鄉有一個要飯的,要飯是乞丐,貧賤到了極處。這個乞丐的兒子做生意,發了大財,在地方上很受人尊敬。但是一般人罵他不孝,你自己生活過得這麼富裕,這麼有錢,你的爸爸在外面討飯。他也非常難過,於是派了很多人去找,好不容易把爸爸找回來了。找回來之後,接回來供養。換了新衣服,派了很多人侍候。那裏曉得他爸爸住了不到一個多月,跑掉了,偷偷的跑掉,還去討飯去了。人家問他怎麼了?我這個討飯的生活自在,受這些供養的時候,這麼多人天天來麻煩我。他懂得自在。他說我每一天遊山玩水,晚上隨便那個地方可以睡一覺;吃飯的時候,到外面去討飯托缽,我這個生活多自在!所以討飯有討飯的自在,他過的是大圓滿的生活。儒家講的:「素富貴,安於富貴;素貧賤,安於貧賤。」菩薩生活!討飯也是菩薩。那一個行業裏頭,都有大菩薩;那一個行業裏頭,都得大自在。他無牽無掛,無拘無束,身心安穩,一天到晚在外面遊山玩水,他怎麼不自在?

處事待人接物「隨緣」,隨緣就自在,攀緣就不自在。緣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機會。有緣份,有機會,我們就做;沒有緣份,沒有機會,就不必做。不但不做,想都不想。所以佛菩薩有願,佛菩薩沒有心。這個心就是攀緣心,一定要想怎麼做、怎麼做,你很苦!有願為利益眾生,但是沒有利益眾生的機會,那就不必忙。因緣具足了,那應當要做。譬如我們在新加坡教學,我們有願,這個願是早年就有這個願。我們要傳法,我們要度眾生,可是沒有機會,我們想都不想。想是什麼?是妄想,無濟於事,想都不想。可是李木源他那邊,緣成就了,一切人力、物力、財力樣樣具足了,緣成就了,我們一定要去做。隨緣,這不是攀緣,我們就做得很自在。攀緣,一定要怎麼做,會做得很累,做得很辛苦,那個是錯誤的,隨緣是正確的。末後一句,「念佛」。為什麼要念佛呢?不念佛,不能夠快速的脫離三界六道,不能夠快速的圓滿成佛。所以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最後一定要念佛。

這個十條,二十個字,我們必須要知道,每一條裏面都圓滿含攝其他的九條,這才圓滿。如果缺了一條,就像前面君親師、覺正淨一樣,你只做到十分之一、二,還有十分之七、八你沒有,你當然做不好。真誠,真誠裏面一定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表現在生活上,一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說到念佛,我們在念佛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那些相應呢?與真誠相應,與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相應,這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口號,其他的九條,一條也沒有,那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不相應。《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任一,這十句裏頭,任一。你說慈悲,慈悲必須具備底下九條,慈悲就是一切,這一條就是十條。說看破,看破也必須具備其他的九條,這個看破就是十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才是圓滿。所以後面這個五條,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好的標準。歸結兩句話,「捨己為人,與法相應」,這才真正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真正圓滿做到了《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的境界,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好,我們這個題目就講到此地。

【書籍目錄】
第1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一講) 第2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二講)
第3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三講) 第4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四講)
第5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五講) 第6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六講)
第7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七講) 第8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八講)
第9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九講) 第10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講)
第11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一講) 第12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二講)
第13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三講) 第14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四講)
第15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五講) 第16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六講)
第17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七講) 第18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八講)
第19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九講) 第20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二十講)
第21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二十一講)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KEN LEE 发表于 2011-10-1 3:41:04
I HAS GIVEN A CHANCE TO READ THIS ARTICLES. IT ACTS AS A GREAT TEACHER TO TEACH ME MANY LESSONS. It is my gift and luck to read. Thanks from my 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