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種善因得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種善因得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八講)

[日期:2011-01-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諸位觀眾,前些時候有同修問我:「學佛要不要做慈濟的功德?」

這一句話的理念,我們必須要清楚。整個佛法可以說就是一個大圓滿的慈濟的功德,慈濟功德就是全部的佛法,可是你一定要把這個名詞,這四個字的意思要搞得清清楚楚,不能夠有絲毫的含糊。如果把意思搞錯了,不但佛法的功德你得不到,實在說,什麼叫做佛法,你也迷惑了。這個名詞,「慈」是慈悲。慈悲是發之於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從這裏面發起的作用叫慈悲。慈悲表現在外面,就是對於九法界的眾生,平等的關懷、平等的愛護、平等的幫助,這個叫救濟、叫慈濟。「濟」就是濟助的意思。那麼濟助的範圍是無限的深廣,這裏面如果與真誠、清淨、平等、覺相應,那就是佛法,那叫做功德。如果與真誠、清淨、平等、覺相違背、不相應,這個慈濟是世間法,佛稱它作「有漏的福報」,他所修的是「有漏的福報」,不叫做功德,叫做福德,是慈濟的福德。

功德跟福德的差別在那裏?如果從果上來講,功德一定是脫離三界六道輪迴,至少也要證得阿羅漢果,那就是功德。如果我們把標準再往下降,降到你能夠證得小乘須陀洹果,這就是功德。如果連小乘須陀洹果得不到,大乘初信位的果位得不到,那就是福德,就不算是功德。由此可知,功德的標準,必定能夠叫你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可以證得初信位的菩薩果位。證得這個果位,小乘的須陀洹,大乘的初信菩薩,在三不退裏面,他就得到位不退,所以他是屬於功德。也就是說,雖然他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但是他決定不會墮三惡道,而且如經所說,他在六道裏面,天上人間七次往返,這頂多七次,不會到八次,不管有沒有佛出世。有佛出世,他聞經、聞法修行,他出三界;沒有佛出世,他叫獨覺,因為他過去修的慈濟善根深厚,他就屬於辟支佛這一類,還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脫離三界六道了,這才叫功德。

功德跟福德,一定要辨別清楚,然後才曉得我們這一生所修的,是屬於功德還是屬於福德。功德裏面最殊勝的,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的,那就是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這是最大的功德,無比殊勝的功德,如果講慈悲、救濟,這是達到究竟圓滿。救濟,不是說他缺少吃的,我們送一點糧食給他;他缺少穿的,我們送幾件衣服給他,這能解決問題嗎?世間聖人告訴我們,所謂是:「君子濟急不濟貧」,貧沒有辦法救濟。急難要救濟,像現在世間災難頻繁,許許多多地方有旱災、有水災,這種天然災害,讓他蒙受物質上很大的損失,這個時候他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我們去救濟他,這是應該的。為什麼不能濟貧?你要是濟貧,你就害了他,他一定是懶惰、懈怠,什麼都不想做。為什麼?有救濟。這個結果到最後,必定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傷害。這個事情,我們在美國看得很清楚,這些先進開發的國家,社會福利好,人民失業了,國家有救濟金給他。所以我們在美國許多大城市,諸位只要細心去觀察,你就看到不少的年輕人,遊手好閒,他什麼事情都不做,靠什麼生活?靠救濟金。所以救濟金長遠濟貧,讓這些年輕人、有為的年輕人,讓他們墮落了。為什麼呢?人有懈怠、懶惰的習氣。我們看到這些年輕人,長得都不錯,每天在歡樂場中去鬼混,夜晚露宿街頭,公園、公共場所常常看到有人在那裏睡覺,那些都是領救濟金的。由此可知,國家原來做社會福利,是一番好心,沒有想到後面產生這麼大的副作用。

所以佛法裏面的救濟,不講財物,不講物質,為什麼?出家人沒有財物、沒有物質,釋迦牟尼佛一生,當年的僧團,大家曉得,他們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部的財產就三衣一缽,所以在物質上,他拿什麼去救濟人?沒有!然後我們才恍然大悟,佛是對九法界眾生真正的慈濟者。九法界眾生多苦!佛救助他們,幫助他們離苦得樂,這不是慈濟是什麼?離苦得樂,要曉得苦從那裏來的?怎麼發生的?樂從那裏來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瞭解事實真相,然後你才有方法幫助他。佛在大乘經裏面說得太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來的苦!智慧,圓滿的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種智慧能力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面來的,所以佛是用平等心看一切眾生,為什麼?本來平等、本來沒有差別。不平等、差別,是眾生的錯覺,是眾生的迷惑過失,不是正常的。原本是平等,現在為什麼不平等?這個平等在佛法裏面,就是講的一真法界。諸佛與法身大士他們居住的環境,他們生活的空間叫一真法界。為什麼叫一真?因為他們用真心。真心所現的境界,就叫一真法界。《華嚴經》是一真法界,《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是一真法界,這是大家都曾經讀過的。你看看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看了真正生起無限的羡慕、向往之心。古大德常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佛家是誰?就是自己。換句話說,不讀《華嚴》,不知道自己本來的富貴,自己原來就是這樣的。

那麼我們的富貴、我們的自在,何以又喪失掉了,變成現在這些差別現象?佛說這一切眾生把真心忘失掉了。給諸位說,真心是不會失掉,失掉怎麼叫真?迷失了,迷了真心,把真心忘記掉了,是有,忘掉了,找不到了。於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迷惑的心,真心就是徹底覺悟的心,所以說真妄不二。我們迷了,在六道裏搞輪迴,用的什麼心?還是用這個心,不過這個心是迷而不覺。佛菩薩用的心,跟我們相反,覺而不迷!差別在此地。迷有淺深廣狹不同,所以這裏面差別就太大太大了。大到無法說,說不清楚,於是佛以善巧方便把它歸納,歸納為十大類,這就好說,十類就好說,這稱之為十法界。

十法界從那裏來的?從迷來的,迷邪染來的。一真法界呢?一真法界是覺正淨,就是這麼一回事情。眾生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了,正如經上所說,無量劫以來,都是執迷不悟。雖然有時候遇到佛法、遇到善友,給你開示,你聽了也點頭,也覺得是對。可是聽完之後,境界現前,老毛病又犯了,依舊是過迷邪染的生活,這就苦了。這種情形,經論裏也說得很多,特別是《地藏經》,你看《地藏經》上對於這一類的眾生,接觸佛法似悟非悟,佛菩薩表現得非常的感歎,眾生難度!難就是他這個迷執太深了,時間太長,這一下轉不過來。

十法界佛給我們說,因為你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都有,而且都非常堅固,這是迷的最深的,這個境界就變成六道輪迴的境界,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環境是人心變的,佛在經上講的是真話,事實真相是境隨心轉,境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是隨著我們的心在轉變。你心善,環境就變好;心不善,環境就變壞。科學家迷信科學、執著科學,一迷一執就不能解決問題。科學家不相信佛的講法,為什麼?他認為大自然界,不是人力能夠控制的,不是人力能夠轉變的。像旱災、水災、地震、海嘯,這許許多多的自然災害,他們都認為這是物理,好像與人心沒有關係,其實錯了。這是什麼?這是分別科學、執著科學、迷信科學,想用科學的方法來幫助解決這些困難,永遠做不到!

佛的智慧健全,佛的智慧圓滿,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與這些物理、生化不相干。物理、生化這是表層的現象,不是它所以然的原理。所以然的原理就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根本的因素。這三樣東西最嚴重的,境界就變成地獄。隨著妄想、分別、執著的輕重,才分做餓鬼、畜生、人、天這個六道。

六道是一個界限,我們稱作三界。這三界是什麼?這個大界限裏面,又有三個小界限,這三個小界限叫欲界、色界、無色界,看你妄想、執著的輕重。執著重的,欲。貪著五欲六塵,我們今天講物質的享受,嚴重貪著物質的享受,你就出不了欲界。這是講六道裏面,出不了欲界。欲界裏面,包含的有天,欲界有六層天,從四王天,從下面往上說,再上去就是忉利天。四王天跟忉利天,佛講了它是地居天,住在我們地上。夜摩天就沒有住在地上,叫空居天,他們居住在空中。夜摩再上面,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個四層是空居天。享受五欲六塵之樂,但是諸位要曉得,雖然這些天人越往上去,福報越大,可是人家的心,越往上去,心越清淨,也就是說對五欲的享受越來越淡薄。奇怪!越淡薄,福報越大;越執著,福報反而越小。到最嚴重的執著,福報沒有了。地獄裏頭,福報沒有了。所以諸位要曉得,你不想享受的時候,它東西反而來了。堅固的執著要想得到它,反而沒有,這個裏頭有很深的道理。這一切求欲的心斷掉了,它這個福報來的時候,是屬於自然的。為什麼?與性德相應,就是佛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是自性的。自性裏面的智慧德相透一點出來了,所以它是屬於自然的。

另一種是修德,修德跟性德都會往前面透露,這個是你受用自然。雖然受用,福報很大,但是執著貪欲的念頭,越來越輕,很淡薄。如果能對於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完全沒有,你就超越欲界了,你就能夠升到色界天。色界四禪十八天,十八層天,那個福報比欲界就大的太多太多。雖然在那麼大的福報裏面,這個裏面的人心都清淨,對五欲六塵一絲毫染著都沒有,所以他沒有欲。可是他還有色身,還有一切物質像宮殿、樓閣這些,他還有這個。高度覺悟的人,他覺得這個東西還是麻煩、還是累贅,於是連色身都不執著,都願意捨棄掉。捨棄掉色身到那裏去?四空天。四空天是無色界天,色相沒有了。我們今天講靈界,那是真正的靈界,在佛法裏面講,只有神識,沒有色身。可是諸位要曉得,因為他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微細的執著,他執著那個空界,因此六道輪迴這個大的界限,他還是出不去。必須對於三界六道捨得乾乾淨淨,真的一塵不染,你才能超越六道三界的界限,才能突破,突破六道輪迴,那就入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或者入聲聞、或者入緣覺,或者入菩薩。

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它沒有執著,它有妄想、分別,所以那也是一個大關口。幾時能夠把一切分別的念頭捨掉了,一切都不分別,十法界就突破了。突破之後,這才進入一真法界,所以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一真法界裏面有沒有層次?有!因為他有妄想沒有斷盡,他還有妄想。雖然妄想沒有斷盡,諸位要曉得,他的享受,這個智慧德相已經逐漸趨於平等。實在講是微細的差別,如果佛不說,我們凡夫決定覺察不出。佛跟我們講一真法界裏面這些菩薩,還有四十一個位次,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還有這麼多位次。這個位次從那裏生的?從妄想生,妄想就是無明。無明破一品,他的地位就向上提升一層。破一品無明,初住菩薩;破二品無明,二住菩薩;破十一品無明,初行菩薩;破二十一品無明,初回向菩薩;破三十一品無明,初地菩薩,這是一真法界裏面的現象。這個裏面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華嚴經》上講:「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就是四十一個階級,統統是在一真法界,他們已經脫離十法界。

佛把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然後慈濟功德你就曉得怎麼做了。佛是教你徹底瞭解事實真相,這叫看破。所以看破不是消極、不是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破這些之後,你知道眼前身心世界是怎麼回事情,依報正報是怎麼回事情,你才會聽佛的話,佛教我們放下執著,放下對五欲六塵的貪著。我們今天有這個色身,有色身當然需要維護這個色身。就維護這個色身來說,這不為過,沒有過失。我這個身體,我需要吃得飽、需要穿得暖,需要營養來滋潤、來養生,這個不為過。如果你在這裏面生起貪求、貪得,那這就是過失。

佛示現的這個榜樣,在他那個生活環境裏面,因為他那個是熱帶,南方是熱帶,所以一年四季,三衣就夠了。像我們這幾年在新加坡弘法,新加坡距離赤道只有一度,一年只有一季—夏季,所以衣服都很單薄。我們在那裏居住,最冷的時候,穿一件薄薄的毛衣就夠了。平常他們那邊的人都穿T恤,穿一個襯衫,所以在那個環境裏面,三衣當然夠了。熱的時候搭一件衣,寒冷的時候二件衣就夠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三衣就是 蓋,就是蓋的,下面這個具是墊在底下,這個三衣就是 蓋,什麼都簡單,這不為過。衣食就足夠了,你的心地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你的體力消耗少。這個道理,我在學佛初期當中,我深深體驗到,我跟李老師討論過,老師給我印證,我這個看法正確。我覺得體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實在講,與自己勞心勞力,那個消耗都很少很少,所以一天吃一餐足夠了。

李老師日中一食幾十年,我在台中跟他學,我日中一食吃了五年。以後為了弘法,為了應付這些信徒,信徒們不瞭解這個道理,我們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他唯恐我們身體營養不良,他們招待不周有罪過,一定要我吃三餐,三餐都要吃。我們為了弘法,為了讓這些信徒生歡喜心,也就隨緣。所以我吃東西吃得很少,為什麼?從前吃一餐,現在把一餐分做三餐,以前吃一餐,我一餐吃三碗飯。諸位要曉得,年輕時候,那個時候的飲食,每一餐都吃三、四碗,年輕時候。所以一餐確實是一餐的量,一餐吃三碗。現在一餐吃一碗,合起來還是一餐的量。這個對於飲食起居沒有貪心,一切隨緣,沒有執著;換句話說,有也好,沒有也好。

我現在一天不吃東西,也沒有感覺到餓,照樣可以工作,照樣可以講經,要在這個地方修清淨心、要在這個地方放下。不是叫你把事放下,事要做。事放下了,你就著了空,你就惡取空了,這又錯了。做這件事,把這件事情常常放在心上,你也錯了,你就著了相,你就著了有。佛教給我們空有兩邊不著,我的工作認真努力在做,這是不著空;雖然在做,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不著有。你的心地清淨,你的精神就飽滿。你做的歡喜,你的日子沒有空過,確確實實為佛法、為眾生。雖然為佛法、為眾生,絕對不著為佛法、為眾生的相,心裏要離念,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經題就是這麼寫的,這樣才能夠救自己、救別人。

我們修學要懂得這個原則,要知道把握這個原則,不離開這個原則,你修學就有功,積功後面的結果就是德,這叫功德。所以諸位我們讀經,任何經諸位一展開,你就看到釋迦牟尼佛,與他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是做真實究竟圓滿的慈濟功德者,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由此可知,真實的慈濟功德,就是教導一切眾生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之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看破、放下之後,是樣樣具足、樣樣圓滿。這個理很深,事微妙!一般的眾生沒有深入經藏,對佛法修學沒有一點功夫,也就是我們常講:「沒有入處」,他很難相信,他很難接受。他認為這個講法是騙人的,唯有對佛法有深入 人、有領悟的人,他懂得、他相信,他能夠依教奉行,他能夠獲得真實的功德。

由此可知,我們自行化他,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實在說,我們近幾年來提出這十個修行要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常常存這個心,存這個心救自己,自度!在生活當中表現給別人看,這一點非常重要,我也常說,諸佛菩薩就是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那一部經打開,這樣的句子都重覆很多遍,教我們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什麼?表演,做出樣子來給人看。做什麼樣子?做一個看破的樣子、放下的樣子。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表演的,他給我們做的樣子,徹底看破、徹底的放下。他的生活顯示的是自在、隨緣,真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世間人爭名爭利,釋迦牟尼佛名利現成,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繼承王位,我們世俗裏所說:「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的富貴在人間來說,都是達到極處,這個東西樂不樂?不樂!他要的是離苦得樂,他知道。這些功名富貴不是真樂。什麼是真樂?徹底覺悟、放下是真樂。所以他就表演給大家看,你們所爭的權位,他有,不要了;你們所求的富貴,他有了,他也不要。他去過一個出乎尋常人意料之外的一種生活方式,「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過這種日子。在這種生活裏面,一般世間人認為這是苦不堪言。貧賤到極處,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去做乞丐,但是這個乞丐了不起,有學問、有道德。所以比丘稱為乞士,乞是乞討,依靠乞討來過日子。士是有學問、有道德,是有學問、有智慧、有道德的乞丐。他做的什麼事情?教化眾生,以身作則,表演給你看,告訴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真樂!這才是真正人生最高的享受,顯示在生活裏頭,得大自在,能夠恒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九句十八個字,將釋迦牟尼佛一生所修、所學、所教導的,全部顯示出來。

末後一句「念佛」,為什麼?如果沒有這兩個字,我們這個慈濟功德雖然是有功德,功德不圓滿、不究竟。你想想看,你脫離六道輪迴,你證得阿羅漢果,這是功德。你要不出三界,沒有功德,這個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不能出三界,完全變成福德。功德的標準是以出三界、脫離生死輪迴,以這個為標準。阿羅漢了生死,脫離六道輪迴,辟支佛脫離了,菩薩也脫離了,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裏面的佛,這四種人都脫離了,都成就了功德,這個功德叫小果。十法界裏面的菩薩、十法界裏面的佛,所得的果報還叫做小果。在天臺四教裏面,叫藏教。賢首五教裏面,叫小乘教。小乘教裏有佛、有菩薩,這在十法界裏頭,不是大乘。大乘是超越十法界,以這個為目標。經論裏面所說的方法、所說的理論,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能夠超越十法界,超越這個大的關口,這才算是大乘,大乘的功德。

一乘法的功德,就是在一真法界。一乘法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把妄想斷得乾乾淨淨,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叫一乘法。一乘法裏面的物件是法身大士。佛詳詳細細把十法界、一真法界裏面,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這些現象都是因為你迷失了自性,你生了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這麼一個境界。所以佛的慈悲救濟達到究竟圓滿,是叫你證圓教的佛果,這個慈悲救濟是達到頂點。

今天我們是凡夫,我們的煩惱習氣非常深重,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在理論上講,能!佛在《法華經》上舉一個例子—龍女八歲成佛,這個意義很深。八歲說明什麼?說明一個意思,是這一生修的,不是前生累劫的善根、福德,這一生修的。龍女是說明畜生道,不是人道,它表這個意思。是不是要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不需要!就在這一生當中,那就是真的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你要真正遇到善知識,遇到這個機緣,縱然前生前世從來沒有修積善根、福德,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佛?能!為什麼能?道理就在自性迷悟,就是一念之間。一念迷,你就變成凡夫;一念迷,你就把原本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如果遇到善知識開示,你真的明白、覺悟了,一念覺,這個法界立刻就恢復到一真。

龍女八歲成佛顯示這一個道理,表演出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看。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你要是問能不能開悟,能不能明心見性,能不能得到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能!能,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不能是因為你迷,你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放不下!你起心動念還是我!換句話說,你不肯放棄自私自利,那就沒有法子。不要說一尊佛菩薩幫不上忙,十方三世所有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忙,真正是「解鈴還需繫鈴人」。你怎麼迷的,是你自己迷的;你將來怎麼覺悟,還是你自己悟。這是佛在《般若經》上常講:「佛不度眾生,佛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度者」,道理在此地。佛幫助你成佛,是把這個道理給你講清楚,方法給你講清楚。你成了佛,是你自己依照這個道理、方法修成的,那與佛有什麼關係?佛有什麼功可居?佛無功可居!眾生的成就是自修自度,自己親證的,諸佛菩薩幫不上忙的。

可是我們聽了之後,依舊不覺悟,那就是業障習氣太深,就像昨天《華嚴經》上講的熏修重要。古時候,在家、出家的修行人為什麼會有那麼殊勝的成就?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成就?就是他熏習的時間長。每一個寺院都有法師講經說法,你住在這個道場上,天天聽經,一天至少聽四個小時以上。你在這個道場住上三年五載,這個心境自然不同。諺語裏面說:「三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就可憎」,這說明熏習的重要。三天不研究討論,我們的習氣毛病都出來了。由此可知,熏習的重要。

這一次也是館長很大的一個願望,要把《華嚴經》完成。《華嚴經》完成,我們至少每天要講二個小時,要持續五年。五年像這樣的研究討論,我們在一起的同修,氣質決定改變。縱然不能證果,不能大澈大悟,小悟是決定有的。這個緣也是非常希有難得!我們這個道場,我雖然不在,你們同修們要好好的利用,我們在任何地方所講的《華嚴》,都會把錄音帶、錄影帶很快速的寄回來,你們可以聽,聽了之後,可以研究討論,同樣達到熏修的效果。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書籍目錄】
第1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一講) 第2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二講)
第3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三講) 第4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四講)
第5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五講) 第6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六講)
第7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七講) 第8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八講)
第9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九講) 第10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講)
第11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一講) 第12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二講)
第13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三講) 第14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四講)
第15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五講) 第16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六講)
第17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七講) 第18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八講)
第19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九講) 第20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二十講)
第21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二十一講)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KEN LEE 发表于 2011-10-1 3:41:04
I HAS GIVEN A CHANCE TO READ THIS ARTICLES. IT ACTS AS A GREAT TEACHER TO TEACH ME MANY LESSONS. It is my gift and luck to read. Thanks from my 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