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種善因得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種善因得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四講)

[日期:2011-01-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各位觀眾,目前我們這個世界動湯不安,到處充滿了危機,可以說不只是外在的環境,正在急速的惡化,而內在的人心,更是加速度的在染汙之中。如果我們細細的追究根本的原因,實在是因為教育的失敗,而導致人心的腐化。如今我們為了要挽救這個世界的大災難,就必須要淨化人心。而淨化人心最快速、而有效的辦法,莫過於提倡因果報應的佛陀教育了。如果大家能夠深信因果報應的道理,生善心,起善行,那麼這個世界就立刻會呈現一片光明的美景了。

印光大師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代祖師,他老人家一生提倡「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可以說是最契合於我們目前社會所需要的。因此,在這一集當中,我們就印光祖師的思想,來請教老法師。首先請教老法師,印光大師他對我們佛教,有什麼大的貢獻,而被尊崇為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呢?

師父:印祖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可以說這個四句話就包含盡了。而這四句話它的意義,實在是深廣無盡。對現代這個社會來講,依舊是一副有效的良藥。佛菩薩教化眾生,無不著重在契機、契理。所謂契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對症下藥,這個機就是症候。對症下藥才能收到藥到病除的效果。今天不但是我們自己國家社會有這個嚴重的病態,其他的國家,我們到世界各地去走走,幾乎這種病態都是相同的。不相信因緣果報,美其名為科學。所提倡的是功利主義,所作所為的是損人利己,充滿了貪嗔癡慢,而且還在加速度的膨脹。這一種現象,正是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是世間大災難之前的預兆。我們稍稍涉獵一點古籍,對於目前這個現象就會擔憂。如何挽救?印光大師是一位有德行、有學問、有修持的大德。他給我們提出這四句口號,十六個字,簡單明瞭,「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這十六個字把世、出世法都挽救了。如果不是大智慧,不可能以這麼簡單明確的一副良藥,通治現代社會的大病。只要有人肯接受,肯依教奉行,劫難不是不能轉變的,不是不能化解的。就憑這一點,印祖對於近代眾生的貢獻,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跟他相比的。

問:接下來,請教老法師,這四句話怎麼樣來落實在我們目前的生活當中?

師父:敦倫盡分,倫是倫理、是倫常。社會有社會的倫理道德,出世間的佛法,也有出世間的倫理道德,這是首先教我們做一個好人。人要做好人,好人的標準就是這四個字。中國古代的教育,大乘佛法的教學,都是以倫理為中心。五倫第一個是夫婦,這是從最小的關係說起,夫婦同住在一間房,同房,這是最親蜜的了。你房間之外,就是家庭。家庭上有父母,中有兄弟,下有子女,這樣子才構成倫理的關係。家庭之外是社會。在社會上,有君臣、有朋友。所以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構成了五倫。

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聽說講什麼團結,這團結是現代的名詞。中國人需不需要講團結呢?不需要,五倫就是真正的團結。不團結才講團結。他為什麼不團結?他沒有倫常的教育,他怎麼能團結得起來?五倫是最堅實的、自然的團結。所以教育從小就要教導,你怎麼樣做人,你自己要知道你是什麼樣的身分。夫妻相處,你是丈夫的身分,或者你是妻子的身分。家庭裏面,你是父母的身分,或者是子女的身分,或者你是兄弟的身分。走進社會,與你交往的朋友的身分。朋是同學,友是同志,志同道合這是友,所以友比朋要親蜜的多,同學未必同志。

你在社會上工作,決定有領導與被領導。你要是一個公司的老闆,你就是君,領導。你屬下的那些員工,就是臣,被領導。所以一個人在社會上,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這實實在在講,世、出世法,明白人都瞭解這個事實真相—人生如戲,就像唱一台戲一樣。你在這個戲臺上,扮演是什麼角色,這個五倫就是角色。怎麼樣把這個角色演好,那就叫盡分。分是什麼?本分。

所以五倫就有十義。在義務上講,十種義務。你是夫婦,丈夫要義氣,要講義氣、講道義。妻子要聽。夫義,婦就聽。現在家庭出了大問題了,中國、外國,你看看每年,現在不是每年,現在是每月了,可能現在是每周了。你看看離婚率多少?問題出在那裏呢?丈夫不義,太太當然就不聽,你這一個房間就出了問題了!家庭,家庭問題也來了,父不慈,子就不孝。兄不友,弟就不恭。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許多人不曉得自己在這個人生舞臺上,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去幹些什麼?這是教育問題。中國古時候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是教你怎麼做人,所以中國的教育是倫常的教育。這個家庭才和睦,社會才和諧,大家互助合作,共存共融,達到究竟圓滿的幸福,這是教育的目標。

我們想想現在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上,各地地方的教育,它教的是什麼?把這個疏忽掉了。講求的是技術,現在是科技的教育,把做人這個事情忘掉了。科技不斷的在發達,人文逐漸的低落。低落到最後,那就是夫子所說的,人與禽獸幾希。人跟禽獸不一樣的,就是人接受過倫理教育;如果沒有倫理教育,人跟禽獸有什麼兩樣?他是動物,這也是動物。由此可知,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

五倫十義這十種義務,不能不講求。人人都知道自己本分,都遵守自己的義務,這一台戲就唱好了,你這一生就有價值、就有意義。因為你把這一台戲唱好,你要知道你影響多少人?別人的家庭要有了問題了,向你看齊,向你學習,你是社會的大導師。社會大導師,在佛法裏面講,你就是真正的佛菩薩,你來救度這些眾生,眾生迷失了自己。什麼叫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身分,不知道自己應該幹的事情,這就是迷失了自己。

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各種行業,我們選擇這個行業,這是佛教的行業。佛教是什麼呢?佛陀的教育,我們選擇佛陀教育的行業。人家社會上稱我們一聲法師,師—老師。那我們是什麼身分呢?是佛陀教育的推行者,是佛陀的學生。我們的本分是要繼承佛陀教化眾生的事業,這是我們本分。我們把這個本分做好,我們在這個舞臺上,這個角色我們演好了。人人能夠盡他自己的本分,都把他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社會是一切大眾互相合作,互相來配合的,人類才有幸福,社會才會繁榮。所以五倫十義,這是敦倫盡分。

基本的原則,這是講五常,常是什麼?常是永遠不能變更的。這個是十種義務裏面的精華,仁、義、禮、智、信,這就是人跟禽獸不一樣的地方。人懂得這五種常道,要用佛法來講,這個五條是性德,是你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實在講,不是學來的。仁是愛人,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會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心。所以中國這個字,這是會意,你看仁這個字是二人,可見得他不是獨尊,不是完全為自己。自己想到什麼,立刻就想到別人。這是一樁好事情,我自己想得到,同時我想到別人也會想得到。這是一樁不善的事情,我不想得到,我也會想到別人也不想得到。這一種心就叫做仁心,常常能夠推己及人。

義是義務,義務裏面不講權利。如果講權利,講報酬,那就不是義務了。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為一切眾生,我們只講盡義務,不講享權利。你明白這個道理,社會上爭權奪利的現象就沒有了,天下就太平了。所有一切禍端都是爭利爭權而演變的,帶給這個社會,帶給一切眾生無盡的苦難。防止大的災難,就從這小地方做起。我懂不懂得盡義務?要從我本身做起。

禮,禮是處事待人接物都有個分寸,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換句話說,處事待人接物,你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這個叫禮。所以禮叫節、禮節,節是有節度的。我們今天講分寸,就是節度,不超過也不能不及,恰到好處。

智,是今天講的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壞了。佛法重視智慧,儒家教學也重視,把這個放在五常之一。無論在什麼時候,順境也好,逆境也好,處事待人接物要理性,不可以動感情。

末後一個字是信、信用,對人決定要講信用。現在在外國的社會,很重視這一個字。外國人如果不守信,他就沒有辦法生存。因為在外國,現在幾乎一般家庭,一般人身上,已經不會帶錢了,已經不帶鈔票了,帶什麼東西?信用卡。你這個信用卡幾次不能兌現,你的信用就沒有了。換一句話說,你在這個社會就行不通了。所以外國人今天他別的不害怕,他不怕因果,他怕這個信用沒有了,他就困難了。那麼這個信,實在講是法律限定他非建立信用不可,不是從自性裏頭建立的。

我們看中國早年的時候,在抗戰時期,我在臺灣,在民國四十年間那個時候,一般商人還相當守信,我們有信用。我喜歡看書,常常到書店去翻書。去的次數多了,這個書店的老闆慢慢就熟悉了,我喜歡的書,我可以帶走,也不必簽字,我也沒有付錢。什麼時候有錢,我什麼時候就還他,他相信我,我也相信他,這很自在。到那裏看到好東西,價錢再高的時候,拿了就走。我有一個朋友跟我一道,你不錯,他相信得過你?他相信。我發了薪水,我一定頭一個送錢來,信用要緊。人無信,你在社會上不能立足。所以這個信用是連個紙條都不要寫,他也不必去記帳,我也免這個麻煩。過去的社會,確確實實是如此,就憑一句話,那裏還要寫什麼字據,還要到法院去證明,那這麼囉嗦?現在這個社會講信用,一定要寫信用狀,一定還要經過什麼證明,這那裏算是信呢?這談不上這個信字。信實在講就是一句話,決定遵守,絕無反悔。這個禮義仁智信,是做人的基本條件。這個社會上一般人講,這個做人人格,什麼叫做人的資格?做人的資格就這五條。這個五條跟佛家的五戒,精神非常接近。不殺生,仁;不偷盜,義;不邪淫,禮;不飲酒,智;不妄語,信,所以跟佛法的五戒的精神很吻合。

問:請問老法師,再接著跟大家解釋「閑邪存誠」這個意思。

師父:記得在往年,社會上真是大力的在提倡恢復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特色是什麼呢?就是倫理。倫常這個道理,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特色。離開了倫理道德,就談不上中華文化了。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有一次我在方東美先生家裏,正好遇到教育部有幾位官員也去拜訪方老師,向方老師請教,怎樣把復興文化的工作做好?方老師聽了他們的發問,大概靜默了五分鐘,他的態度很嚴肅,一句話不說。五分鐘以後,他開口了,如果你們有誠意,想真正把這個復興文化工作做好,那麼有幾樁事情趕快就要做。這幾位官員聽到很興奮,立刻問那幾樁?都瞪著眼睛看著方先生。方先生說,第一個廣播電臺關閉,電視臺關閉,報紙關閉,雜志也關閉。這官員聽到都搖頭,這個做不到。向方先生說,做不到。

方先生就說了,你們想復興中華文化,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華文化。你要不把破壞中華文化這些東西連根拔除,你還能談復興嗎?他老人家講的話有道理,我們在臺灣這麼多年,大家能看到的,當時復興文化這個口號多麼響亮,到今天社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不是清清楚楚的事實嗎?方老師為什麼說這些東西破壞文化呢?這就講到,印祖講的防非了,這一些東西裏面所傳遞的訊息都是污染的,都是不善的,都是邪知邪見。這個東西染汙人心,染汙本性。方先生以後也說了,工具是個好工具,電視、廣播、報紙、雜誌都是好工具,可是內容糟糕,你怎麼能夠不防呢?

現在,譬如說最麻煩的,這大家都曉得的,家庭兒女不聽話,不聽管教;學生不聽老師管教。在社會上,員工不服老闆。他從那裏學來的?就是從這些地方學來的。你要不在這上下功夫,你要想挽救社會,挽救你的家庭,難,太難太難了!而現在經營這一些資訊的事業,都是些有錢的商人,他們都為利,為自己的利益,不顧社會的安全,沒有想到自己的責任。你從事於這個行業,你要救社會,你要教化眾生,你要教他斷惡修善,要教導他敦倫盡分,你怎麼能夠誘導他往邪惡去走呢?人心學好難,學壞容易。你要是投其所好,隨著他的這個欲望去走,那就禍患無窮,這不能不提防。

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大乘佛法,都講求防患於未然。像黃河、長江的堤防一樣,有一個小洞,趕快就要補;否則的話,一旦崩潰了,那就不能收拾了。要小心翼翼的去防犯。在過去,國家政府有這個責任,你不要看中國帝王專制,你用客觀的立場,不要有成見去看他,好像是這個專制不講理,一個人治理天下,沒有民主那麼好。你這種看法、說法,不是客觀的,是你主觀的觀念。你要客觀的觀念,你仔細去看,可以說各有利弊。而中國自古以來,歷代的帝王將相,負責任的多,不負責任的是極少數。他要不負責任,在他這一代必定亡國,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得不到人民的支援,就會有另外一個勢力起來,把他的政權推翻,取而代之。所以這些執政當權的人,他儘量給老百姓,為老百姓著想。滿清的帝王都不例外。我們從《四庫全書》裏面,看到滿清歷代帝王的詔書,批的這些奏摺,你能夠看出他們的心真的是為老百姓。一個建議,他很冷靜,很客觀,雖然是為朝廷好,為當時好,他想到我要這樣做,將來歷史上人會罵我是昏君,所以他批不准。我們看到這些奏摺、批文的時候,很受感動,他不糊塗。他固然自己要得到利益,他同時能夠想到老百姓的利益。

那個政治制度你說不好,它能夠綿延幾千年。你說民主制度好,臺灣現在是民主,大家公認的,世界上民主發達到最高峰的國家。美國人講民主,比不上臺灣,任何一個國家民主都比不上臺灣。臺灣人民對於我們的民主,應當感到滿意了。為什麼還紛紛想盡方法去移民?君主專制時代的時候,沒有聽說有大量移民的,事實擺在面前。

那麼今天政府不能替人民防非止惡,我們自己要有警覺。當然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你在家裏面教訓你的兒女仁義道德,可是他踏進社會,踏進學校不是這樣的,又被一些邪知邪見污染了,這個問題嚴重。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能配合,不能是一個說法,那學生、年輕人就相信了,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一個國家、一個政權、一個政府,它將來在歷史上,能不能流芳千古,實在說,就在它的教育能不能成功?教育成功,這是賢明的政府,受萬世人的尊敬。教育失敗,你科技發達,你經濟發達,都沒有用處。為什麼呢?社會不安全,人生活在恐怖之中,沒有安全感。

所以閑邪這兩個字重要。邪就是邪知邪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講法,錯誤的說法。閑是防止。存誠是叫我們存心,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存一個真誠之心。也就是不自欺、不欺人。這個說法,從前人聽了沒有問題,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今天我們講真誠,這個意思實在說,幾個人能夠體會到?把真誠兩個字的含意都誤會了。以為什麼呢?直來直往,這就是真誠了。我今天對你提出的要求,你一定能夠滿足我。我求名,你名給我;我求利,利給我。真的,這是真誠,大家曲解了真誠的意思。誠字怎麼講?佛、儒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法叫菩提心,儒家教學裏面叫誠意、正心。曾國藩解釋這個誠,他講得很好:「一念不生之謂誠」。換句話,誠是清淨心,心裏面沒有一個雜念,在佛法講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是真誠心。今天幾個人有?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念頭永遠不會中斷。誠沒有了。所以聽到真誠,都把這兩個字誤解了。

那麼用佛法說,存誠就是用真心,不用妄心。懂得佛法的人,我這樣講,他容易體會。交光大師在《楞嚴註解》裏面講的「捨識用根」。識是妄心。識是什麼呢?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妄心。用根,根是根性,用見性見,用聞性聞。見性聞性,見性聞性裏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存誠這兩個字不好懂。存誠就是佛家講的發菩提心,儒家是成聖、成賢的基礎。善導大師所謂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那就是存誠。

問:印光大師的第三句話是深信因果。但是現代社會講求科學證據,很多人認為沒有看到的就不相信。有的甚至於認為,好像因跟果表面上不符合。然而我們佛教是看出因果的真相是通三世,而且有顯報和冥報的分別。請教老法師,因果通三世,和顯報、冥報,怎麼樣來解釋?

師父:因果的理論與事實,不但在佛法,在世間法裏面,它也是真理,它是事實的真相。如果說現代人不相信,那是佛經裏面所說的愚癡、顛倒。佛法講因果,印度古時候許許多多的宗教,肯定因果報應。在中國,儒家、道家,甚至於諸子百家,也都承認這是事實。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惡因,一定有惡報。而印光大師為了教導世人,深信因果,他用《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種做為教材。希望因果的教學,能夠普及到全國,普及到全世界。所以他在一生當中,不遺餘力的來推展。印送這一些資料,數量也特別多。

我早年在香港講經,看到弘化社的出版物。從版權頁裏面,概略的算一算,大概估計一下,這三種書,老法師在一生當中,印送的數量超過三百萬冊。民國初年,印刷術並不是很發達,能有這樣的數量,實在令人吃驚。而弘化社所印送的佛書數量很少,要跟這個比起來,那差的太遠了。為什麼老法師是出家人的身分,不在佛法上大力的來流通、來弘揚,他去流通、弘揚這三樣東西?那麼這在一般人看到,這不是一個怪現象嗎?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想通了,才知道老法師智慧高超。他老人家所做的是應機說法,看看現在這個世間什麼病,眾生得的是什麼病?不相信因果報應,於是倫理道德也不相信,為非作歹,邪知邪見,這怎麼得了!

儒、佛要想挽救這個時代來不及了。儒家常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佛家跟儒家這個教學,至少也要二、三十年才能收到效果,不能救急。現在災難就在眉際之間,你怎麼辦?因果報應之說,比較上有效果,大家要能聽進去,要能肯定。他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自然會收斂一點。佛菩薩、古聖先賢,不是拿因緣果報這個事情來嚇唬眾生,沒有這個道理!要是說拿這個東西來嚇唬人,嚇得你不敢做壞事,這一種教學是最笨的教學法,是個愚癡的教學法。世、出世間的聖賢聰明絕頂,高度的智慧,他怎麼會用這種愚蠢的教學法呢?給你講的全是事實。你今天作惡,你不悔改,你不相信,到惡報臨頭的時候,你後悔莫及了。然後才曉得,那些人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沒有欺騙我。這個時候後悔,後悔你還是要受報,不能說後悔就不受報應,沒有這個道理。而且因果不能抵消,不能說我過去造的惡業太多了,現在多做一點善,我可以抵消,沒有這個道理,種瓜一定得瓜,種豆一定得豆。種瓜不會變成豆,種豆也不會變成瓜,佛法講的這是究竟義,這是真的。

你所造作的業,包括你起心動念,你一念善,你造了一念善業;你一念惡,你造了一念惡業。善惡業的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裏面,永遠不會消滅。什麼時候受報呢?那要看緣,所以佛法不講因生,它講緣生。因就是你做的這些善惡業,這個善惡業的業因遇不到緣,不會受報,果報不會現前,遇到緣才會現前。換句話說,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善、惡業統統都有。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決定是惡業多、善業少。從什麼地方能夠驗的出來呢?從我們學善跟學惡,你看學善很難,學壞一下就學會了。這就證明,你這個阿賴耶識裏面,惡的習氣多,善的習氣少,所以學壞事一學就會;學善事,就感覺到很困難。這個可以勘驗的、試驗的,一定不是假的。

那麼這個果報,我們可以控制。從那裏控制?從緣上控制。如果不想我過去造的那個惡業現前,我現在把惡的緣斷掉了,我修善緣,我斷惡緣,那麼我雖有惡因,我現在不會有惡報。我的善緣成熟了,我的善緣就先受報,先受這個善報。善緣裏面最善的是念佛的緣。今天聽到這一句佛號,心裏生歡喜,過去生生世世曾經念過佛,現在偶然聽到,還蠻覺得喜歡,就證明你的阿賴耶識裏頭有佛的種子。那麼你現在再認真、勤奮的去念,不中斷的去念,那麼你這個緣成熟了。這個緣成熟,這個果報現前,這極樂世界現前,最殊勝的果報。所以因果報應是事實,不是假設的,更不是欺騙人的,我們一定要深信不移。

問:是的!各位觀眾,自古以來公認佛教是博大精深的,從時間來看,適合每一個時代;從空間來看,也適合於每一個地區、每一個種族、每一個行業,是歷久而彌新的。然而這麼廣大的佛教教材,如果我們把它濃縮起來,那麼因果兩個字,就可以全部包括盡。所以因果的道理是非常深妙的。所以這個因果的道理,我們還要必須再細細的來研討。我們今天很感謝老法師精采的開示。各位觀眾,我們下一集再見。

【書籍目錄】
第1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一講) 第2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二講)
第3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三講) 第4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四講)
第5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五講) 第6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六講)
第7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七講) 第8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八講)
第9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九講) 第10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講)
第11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一講) 第12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二講)
第13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三講) 第14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四講)
第15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五講) 第16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六講)
第17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七講) 第18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八講)
第19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九講) 第20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二十講)
第21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二十一講)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KEN LEE 发表于 2011-10-1 3:41:04
I HAS GIVEN A CHANCE TO READ THIS ARTICLES. IT ACTS AS A GREAT TEACHER TO TEACH ME MANY LESSONS. It is my gift and luck to read. Thanks from my 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