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著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著

下編本門 -- 二一、如來神力品──十方世界,如一佛土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一、如來神力品──十方世界,如一佛土

自此品以下的八品,均為本門流通分中的付囑流通,其中的〈如來神力品〉及〈囑累品〉為囑累流通,〈藥王品〉乃至〈妙莊嚴王品〉為化他流通,最後的〈普賢品〉為自行流通。

本品之所以列為「別付囑」,是因為對於本來所化的地涌菩薩們,授了四句話,乃係一切佛法的肝要:「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以此經顯示宣說。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當於如來滅後,弘此經典。

此處的「如來」,是指世尊及十方分身如來。在本經的每一品中,凡是介紹某一尊佛,必定會舉出佛的十種聖號,唯有十號具足,才算是佛。所謂十號,便是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稱號,便代表一項佛德,十數表示圓滿,代表一切數,故又以「萬德莊嚴」來形容佛所具足的一切福慧。我們通常多用如來、世尊、佛的三種尊稱。

「如來神力」梵文tathāgatarddhy-abhisaṃskāra,意為如來的神通所作,《正法華經》譯為「如來神足行」。是如來之心,從境智冥合的立場,起無緣大悲的力用之謂。

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十個方向看出去,雖然有許多許多、無量無數的佛國淨土,但是「如來神力品」卻說「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一切佛等於一佛,一佛便涵蓋一切佛,同時在這一品中也表現出如來不可思議的神力。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

這段經文是說,此時有千世界碎為微塵,一塵一數,一數等於一菩薩摩訶薩,是先前〈從地涌出品中〉從地涌出者,皆到釋迦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佛的尊顏,而且自陳心願說:「世尊,我等這麼多從地涌現出來的菩薩們,於世尊滅度之後,凡是世尊分身教化的國土中,我們會在那些分身佛的滅度之處,廣為解說此經。」

此處所說的「分身佛」,就是本經〈見寶塔品〉所見,釋迦牟尼佛的分身,來自十方各有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是以佛的方便力、神通力,為度十方有緣眾生,分身無數,以無量國土現成佛相。

《梵網菩薩戒經》卷下,有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之說:「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臺。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如是千百億,盧舍那本身。」這是以報身的盧舍那佛為本身,千百億的釋迦佛為化身。《法華經》〈見寶塔品〉及〈如來神力品〉的分身佛,是以世尊為本身,十方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是釋迦的分身。其實是互具互融,本身分身,相即相入,互為體用的。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

這段經文是說,這時的世尊在文殊菩薩、舊住娑婆世界的菩薩等大眾之前,現大神通之力,出廣長舌相,上至梵世天。世尊全身的一切毛孔,皆放無量無數彩色之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眾寶樹下的與會諸佛,也於師子座上,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彩色光。面對的大眾,是文殊師利菩薩等無量無數原先就住在娑婆世界的菩薩摩訶薩,及僧俗四眾、天龍八部。特別標明是「舊住娑婆世界」的,而前一段標明是「從地涌出」的,作了對比和區分。

「廣長舌」為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柔軟、紅薄,能覆面至髮際。有此舌相,言必真實不妄。《大智度論》卷八云:「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髮際,語婆羅門言,汝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婆羅門言,若人舌能覆鼻,言無虛妄,何況乃至髮際,我心信佛,必不妄語。」《法華經》此處的廣長舌能至梵世,乃與升空坐於多寶佛塔之中廣大身相有關,亦與所現神力有關,乃為本品「十神力」之首。故於《阿彌陀經》六方各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梵世」亦名梵世界、梵世天,是色界諸天的總稱,已離淫欲而以梵天為居住處,為梵世界。

「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這段經文,描述當時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在虛空中多寶塔內,共坐一個師子座上。由於先前釋迦如來及其分身無量諸佛,出廣長舌,身中毛孔放大光明,此時還攝舌相,釋迦如來以及無量諸佛,同時謦欬、彈指,由於佛身高大,此二音聲也極響亮,遍及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這些十方諸佛國土的眾生,包括天龍八部,皆以佛神力故得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的十方諸佛及釋迦與多寶二佛,坐於師子座上,又見此土的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僧俗四眾,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見後皆大歡喜,從未有過這樣的經驗。

讓我們回到〈見寶塔品〉,看看當多寶佛塔從地涌出,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住於空中;彼佛分身無數諸佛,本在十方世界,為聽釋迦佛說《法華經》故,盡集靈山上空。直到此品為止,共十一品,都是在虛空之中進行,此娑婆世界的一切會眾,也以佛的神力,在虛空中,故在人間的一般世人是未能見到的。而如此大的場面,如此多的諸佛菩薩,諸佛所化的大眾,其實只有釋迦世尊及多寶如來的分身和所教化的凡聖弟子。這就顯示出如來施教攝化的神力,以及如來變化分身的神力,是多麼的不可思議了。這樣的境界,除了親證實悟,惟有以絕對的信心來接受。

「謦欬」是《法華經‧神力品》的十神力之一,所謂十神力,是指:1.吐廣長舌;2.通身毛孔放光照十方世界;3.謦欬、謦咳,清喉準備說話囑咐相;4.彈指,表示隨喜相;5.地六種震動,表示震除無明而登菩薩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之六種果位;6.普見大會,表示諸佛同道;7. 空中唱聲,諸天於空中高聲唱言;8.南無釋迦牟尼佛;9.遙散諸物雲集而來;10.十方通同。

此十種神力,在這段經文中,說出了前六種,自七種起至第十種,則到下一段經文中介紹。

「地皆六種震動」,是指十方諸佛世界的大地六種震動。此在大小乘諸經論中,略有出入:1.《長阿含經》卷二,六時大地震動,即於佛陀的入胎時、出胎時、成道時、轉法輪時、天魔勸諸佛將捨性命時、涅槃時。2.《涅槃經》卷二,與此相似。3.《大般若經》卷一的三千大千國土六種震動,是指動、極動、等極動,涌、極涌、等極涌,震、極震、等極震,擊、極擊、等極擊,吼、極吼、等極吼,爆、極爆、等極爆。這是六種十八相震動。4.晉譯《華嚴經》卷二,也舉六種十八相震動: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覺、徧覺、等徧覺,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涌、徧涌、等徧涌。

從以上所示的大地六種震動的內容狀況而言,絕非自然災害的地殼斷層或板塊移動所引起的地震,而是眾生的心地,受到震聾發瞶的佛法啟蒙,而產生變動,變動無明煩惱而為智慧菩提,晨鐘暮鼓,喚醒眾生的夢想顛倒,名為大地六種震動。佛經將之具象化,為了讓人起信,便用神力作為表現。

「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彼諸眾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以種種華香、瓔珞、幡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當世尊在虛空的塔中被無量會眾恭敬圍繞之時,便有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說,從這兒過去遙隔無量無邊無數百千萬億世界,有娑婆國土,有釋迦牟尼佛,正在為諸菩薩摩訶薩等說《大乘妙法蓮華經》,教的是菩薩法門,為諸佛所護念,你們當深心隨喜,禮拜供養此釋迦牟尼佛。

十方遙遠國土中的眾生,聽到虛空中的勸勉的聲音之後,便都合掌,遙向娑婆世界,而言「南無釋迦牟尼佛」,連續持誦。並以種種莊嚴資具,遙散娑婆世界,雲集而至,變成寶帳,遍覆娑婆世界靈山海會的諸佛之上。此時的十方佛土,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這段經文是說諸天高唱,提醒十方無量世界之外的諸佛國中有緣眾生,釋尊弘經,因此而遙向娑婆世界,合掌致敬,並散供物供養。終於使得十方世界彼此通達,如一國土。這種神力,唯佛能現。其實,唯一佛乘,也只有佛佛同道,彼此清楚,此處本門中的一切佛事,也當解作是實際理體的形象化,說的是事相,明的是理體。既明十方諸佛是釋迦世尊的分身佛,此處的十方國土,為何不解作是釋迦世尊的應化土呢?

本門中所說的釋迦世尊,實即代表著諸佛的法、報二身,由於法、報、應的三身,互具互入,故說釋迦之時,實即指的是法、報二身。這才要說「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因為佛的神力不可思議。但也不要忘了,本門的佛就代表理佛,與其信為神力,何若信為真際的善巧表現。若得法華三昧,親證法身理體,《法華經》中理事互融的境界,當然可以親自體現。

「諸天」梵文提婆deva,是六趣或六道之一的天道眾生,稱欲界、色界、無色界,為諸天界。也有將超越於人之能力的鬼神等,尊稱為諸天;也有尊稱已得三乘果位的聖者為諸天。本品所說的「諸天」,宜為三乘聖者。因為三界內的欲界天,無此威力,色界天唯初禪(靜慮處)的大梵天有此可能,但也無力使得十方佛土的眾生都能聽到,二禪天以上是禪境中眾生,不會出聲,沒有舌用故。

諸天共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大類。依《俱舍論》卷八所載,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無色界四天,共二十七天。欲界為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魔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初靜慮處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第二靜慮處有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第三靜慮處有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第四靜慮處有八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無色界有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持,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此時釋迦如來對〈從地涌出品〉中於「娑婆世界之下虛空中住」而涌現於靈山會場的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宣稱:諸佛神力,有如上所見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他們領眾的有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等四大菩薩,又以上行菩薩為上首的代表。釋迦如來此時對上行菩薩要「囑累」的事,就是修行《法華經》的功德之大、之多、之好,即便是用釋迦世尊的神力,說上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猶說不盡。

不過簡要的說,可用四句話來概括:《法華經》是「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所以囑累上行菩薩等一切從地涌現菩薩,於釋迦如來滅度之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而且對上行等無量無數菩薩大眾要求:於佛滅後,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者所在之處,若此經典所在之處,不論是在何種環境內,皆應為之起寶塔供養。

本品所說的四句法要,即是本經內容濃縮的介紹,非常簡明扼要。

在〈分別功德品〉中曾說:「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又說:「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到了〈如來神力品〉中,又回過頭來,與本門〈授記品〉等曾說:「諸佛滅後,各起塔廟」,先後呼應。這是本經一貫的主張:見經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佛滅度後,以經法為依歸,不以他的肉身舍利為依止。

唯於供僧觀念,在阿含部及律部,極其重要,於大乘經典中,則崇佛重法,偏輕於供僧,《法華經》也是側重於佛及法的立場。此對普及正信的佛教而言,是利是弊,難以論定。不強調供僧,可以避免形成宗教師的特權,也避免只顧供僧求福而忽略了對於法的理解及實踐;可是也由於不強調供僧,宗教師在修行過程中缺少外護,對於年輕宗教師的培養也就很困難了。

偈云:「能持是經者,則為已見我,亦見多寶佛,及諸分身者;又見我今日,教化諸菩薩。」

此六句經文,也是強調佛教以法為中心。佛法有三乘及唯一乘,餘經所說固然也是佛法,不過是三乘法,唯有《法華經》才是究竟的一乘法。因此,若聞《法華經》,受持是經者,則為已見釋迦佛,同時也見了多寶佛,以及見了法華會上分身諸佛、無量無數與會的菩薩。可見受持《法華經》等於恭逢了靈山勝會。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緒言
第3頁:上編迹門 -- 一、序品──海眾雲集,見佛放光 第4頁:上編迹門 -- 二、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說三
第5頁:上編迹門 -- 三、譬喻品──三界火宅,三車一車 第6頁:上編迹門 -- 四、信解品──長者窮子,佛與佛子
第7頁:上編迹門 -- 五、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一雨普潤 第8頁:上編迹門 -- 六、授記品──四大聲聞,授記作佛
第9頁:上編迹門 -- 七、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第10頁:上編迹門 -- 八、五百弟子受記品──羅漢受記,衣裹寶珠
第11頁:上編迹門 -- 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有學無學,同成佛道 第12頁:上編迹門 -- 一○、法師品──五種法師,供養說法
第13頁:上編迹門 -- 一一、見寶塔品──寶塔涌現,證明說法 第14頁:上編迹門 -- 一二、提婆達多品──惡人畜女,皆成正覺
第15頁:上編迹門 -- 一三、勸持品──尼眾受記,佛後弘經 第16頁:上編迹門 -- 一四、安樂行品──身口意誓,四安樂行
第17頁:下編本門 -- 一五、從地涌出品──本門所化,無量無邊 第18頁:下編本門 -- 一六、如來壽量品──佛壽無量,永不入滅
第19頁:下編本門 -- 一七、分別功德品──清淨果德,弘經威力 第20頁:下編本門 -- 一八、隨喜功德品──聞經隨喜,為他人說
第21頁:下編本門 -- 一九、法師功德品──五品法師,六根清淨 第22頁:下編本門 -- 二○、常不輕菩薩品──當禮四眾,說法華經
第23頁:下編本門 -- 二一、如來神力品──十方世界,如一佛土 第24頁:下編本門 -- 二二、囑累品──摩頂付囑,宣法報恩
第25頁:下編本門 -- 二三、藥王菩薩本事品──燒身供養,報聽經恩 第26頁:下編本門 -- 二四、妙音菩薩品──四十種身,說法利生
第27頁:下編本門 -- 二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三身,尋聲救苦 第28頁:下編本門 -- 二六、陀羅尼品──諸陀羅尼,護持法師
第29頁:下編本門 -- 二七、妙莊嚴王本事品──修法華經,當得作佛 第30頁:下編本門 -- 二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後五百歲,乘象來護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4-5 19:30:54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