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弘一大師著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弘一大師著

第一門第二章第一節 戒法—歸戒儀軌—翻邪三歸

[日期:2011-01-0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弘一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章  歸戒儀軌

▲業疏云『古來集法、多削在家。便製疏云、律制內眾、不被外部。  今據律文、通收清信。禁束三業為道階梯。理須明練是非通塞成敗。  何以知耶。如來設教、類同空界。隨立一相攝修皆盡。五戒被俗之法、五體通道之規。持犯相扶難遮齊則。』  濟緣釋云『同空界者虛空有二義、一無邊義喻周遍也、二包含義喻攝機也。  且舉五戒、顯上一相廣攝之義。被俗法者約相局也。通道規者據體通也。但婬分邪正、罪無篇聚、至於大重小輕方便趣果義則不別、故云持犯相扶。字或作符。羯磨註引善生經具問遮難與道不異、故云齊則。』

▲業疏云『薩婆多云。三歸五戒乃至別脫、由佛出故開立此法。  但輪王梵王說世間法、惠利眾生、故十善四弘劫初便有。未能清昇、超越世境。  法王出世、不為世。要斷煩惱、遠出界繫。故明戒善、令依具修定慧等行、集生有本、此其意也。』  濟緣釋云『初舉歸戒所出。別脫即具戒也。  但下比校優劣、初明世教之劣。輪王是人主、十善化人。梵王是天主、以四弘化人、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不待佛出故劫初即有。報在人天故未超世教。  法王下次明歸戒之勝。莫非斷集脫苦修道證滅也。』已上皆見業疏記卷十

歸戒儀軌中分為三節┬一翻邪三歸

                  ├二五戒

                  └三八戒

第一節  翻邪三歸

▲業疏云『母論云。有五種三歸、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具戒。唯具戒者不於今、餘四通有。』  濟緣釋云『母論三歸該通五法、足彰功勝。』見業疏記卷十

翻邪三歸中分為六項 ┬ 一歸意

                  ├ 二顯相

                  ├ 三功益

                  ├ 四懺悔

                  ├ 五作法

                  └ 六料簡

第一項  歸意

▲業疏云『多論云。以三寶為所歸。  所旭以救護為義。  如人獲罪於王。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敕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  眾生亦爾。繫屬於魔、有生死過。歸向三寶、魔無如之何。』  濟緣釋云『初句示境。  所歸下顯義。  如人下舉喻。  眾生下合法。上三句合上獲罪於王、下二句合上投向他國。魔有四種、天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未歸三寶、皆繫屬焉。』見業疏記卷十

第二項  顯相

▲戒疏云『有四種三寶。  一理體者。如五分法身為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二化相者。如釋迦道王三千為佛寶、演布諦教為法寶、拘鄰等五為僧寶。  三住持者。形像塔廟為佛寶、紙素所傳為法寶、戒法儀相為僧寶。  四一體者。如常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  行宗釋云『他宗皆闕理寶、四位分別獨出今疏。  初明理寶。五分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彰號。滅理四諦滅諦涅槃。學無學者初果已去同見真諦名理和僧。然此理寶亦即同體、但望佛僧證理邊為別。  化相中。三千者所化之境。諦教即四諦法門雖多而以首者言之。又四諦統攝凡聖因果、大小教門廣略異宜無出此四。  住持中。戒法是僧體、儀相即削染也。  一體中如常論者即指經論之宗。』  芝苑云『眾生妄念、天真本具、一體三寶也。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寶也。乘時利見、啟迪群庶、化相三寶也。垂裕後世、流及無窮、住持三寶也。』見芝苑遺編補遺

△戒疏又云『此三益世、近拔三有、遠清二死。希世獨達可重名寶。  故寶性論喻分六義。一希有義。世寶貧窮所無、三寶薄福不遇。二離垢義。世寶體無瑕穢、三寶絕離諸學習班。三勢力義。世寶除貧去毒、三寶六通難思。四莊嚴義。世寶嚴身令好、三寶能嚴法身。五最勝義。世寶諸物中勝、三寶壙有無上。六不改義。世寶鍊磨不變、三寶八法不動。』  行宗釋云『初約義略釋、上三句顯益。近遠二字必對因果。二死者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變易唯佛永盡。希下一句結。希世者世間無故。獨達者超諸有故。故下次引文廣釋。今用四種三寶對此六義。初義通四。住持無信不遇。化相無緣不遇、舍衛三億可以明之。理體局聖、凡愚不遇。一體二乘不遇。  第二義中、唯約理寶。歸敬儀云、住持三寶體是有為、具足漏染。又云、化相體是無常、四相所遷、滅過千載、但可追遠用增翹敬。據後一體在迷隨染。故此三種皆無此義。  第三喻中、六通在人、唯對化相。毒謂苦惱。  第四通四。住持化相能發信仰、理體一體可以修證、皆是嚴身。  第五亦通四。餘三易解。住持佛法雖是世物、莫不表示法身、功用無極。歸敬儀云、金木石土體是非情、以造像故、敬毀之人自獲罪福。故知此寶得名無上。法亦準同。剃染之僧為世福田、人天中勝、破戒惡行猶過外俗、況餘持奉其勝可知。  第六唯局理寶。歸敬儀云、此之三寶常住於世、不為世法之所陵慢。一體雖常、然就迷邊隨緣流變。餘二無常、非所論矣。八法者、智論云、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四違四順能動物情名為八風。理寶人法皆是出世無漏聖道、不為八法之所動故。』

△戒疏又云『四寶為言、理為勝。由常住故、為世所歸餘三隨設、體是有法。』  行宗釋云『理寶勝者理通大小、生空真如是小乘理、清淨心本即大乘理。今須約大以論勝劣。  若爾、與一體何。答。一體在迷、專據凡說。理寶約證、唯從聖論。故分二矣。是故理寶獨勝餘三。』已上皆見戒疏記卷二

▲歸敬儀云『緣理三寶者。理謖至理。天真常住、還是心體。且從染說、無始有終。但為惑網、不能出障。今以三學剋翦纏結。惑業既傾、心性光顯、始終性淨、無始無終。  由法成立、隨境分相、即號此相為五分法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前之三學從因受名。由戒護助、果成法身、故云戒身。定慧準此可以類知。後二從果次第受名。解脫身者、由慧剋惑、惑無之處名解脫身。解脫知見、乃以出纏破障反照觀心、故云知見身也。  唯佛法中三乘聖者具此五分能為六道作大歸依。  故論云。歸依於佛者、謂一切智五分法身也。歸依於法者、謂滅諦涅槃也。歸依於僧者、謂諸賢聖學無學功德、自身他身盡處也、即自他惑滅所無之處故云盡處也。  如世珍寶、為生所重。今此三寶、為諸群生三乘七眾之所歸仰、故名正歸。』

△歸敬儀又云『此明理寶是歸依所宗。故覆詳之、令心有寄。』已上皆見釋門歸敬儀第二

第三項  功益

▲歸敬儀云『經云、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既成、淨信無失。況能立願歸依、奉為師範。固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如經有人受三歸依、彌勒初會解脫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  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會受歸、隨緣還失。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歸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見釋門歸敬儀第二

△歸敬儀又云『以諸道俗有識之徒、皆須歸依三寶、請求加護。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七眾約戒、前已受歸。不妨重受、重感無作。善惡既爾、戒亦通之。  若未受戒、止得但受翻邪三歸。日別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

△歸敬儀又云『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又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唯三寶勝故。  又雜含經云。與須達交者、令受三歸、終生天上。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復受。後有知見、復教三歸。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若買奴婢、受三歸及以五戒、然後賣之。不能、不買。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歸、然後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名咒願、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已上皆見釋門歸敬儀第九

▲事鈔云『大集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歸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見事鈔記卷三十九

第四項  懺悔

▲事鈔云『以信邪來久、妄造非法。今創歸投、必翻邪業。  阿含等經並令先悔。涅槃云、發露諸惡、從生死際所作諸惡悉皆發露、至無至處。  必論設懺、隨時誦習。亦得通用。』  資持釋云『初敘意。但使未歸三寶皆名信邪。隨順生死皆名邪業。  阿含下引示。涅槃生死際即無始時。無至處即未來際。謂成佛果證大涅槃、即名涅槃為無至處、言其臻極更無所至故。  必下指法。隨時謂逐人別述。通用謂如諸經但懺三世十惡等。』見事鈔記卷三十九

第五項  作法

▲羯磨註云『善見論云。並須師授、言音相順。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稱名不解故不成。』見隨機羯磨第二  已下所引羯磨文皆然不再註出

受五戒八戒時、亦應準此。文略不出。

▲事鈔云『智論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眾得作當教言、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即發善法。  次結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  資持釋云『一具儀、二對境、三作法。言某甲者稱己名也、盡形壽者述所期也、歸三寶者是所投也。言發善者明非戒也。  後三結者重更囑昆、不令忘失也。』見事鈔記卷三十九

▲業疏云『多論曰。言三歸者以何為性。  有論者言、教無教性。此就所發教之業、從體明性故。若淳重心、有無教也。  無教者。此明業體一發續現、不假緣辦、無由教示方有成用、即體任運能酬來世、故云無教。  今時經論多云無作、義例同也。』  濟緣釋云『引問中。性即即是體。  解中三、初正定體。教無教性、彼論續云、受三歸時胡跪合掌身也口說三歸口也是身口教、若淳重心有身口無教。此就等者疏家斷也。教為能發、由教發得無教故云所發教之業、即以無教為性也。  無教者下二釋名。一發謂初念、續現即第二念。教猶使也、謂非教使之然、任運自然酬因感報故也。  今下三會。即善生成論雜心等也。』

△業疏又云『作法之時、知三說已、無作便生。故能所不昧於作業也。』  濟緣釋云『三說已者此據初念已前通名為作。無作便生即約次念徹至盡報也。能授所受知業成處故不昧也。』已上皆見業疏記卷十

已上疏文二段及釋文、示三歸所發之業體。初學難解宜參觀戒體門。

第六項  料簡

▲羯磨註云『此但受歸法、無有戒法。故母論云、三歸下有所加得歸及戒、若無加者有歸無戒。』

▲業疏云『多論。問、稱於佛法不稱僧者、乃至互少、得成歸否。答、不成受也。』  濟緣釋云『乃至互少謂但稱佛而不稱法、或稱法僧而不稱佛。』

△業疏又云『又問、得從三師各受一歸否。答、不得。』  濟緣釋云『三師各受答不得者人法俱異故。』

△業疏又云『又問、得一年半年受否。答得隨日多少受三歸也。』  濟緣釋云『彼宗五八局時、三歸通故。』

▲業疏云『五趣為言皆得受也。除報重者、自餘山間空遠輕繫地獄皆成三歸。除不解者。』  濟緣釋云『修羅遍在五道故但云五趣。除報重者別簡下趣、以人天二趣自可受故。文舉輕獄、鬼畜類知。除不解者通簡五趣、以人天不解亦不成故。』已上皆見業疏記卷十

【書籍目錄】
第1頁: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例言 第2頁:第一門第一章第一節 戒法—通敘戒法—示相彰名
第3頁:第一門第一章第二節 戒法—通敘戒法—略辨教體 第4頁:第一門第一章第三節 戒法—通敘戒法—顯知由徑
第5頁:第一門第二章第一節 戒法—歸戒儀軌—翻邪三歸 第6頁:第一門第二章第二節 戒法—歸戒儀軌—五戒
第7頁:第一門第二章第三節 戒法—歸戒儀軌—八戒 第8頁:第二門第一章 戒體—戒體相狀
第9頁:第二門第二章 戒體—受隨同 第10頁:第二門第三章 戒體—緣境寬狹
第11頁:第二門第四章 戒體—發戒數量 第12頁:第三門 戒行
第13頁:第四門 戒相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