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弘一大師著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弘一大師著

第三門 戒行

[日期:2011-01-0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弘一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門  戒行

戒行中分為二章┬一正明隨行

              └二因示捨戒

第一章  正明隨行

▲事鈔云『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  必須廣修方便。檢察身口威儀之行。克志專崇、高慕前聖。  持心後起、義順於前、名為戒行。』    資持釋云『初躡前科。  必下示行相。方便有二即教行也、教謂律藏必依師學、行謂對治唯在己修。由本興心、稟教期行以為受體、今還如體而學而修。文明檢察以偏約行、然離過對治非學不立、廣修之語理必兼含。  檢察即心、心即行體。準業疏具三、能憶能垢能防、一心三用、無非順受、方成隨行。此謂能察、身口威儀即所察。此二句須明成就二持、遠離兩犯。而云身口且據粗非、約準今宗義通三業。  上云檢察正示修行、下云慕聖明其標志。克猶定也。崇重也。前聖通目三乘已成道者。  持下結示名義。持心即行後起順前示隨行義。』見事鈔記卷三

▲事鈔云『然則受是要期思願、隨是稱願修行。  譬如築營宮宅。先立院牆周匝、即謂壇場受體也。後便隨處營構盡於一生、謂受後隨行。』    資持釋云『初對體辨行中二、前約法明。要期即盡形斷惡決絕之誓、思即緣境周遍慈愍之心、合此二心混為一願、即受體也。稱願者合上要思、即隨順義。  譬下次約喻顯初營宮宅喻求聖道。下喻受隨可知。營構謂造立屋宇。』

△事鈔續云『若但有受無隨、直是空願之院、不免寒露之弊。若但有隨無受、此行或隨生死、又是局狹不周、譬如無院屋宇、不免怨賊之穿窬也。  必須受隨相資、方有所至。』    資持釋云『二互顯相須中二、初敘互闕又二、先明闕隨。寒露者喻無善蓋覆。弊謂困死、喻沈惡道。若下明闕受。隨生死者但是世善、非道基故。又局狹者緣境不遍、惡心存故。穿窬謂穿壁、窬牆也。由無外院、其間房室容彼穿窬。此明無受防約、雖修善行、還為塵擾、喪失善根。如賊穿窬、盜竊財寶也。  必下次示相須。』

▲事鈔云『問、今受具戒、招生樂果為受為隨。』    資持釋云『問中。上明相須其功一等、招生感果必有親疏、故須顯示。』

△事鈔續云『答。受是助緣、未有行功。必須因隨對境防擬、以此隨行至得聖果、不親受體。  故知一受已後、盡壽已來、方便正念、護本所受、流入長遠心 、三善為體、則明戒行隨相可修。  若但有受無隨行者、反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無戒可違。  是故行者明須善識。業性灼然、非為濫述。』    資持釋云『答中二、初對顯親疏二、上二句明受疏也。必下明隨親也。以壇場初受頓起虛願、對境防約漸修實行、行即成因、因能感果。故業疏云、故偏就行能起後習、不約虛願來招樂果。然受隨二法義必相須、但望牽生功有強弱。隨雖感果全自受生、受雖虛願終為隨醞釀。是則懸防發行則受勝隨微、起習招生則隨強受弱。教文用與、學者宜知。  故下二別彰行相又三、初成隨之相。一受等者舉始終也。方便者對治智也。正念者攝妄緣也。護本受者隨順義也。入行心者即示二持成業處也。三善體者明業性也。則明等者示必修也。以知感果功在隨中、則知徒受不持無益矣。  若下明無隨之失。為戒欺者功業深重、犯致大罪故不如不受者激勵之切、非抑退也。  是下結誥行者之言通囑末代也。令善識者誡精學也。一須識教教有開制、二須識行行有順違、三須識業業有善惡、四須識果果有苦樂、必明此四始可攝修。業性等者如向所明順持違犯善惡因果、皆如業理、非妄抑揚、令生信故。灼明也。』已上皆見事鈔記卷十六

▲資持云『圓修者。既知受體、當發心時為成三聚。故於隨行、隨持一戒、禁惡不起、即攝律儀。用智觀察、即攝善法。無非將護、即攝眾生。因成三行、果獲三佛。由受起隨、從因至果。故業疏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三聚等。又云、終歸大乘故須域心於處。又云、既知此意當護如命如浮囊。略提大綱、餘廣如彼。咨爾後學、微細研詳。  且五濁深纏、四蛇未脫。與鬼畜而同處、為苦惱之交煎。豈得不念清昇、坐守塗炭。縱有修奉、不得其門、徒務勤劬、終無所詣。若乃盡無窮之生死、截無邊之業非、破無始之昏惑、證無上之法身者、唯戒一門最為要術。諸佛稱歎遍在群經、諸祖弘持盛於前代。當須深信、勿遲疑。固當以受體為雙眸、以隨行為兩足。受隨相副雖萬行而可成、目足更資雖千里而必至。自非同道、夫復何言。悲夫。』見事鈔記卷十六

▲芝苑云『每以兩端開誘來學。一者入道須有始、二期心必有終。  言有始者。即須受戒、專志奉持。令於一切時中、對諸塵境常憶受體。著衣喫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不可暫忘也。  言其終者。謂歸心淨土、決誓往生也。以五濁惡世末法之時、惑業深纏、慣習難斷。自無道力、何由修證。故釋迦出世五十餘年、說無量法、應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因緣雖多、難為造入。唯淨土法門、是修行徑路。故諸經論偏贊淨土。佛法滅盡、唯無量壽佛經百年在世。十方勸贊、信不徒然。』見芝苑遺編卷三

第二章  因示捨戒

▲戒疏云『汎列經論捨相不同。如雜說、若命終斷善二形也。善生經、加受惡戒時捨善戒。俱舍論、八戒期心盡夜分終故捨。且列如此。』    行宗釋云『雜心四捨、言若捨者即作法、斷善即起邪見。善生惡戒即惡律儀。上五通五八十具。俱舍期心唯局八戒、義兼五戒。言且列者示未盡故。』

斷善即起邪見者、邪見語通未能的指。考行宗別文云、斷善失戒、四捨之一、即生邪見遠捨三寶。見戒疏記卷五。

▲戒疏云『問、今捨戒者、為捨已生隨行為因之業、為捨初願本受無作體耶。  答。已生為因、不可捨也。得聖無漏、方傾善習。  今所捨者、止是本體更不相續。故雜心云、言捨戒者、戒身種類滅也。』    行宗釋云『未捨之前、所有隨中持行、名已生善。後未修者、名未生善。今明捨戒、為捨何者。問中乃約行願兩審、答文方見已未存亡。  答中二、初答因業不失。結業在心、行功不滅、故不可捨。乃證初果、無漏智力達罪福性、漏業方傾。習合作集謂集因也  今下次明無作體失。本體即無作、不相續者失未生善也。故下引證戒身即受體無作、種類即相續善行、二皆云滅、證上可知。』

▲戒疏云『作法捨中、具緣有五。  初是住自性者。  二所對人境。如多論云、若無出家人、隨得白衣外道相解者成。  三有捨心。  四心境相當。如律、中邊不領、前人不解、並不成捨。  五一說便成。』    行宗釋云『初云住自性者即具本受體也。』

▲戒疏云『所以開者。凡夫退位、知何不為帶戒犯非、業則難拔。  故開捨戒、往來無障。  即是大聖善達機緣、任物垂教、號法王也。』    行宗釋云『初敘機劣。內凡以上不羸不捨、已前皆容有退、故云退位、即外凡也。  故下顯開意。往謂開捨、來謂再受。善惡兩通故云無障。  即下結歎權巧。王者得其自在、於法自在故稱法王。』已上皆見戒疏記卷六

上來宗篇中第三門戒行竟

【書籍目錄】
第1頁: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例言 第2頁:第一門第一章第一節 戒法—通敘戒法—示相彰名
第3頁:第一門第一章第二節 戒法—通敘戒法—略辨教體 第4頁:第一門第一章第三節 戒法—通敘戒法—顯知由徑
第5頁:第一門第二章第一節 戒法—歸戒儀軌—翻邪三歸 第6頁:第一門第二章第二節 戒法—歸戒儀軌—五戒
第7頁:第一門第二章第三節 戒法—歸戒儀軌—八戒 第8頁:第二門第一章 戒體—戒體相狀
第9頁:第二門第二章 戒體—受隨同 第10頁:第二門第三章 戒體—緣境寬狹
第11頁:第二門第四章 戒體—發戒數量 第12頁:第三門 戒行
第13頁:第四門 戒相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