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妙法蓮華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日期:2010-12-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姚秦鳩摩羅什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稀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惟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否。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台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知諸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    淫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冕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咸升妙樓閣,    遊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復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餘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需,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肴膳。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裏,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裏、    有無價寶珠。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書籍目錄】
第1頁:弘傳序 第2頁:序品第一
第3頁:方便品第二 第4頁:譬喻品第三
第5頁:信解品第四 第6頁:藥草喻品第五
第7頁:授記品第六 第8頁:化城喻品第七
第9頁: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第10頁: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第11頁:法師品第十 第12頁:見寶塔品第十一
第13頁: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第14頁:勸持品第十三
第15頁:安樂行品第十四 第16頁: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第17頁: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第18頁: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第19頁: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第20頁: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第21頁: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第22頁: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第23頁:囑累品第二十二 第24頁: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第25頁: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第26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第27頁: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第28頁: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第29頁: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第30頁:後序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