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故道白雲(佛陀傳記) 一行禪師著

故道白雲(佛陀傳記) 一行禪師著

鵪鶉與白鷹

[日期:2010-12-19] 來源:轉載  作者:一行禪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雖然縛悉底比丘從未被佛陀責備過,但他卻很清楚自己的不足之處。縛悉底在修行道上,仍有一大段的路要走,但他對降伏六根的精勤和意志,則可能就是佛陀再沒有對他多作批評的原因。每當有其他的比丘或比丘尼被糾正的時候,縛悉底都會以他自己犯錯的心情去聽受訓導。他這樣的學習態度,使他在修行上有很多的進益。他尤其留意佛陀對羅睺羅的訓示。羅睺羅在修行上已有很大的時展,這也間接令縛悉底在修行上獲益不淺。
  
  一次,他倆坐在森林附近一處草坪上的時候,縛悉底對羅睺羅訴說他對於自己能成為佛陀的弟子,是感到如何的幸運。他透露自己已對欲世的生活全無留戀,因為他已嘗到真正的平和、喜悅和自由。羅睺羅告誡他說:「你現在這感覺可能是真的,但別這麼容易自滿。修行最重要的,是要不停看守著自己的六根,作它們的主人。就是佛陀的大弟子們,也從來不敢在這方面的修行上有半點鬆懈。」
  
  羅睺羅告訴縛悉底關於一位才智過人,又有言語天份的懵祗沙比丘。他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詩人,曾作了幾首偈頌來讚美佛、法、僧。佛陀對他的詩偈也甚為欣賞。最初加入僧團的時候,懵祗沙是在捨衛城外依止尼拘律樹伽毗比丘的。尼拘律樹伽毗去世後,懵祗沙便前來祗園精舍。一天,他與阿難陀在外面乞食時,懵祗沙告訴阿難陀他心中很是困惱,並希望阿難陀可以給他輔助。原來懵祗沙對幾位前來精舍供食的少婦,心中起了非份之想。阿難陀很明白,像懵祗沙這樣的一個文人雅士,是會很容易為美色動遙的,於是,阿難陀刻意利用懵祗沙對美感的敏銳,來引領他用美的角度去看轉迷成悟的大道,使他不再執迷於障礙修行的剎那嬌艷。阿難陀教他如何用覺察之光照亮所有法的空性與無常。依著阿難陀的指示去做,懵祗沙終於成了他感官司的主人。有感於這次的經驗,懵祗沙寫了一首僧眾日後都耳熟能詳的詩:
  
  披上袈娑後,我仍像水牛盼食般,追逐慾望。
  
  自覺慚愧!
  
  大將之子,
  
  擅於箭術,
  
  竟能衝出
  
  千軍之重圍。
  
  安住專念中,
  
  就是美女當前,
  
  也不會被征服。
  
  我追隨的世尊
  
  如太陽之光。
  
  在此道上寧靜漫步
  
  慾念全消。
  
  成了自己感官的主人,
  
  我平步前行。
  
  雖遇無數障難
  
  卻動搖不得我的平穩。
  
  由於懵祗沙天賦才華,他有時不免會貢高我慢、漠視他人。幸而勤修專念,所以能夠自知驕慢的生起。就這個主題,他也作了一首偈:
  
  喬達摩的門徒,
  
  降伏你們的傲慢!
  
  恃驕之道
  
  只會導致苦惱。
  
  掩藏我慢的人
  
  正步向地獄,
  
  一如那個趾高氣揚的,
  
  全無兩樣。
  
  倒不如以平和的心
  
  尋找幸福。
  
  修習專念
  
  實踐三學。
  
  要得真正成功
  
  必先降估驕慢。
  
  又由於懵祗沙的徹視深察,他已因超越煩惱的障礙而有了很大的變化。舍利弗專者也證明懵祗已證得『不還』的果位。他開悟那天,作了一首詩以表達對佛陀的感激:
  
  沉醉少年夢
  
  我四處遊蕩,
  
  穿越郊野和市井,
  
  直到得遇佛陀!
  
  以純碎的慈悲,
  
  佛陀與我分享妙法。
  
  信念甦醒
  
  我披上伽婆。
  
  住於察覺中,
  
  身心專注,
  
  感恩覺者
  
  我才得證三學!
  
  光明的種子
  
  世尊廣植四方。
  
  眾生沉論暗黑,
  
  他給我們引見大道
  
  四聖諦、
  
  八正道、
  
  平和、喜悅與自在。
  
  他的言教深奧,
  
  一生無咎清高,
  
  他巧導眾生解脫。
  
  此恩此德難圖報!
  
  在一次特別為年輕比丘舉辦的教壇上,舍利弗尊者以懵祗沙比丘為例。他告訴學僧們,在懵祗沙修行的初期,他遇到很多心境上的困擾。幸而他對修行的堅定,使他把這些境界降伏,證得真慧。因此,舍利弗告訴這班年青僧人,「千萬不要墮入任何心理不平衡的狀況之內,不論是自悲還是自大。如果修行正確的專念,你便能夠察覺得到心內和身外的一切活動,因而不會容易被困於其中。學會怎樣把持六根,就是在大道上進展的至妙之法。」
  
  聽著羅睺羅訴說懵祗沙的事跡,縛悉底感到自己已經很熟悉懵祗沙。雖然他曾與懵祗沙見過面,但卻未有機會與他真正交談。他決定打個機會跟他結交,因為他知道在懵祗沙的修行經驗中,有很多值得他學習的地方。
  
  縛悉底還記得佛陀一次曾用海洋來比喻把持六根的修行。佛陀說:「比丘們,你們的眼睛,就像潛藏著怪獸、漩渦和險流的深海。如果你們不循正念,你們的船隻便會被海怪、漩渦與急流襲擊和吞噬。同樣地,你們的耳、鼻、舌、身、意、也是危機四伏的。」
  
  回憶起這些說話,縛悉底的理解倍增。六根果真是如海洋般,隨時公有被暗湧淹沒的危機。羅睺羅的忠告實在是值得聽從的,他真的不可以太自滿。佛陀教化的修行,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
  
  一天下午,坐在祗園精舍的房子外面時,佛陀給一些比較年輕的比丘說了個故事,提醒他們要把持六根,以免迷失於昏沉惘亂之中。佛陀述說:「一天,一隻白鷹低飛,迅速地用它的利爪捉拿了一隻鵪鶉。白座鷹再飛上高空時,小鵪鶉開始痛苦起來。它埋怨自己沒有吸從父母之言,留在父母指明的安全地帶。它自歎:『早知落得如此下場,我就聽從他們的話了。』」
  
  白鷹問道:『那麼,你的父母叫你這可憐蟲留在那裡?』鵪鶉答道:「『在那剛翻過泥土的新田。』
  
  出乎鵪鶉的意料之外,那白座鷹竟然說:『我隨時隨地都可捉到任何一隻的鵪鶉。我就讓你回到那田里多活一小時吧。一句鍾後回來,我就會再把你捉回,捏破你小脖子,把你吃掉。』白鷹於是滑翔而下,暫時在新田里釋放了鵪鶉。
  
  小鵪鶉也出人意表,竟立刻爬到一堆剛掘起了的泥土上面,站在那裡挑怒白鷹。『唏,白鷹,你為何要多等一個小時?為什麼你不現在就來抓我?』
  
  怒火上冒,白鷹把雙翅貼緊身旁,直衝下田去,這時,鵪鶉第一時間閃避,躲入了那堆泥土下面的凹坑。白鷹飛到那土堆時,利爪剛錯過了鵪鶉,更因為衝力太猛,它撞地而死。
  
  「比丘們,你們一定要時刻專注於防守著六根,作為它們的主人。如果你們稍一不慎,離開正念,便會墮入魔道,危險重要了。」
  
  僧團裡的一些誠懇而又天資聰敏的年輕比丘,令縛悉底感非常鼓舞。一天,他和另一些比丘一起前往質多家裡應供。質多一向都潛心學佛。由於他有廣大的心量,人們對他的尊重和愛戴,如同敬重給孤獨長者。質多一向喜歡宴請高僧到他家裡,接受他的供養和研討法理。這天,他請了十位大弟子和兩個年青的比丘,縛悉底和伊師提婆。供食完畢,質多向各僧人鞠躬作禮怕,請教比丘們說:「各位尊者,我曾聽過佛陀開示梵網裡說的六十二種外道學說。我又曾聽過其他教派的信徒提問有關生、死和靈魂的問題,如:世界是有限還是無限、短暫還是永久、身心是一還是二、如來死後會否繼續存在、他是否會同時存在和不存在、或非存在和非不存在。尊者們,這些玄見密論,實從何而生起?」
  
  雖然質多已再三提問,但沒有一個比丘敢對質多的問題作出解答。縛悉底開始覺得有點窘,耳朵漸紅。就在這時,伊師提婆打破沉默。他望著長者比丘問道:『尊敬的長者,我可以解答質多居十的問題嗎?「
  
  他們答道:「比丘,你可依隨你的意思回答他的問題。」
  
  轉過頭來,伊師提婆對質多說道:「善士,這些見解和問題,都是來自他們的我執妄見。只要他們擺脫了有獨立個體這個概念,他們便不會再被這些問題纏擾了。」
  
  質多顯然覺得這個年青比丘的答覆很不錯。他說:「尊者,請你解釋清楚一點。」
  
  「一般沒有機會接觸正覺之道的人,都會以為自己就在身體之內,又或身體是在自己之中。同樣地,他們也以為感受與自體無異,又或感受存於自體之內和自體存於感受之中。這些人對思想、行念和意識,都是持著同樣的見解。他們都被困於有個『我』的妄見之中。也就是因為這樣,他們才會落於那梵網經裡所說的六十二妄見,因而產生那些有限無限、短暫永恆、是一是二、存在不存在等疑問。持多居士,當你勤習修行,破了我執這個妄見的時候,你便會發覺這些一都是絕無意思的問題了。」
  
  說下去,質多越發覺得這年青比丘答得動聽。他虔敬的道:「尊者,你是那裡來的?」
  
  「我來自阿般提。」
  
  「尊者,我也曾聽聞過一個從阿般提來的比丘,他名叫伊師提婆。據說這位比丘很了不起,聰明能幹。可惜我只聞得其名,而未機會與他會面。你有見過他嗎?」
  
  「有,質多。我有見過他。」
  
  「尊者,那你可否告訴我這位天才的年輕僧人在那裡?」
  
  伊師提婆沒有回答。
  
  其實,質多早就估到這位年青比丘就是伊師提婆。他於是問道:「閣下是否就是伊師提婆比丘?」
  
  「對,大人。」伊師提婆答道。
  
  質多高興極了。「這真是我極大的榮幸!尊敬的伊師提婆尊者,我的芒果園和我的住所都設備齊全,是體憩的好地方。我希望你會時常來探望我們。我們將會樂意供應你各種需要一如食食物、衲衣醫和住宿等。」
  
  伊師提婆沒有作響。比丘們謝過質多後便離開了。之後,縛悉底聽說伊師提婆一直都沒有再回去探視制質多。伊師提婆不求讚譽和美食。就是得到一個如質多般有名望的人供養,他也一不動心。雖然縛悉底再也沒有遇見伊師提婆,但他給縛悉底留下的那個聰穎謙遜的比丘形象,則深深錢記在縛悉底的心裡。縛悉底發願要以伊師提婆為榜樣,更希望有機會路過阿般提的時候,前去拜訪他。
  
  縛悉底知道佛陀是如何的喜歡那些有決心、智慧、以及關懷別人和給人快樂的年青比丘。佛陀曾表示他全寄望這些年輕比丘承傳他的法教於後世。但縛悉底察覺到,無論對什麼年紀和根性的比丘,佛陀都一視同仁,盡心心力的去教導他們。有一些比丘,是會遇到較多的問題。其中有一個比丘,就曾經六次離去再返,而仍然得到佛陀的歡迎,給他重試的機會。就是對那些連觀息十六法也不能牢記的比丘,佛陀也是不壓其煩的繼續給予他們慈言與鼓勵。
  
  祗園精舍有一個名叫跋達梨的比丘。雖然佛陀很清楚這個比丘的短處,但他卻視如不見,好讓跋達梨有機會自行改進。跋達梨時常違犯一些僧規。例如,午食時,比丘是應該留在座中至用食完畢。站起來作別的小差或添食,都是規律所不容許的。這規例叫『一次坐食』。跋達梨一直都未能奉行此規。他的行為,令精舍裡其他的比丘非常不滿。佛陀曾多次教他在每早起床時反問自己:「我今天要怎樣才能使同修行快樂?」但他幾個月後,仍全無改善。一些比丘開始受不了,便嚴詞以對的呵斥他。佛陀知道了之後,便在集會上對僧眾訓示。
  
  他說:「比丘們,僧團裡固然會有一些有缺點的人。但他們的內心,始終都會保留著一點信念和愛心的種子的。如果我們不盡力去與他們溝通以求互相瞭解,幫助他們滋長這信念與愛心,這點僅存的種子,也就可能蕩然無存了。就如一個失去了一隻眼睛的人,他的家人和朋友,必定會盡力保護他餘下的眼睛,以免他再遭不幸。因此,比丘們,對你們的同修兄弟慈愛一點,以能保存他們信念與愛心的種子罷。」
  
  縛悉底當時也在場聽著佛陀說這番話。他很被佛陀的愛心感動。他抬頭時,望見阿難陀抹去臉上的淚痕,因而知道阿難陀也是同樣的被感動。
  
  雖然佛陀是這樣的慈悲溫柔,但情況有需要的時候,他也有嚴謹的一面。一個佛陀也幫不來的人,便當真是沒有希望的了。一天,縛悉底親聞佛陀與一個名叫髻設的馴馬師一段有趣而動人的對話。
  
  佛陀問髻設:「你可否告訴我怎樣台服馬匹?」
  
  髻設答道:「世尊,馬匹有不同的脾性。有些很馴,只需要數句溫婉的說話便可以令它自然馴服。另一些比較困難,但也只需剛柔並重的方法。更有一些非常難馴的。對付這些的時候,要只用非常嚴厲的方法。」
  
  佛陀笑問:「假如你遇到一匹馬,用三種方法也無效,那你又如何?」
  
  「世尊,在這個情況之下,我便唯有把馬匹殺掉了。如果我讓它活下去,它的壞脾性是會感染其他的馬匹的。世尊,我也真想知道你是如何訓練你的弟子的。」
  
  佛陀淺笑。他說:「我也是和你一樣。一些比丘只對溫和的態度有反應。另一些需要剛柔並重的對待。也有一些,是只會在嚴格的管束下才有所進步。」
  
  「你又如何處置那些不受任何一種方法影響的僧人呢?」
  
  佛陀說:「我也如你一樣,會把他殺掉。」
  
  馴馬師驚訝得目瞪口呆。「什麼?你會殺他?我以為你是反對殺戮的。」
  
  佛陀解釋說:「我不是像你殺馬一樣殺我的門徒。當他對剛才說的三種方法都無動於衷的時候,我便不會讓他再留在僧團裡。不會再接納他為弟子。這將會是極大的不幸。在僧團修行正法的機會是千載難逢的。失去了這個機會,還不是像精神的扼殺嗎?這不單只是那人的不幸,也同時是我的不幸,因為我對那人是非常的關懷和愛護的。我會不停地希望,望他會有一天再放開懷抱,回來與我們一起修行。」
  
  很久以前,縛悉底曾聽過佛陀責罵和輔導羅睺羅。他又見過佛陀矯正一些其他的比丘。他現在才明白佛陀責罵的背後,是深切的愛。需然佛陀從未說明,但縛悉底是明白佛陀對他的愛護的。他只需望進佛陀的眼裡便知道。
  
  那天晚上,佛陀接待了一個訪客。阿難陀著縛悉奉茶。這位客人是個氣於軒昂和一派貴族儀容的武士,上路時背上背著一把閃閃生光的寶劍。他在祗園精舍外面下騎時,將寶劍插在馬鞍上。舍利弗帶他到佛陀的房子。他身體魁梧,步伐很大,而且目光炯炯有神。阿難陀告訴縛悉底,他的名字叫廬醯特沙。
  
  當縛悉度進瞇奉茶的時候,他看見廬醯特沙和舍利弗坐在佛陀前面的矮凳上。阿難陀則站在佛陀後面。奉上茶後,縛悉底便站到阿難陀的身旁,也在佛陀背後。他們靜靜的喝茶。過了很久,廬醯特沙說:「世尊,有沒有世間是沒有生、老、病、死的?有沒有個世界的眾生是不會死亡的?用什麼的旅運方法,才可以離開此有生死之地,而到達那無生死的世界?」
  
  佛陀答道:「沒有任何旅運的方法,可以讓你離開此生死的世界。無論你走得多快,就是此光速還要快,也是沒法離開的。」
  
  廬醯特沙拿上雙掌,說道:「我知道你在說實話。我知道其實沒有一種旅運的方法,不論怎樣的快速,是可以使人們逃離這生死的世界的。我記得我在前生的一世,是個會飛行得如箭般快的人。我一步便可由東海跨過西海。我那時曾決意要跨出有生老病死的世界,去找尋一處不受生死煎嚴重敖的世間。我日飛萬里,不集地繼續飛行,全沒有停下來吃喝或休息。我這樣的速度飛行了一百年,但依然找不到我的目的地。最後,我死在路上。世尊,你的話是千真萬確的!就是有超越光速的能力飛行,也沒有人能逃出生死。」
  
  佛陀又說:「可是,我沒有說過一個人不可以超越生死啊。細聽吧,廬醯特沙,你是可以超越這世間的生死的。我會告訴你這條道路。在你這六尺昂藏的驅體內,蘊含著生死的種子,但在這同一的驅體內,你也可以找到超越生死的法門。廬醯特沙,觀想你的身體。將你的覺察力照到你高大驅體內顯露著的生死世界。一直觀照,直至你見到無常、空、無生、無生等一切法的實相。這時,生死的世界就會在你面前消失,而無生無生的世界就會自然顯現出來。你這時便會從悲憂畏懼中釋放自己。你並不需要遨然離去生死的世界。你只需要向你體性的深處裡洞視。」
  
  縛悉底看見舍利弗聽著佛陀說,眼裡閃耀著如星星般的光芒。廬醯特沙的臉上也泛著無限的喜悅。縛悉底更是深受感動。誰又能測量佛陀的教理有多高超奧妙?它簡直就像一娓動人心弦的樂章。今次,縛悉底又更清楚的明白到,解脫之匙,其實就在自己的手裡。
【書籍目錄】
第1頁:為步行而行 第2頁:牧牛
第3頁:滿臂姑屍草 第4頁:受傷的天鵝
第5頁:一碗乳汁 第6頁:蕃櫻桃樹下
第7頁:白象之獎 第8頁:寶石的項鏈
第9頁:慈悲之路 第10頁:未出生的孩子
第11頁:月下之笛 第12頁:金蹄
第13頁:開始修行 第14頁:渡過恆河
第15頁:森林苦行者 第16頁:耶輸陀羅有睡著嗎?
第17頁:畢波羅樹葉 第18頁:晨星出來了
第19頁:對橘子的專注 第20頁:一隻鹿
第21頁:蓮花池 第22頁:轉法輪
第23頁:法蜜 第24頁:歸依
第25頁:音樂的妙境 第26頁:水也會上升的
第27頁:世法燃燒 第28頁:棕樹林
第29頁:緣起 第30頁:竹林
第31頁:我會在春天回去 第32頁:手指非月
第33頁:不會褪滅亡美 第34頁:重聚
第35頁:清晨的陽光 第36頁:蓮願
第37頁:新的信念 第38頁:啊,喜樂!
第39頁:等待明天 第40頁:黃金鋪地
第41頁:有誰見過我的母親? 第42頁:愛就是瞭解
第43頁:每個人的眼淚都是鹹的 第44頁:元素會重新組合
第45頁:開啟大門 第46頁:一把申恕波樹葉
第47頁:依照正法 第48頁:以禾蓋土
第49頁:大地的教化 第50頁:一把麥糠
第51頁:慧藏 第52頁:功德田
第53頁:投入此刻 第54頁:住於專念
第55頁:晨星出現 第56頁:覺觀呼吸
第57頁:木筏非岸 第58頁:一把珍貴的泥土
第59頁:論說之綱 第60頁:鹿子母夫人的哀傷
第61頁:獅子吼 第62頁:舍利弗之吼
第63頁:一直到海裡 第64頁:生死輪轉
第65頁:非滿非空 第66頁:四座山
第67頁:海洋詩人 第68頁:三妙門
第69頁:佛陀會到那裡去? 第70頁:鵪鶉與白鷹
第71頁:調弦的藝術 第72頁:默默的反抗
第73頁:隱藏的飯團 第74頁:象後的叫聲
第75頁:快樂的熱淚 第76頁:修行的果實
第77頁:眼裡的星斗 第78頁:二千僧袍
第79頁:檀香樹茹 第80頁:你們要精進!
第81頁:故道白雲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4-6-14 14:57:19
感恩有緣閱讀此書.感恩所有成就此書的因緣!
回复 支持 (10) 反对 (55)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3-28 12:43:13
你好, 我很欣賞你們這個平台所流動的書籍,從中我獲益良多,感恩。
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當我使用Safari內置的Reader 功能閱讀一行禪師的《故道白雲》時,它只能顯示到第39頁,並餘的頁數均未能顯示。

Safari 的Reader 功能能讓我更方便的閱讀你們平台的書藉,所以希望你作出相關修正。

最後,若你們能提供顯示全書或PDF檔便更好方便讀者們作離線閱讀。 感恩。
回复 支持 (18) 反对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