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故道白雲(佛陀傳記) 一行禪師著

故道白雲(佛陀傳記) 一行禪師著

慧藏

[日期:2010-12-19] 來源:轉載  作者:一行禪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三次雨季安居後,佛字母回到捨衛城。縛悉底和羅睺羅都跟著他。這是縛悉底首次來祗園精舍。發現這裡幽美的環境十分適合於修行,他實有點兒驚喜。祗園精舍涼快清新,氣氛友善。每人都熱誠的跟縛悉底微笑。他們都知道看顧水牛經是因他的啟發而講說的。縛悉底堅信在這種互相扶持的氣氛下,他的修行一定會有很大的裨益。他開始明白到『僧』的重要性,一些也不比『佛』和『法』為少。僧伽就是一起修習覺察之道的團體。它能提供支援和轉輔導。皈依僧寶是必需的。
  
  羅睺羅剛好二十歲了。舍利弗為他授戒為具足比丘。團裡的僧眾都替他高興。給羅睺羅授具足戒之前,舍利弗已先給他特別的教導。縛悉底那幾天也和羅睺羅一起,以能從舍利弗的教導中學得更多。
  
  羅睺羅受戒後,佛陀也花了點時間教導他不同的觀想法門。縛悉底也被邀旁聽。佛陀教他們觀想六感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境:色、聲、香、味、可碰觸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以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意識。佛陀教他們如何深入地觀察這十八個感受的境界。這些境界又稱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塵境、和六種感受意識或內塵。人對事物的體會,全都是根塵相應而產生的。十八界都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們都沒有常性和獨立性。瞭解這個道理,便可以徹見萬法無自性的實相,隨而超越生死。
  
  佛陀很詳盡的給羅睺羅解釋空無自性的真理。他說:「羅睺羅,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之中,沒有任何一蘊是恆常和有獨立實體的。這個色身不是有個我。這個色身也不是屬於某個我的東西。所謂的我,不能在色身裡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謂的我裡找到。
  
  一般有三個對我我性的見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識都是我。這就是認為『蘊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但當我們說:『蘊非我』的時候,又墮入了第二個錯誤的見解,因為這便是相信我與蘊實乃獨立存在,而蘊只不過是我所擁有之物。這第二個錯誤見解,稱為『蘊異於我』。第三個錯誤見解,就是相信蘊中有我,我中有蘊。這便是所謂『蘊我互存其間』。
  
  「羅睺羅,修禪觀空,就是細觀五蘊,以能體悟它們非我、非屬於我、和非與我互存其間。一旦破除了這三個妄見,我們便可以體驗到『萬法皆空』的實相真性。」
  
  縛悉底在祗園精舍留意到一個名叫長老的比丘。他永遠都是獨行的,又不和別人談話。雖然長老尊者沒有打擾別人或違反戒律,但縛悉底總覺得他不是真正與僧眾和合共處。一次,縛悉底想與他談話,但他卻全沒反應的走開。其他的比丘都稱他為『獨行俠』。縛悉底常聽到佛陀鼓勵比丘要避免閒談,多作禪修和鍛煉自足。但縛悉底感覺到長老尊者的自足生活,似不合乎佛陀所說的願意。困惑不解,縛悉底決定找佛陀替他釋。
  
  第二天開示的時候,佛陀請長老尊者出來。佛陀問他:「你是否喜歡獨處,做任何事都不靠別人,以免和其他的比丘有所接觸?」
  
  他答道:「是,世尊,那是對的。你曾囑咐我們要盡量自足和獨自修行。」
  
  佛陀轉過身來,對僧眾說道:「比丘,我會再闡釋自足的意思和較適當的獨處方法。一個自足人生活在專念之中。他察覺到每一刻發生的一切,無論在身體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當下的一刻體察事物。他並不追逐過去,也不迷失於未來,因為過去的已不可再,而未來的也真的未到來。生命只存在於當下的一刻。我們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於當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獨處方法。
  
  比丘們,什麼是『追逐過去』的意思呢?追逐過去就是把自己陷於一些已經過去的念頭之中,諸如你從前的樣貌如何、感受如何、所據的地位、或曾經歷過的苦與樂等。這些念頭都會使你紀纏於過去。
  
  比丘們,什麼是『迷失於未來』的意思呢?這就是把自己迷失於對未來所生起的念頭。這些念頭包括對未來的憧憬、希望、恐懼和擔憂。你會猜想自己將來的外貌、感受、喜樂與苦惱。這些念頭只會令你為未來而困擾。
  
  比丘們,快回到此刻,以能直接與生命接觸和洞視生命。沒有與生命直接接觸,是沒可能徹視生命的。專念地生活可以帶你回到現在此刻。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引起了慾望渴求和焦慮,那你又會失去專注,因而不能活在當下了。
  
  「比丘們,一個真正懂得獨處的人,就是他在人群之中,也必定是生活在當下一刻的。如果一個人在森林裡深裡居獨處而不專注於當這刻,反而徘徊在過去未來,他便不是真正獨處了。」
  
  佛陀用一首偈語綜合他所說的:
  
  不要追逐過去。
  
  不要迷失於未來。
  
  過去的不再。
  
  未來的未來。
  
  徹視生命的當下
  
  此時此處,
  
  行此道者
  
  安穩自主。
  
  我們必需今天精進。
  
  明天已太遲。
  
  死亡隨時將至。
  
  那有商討之宜?
  
  智者稱讚那些
  
  日與夜
  
  專注生活的人
  
  為『更殊勝之獨處者』。
  
  說過偈語後,佛陀向長老道謝,並請他再就座。佛陀沒有嘉許或批評長老,但長老比丘很明顯地對佛陀自足和獨處的意思,已更為瞭解。
  
  當晚法會中,縛悉底聽聞眾大弟子們對佛陀早上的開示非常重視。阿難陀尊者重覆佛陀每字每句的開示,包括偈語在內。縛悉底一向驚歎阿難的記憶。就是佛陀每字的語氣,阿難陀也記清清楚楚。阿難陀覆滅述完畢,摩訶迦遮羅站起來說道:「我提議把佛陀今早的開示綠成經典。我更想建變色鏡將它名為『獨處殊勝法經』。每個比丘都熟讀此經和把它實踐修行。」
  
  摩訶迦葉站起來支持摩訶迦遮羅的建議。
  
  第二天早上,比丘們在外出乞食時,遇到一群在田邊嬉戲的小童。小童捉了一隻蟹,而其中一個男孩用食指把它按住,再用另一隻手撕下它的一隻爪。觀看的兒童,都拍掌觀呼。那男孩十分滿意同伴們的反應,於是便再接再勵,逐一把全部的蟹爪剝落花流水。跟闃,他便扔掉蟹身落的田里,再捕捉另一隻。
  
  小童見到佛陀和比丘,都向他們鞠躬作禮,才再繼續折磨下一隻蟹。佛陀叫他們停止。他說:「孩子們,別人把你的手腳撕下來,你們會覺得痛嗎?」
  
  「會,大師。」小童答道。
  
  「你們知道蟹也和你們一樣,會感到痛苦的嗎?」
  
  小童沒有作答。
  
  佛陀繼續說:「蟹也如你們一般要吃要喝。它們也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姊妹。你們令它痛苦,它的親人也會痛苦。仔細想想你們的行為吧。」
  
  小童似乎知道過錯。看見其他村民已前來圍觀,佛陀便乘向說教慈悲之法。
  
  他說:「所有眾生都有權享受安穩。我們應該保護生命和盡量給大家幸福。所有眾生,不論兩足或四足,泅水或飛翔的,都有生存的權利。我們不應傷害或殺戮其他眾生,更應保護生命。」
  
  「孩子們,就如一個母親可為她愛和關懷的子女犧牲一樣,我們也應該擴闊心懷,去保護所有眾生。我們的愛,應該散播到我們的上、下、內、外、的一切眾生。無論日夜、行住坐臥,我們都應該活在此種愛心之中。」
  
  佛陀叫小童放走剛捉來的蟹。然後,他又對眾人說:「靜思這種愛心的人,首先會給自己帶來快樂。這樣做,你會睡得好,而醒來更覺自在。你不會造惡夢中憂悲苦惱。同時,你也會得到周圍的人和物所保護關懷。你用愛心和慈悲對待的人,會帶給你很大的喜悅。而他們自己的痛苦,也亦會慢慢消除。」
  
  縛悉底知道佛陀有心對兒童施教。為了幫助這方面的弘法,他和羅睺羅便在祗園精舍開了一些為兒童而設的學班。在年青的在家眾幫助之下,年輕人每月一次聚會學法的機會。善達多的四個子女都很幫忙,唯獨是兒子迦羅比較沒興趣聽法。他參加的原因的,也只是因為喜歡和縛悉底一起罷了。幸好他的興趣也日益增長。大王的女兒,跋吉梨公主,也十分支持這些學班。
  
  一天,是圓月之日,她囑兒童們帶鮮花來供送給佛陀。小童從家裡的園中或路之上的草野間摘下花朵,帶到精舍來。跋吉梨公主,則在宮中的蓮池裡採了一束蓮花帶來。他們來到佛陀的房子,才發覺佛陀正在法講堂裡準備給僧眾和在家眾開示。公主引領孩子們悄悄地進入講堂。成人們都讓路給他們通過。他們把鮮花放在佛陀前的桌子上,然後鞠躬頂禮。佛陀微笑著鞠躬回禮。他示意孩子們坐在他面前。
  
  佛陀這天的法會很是特別。小童坐下後,他便慢慢站起來。他拿起一朵蓮花,在眾人前舉起來。他沒有說任何的話。每人都坐得很定。佛陀繼續提著蓮花一段時間。眾人都大惑不解,心裡猜想著他這樣做的用意。跟著,佛陀望向眾人,淡然一笑。
  
  他這才說道:「我具真實法眼,妙慧之寶藏,而我剛已給摩訶迦葉傳承了。」
  
  每個人都轉過頭來望著迦葉尊者,只見他在微笑。他的目光一直沒有開過佛陀和他持著的蓮花。當大家再回頭望佛陀的時候,他們發覺佛陀也正在望著蓮花微笑。
  
  雖然縛悉底有點困惑,但他知道最重要的,還是保持專念。他望著佛陀的同時,也開始觀察氣息。在佛舵手裡的蓮花才剛剛開花。佛陀以極之溫柔高雅的姿態把它拿在手裡。他用大姆指和食指拈著蓮莖,蓮莖又剛好帖在他手掌的彎位。他的手掌一如蓮花般美麗,潔淨美妙。剎那間,縛悉底真正體會到蓮花清高之美。根本就沒有什麼要去思想。自然而然地,他也展顏微笑。
  
  佛陀開始說話。「各位朋友,這朵花是奇妙的實相。當我把它在你們面前展示,你們都有機會體驗它。與一朵花的接觸,就是與奇妙的實相接觸。也就是與生命本身接觸。」
  
  摩訶迦葉說是因為與花朵達到接觸,才會先你們而笑。你們的心內不停有障礙,便一直都不能與花朵達到接觸。你們之中有人會問:『為何喬答摩要舉起那朵花?他這樣做有何用意?』假如你有這些念頭在心中,你便不能真正體驗這朵花。
  
  朋友們,在念頭之中失卻了自己,是會妨礙我們與生命真正接觸的。如果你被擔憂、懊惱、焦慮、瞋怒或嫉妒所操縱,你便會失去與生命的美好神奇接觸的機會了。
  
  朋友們,我手中的蓮花,只對那引起活在當下的人而言,才是真實的。如果你不回到目前此刻,對你來說,這朵花實不存在。有些人可以走過一林的檀香樹,而一棵檀香樹也看不見。生命雖然是充滿苦惱,但也同時滿載奇珍。你們要留心察覺,然後才會發現生命裡的痛苦和美妙。
  
  與痛苦接觸並不是要自己失卻於痛苦之中。體驗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迷失自己於其中。所謂接觸,就是與生命的每刻都直遇契入,以能對它有深切的體驗。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瞭解生命的無常性和互依性。有了這種瞭解,我們才不至迷失於慾望、瞋怒和貪愛之中。那時,我們才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脫。
  
  縛悉底很高興。他高興自己在佛陀開示之前已明白了和微笑了。摩訶迦葉尊者比他先笑。他是縛悉底深知自己不能與摩訶迦葉又或舍利、目犍連、和馬勝等相比。畢竟,他還只不過是二十四歲罷了!
【書籍目錄】
第1頁:為步行而行 第2頁:牧牛
第3頁:滿臂姑屍草 第4頁:受傷的天鵝
第5頁:一碗乳汁 第6頁:蕃櫻桃樹下
第7頁:白象之獎 第8頁:寶石的項鏈
第9頁:慈悲之路 第10頁:未出生的孩子
第11頁:月下之笛 第12頁:金蹄
第13頁:開始修行 第14頁:渡過恆河
第15頁:森林苦行者 第16頁:耶輸陀羅有睡著嗎?
第17頁:畢波羅樹葉 第18頁:晨星出來了
第19頁:對橘子的專注 第20頁:一隻鹿
第21頁:蓮花池 第22頁:轉法輪
第23頁:法蜜 第24頁:歸依
第25頁:音樂的妙境 第26頁:水也會上升的
第27頁:世法燃燒 第28頁:棕樹林
第29頁:緣起 第30頁:竹林
第31頁:我會在春天回去 第32頁:手指非月
第33頁:不會褪滅亡美 第34頁:重聚
第35頁:清晨的陽光 第36頁:蓮願
第37頁:新的信念 第38頁:啊,喜樂!
第39頁:等待明天 第40頁:黃金鋪地
第41頁:有誰見過我的母親? 第42頁:愛就是瞭解
第43頁:每個人的眼淚都是鹹的 第44頁:元素會重新組合
第45頁:開啟大門 第46頁:一把申恕波樹葉
第47頁:依照正法 第48頁:以禾蓋土
第49頁:大地的教化 第50頁:一把麥糠
第51頁:慧藏 第52頁:功德田
第53頁:投入此刻 第54頁:住於專念
第55頁:晨星出現 第56頁:覺觀呼吸
第57頁:木筏非岸 第58頁:一把珍貴的泥土
第59頁:論說之綱 第60頁:鹿子母夫人的哀傷
第61頁:獅子吼 第62頁:舍利弗之吼
第63頁:一直到海裡 第64頁:生死輪轉
第65頁:非滿非空 第66頁:四座山
第67頁:海洋詩人 第68頁:三妙門
第69頁:佛陀會到那裡去? 第70頁:鵪鶉與白鷹
第71頁:調弦的藝術 第72頁:默默的反抗
第73頁:隱藏的飯團 第74頁:象後的叫聲
第75頁:快樂的熱淚 第76頁:修行的果實
第77頁:眼裡的星斗 第78頁:二千僧袍
第79頁:檀香樹茹 第80頁:你們要精進!
第81頁:故道白雲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4-6-14 14:57:19
感恩有緣閱讀此書.感恩所有成就此書的因緣!
回复 支持 (10) 反对 (55)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3-28 12:43:13
你好, 我很欣賞你們這個平台所流動的書籍,從中我獲益良多,感恩。
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當我使用Safari內置的Reader 功能閱讀一行禪師的《故道白雲》時,它只能顯示到第39頁,並餘的頁數均未能顯示。

Safari 的Reader 功能能讓我更方便的閱讀你們平台的書藉,所以希望你作出相關修正。

最後,若你們能提供顯示全書或PDF檔便更好方便讀者們作離線閱讀。 感恩。
回复 支持 (18) 反对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