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ip;四百年初
按異部宗輪論所傳印度之小乘宗派,盡此二十部矣。然此論之世友論主,乃佛寂五百餘年間人,後之分派,或容有未及知之者。傳說戒律由二十部轉為五百部,又安知教宗不分裂為多部哉?第末由考之耳。另真諦傳十八部及錫蘭傳部派,可參考之。
五  諸部法義之對勘
甲  宗論諸部本末宗義之同異
論云:「如是諸部本宗末宗同義異義,我今當說」。按述記此中所云本宗同義與末宗異義可作兩解:一、假如化地部從說因部流出,初起諍時與說因部所同之義,名為本宗同義。分部後由化地部所增立之義,與本說因部異者,名末宗異義。二、假如化地部內本所同義,名為本宗同義;後時有異論起,乖所宗義,則名末宗異義。今依此義為表如下:
                            │(末宗異義)
          (本宗同義)      ├──────
第一解───────────┴──────
          說因部
          化地部
第二解───────────┬──────
          (本宗同義)      ├──────
                            ├──────
                            │(末宗異異)
今依宗輪敘二十部本末宗同異義之次序,分目述之。
1. 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之本宗同義
(一)世尊觀  「謂四部同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諸如來語皆轉法輪,佛以一音說一切法,世尊所說無不如義。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如來壽量亦無邊際。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佛無睡夢。如來答問不待思惟。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踴躍。一剎那心了一切法,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諸佛世尊盡智無生智恆常隨轉乃至般涅槃」。按此概同大乘,而與薩婆多宗等不同也。
(二)菩薩觀  「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受羯剌藍、頞部曇、閉尸、 鍵南為自體。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一切菩薩出母胎時,皆從右脅(按上皆說一切最後身菩薩者)。 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願能往」。按此說一切第二阿僧祇劫以上之菩薩者,亦與薩婆多等不同。
(三)智識觀  「以一剎那現觀邊智,遍知四諦諸相差別。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色無色界具六識身( 按此句在佛法大小乘中為最特別義)。 五種色根肉團為體,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覺觸。在等引位有發語言,亦有調伏心,亦有諍作意」。此大都與餘部有異。
(四)聖果觀 「所作已辦,無容受法。諸預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有阿羅漢為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他令悟入,道因聲起。苦能引道,苦言能助。慧為加行,能滅眾苦,亦能引樂。苦亦是食。第八地中亦得久住。乃至性地法皆可說有退。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無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無無記法,入正性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案此中諸說,與餘部差異者頗多。而大眾部與上座部分部之諍本,亦出於此。
(五)教法觀「佛所說經,皆是了義。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緣起之性,九、聖道支性。心性本淨,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淨。隨眠非心非心所法,亦無所緣。隨眠異纏,纏異隨眠,應說隨眠與心不相應,纏與心相應。過去未來非實有體。一切法處非所知非所識,是所通達。都無中有(此句義亦特別)。諸預流者亦得靜慮(其不同處,與下說一切有部對勘可知)。如是等是本宗同義」。
2.  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之末宗異義
此四部之末宗異義者:「如如聖諦,諸相差別,如是如是,有別現觀。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他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從眾緣生。有於一時二心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