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國師一生身歷九朝,為七帝之師。圓寂後,有位梵僧從印度來中國,在半路上遇到兩位青衣童子。便問他們:「往何處去?作甚麼呢?」童子說:「到中國去請華嚴菩薩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供養。」這位和尚到達中國後,向皇帝稟明這段經過,開龕驗查,發現國師口裡果然缺少一顆大牙。這個境界是妙不可言,華嚴菩薩也到中國來,所以他有奇特的相貌。
依據清涼國師的判法,這部華嚴經前五卷是序分,中間五十五卷半是正宗分,後十九卷半是流通分。這部經雖沒有全譯成中文,但已具有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在中國弘揚華嚴經的都是大菩薩。若不是有菩薩的境界,是不能講說華嚴的境界,而華嚴境界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不可思議!
在講經聽經前,先要認識清楚這部經是大乘或是小乘。有一個公案,是關於大小乘之事。印度有位世親菩薩和無著菩薩,他倆是兄弟。世親菩薩學習小乘教義,而無著菩薩卻是學習大乘教義。世親菩薩非常聰明,他哥哥總想度他信大乘法,乃想出一個方便法門,故意裝病,請他弟弟來探病。弟弟來後,哥哥說:「弟弟,我現在快死了,你能否誦一遍大乘經典?」弟弟本不願意,但為滿足哥哥最後之要求,便翻看大乘經典,讀到華嚴經時,他越讀越感到不可思議,纔知道華嚴境界是妙不可言的,猶如太陽在空中遍照萬物一樣。他知道自己錯了,乃叫人取寶劍來,要割去自己的舌頭。他覺得以前用這個舌頭來讚歎小乘法而毀謗大乘經,故欲割舌來賠罪。他哥哥便說:「何用割舌呢?你現在可用你的舌頭來讚歎大乘。」世親菩薩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乃入山修行學習大乘華嚴經,而造了一部十地論。論成那天,大地震動,口中放光。國王便來問他:「是否證得阿羅漢果?」世親菩薩說:「因年輕時,學習小乘而毀謗大乘,現在改過學習華嚴經。造了一部十地論因而感大地震動,口中放光,並非證果。」國王說:「原來華嚴經是如此微妙!」
本經前八十卷翻譯者是實叉難陀。實叉難陀意謂「喜學」。他將華嚴經譯成中文後,由賢首法師講解,當講到華藏世界剎海震動之時,講堂及大地也都震動起來。最初翻譯經典時,唐朝皇帝武則天作夢,夢見天降甘露。第二天果然降雨而且是甘霖,象徵翻譯這部華嚴經是非常重要。所以譯完後,賢首法師講這部經時,大地六變震動,於是武則天下詔書讚歎實叉難陀。所以華嚴經不可思譏的境界有很多。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罽賓國是唐朝一個國名。三藏是經藏、律藏,和論藏。「經」是所有的一切經典。「律」是戒律,「論」是論議。法師可以說「以法為師」,以佛法為師父,也可以說「以法施人」,以佛法來布施於人,旨稱為法師。這位三藏法師是誰呢?他就是「般若」。「般若」是梵語,譯成智慧。為何不宜譯成中文,而仍保留其梵音?因它是五不翻之一——尊重不翻。奉詔,謂是奉皇帝之命今而翻譯這部經典,由印度文譯成中文。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意思是到達這種不可思議,沒有法子想像的解脫境界。本來解脫是沒有境界的,有境界便不是解脫。那為何又說解脫境界呢?這個境界是個譬喻。根本是沒有一個境界,因到了解脫時,便什麼都沒有的。
普賢行願品,何謂「普」?「道遍宇宙」曰「普」,意謂他的道遍滿宇宙;「德鄰極聖」曰「賢」,意謂他的德性與聖人一樣。
行願品的「行」是修行的大行,「願」是指他所發的願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賢菩薩。佛教裡有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在菩薩中智慧第一,地藏菩薩是願力第一,觀音菩薩是慈悲第一,普賢菩薩是行門第一。佛說法時是先由弟子請法。華嚴經是普賢菩薩為請法主,妙法蓮華經是舍利弗尊者請法,楞嚴經是阿難尊者請法的。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 
爾時是當爾之時。普賢即是道遍宇宙,德鄰極聖。菩薩是梵語,具足是「菩提薩埵」。菩者覺也,薩者情也,菩薩是「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