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世藥方)。
(一)頓教:頓是頓超直入,不必經歷階次的意思,這是對於上根大智慧者,一聞佛法便能開悟直至成佛,故名頓教。如說華嚴經是。
(二)漸教:漸是次第而修,由小乘漸漸修至大乘的意思,這是對於鈍根之人,不能直接接受大法,常漸次引誘,故名漸教,如說阿含經是。
(三)秘密教:秘密是不顯露的意思。謂眾生的根性各個不同,在一會中同時接受佛陀教化,佛以三輪不思議神通之力,圓音暢演,隨諸眾生的根機不同而得益——雖一會聞法,然而或聞為頓,或聞為漸……各自證悟不同,彼此互不相知,名為秘密教。
(四)不定教:此與秘密教皆為同聽異聞——如來同一說法,眾生因根性有異,所瞭解的也就有所不同,故名不定教。在同聽異聞中,如果彼此不相知者為秘密教,彼此相知者為不定教。二教根本是一體,彼此相知是顯露不定教,彼此不相知為秘密教不定教。還有一種道理,佛在會中說法,隨根機而施教,令其各別受益,或於漸教中悟頓教理,頓教中悟漸教理,所謂聽大乘法悟小乘理,聽小乘理悟大乘法,因無一定,名不定教。
略說化儀四教竟。
現說明化法四教:
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此為化法四教,是釋尊教化眾生的方法,故曰化法(如世藥味)。
(一)藏教:完整的說當稱它為小乘三藏教。因此教專為教化二乘(聲聞、緣覺),純屬小乘教。是開示界內鈍根眾生,明生滅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修析空觀,斷見思惑,得一切智,但見空理,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是為藏教義。
(二)通教:通者同也。因三乘共同稟受此法,故名為通。所謂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故名通教。此教化度界內利根眾生,正化菩薩,傍化二乘,明無生四諦,不生滅十二因緣,理六度,修體空觀,斷三界見思惑盡,更侵習氣,得一切智,見真諦理,出分段生死,證真涅槃,是為通教義。
(三)別教:別者,各別與前後不同的意思,其教義獨被菩薩,不通於聲聞緣覺,所謂,別前藏通二教顯非小乘,別後圓教顯非佛乘。以其既非二乘(別前藏教),又非佛乘(別後圓教),故稱之別教。此教開示界外鈍根菩薩,明無量四諦,不思議十二因緣,不思議六度、十度。修次第三觀,斷三界見思,塵沙二惑,及十二品無明,得道種智,見俗諦理,及分證中諦理,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中道無住涅槃,是為別教義。
(四)圓教:圓是不欠不缺的意思,謂圓滿至極究竟成佛之教,故曰圓教。此教開示界外最上利根菩薩,明無作四諦,不思議十二因緣,稱性六度、十度,談中道實相事理圓融之教,修一心三觀,圓斷三惑煩惱,得一切種智,見一境諦理,圓超二種生死,圓證三德涅槃,是為圓教義。
以上略說五時八教竟。
由此可知,妙法蓮華經是為諸經之王,以其顯示唯一佛乘故。本經一共分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就是釋尊垂跡的一切,可稱為跡門;後十四品是依釋尊本地而說的本門,這都是釋尊出現於這世間所說的言教。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的第一品以文殊師利菩薩為眾之上首,(文殊師利,譯言妙德,具足不可思議之智德,是為大智)。後品標普賢菩薩為上首,普賢菩薩是一位大行菩薩,這就是佛陀指示我們無論做任何事,一定要有智慧作前頭,然後還要有堅忍創業之心,腳踏實地去實行,才會如願成功,這是佛教對眾生指示的一個大方針。其中第二十五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能觀一切世間音聲,以大慈大悲之心救度一切眾生,是為大悲)表佛之慈悲。故我講普門品是希望大家能發菩提心,見賢思齊,以觀音之心為心,以觀音之事為事,祈求來世個個皆能成為一位眾所欽仰的觀世音。
楊枝淨水讚,通常在每本普門品的前頭,都印有楊枝淨水讚,尤其在禮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時,這更是一首必唱的讚,現趁此機緣,為諸位解說一下。
讚文: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