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今譯淺解 毛凌雲居士講述
2010-8-27 22:39:43

  
  唐天竺般剌密諦大師原譯 
  民國菩薩戒優婆塞毛凌雲今譯 
(淺解)經名仍照原譯。楞 嚴經,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的簡稱。首楞嚴,是大定的總名,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的一章,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的第二十 四,即念佛圓通,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答佛垂問圓通,是由修習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實為念佛最妙要訣。三摩地,即三昧 的別名,既得念佛三昧,即圓滿通達一切諸法,故名念佛圓通。在此末法時期,最為契機。原譯文簡義豐,初機行人,不易領會修習,特再譯為現今通行的白話,附 於原譯各段之後,言文對照,並將經內的名詞術語,和重要的意義,加以淺解和說明,故名今譯淺解。願即多印普贈,以廣流傳,期皆了解經義,和都攝六根,一心 念佛的方法,同修念佛三昧,同證念佛圓通,同歸淨土,同成佛道,幸勿以粗俗淺近而忽之!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今譯)大勢至菩薩,與他同修念佛三昧的五十二位菩薩,即從他們的座位站起來,走到釋迦牟尼佛前,頂禮佛腳,恭敬對佛說:
(淺解)這一段,是結集經 家所敘菩薩禮佛的儀式。大勢至,是菩薩的別號;大是最大,勢是勢力,至是至極,因這位菩薩的勢力,最大到了極點,用這最大的勢力,護持佛法,化度眾生,令 修念佛法門,脫離輪迴六道的極苦,皆得往生淨土的極樂,故號大勢至菩薩。如觀無量壽佛經說:「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 薩名大勢至。」三途,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悲華經說:「往昔因中,彌陀作輪王時,觀音為長子,勢至為次子。今在極樂,居彌陀左右,輔弼佛化,候補作 佛。」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右邊即大勢至菩薩,輔助阿彌陀佛,分身十方,普度眾生,共稱西方三聖。觀音菩薩候補佛位,號普光功 德山王如來。大勢至菩薩候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法王子,是菩薩的通稱。佛為世出世間說法之王,故稱法王。佛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佛以說法 度生為業,諸大菩薩,皆負有紹隆佛種,承佛家業,輔佛行化,利濟眾生的重要職責,如世間子承父業,故稱法王子。大勢至菩薩,具大勢力,擔荷法王全體家業, 化度一切眾生,稱佛本願,暢佛本懷,故尊稱為法王子。
同倫,是同類,即同行、同參、同道等。菩 薩,是梵語菩薩提埵音譯的簡稱,梵語是印度話,意譯:菩提為覺,薩埵為有情,有情是九界眾生的通稱,九界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 覺、菩薩。十法界中,除去佛界為九界,前六界為六凡,即六道,都愛情未斷;後四界為四聖,除去佛界,即三乘,聲聞為小乘,緣覺為中乘,菩薩為大乘,都識情 未盡;故同稱有情。覺有情,是已經覺悟的眾生,還要覺悟一切眾生,即運智上求佛覺以自利,用悲下化眾生以利他的大聖人。頂是頭頂,禮是禮拜,佛是釋迦牟尼 佛,足是腳。白是稟白、陳述,即向上報告明白。言是說話。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與他同修念佛法門的五十二位菩薩,一齊從他們的座位站起來,走到釋迦牟 尼佛前,頂禮佛腳,向佛陳述。這是結集經家所敘。
凡是菩薩請法,或向佛陳述,必先身、口、 意三業至誠,一心恭敬,走向佛前,將自身最高部份的頭頂,叩佛最低部份的兩腳,表顯恭敬至極,這是恭敬禮。非同我們凡夫的傲慢禮,常傲慢自居,心不謙下; 或唱和禮,口中同聲唱和,身雖隨人禮拜,頭不著地。這兩種禮,毫無至誠,缺乏恭敬,惟逢場作戲,敷衍了事,非真禮佛,雖終日禮拜,徒勞身形,於心無益,罪 障難消,我們皆應切戒。凡禮佛時,身要至誠拜佛,口要至誠念佛,意要至誠想佛,三業投誠,一心懇禱,統身伏地,如大山崩。或五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