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 淨空法師講述
2010-8-27 21:28:02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摘錄 
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日在加州德安乍學院(DEANZACOLLEGE)講楞嚴經清淨明誨章,為時一週餘。承符親聆錄音帶後,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研究的是楞嚴經清淨明 誨章,前次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時候,關於楞嚴經經題已大略介紹過,茲不重述。這一章稱之為清淨明誨是佛在經中為我們講的,從章題中就可以了解經文的 大義,其內容與淨宗主修的無量壽經非常接近。無量壽經所教的修學綱領有五個字——清淨平等覺,此五個字是大乘佛法修學的總綱,所有一切大乘法門都離不了這 個標準。「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佛法中所講的真如、體性都說的是這一個東西。在教義上說,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可見經題已經 圓滿具足戒定慧三學,包括了整個佛法的內容。在中國大乘佛法中,各宗雖然用的方法門徑不相同,而修學的原則目標絕對是相同的。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 下,殊途同歸。」
通常佛家講的三寶,特別注重在自性三寶, 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實在講三寶或三學,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證到一個,其餘兩項也都同時證到了。禪宗達摩祖師在此三條中選的是覺,所謂 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覺門而入。教下如華嚴、天台、法相唯識、三論等宗都從正知見之平等門下手。淨土宗修清淨心,從淨門下手。心淨則土淨,如何才能修到 清淨心現前,並不簡單。修學往往得不到清淨心,其原因就是有障礙,如果這個障礙不除,這一生縱然念佛也很難往生。應知我們自無始來生生世世都在念佛,皆未 往生,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今天我們的緣很殊勝,遇到真實經典—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等淨土五經一論。現在所講的是楞嚴經清 淨明誨章,說明人生的障礙在那裡以及如何消除。明是明瞭,誨是教誨。經文共有四段,都是關於戒律方面的,讀了之後才能真正明白佛法持戒的真諦,如何持戒念 佛。果能依教奉行,這一生的障礙才能消除,往生才有把握。今天發的課本是由明朝交光大師所註的楞嚴科會中擇出影印的,共計十頁,供養各位。
符 按:法師開始講經文是由楞嚴經第六章後段起,其文曰:「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佛為什麼向阿難提出毗奈耶與三決定義,因為阿難 向佛說:我現在已經了解修行成佛的法門,但顧慮到末法時期的眾生,去佛時遙,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如何使人收攝其心,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安立道場,遠離魔 事,請佛開示。佛讚許他的所問,所以講了這一大段清淨明誨。茲將阿難請法的前一段經文照錄於後。讀者先讀此文,然後再接下去,即可了解其來龍去脈。其文 曰:「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 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 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這段經文是楞嚴經第六卷最後的一段,文殊 菩薩撿選圓通之後,阿難尊者於大乘佛法之修學已經完全明白了,但又顧慮到將來眾生,在佛滅度之後,所遇到的困難比佛在世時更為嚴重,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邪正難辨,是非善惡不明,一般人不迷惑不入歧途,非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