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啟後
  
  法鼓山存在的意義與使命是「承先啟後」。現代人的自我中心非常強,不少人都抱有發揮自己所長及所能的雄心壯志,如果是以承先啟後的角度而言,的確值得 鼓勵;如果以推翻前人的貢獻而另起爐灶,是不足取法的。以現代的自然科技而言,若不推翻前人的觀點,便無法呈現自己的創新。可是人類的歷史、文化,就是不 斷地在「承先啟後」,我們運用先聖先賢的智慧而走出新的路來,特別是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說拋開佛及祖師們的智慧,全由自己開創,那便是新興宗教而不是佛 教了。我曾經在二○○四年九月為常住大眾上四堂課,我講的是佛教,發展的佛教,中國的佛教,也就是漢傳的佛教,漢傳佛教之中的禪佛教,然後從法鼓山的禪佛 教跟世界接軌,被世界的佛教接受,成為未來世界整體佛教中的一大主流。
  
  釋迦牟尼佛時代之後,漸漸成為發展的佛教,在印度成為小乘阿毘達磨的、大乘中觀的、唯識的、如來藏的,然後輸出到南方成為南傳佛教,到漢地成為漢傳佛 教,到藏地成為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又發展出十大宗或八大宗,禪宗便是其中之一。其實禪宗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可是在發展變化之中,不會放棄釋迦牟尼佛的根 本原則。那便是《緣起經》以及《稻稈經》等所講的:「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也就是說,發展佛教的各系各宗,都是從緣起思想開展出來的,見緣起法即 是悟道,悟道即等於見到了佛。為什麼有發展的佛教?是因佛教從印度恆河流域傳到南方及北方,傳到漢地及藏地,接受到當時當地的文化背景的刺激,以及因應當 時當地社會的需求而發展出來的。本來的佛法,並沒有大乘、小乘之分,可是到後來就發展成為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
  
  漢傳佛教是不是脫離了印度佛教?不是!漢傳佛教是依據印度的大小乘佛教發展出來的。但是,中國這個漢民族,乃至今天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也是一樣,對於 如來藏佛教思想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對於中觀、唯識,那是較偏於學問的、思辨的佛教,而不容易成為普遍信仰和實踐的佛教。如來藏的信仰是怎麼出現的?在《楞 伽經》裡就是這樣講的,大慧菩薩問:「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佛)言有如來藏耶?」佛說:「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者,⋯⋯開引計我 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佛的意思,如來藏是對計我外道的方便說,使外道們認為如來藏好像跟他們所執的神我一樣,而來接 受佛法,然後轉變他們,進入佛門以後,就告訴他這是無我如來藏、是空如來藏。
  
  漢傳佛教在隋唐時代的鼎盛期,沒有什麼如來藏與神我的問題,大家都是信心十足;到了宋明以後,就被儒家的學者們長期攻擊,佛教漸漸衰微,研究佛學的人 稀少,實踐佛法的人寥落,留下僧尼及寺院的空殼子,便與俗化的民間迷信合流了。因此,印順長老有一本書,那是檢討中國佛教的。那也是我從小就講的:「佛教 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漢傳佛教的現象,被人指責;漢傳佛教的智慧,被人忽略,都是誤解了漢傳佛教,以致有不少人對漢傳佛教的義理及 實踐不能生起信心。
  
  印度佛教傳到了漢地,就是漢傳佛教,由於漢地的本土文化主要是以道家及儒家為背景,中、印兩股文化的互相激盪,儒家產生了宋明理學,佛教產生了以如來 藏思想為主流的各大宗派,禪佛教則是帶有漢傳諸宗之長,並且加以素樸化及生活化了的集大成者。漢傳佛教諸宗的諸大師們,是用儒、道二家作為營養和工具,而 把印度的佛教在漢地蓬勃發展開來,形成本土的漢傳佛教。
  
  我們大家必須在承先啟後的原則下,將漢傳佛教建立為法鼓山的主體,我們是承繼中國大陸的禪宗,但已不是十九世紀中國大陸那樣的禪宗。那時的中國禪宗, 是山林式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