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
  
  「心」五四運動是將佛法中深奧難懂的名相學理,轉化為一般人都能夠理解、接受,並在生活中運用的觀念和方法。這是法鼓山多年努力所完成的成果,名詞雖然是新創的,但是實質的精神和內涵依舊是佛法。
  
  法鼓山將心五四定位為「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主張」,它不是標語、口號、花招,是一項心靈建設的工程。
  
  事實上,心五四不是現在才有,早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就有了。釋尊在人間示現說法,主要的對象是人,為的是將佛法普遍地弘揚在人的生活中,使人能夠得到啟 蒙,而來改善自己的困境,開發自己本有的心地光明──也可以稱為心智或智慧。同時,在生活之中用佛法的觀念和方法,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隨時隨地建設自 己心中的清涼淨土。
  
  「心」就是觀念及心智,佛法說的就是「心」
  
  法,中國的禪法也叫做「心」法,那是一種智慧,部份是先天的,部份是後天的。換句話說,是具備了先天的條件,再加上後天的培養和開發而成。如果有人不容易接受培養和開發,那是因為他們不願意改變自己。
  
  以觀念的建立來說,那是自小慢慢養成的。自童年時起,人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尚未成熟,到了成年以後才逐漸具備成熟的觀念,進一步成為個人的主張 和想法。一個人既有的觀念不是不能改變,尤其是在遭受到無法解決的痛苦、困境、災難時,如果有人告訴他某種觀念,幫助他把問題解決,就可能讓他轉變舊觀 念,接受新觀念;心理醫生的諮商,宗教師的開導,還有親友間的心靈對話,都具有這種功能,能幫助一個人找到適應環境,與人和諧相處的方法。
  
  與人間、心靈結合
  
  心五四就是運用佛法來調整我們的觀念,開發我們的心智。以往,因為佛經裡的專有名詞大家都不太容易理解,再加上有許多人把佛法變成一種玄妙深奧的學 問,或者是一種神奇的體驗,所以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及觀念不太相應。事實上,這並不是佛陀的本意。佛陀所說的法,對任何人不論性別、年齡、種族、職業,不管 有無知識、學問,都可以用來開發心智,轉化觀念,改善行為,以適應當下的生活環境。
  
  我曾經提出「在人世間遍弘生活佛法,在火宅中建設清涼淨土」這兩句話。「在人世間遍弘生活佛法」就能夠提昇人的品質,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在火宅中建設清涼淨土」就可以保護我們不被「火」灼傷。
  
  所謂「火宅」是指欲、色、無色的三界,包括我們所處的這個人間;「火」則譬喻為憂苦、焦慮、憤怒、恐懼、多疑、妒忌、放不下等種種煩惱。釋迦牟尼佛在 三界中,希望把佛法普及之後,人們不論遇到任何順逆因緣,都能不憂慮、不恐懼、不驕狂、不氣餒、不失意、不沮喪,讓每一個人心中顯現出清涼淨土。這也正是 法鼓山的理念。
  
  淡化宗教玄深色彩
  
  心五四包含了「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五大要項,每一要項又涵攝四種「心」的觀念和方法,故稱心五四,這是法鼓山多年努力所 累積而成的具體教材。從最初只有一個「心法」,接著提出「心靈環保」,再發展成「禮儀」、「生活」、「自然」共四種環保;接著又開展出「四安」、「四 要」、「四它」、「四感」、「四福」。這些都是我歷年來多場講座的內容主題,為的就是淡化玄深、神奇的色彩,使佛法讓人一聽就懂,一懂就可以運用。
  
  法鼓山又把心五四定位為「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主張」。分開來講,「四安」是「提昇人品建立新秩序的主張」;「四它」是「解決人生困境的主張」;「四要」 是「面對煩惱安定人心的主張」;「四感」是「幫助自己成就他人的主張」;「四福」是「增進全人類福祉的主張」。這些主張是大家集體創作的,是我們團體共同 的主張,非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