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的「三無」和「二三昧」 楊佛興居士講述
2010-8-9 22:12:05

  楊佛興居士講述
  1995年7月於趙州柏林寺第三屆生活禪夏令營演講
六祖住持廣東寶林(南華)寺40年,大轉法輪。「一花開五葉」,度無量眾,弘揚禪宗正旨詳盡。其精要可歸結為:「三無」 和 「二三昧」。「三無」者,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是也。「二三昧」者,「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是也。分述如下:
一、無念為宗
無念,指無為之念,即「真如自性起念」能作「無功用道」妙用也;宗也者,行者上接十方諸佛法流,下攝一切眾生心念,能轉運十方諸佛法流通過己心而加持來機也。實證境界至此,禪宗名為「通宗」。堪以「續佛慧命」,「傳佛心印」也。禪宗自迦葉初祖至惠能大師,前後33 代祖師均為單傳,可見通宗祖師之難能可貴、不易遇也。神秀當年為教授師,文化水平很高,威望亦很好,但五祖弘忍大師寧願傳衣法給惠能而不肯傳給神秀者,因神秀尚未通宗,沒有傳佛心印的功能也。惠能雖不識字,但五祖知他已經通宗:實證「五個何期……」,可以傳佛心印,對眾說法可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契機契理也。
六祖云:「無念者於念而無念。」其法理是因行者必須破除分別我執、法執,俱生我執、法執,始能實契「無念為宗」;此時「真如自性起念」屬於無我之念,而非凡夫妄念也;故曰:「無念者於念而無念」。必須分清:「無念為宗」之念和凡情意識形態之念,並不相同。前者「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即明體達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自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後者,真如為無明所覆,無論有念、無念都在「有情日夜鎮昏迷」的範圍之內。六祖為了防止聽眾誤會、誤用「無念為宗」之旨,故有「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盡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罪業嚴重)。」的教誨。
例一,釋尊拈花,迦葉微笑。禪宗第一位通宗祖師……真如總體,分位無窮,性性之間,密放密收,互相傳感。故《證道歌》云:「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故能默契「真如自性起念」妙旨,即能「傳佛心印」。六祖「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即真如總體遍含一切種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即真空之中能出妙有。釋尊深入第一句禪定,示現「從空出有」妙旨,加持會眾;並拈花示眾,示最上之禪「從空出有」,如蓮花之清淨不染也。會中人天百萬不知所以,唯摩訶迦葉默契妙旨,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咐囑摩訶迦葉!」此當眾宣佈迦葉得旨,堪作大眾導師也。
一乘宗旨,亦稱正法眼藏,因如來法流之運行,非開真正法眼不能默契其妙也。亦名涅槃妙心,於寂默中自心隱起大用,未嘗或息也。(參考馮達庵大阿闍黎著《心經廣義》)
例二,盧某誤解無分別智……順及「變相觀空唯後得」的法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