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法門 耕雲先生講述
2010-8-9 21:34:15

  耕雲先生講述
  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於台北巿師範大學
每個人從母胎降臨到世間以後,便面對一個多元的世界,過著相對的人生和生活。由於我們離不開好惡、得失、取捨、利害.....因此,我們的心也隨著多元的外在而扭曲,迷失了自我。一個分裂、多元的心,不統一又不集中,當然也就不能發揮力量了。
一開始我們就經常受到外在的得失、毀譽、好惡.... 相對觀念的影響,而萌生出恐懼、憂慮、不滿的心態,並經常被這些因素所牽制、干擾、使我們活得很不自在、不自由、不解脫;乃至於不論如何偉大的人,或多或少,也都活在無奈之中,常常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力不從心。誇張一點說,這樣不調和、不安祥的生活,對於我們人生而言,毫無疑問的是一種煎熬;對我們生命來說,也顯然是一種懲罰。多數人幾幾乎從生到死很少有愜意的時候,所以,佛法的根本認知就是:人生是苦。
確立了此一認知,我們應該感謝佛陀的慈悲,施予眾生以心靈救濟的法門。什麼是心靈救濟的法門?扼要地說,就是不二法門。我們只要進入這不二法門,當下就能證得自性,當下就是自在無礙,當下是個海闊天空任遨遊的解脫境界。所以,六祖大師說「佛法是不二之法。」
事實上,一切聖賢都是由這不二法門誕生的,離開不二法門,就沒有真實法,就沒有自在瀟灑的解脫生活。
研究不二法門有幾個層次,首先我們要討論的是對不二法門的基本認知。
一、對不二法門的認知
(一)自他不二
首先要認清楚的是自他不二──自己與別人原本是一體的,用自他不二的認知來泯除人我的對立,才能達到人際關係的調和。
煩惱從哪裏來?煩惱從人來。自己看別人常常不順眼;不論是別人的語言、動作和做事的方法,往往會覺得不合自己的意,於是就會厭惡、生氣、煩惱、不滿;別人講話,也許不是講我,但總覺得在影射自己、諷刺自己,這樣怎能不生煩惱?倘若肯泯除主觀,把人際關係調和好了,煩惱自然就會減少,而調和人際關係,首先就必須確認自他不二。這話怎麼說呢?
就一個「社會人」而言,人是不可能孤立、單獨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因為不開紡織廠而有衣服穿,不是農人卻有米飯吃....這證明人是生活在互存、互助關係上的。
就佛法而言,首先我們要探討生命的本來面目,由此肯定一真法界是個大圓覺海的生命之海。個體存不存在呢?個體是存在的;整體存不存在呢?整體也是存在的。沒有整體的生命本源,就沒有個體生命的派生,因此個體可顯示本源,由本源流注出河沙世界、無量眾生。萬殊一本、一多不二、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來面目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父母未生前的生命基因,生命的原態完全相同。
個體生命的差異,只顯示在父母生我以後的社會人上。從出胎、誕生、嬰兒到成為社會人,其間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眼晴對色,耳朵對聲....不斷地錄音、錄影、見取、造業而形成了分別意識。我常說我們的眼晴就像錄影機,拍過照片後就保存有資料。我們的耳朵像是錄音機,聽到聲音就錄成磁帶,人腦也頗類似電腦,裝入軟體後就會發生作用,而每個人不同之處就在於所裝的軟體不同。
試看婦產科醫院嬰兒房裏,那些還沒有裝「軟體」之前的嬰兒,人人不都是一樣嗎?他們簡單到只會餓了就哭,飽了就睡,以後的差異是由每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的生活條件不同、生活環境不同、遺傳因子不同、接觸半徑的性質不同所產生的。
我常說我們每一個人,當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他的未來。為什麼?他的家庭背景、父母職業特性,決定著他童年接觸、認知的活動半徑,決定他從一歲到十歲所接收的影響的內涵,從而構成了他人格、性格的雛型與人生的方向,但是在這以前,人完全是相同的。
我常譬喻說:如果你把一個水分子,丟在污水池裏,然後坐飛機到世界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