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之美 耕雲先生講述
2010-8-9 21:12:58

  耕雲先生講述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一日於台北巿
安祥之美,是在說明安祥的美好,當然也包含對安祥的讚美。
首先要辨明的是什麼叫做安祥?
一、安祥是什麼?
我們可以分幾點來說明:
(一)安祥是法的現量
什麼是法的現量?法有現量和比量──比量就是藉思想、文字、邏輯推理而產生的一種形式;也就是靠慎思、明辨來了解、說明「法」,這就是比量。如果我們無須透過慎思、明辨,而當場將法和盤托出,直接感受,這就是現量。
何以見得安祥是法的現量?因為「法過語言文字」,法是超越了語言文字的,超越語言文字的法是什麼呢?就是法的本身,法的本體,也就是由語言文字、思惟、辨說中昇華出來的法的實質。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法」是很難理解的。法是什麼?大家說它是真理。真理是什麼?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是個什麼?原本沒有四萬個已發現的銀河系,沒有太陽系,沒有地球,沒有生物,也沒有人類。原本的法是在三千大千世界形成以前就存在著的,這才是真實的法。這個超越語言文字的法是什麼呢?它的當體就是安祥。
我們為什麼說:法是超越語言文字的?因為語言文字盡最大能力表達,充其量只是相似,並不全等。而每個人的見解不同,每個人的資質不同,所以佛經上有盲人摸象之喻:有的摸到耳朵,說它像把扇子;有的人摸到肚皮,說像個大鍋;有的人摸到腿,說像根柱子......都不一樣,都不能窺見全體。
(二)安祥是禪的生命
法是原本如此的,而安祥是法的現量,因此安祥就是禪的生命。
古人參禪學道,走遍百城煙水,所謂「芒鞋踏破嶺頭雲」──不辭千山萬水,不辭辛勤跋涉,來追求法的究竟。追求的是什麼法呢?絕不是什麼道理。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沒有什麼道理,他所能獲得的只是一種安祥的心態,所以安祥才是禪的生命。
我們閱讀禪宗典籍,二祖見初祖最吃緊的一段對話,就是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初祖說:拿心來!我替你安。
二祖愣了一會兒說:心根本就找不到。
初祖說:是這樣的話,我已經替你安頓好了。
這段對話在禪宗來講非常重要。人為什麼要求法呢?求法的基本目的就是求心安。
人,不管他物質生活充實或貧乏,只要他心裏非常安祥,就是在過著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處在什麼樣的地位,過著什麼型式的生活,如果心裏紊亂不安,這種生活就無異是對生命的一種煎熬。我們看禪宗的典籍,像六祖腰墜石頭踏碓舂米(碓,現在鄉下還看得到,都市就只有碾米廠了),甚至有的人苦參苦學二、三十年,他們所追求的是什麼呢?絕不是追求神秘。因為真理是普遍的,普遍的就是一般的,一般的就不是特殊的,可知神秘絕不是真理。他追求的既不是神秘,又不是理論,是什麼呢?就是內心的安祥。
人有了安祥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內心的安祥,才是禪者所尋覓、追求、殫精竭慮、瞬有存、息有養、精勤保任的無價奇珍。
(三)安祥是正受的實證
什麼叫做正受?正受是佛經上的名詞。如果我們把它用通俗的話來說:所謂正受,就是正確的感受。
我們生命的所有感受,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正確的。因為不正確,才使我們的心不安寧,使我們生活得矛盾、無奈,很亂、很苦。
何以我們的感受大多不正確呢?所謂之感,是依賴感官,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靠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在繽紛幻象當中,我們所認知的,我們所觀察的,都不是實在的東西。有的是一種幻象,有的是過眼雲煙,有的因為我們的心態不正確而扭曲了外在的形象。所以我們沒有活在正確的感受裏,因此我們也沒有得到過人生的真實受用。
如果一個修行者苦行了幾十年,而沒有得到人生的真實受用,那不是太冤枉了嗎?我們看指月錄:有位香林遠禪師臨到圓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