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心要義記 倓虛大師著
2010-8-9 20:42:23

  夫戒為成法身之本。定為成解脫之本。慧為成般若之本。故三學為成三德之法。三學之理。適見于經律論三藏中。此文雖非三藏。非佛所說。然依三藏之理。綴輯而成。在宗下為語錄。教下名文書。此文為天台宗第九祖荊溪尊者湛然大師所述。蓋佛說三藏。文義深廣。此文依三藏之文。詮三學之理。雖僅二百餘字。實能攝取三學之要領也。故學法者。欲得諸法要領。須從此入手。設得此文旨趣。然後可以博覽群經。遍窺教海矣。但眾生之根性不一。有從廣教入者。有從略教入者。今荊溪大師。隨眾生機。集此略文。亦列祖古德之悲心善巧也。倓虛今來京師。親見佛教各團體。均有進展。不勝欣慶。又承各團體之優遇。發起講經法會。殊覺慙悚。因留京期促。講他經典。最短者亦須二三星期講畢。因憶此文。為荊溪大師精心之作。以簡賅文字。括諸要義。於此短期。頗覺相適。而妙義精微。非可促通。倓虛學識淺陋。豈敢登座談玄。但藉斯法會。與大眾研究。以結勝緣耳。
 
  初詳釋題目 
  始終心要 
  始終心要四字為此文之題目。全篇文義。此四字攝盡無餘。舉凡含識。無論智愚。孰不知有心。既知有心。故須研究。佛學總名唯心法門。所以學佛者欲求入理之捷徑。應以心法為方便法門也。經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以及即心即佛等言教。無非發揮唯心道理。可知荊溪大師所明之心要法門。非臆見也。諸經論中。廣說此理。今荊溪大師復攝撮三藏而集此略文耳。茲引經以明。如華嚴偈云。「心造諸如來。及種種五蘊。」等文。意謂現前之一念。即能修造諸如來。如來者。乃十通號之一。從如而來。故名如來。如者體。來者用。用起於體故。如來即證到究竟無學果之稱。如來極果。尚為一心造成。足見此心殊勝之力。如來非一。通賅十方三世。故名諸如來。既知三世諸如來以心而造。何以吾人於此心法猶漫不注意。空自放過。而不深加探討耶。華嚴說三法一體。不啻與眾生當頭一棒。驚醒無始癡夢。復次此心不但造諸如來。且能造種種五蘊也。蘊者舊譯為陰。讀去聲。障覆義。祇如行蘊剎那遷流。障覆本性。故新譯為蘊。其法非一。其體積集故。眾生妄被一切有為錮蔽。佛教眾生自捨妄蔽。顯露本具之光明。或可說為眾生自積五蘊。遮蔽自心。佛為說法。令復本心。然則心要之理。豈可不窮究之。以期復我本有光明也。其蘊有五。故云種種。即指十法界中下九界而言。十法界者。謂有十種世界也。一佛法界。二菩薩法界。三緣覺法界。四聲聞法界。此名四聖。餘名六凡。一天界。二人界。三阿修羅界。四畜生界。五鬼趣界。六地獄界。即十界中除佛界餘九界之五蘊也。以菩薩有菩薩之五蘊。乃至地獄有地獄之五蘊。五蘊名相。散見諸冊。今不贅述。此等種種五蘊。遮性具之本覺。乃起九界之差別。則不見法界平等之理矣。華嚴偈。下云。一切諸法中。無法而不造。謂一切五蘊之中。所造諸法。及諸法中之諸法。雖轉變生生無已。然無一不是一心所造也。如人欲造樓閣。即有高兀之樓閣出現。例如五蘊種種諸法。皆心所造。心造諸如來等義。如是如是。偈下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二句乃承上文而明三法無別。引華嚴至此。意在證明一切唯心之理。即心即佛之旨。夫佛有心。生亦有心。心為現量。境亦現量。現量則不可思議。一切諸法。法爾心現。故常平等常差別。心佛及眾生是常差別。是三無差別。是常平等。今更伸其義。所謂三無差別者。三種仍是三。一仍是一。三無須將無差別推翻。無差別無須將三推翻。即三即一。即一即三。以世界一切法中。一中含多。多中含一。一是不變。三是隨緣。不變中有隨緣。隨緣中有不變。正不變時即隨緣。洽隨緣時即不變。法界之理。法爾如是。佛法與世俗知見相背。初聞自然驚異。及乎細加推尋。其理實爾。良以世人迷則背覺合塵。聖人悟則背塵合覺。但因迷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