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原本如此的、普遍存在的。
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發現不能創造。既然如此,復得本來的心後,何須更求知解?只須保任此心,鐵定「就路還鄉」,更有何事?這樣去「行」的人,便是上根大智、是最具福慧的人,因他能行起解消,當人契入「實際理地」的剎那,所有一切閑知解,當下都會消失,所以「行」起解消。
古人也說「莫將閑學解,埋沒祖師心」,祖師心即是本心,如果摻入相對的知識,就產生分別、比較,就背離、退失了「不二法門」。
解與行──理解與實踐,是學佛法的重大根本課題,如果不在這裏抉擇而下個決心,就無從著手修行。
修行的人如果不遵從明師的指導,只是照著自己所理解的揣摩著去做,很可能會做錯了,否則的話,那些閉關、閱藏、研究經論的修行人都應該成功了,但事實上不然。
正法,絕不是小根小智的人所能理解的。
正法,連哲學家都無法理解。
哲學家停留在一個思想、認知的模式上,他們研究宇宙是什麼?宇宙的法則是什麼?如何肯定這樣的認知是正確的?既然肯定了認知,人生的價值、理念又是什麼?這不是本體論、宇宙論、方法論和人生論嗎?每一派的哲學家都有一套理論,但是每一派哲學家都無法從他那一套理論中完成自我心靈的解脫。真理是普遍存在的,到處都是真理,既然無所而非真理,那你就是真理,問題是──真理是原本如此的,你是否已恢復到生命的本來面目呢?顯然未能。
人,從生理上來說,是由精子、卵子的結合而成胎,由中陰入胎,把前世的業帶來這一生的肉體,縱使是菩薩也有「隔陰之迷」,陰即五陰──色受想行識。當菩薩進入了色受想行識而又執著這個是我的時候,菩薩的宿命便不通了。菩薩尚有隔陰之迷,一般眾生更可想而知了。
我們修行,雖然不可以謬執某一派哲學就是真理,但有些哲學家求知的概念是很正確的,所有的哲學家都先問:宇宙是什麼?存在是什麼?佛法則不說宇宙是什麼?所謂時間、空間也都不過是分別心的產物,若果離分別,本心上原本沒有這些東西。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