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任此心絕不相賺 耕雲先生講述
2010-8-9 20:37:23

  
  耕雲先生講述
  一九八四年春節於臺北
每個人的生命原本是圓滿的,其所以不圓滿,是因妄起無明,認假為真,喪失主宰,障蔽本明,陷於愚蠢而迷失了真實原本的自己。當人迷失了真我以後,幾十年的人生,便形同無舵之舟,活得萬般無奈,活得很苦。
古往今來多少修行人,投入一生的精力,投入短暫的人生,卻未必能夠修行成功,這主要因為有個基本的觀念沒有弄清楚,那就是「解」與「行」──也即是「理解」與「實踐」的問題。
知之真切處就是行
理解與實踐,在一般人來說,是個予盾的問題,很少人能夠斬釘截鐵地認定究竟該如何去做才是正確。因為從理解入的人,當他理解到達極限(點)、生命就會產生突變,說個「行」字,忒也多餘,只要能夠理解到達極限,而又能堅決肯定,全部接受成為生命的內涵,而不只是知識、見解,就是大事了畢,因為單是知識不僅不能拯救我們的生命,而且知道的越多,思想越混亂。知,對修行的人來說,善於運用它,它是個工具,如果不善於運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就會反過來操縱你、支使你。
我們為什麼會感覺不自在?就是因為理智和思想擺不平,觀念的結打不開,思想的素材是什麼?就是前塵緣影,就是根、塵相對時所吸收的塵垢,一如電腦所裝填的資料,所以說人腦類似電腦。一般人一生都被電腦操縱、支使,所以活得很苦。
王陽明說「知之真切處就是行」,知(解)到達極限就是「行」了;但是很多人終其一生求解(知),也很難到達極限,饒是皓首窮經,到死依然漆桶一個,就像乘坐公車,來回兜圈子,兜來兜去總是跳不出這個範圍。
「解」不是件壞事,但是一定要解極。很多人解了一輩子的經,既沒有解極,也沒有實踐,最後就難免要落空了。
也有些人不求解(知)、只重「行」。行有二種:一種是盲行,不足取法;一種是勝行,所謂勝行,即是從師父那裏得到了心傳──心傳就是傳心,因而了知諸佛、菩薩的心態,也無非就是如此,便不再馳求知解,而只是珍惜、保持住安祥的心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