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鏡燈。卷舒華藏。廣大門風。何慚向上。
師其適生。千年之後。跡踵天台。家世賢首。
披忍辱衣。坐法空座。秉願宏經。垂老不墮。
名剎四遷。殊恩兩被。燄續輝聯。雲凝花墬。
塔影高標。真身不滅。萬象森羅。熾然常說。
重建中天寺十方常住碑記
原夫插莖草以建梵剎。坐微塵而轉法輪。事是恁麼事。人須恁麼人。余於同學友人銷塵法師見之矣。法師幼脫白於武清邑東北孝力觀音寺。具戒後。依增壽慧岸道翁法主習性相宗。遂蒙印可。未幾歸受業事師。理院務有年。以道義聞。孝力村東八里許有寺名中天。門近通衢。頹廢日久。唯基址尚存。法師過而有感。願為興復。遂捐資倡募。鳩公集材。親董厥事。歷十餘年方始落成。曰佛殿。曰懺壇。曰僧堂。曰丈室。以及客寮雲廚十方旦過。凡叢林所宜有者咸備焉。復置地若干頃。用充香火。為壇那無盡福德藏。工既竣。丐余文記其事。且曰。將請一名德法師主之。宣演教乘。接待雲水。如法熏修。隨緣津濟。使吾佛大法流通。與邦人結出世緣。作永永傳賢之所。而剃度無與焉。噫。大哉行願。不?與日月爭光矣。維法師數年苦行。一片血心。不惜勞瘁。不私眷屬。唯汲汲然以上續慧命。下廣福田為務。且復功成不居。卑以自牧。尊賢重法。宏護唯誠。此豈南閻浮提後五百歲可多得之事耶。夫佛性之在眾生。如水之在地。鑿而汲之以廣利濟。要待其人。經不云乎。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生。是故說一乘。又曰。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以是故知中天此舉。乃普與一切見聞隨喜者。深植菩提種子。頓了大事因緣也。今而後凡居斯位者。當必以法師之心為心。以法師之行為行。庶幾元風不墬。慈化日隆。其益塵寰而垂來劫。有不可得而限量者。抑又須知如上所示招提種種莊嚴。種種利益。咸於法師偶然感發一念心中。圓滿成就。初無欠少。雖後數年種種措辦。特不過完此最初一念而已。離此念外。別更何有。萬法唯心。於茲益信。一念既爾。念念皆然。一草一塵。莫不如是。夫如是。謂建梵剎竟可謂無梵剎可建亦可。謂轉法輪竟可。謂無法輪可轉亦可。法性如是。非強為也。然法性平等。非有自他。既法師偶有所感。能順法性入解脫門。建無可建之梵剎。轉無可轉之法輪。當必有感法師之感者。相繼而起。感復致感。感之不已。將見莖草遍插於處處。法輪大轉於塵塵。此實余所深望。而亦法師之至願也矣。為之記。
壽萬壽蓮筏和尚序
和尚。余同門也。家世姑蘇。姓王氏。童年?染。依寶華山文海律師具戒。雲水三十年。參南北知識四十餘人。末上入先師萬壽粹老人室。乃印心焉。甲午冬。出世西山普覺寺。未幾。復遷萬壽。所至雖以宗門住持。而時或兼傳戒法。數年以來。期經四建。而壇下稟受者輒千餘指。今秋重九。大戒將圓。適值和尚六旬初度之辰。其嗣法得戒諸弟子。欲順世緣。用酬法乳。炷香作禮請余為文以祝。因而曉之曰。壽者之相。乃我執之異名。如來於圓覺般若等經。揭而斥之。其無可取也明矣。然經有云具壽。或云無量壽者。何耶。蓋具壽以戒言。重臘非重齒也。無量壽以心言。依性不依形也。以戒為壽。持之即具。以心為壽。悟則無量。若是。則孰不可以具壽。而孰不可以無量壽乎。況因戒名僧。僧而無戒果僧乎。約心論悟。悟不了心非悟也。且夫戒也者。所以續慧命也。戒不持則戒命無以存。心也者。所以體法身也。心不悟則法身無以顯。法身顯。我身諸佛身。同一身也。慧命存。我命眾生命。無二命也。保是身。延是命。是謂壽得其正。以之自壽壽世。則亦無不壽矣。是故應知和尚之開壇授戒。囑累傳心。是先以是壽壽諸子。諸子當妙悟自心。精持佛戒。亦還以是壽壽和尚。庶幾和尚授得其授。而諸子受不徒受也。抑又須知和尚推此壽而壽諸子。即所以壽眾生。亦所以自壽也。諸子能以此壽而自壽。正所以壽和尚。亦所以壽諸佛也。其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