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要了解這根本無明,得講唯識相宗,第八識有我執法執,我法二執打不破,則不能與之談,因為根本就聽不懂啊!所以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狀元郎,和他說佛法,也是一竅不通的,縱使他讀完了二十五史,對了生死也是一點也幫不上忙,到頭來,仍是該怎麼死,還是怎麼死。因此,想不生不滅,就得三惑斷盡,這豈是簡單的事?正因為不簡單,才要用到「帶業往生」的殊勝方便。
假如我們肯發願——「願意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的分段生死(也就是見思惑所招感的生死)便可以斷了,剩下的,就是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乃是境界的變換而已,不像分段生死那般輪迴不息,那般苦不堪言。再者,我們從娑婆到極樂,叫「往生」,生到極樂世界的環境才適合斷惑修行,到那裏去,是去上學的,學成後就得再回到母校娑婆世界來度化眾生,這也算是報恩。所以,「願」的另一個意義是「乘願再來」,若只想自己去享福,那就連去也去不成了。總之,要有「往生」的條件,還要有「發願」的條件,回向文中,讓我們「同生極樂國」,要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正是此意。所以,我奉勸諸位,必得如是發「願」。
其次,再談「行」,欲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還得有修的方法,光說理,沒說方法不行,這方法,關鍵只在「一心不亂」上,這四個字,在目前這樣的世間上,修上十年也辦不到,那怎麼辦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有「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句,所謂見佛,即是見阿彌陀佛,為什麼必定見阿彌陀佛呢?要知念佛不是唱佛,「念」是今心,動心起了念頭,「念茲在茲」,念佛則心在佛上,念阿彌陀佛即心在阿彌陀佛上,若你忽然想到藥師佛來了,這就是「亂」。其實,只要見了阿彌陀佛,就是見了十方三世佛啊!
此外,還有容易的,就是「憶佛」,憶佛可不是想佛,乃是「默而識之」,默是在心裏頭,識(音誌)是記住在心裏頭忘不了——比如大家總有忘不了的事,士農工商,從事各行各業,為的是賺錢吃飯,這吃飯,只要鐘點到了,不管肚子餓了沒餓,就是忘不下。現在,若把這吃飯的心轉變為憶佛,把心裏境界變一下,想著「一切皆阿彌陀佛變化的」,就不會把他忘記。好比我來這裏不是講演,我是來此觀佛的,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變化的。若能如此憶佛念佛,則淨念相繼,相續不斷,終達到「一心不亂」。這是平常功夫,到了臨命終時,還得「一心不顛倒」,心顛倒則不能往生,不顛倒才得往生,這是很重要的一句話。
然而,怎還會有顛倒呢?那是因為惑,功夫下得深,是斷惑,下得淺,就只伏惑,「惑」如根,「伏」如把石頭壓住他,既未斷他還會發起來,所謂「一心不亂」,伏惑也一心不亂,斷惑也一心不亂,斷惑保了險,不會顛倒了,伏惑就不保險了,所以,臨終須有助念的,助念乃幫助你念,你平日裏自己念,到臨終時有人助念,那惑雖未斷,也伏而不起,心不顛倒了,即得往生極樂國土,所以這助念,別的宗幫不上忙,唯有淨土宗可以有人幫助。
今天的話,說到這裏為止,這佈教所所以能有如此發展,還靠各位正知正見——亦即「志同道合」,本人不能常常來,還靠各位竭力發心護持。如有需要幫忙,各聯體機構理當互助,可以不必客氣!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