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所謂「四大不調即是病」,「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風。
   身體若稍受風寒,或體溫太高即不調和,這是對物質、身體的「不調」;而人的心理也有不調適的煩惱。
   現在的社會,尤其令人感受到這種身心不調和的狀況。因為身、心不得調和,所以造成社會不調和,這都是惡性循環的病態。

精神病是現代社會的大問題。為何有這麼多的精神病患呢?這是心理不調所引發的病症,原因是想得太多了;又為什麼會想太多呢?因為欲望太大。現代人的生活欲望太大,所追求的遠超過個人的能力和環境,想得很多,結果都是虛幻的妄想。因為理想過高,屢求不得而心神迷亂,這便是“心欲不調”。

人的欲望永無止境,有的人追求物質、有的人追求感情,這兩項皆離不開人類的生活。人如果生活在毫無感情的環境中,必然會很痛苦——不懂得付出感情,也不懂得如何接受感情,這是“無人性”的生活;但是若太過於追求,即會生“病”態。

人生在世,能恰當地滿足生活所需,即是最適意的生活;一旦超越所需的極限,必定會有弊病產生。人的心境若能隨遇而安,就是最健康的人生。所以,我們要依自己的環境來選擇適當的生活方式。

看到社會上有那麼多精神病患者,實在為他們深感憐憫!身體有病痛是個人的事,但是若患了精神病則不同。因為患者除了亂了自己的心性之外,也會亂了整個家庭的安寧,甚至為社會帶來潛在的危機。

人生應謹守本分,置身任何環境都應隨遇而安。修行則要節制私情欲念,淡泊度日才是最自在的生活。若是講“情”,也要是清淨無彩色的平等之情、是無分別心的覺有情,這才是修行者所應受持的淨愛長情。

情感若能收放自如、心中無恐懼,即能遠離煩惱與顛倒。我們若要健康地生活,必定要先把心理調整好,少欲知足才能自在逍遙。


一位學醫者的迷思
   修行,要在日常生活的動靜之間,磨練得毫不衝突。
   有些人太執著於靜,這樣會變得槁木死灰;反之,心若過於好動,則心念就會像雷電閃光一樣。
   《金剛經》裡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思是指世事變化快速。我們的心念一動,就像閃電一樣,也像閃動的燭光——風吹蠟燭,光線晃動、陰影也會跟著動;風一大,燭燈便很容易就熄滅。
   修行就是要常保智慧的光明,而不是讓它一閃即逝;要以智慧的光明自照照人,不可讓無明之風吹熄智慧之光。
   智慧的光明被搖動或熄滅,究其原因是因為「無明之風動」,也就是心浮氣動。但若太偏執於靜者,心境便如槁木死灰,沒有一點兒生氣。如此的修行,便有失中道。
   曾有一位醫科學生,拿著老師的介紹信來找我。這位學生非常優秀,高中念建中、大學讀台大醫學系。信中,他的老師一直讚歎他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因偏執佛法、很想修行而荒廢了學業。
   當時他是醫學系五年級的學生,再過兩年就可以畢業了;但是,他對人生感到萬念俱灰,經常到寺院追隨幾位大法師。老師曾為他找心理醫師面談,卻完全無效,所以要這位學生來找我。
    我問他:「家中有幾位兄弟姊妹?」他說:「只有一個妹妹而已。」我說:「既然這樣,那你應該先從做人開始呀!媽媽對兒子的期待有多大啊!我們學佛要從做人 開始,如果不能體會媽媽的心,做人的基礎就無法穩固。學佛要有大慈悲心,能視天下眾生猶如自己的親人。人生最苦的事,莫過於病苦。你能夠考上台灣最高學 府、最好的科系,而且兩年後就能開始為病苦的人服務,這是極大的救人造福之緣啊!」
   他問:「佛教不是強調要把身病看開,重視生死的輪迴嗎?」
   我問他:「你自己的生死能夠掌握嗎?」他說:「我就是很迷惑呀!」
   我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