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氣相求,日常飲食要順從體質
  經常聽到這樣的事件,身邊的親戚朋友,平時自我感覺良好,某一天卻突然檢查出得了某種癌症才會去打針吃藥。這就 像失火了才去就救火一樣,即使治好了,也是一片狼藉的景象。醫生是治病救火的,而養生防火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食物進入人體 後,通過臟腑的作用運化為水谷精微,生化為氣血,氣血則滋養著臟腑器官、筋骨皮毛。
  中醫認為,人體內部臟腑的功能和活動,會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從而決定機體對外界的反應狀況和耐受程 度。正是由於人體臟腑氣血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才形成了不同的體質類型。生活中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都吃了火鍋,有人吃得爽快,有人臉上會起痘;都說人 參大補,有人吃了體質越來越好,不容易生病,有人卻會頭昏腦漲,甚至引發炎症。這是因為人都有著自己的「個性」,即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體質類型,體質 類型決定著人的健康狀況。
  同一種病,同樣的症狀,中醫卻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叫做同病異治;不同的症狀,不同的病,中醫卻配伍了同樣的藥物,叫做異病同治。中醫講求根據人的病情和體質差異,採取以人為本、因人制宜的方法來治療疾病。因為體質類型決定了治病的方法。
  同樣,體質類型不同,飲食也要因人而異。人的飲食應該以體質為出發點,膳食的選擇應該與體質狀態一致,才能達到 養生、防未病的效果。食物的色、性、味、歸經各不相同,其實是長期營養不平衡或者五味偏嗜引起的臟腑功能失調。《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味 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 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意思是說,過食酸的東西,會使肝氣亢盛,脾氣受到克 制;過食鹹的東西,會使骨氣受傷,肌肉枯槁,氣也就郁滯了;過食甘味的東西,會使心氣悸動,腎氣也就衰弱了;過食苦味的東西,會使脾氣濡膩,胃氣厚滯;過 食辛味的東西,會使筋脈漸漸衰敗,精神委靡。所以把五味調和得適當,使得骨骼正直,筋脈柔和,氣血流通,腠理固密,這樣骨氣才強健。因此,只要能夠嚴格謹 慎地遵循養生的法則,就可以享盡天年之壽。
  中醫認為,食用食物和藥物時,只有做到「寒則熱之,熱則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才能平衡人體陰陽。意思是 說,寒氣重的人應食用熱性的藥食,熱氣重的人應食用寒涼性質的藥食,體質虛弱的人應該食用補益的食物,脹滿、郁滯的人應食用瀉下的食物。如果不根據體質類 型隨便進食,不僅不會起到補的效果,反而會引起一些副作用,危害人體健康。體質偏陰虛的人多煩躁多怒、咽干口渴、失眠多夢,如果吃肥膩和辛辣燥烈的食品, 就會加重發病的概率,易患內傷和熱病;而如果多吃一些寒涼食物,則能滋陰潤燥。體質偏氣虛的人,抵抗能力差、精神不振、易感冒,如果吃過於寒熱的食物,就 會傷了元氣,而應該先吃一些溫涼食物再逐步進補寒熱的食物。所以根據體質合理地進行食養才能達到強身健體、養生防病的效果。
  不同體質類型的人只有根據臟腑所需選擇飲食,才能達到補益的效果,而不至於損傷臟腑。每種體質各有特徵,如痰濕 體質者多脾胃功能失調,應多食用健脾益胃的食物;氣鬱體質者多肝氣鬱滯,應多食用疏肝理氣的食物。每種體質嚴格遵循養生法則,做到同氣相求,即日常飲食順 應臟腑所需,才能「常有天命」。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