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而闡揚其義(下 啟天臺、西河、長安等)。或彰難行道之難而導歸淨土,或顯易行道之易而直指心要。千開萬閉,皆不離於此。繼承曇鸞大師判教者,首即西河道綽禪師。道綽禪師私承其法脈,將「難易二道」別判為「聖淨二門」,顯彰其義。其 《安樂集》言:
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 《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道綽禪師之判,彰末法眾生,唯一出離之緣,只有念佛求生淨土。一代時教,法門雖多,道綽禪師言:「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故道綽禪師根據時代與根機而選擇教法,在其 《安樂集》中引用大量經證,為末法眾生選出唯一可行之道,即是稱名念佛。
道綽禪師親傳弟子善導大師,集淨土大成,楷定古今謬誤,闡揚淨土正義,大開宗風。其德行與思想,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功蓋萬世,窮劫難讚。大師判其餘法門為「漸教」,淨土一門為「頓教」,言:
纓絡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
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
聖道八萬四千法門,皆以「自力」了生脫死,乃釋迦本師隨機施教之法。誠如善導大師所言:
佛教多門八萬四,正為眾生機不同。
門門不同名漸教,萬劫苦行證無生。
淨土一門,則別仗「佛力」而橫超,但稱佛名,即登不退。易行疾至,千穩萬當,一生成就。故善導大師言: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善導大師在「難易二道」判的基礎上,除有頓漸之判,更將淨土一門細判為「要門」與「弘願門」,使淨土宗旨更為明朗。此是善導大師對淨土的卓越貢獻,厘清了 三經脈胳。以自力修諸功德回向求往,是為「要門」;憑彌陀願力,專稱佛名,乘願往生,則為「弘願門」。此「弘願門」即龍樹、曇鸞所判之他力易行道,是淨土 行人之真實歸依處。釋迦如來廣開「要門」,即旨在顯彰此真實「弘願」。所謂:
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要門),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弘願門)。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淨土宗旨,亦為善導大師開宗之宣言。故善導大師力擎「一向專稱」之法炬,輝耀古今,遠近霑益,無不歸向。
善導大師集淨土大成,對淨土之判教周詳、完備,其「要弘二門」、「正雜二行」之細判,是入淨土門之金剛正眼。藉此開顯,淨宗要義,一目了然。淨土宗因善導 而成熟,故被尊為淨土宗之實際開創者,更有尊為「高祖、吾家、宗祖」者。唐宋以後,因諸宗融混,各宗教理競相滲入淨土;又因曇鸞、善導等之著疏失傳於中 土,故後來祖師判教則多傍依通途教下,有依天臺,有依賢首。因傍附於教下,故其淨土思想中多涉他宗教義,以釋他宗行人對淨土之誤解,並藉此巧攝禪教而歸淨 土。學淨土者,須善知此義,方能甄別唐宋以後諸祖施化之方便,及真實之歸趣。
蓮池大師對一代時教之分判,不出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因未見曇鸞、善導之註疏,故於難易二道未有詳細發揮。其思想多傍依賢首宗十玄門之理,彰淨土不可思議之處,判此經為「菩薩藏攝,又為頓教所攝,復兼通前後二教終圓二教。」其言:
通「前、後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