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對這段有印象的,請舉手。看書看到重要的地方,要怎麼樣呢?心好像被撞擊到,很有印象,很深刻,而且很感動。我第一次看到這首偈子,當下就非常感動,心就像被撞擊一樣,為什麼?曉得這是我也能被救的證據。
第二首:
莫疑宿業重,十念功德輕;
萬年有暗室,日照當時明。
接下來:
阿彌陀佛願無邊,普攝凡愚頓且圓;
惡逆迴心才十念,火車化作紫金蓮。
愚人無愧造多惡,臨死能稱彼佛名;
三聖忽然隨念至,慰言罪滅我來迎。
這首也很令人感動。
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這首同樣令人感動涕零。
六、攝抑二門,悲智雙運
「攝抑二門」:「攝」者攝取、救度,「抑」者抑止、不救。
「攝抑二門」即救度與不救兩門。
「悲智雙運」:「悲」者慈悲,「智」者智慧,
「悲智雙運」即慈悲與智慧雙重運作。
就外顯行為來說,阿彌陀佛是以攝取、抑止這兩門來救度眾生;若就運作內涵而言,其實就是以慈悲與智慧來救度眾生。
如是,《大經》唯除,示抑止意,《觀經》救度,示攝取意,此謂「攝抑二門」;
未造,抑止;已造,攝取,攝抑是彌陀度生(第十八願)之二種方法,謂之悲智雙運。
「《大經》唯除,示抑止意」:就是指《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最後兩句標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顯示禁止、不可以做的意思。
「《觀經》救度,示攝取意」:就是指《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五逆謗法的眾生,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是顯示救度的意思。
《無量壽經》抑止、不救,《觀經》攝取、救度,綜而言之,就是攝抑二門。
「未造,抑止」:在你還沒有造五逆謗法罪的時候,就預先警告你不可以造,所以這個抑止有警惕的意思。
「已造,攝取」:當你已經造了五逆罪之後,就要你回心轉意,然後包容你,使你有改過自新的機會,救你到極樂世界去,所以說「已造,攝取」。
攝取也好,抑止也好,都是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就是這樣以「慈悲」跟「智慧」的雙重運作來救度眾生。
黑臉白臉喻
這兩種救 度的運作像什麼呢?就像父母教養孩子一般,父親扮黑臉時,母親就扮白臉。畢竟孩子還小,不懂事,有的孩子比較調皮,有的孩子比較好動,甚至是過動兒,容易 因無知而做錯事,甚至犯下滔天大罪,所以,父親就不得不先立下比較嚴格的規矩來規範:「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犯,警告你!如果犯了就把你趕出門,不讓你回 家,甚至斷絕父子關係!」假設有一天,兒子真正犯了過失,爸爸就把他趕到外面去罰站,不准進門。可是到了晚上用餐時間,外面天黑又將下雨,母親就到外面去 溫言安慰,說:「孩子啊!你要曉得過錯,那樣的事情是要不得的,現在天黑要吃飯了,你要知錯悔改,進去向爸爸懺悔,以後不可以犯。」
剎車喻
又像開車 一樣,有前進就有剎車,但是剎車並不是為了剎車而剎車,是因為發現方向錯誤了,必須改變方向,改變方向之前,就要先稍微剎車,甚至要完全停下來,才能夠轉 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所以,不是為了剎車而剎車,不是為了永久剎車,剎車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剎車是為了正確前進,為了正確到達目的地。
所以,阿彌陀佛說:「你如果犯了五逆謗法罪,就不救你。」這個,不是永遠的不救,也不是真正的不救,是權宜的不救。
好 像父親不會因為愛護兒子而說:「兒子我愛你,所以你任何惡事都可以做。」不可能這樣;也不會因為兒子做惡事而喜歡、更增加父子的關係。但也不會因為曾警誡 兒子不可以做壞事,一旦兒子做了壞事之後,就斷絕了父子關係,也不是這樣。而是始終都以慈愛悲憫的心來對待兒子,希望他能夠由君子而成賢成聖。
同樣的,我們也要深心體會阿彌陀佛希望我們凡夫都能夠超凡入聖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