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止者,乃為攝取。
非真除,非永除。或攝取或抑止,兩門皆顯彌陀度生之悲願。
由這幾段文可以知道,第十八願所講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唯除」,是就抑止角度來講的,抑止的最終目的不在抑止,而是為了攝取、救度,所以,抑止本身並不是永遠的抑止。
因此,不論就攝取、救度這邊來講,或者就抑止、警誡這邊來講,都在顯現阿彌陀佛救度十方任何眾生的大悲願力。
三、已迴心未迴心說
前所言曇鸞大師認為「五逆得生,謗法不生」。此乃就未迴心而言,若迴心,則雖曾謗法,亦得往生。
前面提出 曇鸞大師的「單複說」以及善導大師的「未造已造說」,進一步再提出「已迴心未迴心」。也就是說,不管所造的是一件或二件,不管所造的是輕還是重,都在其 次,只要能夠迴心的話,人人都能往生;如果不迴心、不願生極樂,即使沒有罪,也不可能往生,因為跟阿彌陀佛的願不相應。
不過話說回來,在這娑婆世界只有罪深罪淺,不可能沒有罪,所以可說人人都有罪。
故《論註》卷下〈觀察體相章〉「口業功德釋」之文(《往生論註》九七頁)言:
「眾生以憍慢故,誹謗正法,毀訾賢聖,捐庳尊長(尊者,君、父、師也。長者,有德之人,及兄黨也)。
如是人應受拔舌苦、瘖啞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
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
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此說則曇鸞、善導,思想一致。
前面曇鸞大師提出「單複說」,還沒有指出迴心不迴心,這一段文就直接指出「迴心」的話,任何罪,即使曾經謗法或是詆毀賢聖尊長,也能夠往生。
驕慢三種口業
所謂「憍慢」,就是本來沒有,卻認為自己有,或者以少為多。譬如自己無德,卻認為自己有德,自己無能,卻認為自己有能,自己卑下,卻認為自己高勝,這就是憍慢。
憍慢的顯現,在於口業的虛假狂妄。曇鸞大師舉出下列三種:
「誹謗正法」:我們之前引用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八番問答〉裏面的說法:「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這是誹謗正法的現象。
「毀訾聖賢」:毀訾就是詆毀,說壞話,不管是面前說或者背後說都一樣。本來聖賢是人品很高,具有道德,應該讓大眾尊敬,甚至是神欽鬼伏的人,可是由於某些人憍慢的原故,反而使賢聖不受尊重,進一步還被詆毀,被他人說壞話。
「捐庳尊長」:「捐庳」就是輕視的意思,尊長再怎麼樣,我們都應該尊重恭敬,可是不僅不尊重,反而看輕他,這叫做捐庳尊長。
以上三種口業,乃因憍慢而造謗法謗人之罪。自以為是,他人皆非;自己有德有能,他人無德無能。目無正法,目無聖賢,目無尊長,目空一切,目中無人。
驕慢四種苦果
以上三種口業將來會遭受到哪些果報呢?曇鸞大師舉出下列四種苦果:
「拔舌苦」:就是墮落拔舌地獄受拔舌之苦。
「瘖啞苦」:若是出了地獄,生而為人,可是卻是個啞巴。
「言教不行苦」:如果不是啞巴,但是他所說的話或者他所傳播的道理傳不出去,乏人信受。
「無名聞苦」:而且沒有名望,甚至受人家的輕視或誹謗,因為如是因得如是果,等流因、等流果。「等流」就是目前習性是什麼,將來往往也會是怎樣的習性,如是惡性循環,就有應得的果報。
名號至德,平等口業
「如是等 種種諸苦眾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像這樣應該受種種諸苦的眾生,他如果遇到佛 緣,能夠聽聞六字名號,以及聽聞善知識宣揚六字名號的功德,聽聞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這個法門,就會反悔以前的過失,回心轉意,信受奉行,就能夠「如上 種種口業繫縛,皆能解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