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感應錄》第一集 慧淨法師編述
2012-8-14 14:41:50


編者序

一、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
        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對症則良。
        然,處是娑婆,時是末法,機是愚惡;八萬四千法門中,堪應此處、此時、此機之妙法,唯有「彌陀本願,稱名念佛」。
        祖師云:「念佛最勝最易,極善最上。」
        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故最勝;
        稱名念佛,不論任何根機,故最易。
        淨土法門名為「易行道」,「易」有二義:即簡易、容易,亦即單純化、易行化。因為單純、易行,人人都能。若必須了解高深微妙的理論,則不單純;若必需作複雜艱難的修行,則不容易。不單純、不容易,就非人人都能,亦非淨土法門,更非彌陀本願。
        善導大師所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單純化、易行化;未必要三心的體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因為願生極樂而專念彌陀,自有彌陀本願力的運作,使稱念者,現世常得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極樂報土。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淨土法門本極平易直截,若人人都需了解繁瑣的宗學,或需體驗信心的一念,便抹殺了淨土門易行疾至的勝易功能,也埋沒了彌陀佛大悲為凡的基本原則,直將普機普緣之教,反成一機一緣之法。如此誤解曲解,自我設限,則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釋尊嘆言「易往而無人」。
        淨土門名之為「易行道」,解釋為「易行難信」,而捨難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為 易。因此,但能「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信在其中矣。是故,《觀經》雖說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信機信法等,然而,最後流通之付囑,則唯取「一向專稱彌陀佛 名」,流通於遐代。正因稱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勝故,直至佛果。定善散善之功德,圓攝無餘;信機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
        慈愍大師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二、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
        諸佛有總別之願,「總」者,四弘誓願,「別」者,如釋迦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上願,彌陀佛四十八殊勝大願。
        然今彌陀別願,超過諸佛別願,故《大經》言「我建超世願」,又言「發願踰諸佛」。故彌陀別願名「超世別願」,亦名「別意弘願」。
        彌陀別願亙通四十八願,別局第十八願,故第十八願釋尊名為「本願」,祖師讚為「王本願」、「本願王」。
        本願有二義:
        因本:對果末,因位之誓願,即四十八願每願皆是本願。
        根本:對枝末,眾多誓願中之根本誓願。
        四十八願中,唯有第十八願是根本主要之誓願。
        彌陀誓願雖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願為王本願,此本願之王「唯說念佛」。
        第十八願言:
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而第十八願成就偈言: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天親菩薩闡釋此偈之意,而於《往生論》言: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龍樹菩薩據此第十八願及成就偈之意,而於《易行品》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稱名自歸」、「常應憶念」,亦即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
        臨終方遇此法之人,則十聲一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