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勸人一心憑彌陀,一向稱名號,捨掉心中所有觀念,所謂捨善惡淨穢的顧慮,捨信疑迷悟的執著,捨緇素智愚的分別,心中一切觀念皆捨,唯獨一句南無阿彌陀 佛。歡喜、感恩時是南無阿彌陀佛,悲傷於自己無歡喜無感恩時亦是南無阿彌陀佛;慚愧,懺悔時是南無阿彌陀佛,深恥於自己無慚愧無懺悔時亦是南無阿彌陀佛; 心靜時是南無阿彌陀佛,心亂時亦是南無阿彌陀佛。
        不論善惡、罪福,不論智愚、迷悟,不論淨穢、信疑,不論時處、諸緣,不論十方、三世,輕鬆自在,天真爛熳,以稱名號。
          誠然,願生彼國者,應知名號即信心,信心即稱名,稱名即往生。名號中一切具足,凡夫虛妄,一切不具,故善導大師云:「縱發清心,猶如畫水。」因此唯有念 佛,道綽禪師對念佛有「現當二世、始終兩益」的開示,善導大師亦有「念佛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之說,亦有「念佛四德」(讚佛、懺悔、發願迴向,莊 嚴淨土)之論,並有「念佛五譽」(好人、妙好人、上上人、希有人、最勝人)之讚,及顯明「念佛五增上緣」(滅罪、護念、見佛、攝生、證生)之益。故《觀經 疏》的結論,廢定廢散,捨機捨法,獨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旗幟,朗然地顯示信心在於名號本身,若知「但能一向,必得往生」,信心自然在於其中。若論彌 陀之恩,固然粉身碎骨亦絲毫未足酬報,何況凡夫亦無真正粉身碎骨報佛恩之心;那將如何?曰:「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感恩報德時,讚美歡唱時,悲時喜時,清 淨時妄想時,三思百想,千言萬語,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何況既已機法一體,說信心說報恩,即是義子,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然 作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絲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善導大師所言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一向專 稱」,實含有深義。一遍上人最初寫一首和歌表達自己的體悟:
      稱念者  無佛亦無我
      南無阿彌陀佛之聲而已
覺得不足以顯明本願深義,乃重寫為:
      稱念者  無佛亦無我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方始滿意。
        善導大師之《觀經疏》有二眼目: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前者 為開宗明義,後者為指歸、結論;首尾呼應,始終一貫。亦即一切善惡凡夫之得生極樂世界,都必需乘托彌陀大願業力之救度;然而一切善惡凡夫之中,有智愚、迷 悟、信疑等千差萬別之芸芸眾生,如何乘?如何平等往生?此善導大師之結論很簡潔扼要而鮮明的解釋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但能「一向專稱」即是「乘」, 信心、報恩,自在其中,必得往生。善導大師以此「一向專稱」之文總結《觀經》。
        法然上人開示「上來雖說...」之文,而言:「一切善惡凡夫,依口稱念佛,往生無漏報土,是彌陀化身之善導和尚所解釋也。」
        又,彌三郎賴綱問往生之道於法然上人,上人闡述本願救度之後,將「上來...」之文誦兩遍,然後說:「往生與否,在汝之心;一向念佛者,往生無疑。」
        此「一向」是指「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意。
        故《往生禮讚》云:「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而《觀經疏》之〈二乘門〉亦云:「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又云:「若我得佛,十方眾生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