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善導大師全集》
2012-8-12 13:37:36


《善導大師全集》與淨土宗之命運

在人類文化史上,因為承載某一種文化的重要典籍失傳,致使此種文化衰落;也因其典籍的再現,引起此種文化的復興。此種現象,屢見不鮮。
佛門宗派的興衰,與其祖典的傳續與否,更是密切相關。譬如宋初,因受五代戰亂的影響,智者大師《法華玄義》等「天臺三大部」在中國一度失傳,遂使名盛一時的 天臺宗一時陷入寂寞慘澹的境地;後由義寂法師從高麗請回「天臺三大部」,才有了後來宋代天臺宗的復興。又如南山律宗,因唐道宣律祖的「南山三大部」及宋元 照律師有關疏釋的失傳,致使此宗長期蕭條,明蕅益大師以天縱之才、奇穎之悟,欲弘律宗,重振佛教,也不得不半途中止。直到清末,道宣、元照二大師著作從日 本回流,才略見民國至今的復甦之氣。而對照蕅益大師《重治毗尼》與「南山三大部」,間有乖違,也實屬正常,畢竟祖典不傳,法脈中斷之故。
在歷史的長河中,淨土宗則是另一番命運;經歷著鼎盛、失傳、回歸、復興的漫長過程。
一、鼎盛(隋唐)
先由北魏 曇鸞大師撰《往生論註》,繼有道綽大師述《安樂集》,終至唐善導大師以彌陀化身之資格,念佛出光之現證,撰《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復撰《觀念 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規範淨業行儀。淨土一宗巍然確立,大放異彩,教化之盛,如日中天,竟使當時皇都長安,滿城斷肉,遍地佛 聲。此後由承遠、法照、少康諸大師續承法流,法化無窮。
二、失傳(宋明)
然而,約 於五代戰亂之後,直至近代千餘年間,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著作,除《往生禮讚》被唐朝智升法師編纂於《集諸經禮懺儀》之中,得以保護之外,餘盡失傳。 致使後來高僧大德自修淨土或弘揚淨土,因缺乏這一法脈教典的依據,只好依據本宗的教理來解釋淨土。因而形成了雖然有人在弘揚淨土法門,卻沒有傳承淨土宗的 特異歷史現象。
諸宗共弘淨土,有其歷史上的積極意義:
一、保證了淨土法門的存續及壯大。
二、強化了淨土法門普攝群機的功能。
三、最終形成諸宗匯歸淨土的大一統局面。
一、淨土教理混雜。時下一般行人的淨土觀念,其實是宋明以來形成的以天臺為主,並混雜諸宗觀念的淨土,與隋唐時期曇鸞、道綽、善導大師所開顯的純粹的淨土宗有著很大不同。
二、彌陀本願隱而不彰,釋尊本懷鬱而不暢。此種諸宗混雜的淨土觀,多談心性不二之理,對彌陀本願救度的宗旨闡發甚少,對普通人來說,不免談玄說妙,難起真實皈依。致使釋尊出世,以普救一切苦惱眾生,齊得往生、皆共成佛之本懷,鬱而不暢。
三、凡夫入報之路塞而不通。「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為善導大師思想的精髓,淨土宗教理的核心,但諸宗皆無此義,雖弘淨土,囿於自力觀念,不許凡夫直入報土。
四、 習久不察,正雜相倒。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創立者,善導大師的淨土教說方是純正的淨土,自是公允之論。但受一千多年來諸宗觀念的影響,時人一說到淨土,已經 有了固定的觀念:往生必須諸善助行回向,念佛必須達到清淨不亂,往生必存四土高低;聽到善導大師「專仗彌陀本願,專稱彌陀佛名,凡夫直入報土」之說,反而 覺得詫異。
不知宋明以來一千多年間,中國有的只是天臺宗、華嚴宗乃至禪密諸宗混合的淨土法門,獨獨沒有純粹淨土宗的淨土法門。其原因就是淨土宗賴以開宗立教的根本祖典,善導大師《  觀經四帖疏》等失而不傳。
三、回歸(清末)
一百年前,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祖典從日本再度回流本國,這是淨土宗史上具有標誌意義的重大事件,也是整個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標誌著淨土宗將再度復興,億億萬萬眾生升起得救的希望,古老的佛教將在末法衰微的背景下,再度大放光彩,普照寰宇。
但 正如日復出,初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