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很高,為了要親近明師,他就辭別雙親,離開故鄉,到四川去訪師求道。
剛抵四川省境內,遇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和尚,他向老和尚很恭敬地頂了一個禮。老和尚問他說:「你從哪裡來?到四川來做什麼?」
他答道:「我從安徽省來,想到四川參訪無際大師,修學佛法的大道。」
老和尚說:「你要見無際大師,那不如見佛。」
楊黼問:「我很想見佛,但不知佛在哪裡,請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嗎?」
老和尚說:「你趕快回家去,看到肩上披著大被、腳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
楊黼聽了老和尚的話,深信不疑,就整理行裝,雇舟返鄉,在路上跋涉了一個多月,回家的那天,已是暮色蒼茫,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媽媽開門。他媽媽聽到寶貝兒子回來了,歡喜得從床上跳起來,來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倒拖了鞋子,匆匆忙忙地出來開門,迎接愛兒。
楊黼看到披衾倒屣的媽媽,頓然覺悟父母才是活佛。從此以後,竭力孝順雙親,在物質方面儘量使父母滿足,在精神方面儘量使父母快樂。
後來楊黼享八十歲的高壽,臨終時候,誦《金剛經》的四句偈,安詳而逝。(取材自《德育古鑒》)
無際大師即希遷禪師,是唐朝時代的一位禪宗大師,是禪宗鼎鼎有名的六祖慧能大師的弟子。當時他在四川弘揚禪法非常有名氣。
真 正孝順的人,就如孔子說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古代是這樣。當然現代的話或許不一樣,因為古代沒有汽車、飛機,沒有電話、手機,也沒有電報, 而且大陸很廣大,一旦出了遠門,什麼時候能回來都不知道,甚至也可能再會無期。所以,孝順的人不遠遊,如果要到遠方去,也必定先告訴父母是到哪個地方去, 讓父母能夠關懷得到。
但是,對於一個學佛修行者來講,為了了脫生死大事,即使再遠的地方,他也要去尋訪,所謂「千里訪名師,萬里求口訣」。
楊黼辭親入蜀,當然這一去是生死未卜,何時回來、能否回來,是不可知的。他遇到一位老和尚,這位老和尚讓他看起來是個有道高僧。所謂「人有善願,天必從之;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有福之人,可逢上智」,可說,楊黼求道的誠心,感動了佛菩薩顯現一位老僧來為他指點修行的要妙。
守愚念佛、無諍念佛、老實念佛
這位老僧 問他要到哪裡去。以禪來講的話,通常都不是以尋常的談話來對答的,話中都蘊含著機鋒轉語,一方面在瞭解對方程度的高低,一方面也是在點撥對方,使他能夠契 入禪法。所以,往往學禪的人,一見面就問:「你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如果說「我從安徽來,要往四川去」,這樣的回答是過不了關的;如果說「我從來處 來,要往去處去」,這樣的回答就會吃棒喝,因為這樣是依文解義,記問之學。如果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過不了關,也要受棒喝的。
近代高僧廣欽老和尚,臨終之前說了一句話(台語):「無來無去,無代志。」等於是無來亦無去。他在這世間修行、度眾九十五年的期間,他不感覺他自己有來過、有活過九十五年,這是他對本性、佛性的體會。
每 一位眾生都具有佛性,佛性是超越時間、空間,也超越我們的念頭。這個佛性是自己跟整個大宇宙合為一體,沒有你我他,或善惡、親疏、好壞這些差別,甚至連分 別也沒有的。所以這種境界是唯證方知,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沒辦法以語言來述說、解釋清楚的,只有悟道的人,彼此揚眉瞬目、彼此默契可以體會 的。
就 禪方面來講,聽幾堂課,或者看幾本語錄,慧根比較明利的人,可能很快就能夠領會宗趣了。可是這個仍不管用,為什麼?因為他內心的貪瞋癡,和無始劫以來的業 依舊還在。所以,永明禪師寫了〈四料簡〉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有禪就是已經大徹大悟了,可是如果不求生淨土,命終的 時候,中陰身顯現,過去的業力現前,就隨業力而輪迴去了。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